财政投融资

财政融资(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什么是财政融资

  财政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财政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财政融资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原有财政融资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增强。

财政融资的特点

   第一,常规财政信用,是为弥补国家预算赤字而实施的,为国家预算集资金,并同国家预算资金一道被无偿用掉,过后要靠增加税收来归还,而政策性投融资预算是否有赤字无关,它是出于实施财政政策需要而进行的信用活动,所筹集的资金是以有偿形式来运用的,无须用未来时期税收归还。因此,财政筹集起来的这笔信用资金,并不是常规的国家预算资金,而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特殊补充。

  第二,它一手以有偿方式借来资金,一手又以有偿方式使用这些资金,与社会一般融资活动相同,但它的运用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因此,它与一般社会金融活动又有根本性区别,它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第三,它融金融性与财政性为一体,从而在宏观调控中,有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重功能,又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安全得多,加大投融资力度,扩张信用,可以起到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同作用,但又与一般信用扩张不同,不会带来在拉动经济同时,有引发通货膨胀之虞,也不会有引起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带来财政风险问题。它是一种安全性大的特种信用活动。

财政融资的作用与目的

  财政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财政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融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财力贫乏,而财政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融资先行—商业银行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财政融资的意义

  1.它是填补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财政宏观规模过低的条件下,面对大量的市场配置失效领域的存在,所导致的各个瓶颈产业急需投资的情况,通过健全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就可以借助社会资金来补充财政资金之不足,用以加快瓶颈产业建设,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日本在战后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是与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分不开的。

  二次大战后,日本财政十分困难,经济恢复与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十分紧缺,财政政策性投融资起了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日本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动员的资金规模是十分庞大的,截止1998年,其融资总额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3%。韩国在经济起飞中,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在补充政府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在“一五”计划时期,财政融资贷款,占政府农林水利投资的 25.8%,社会公共资本中占53.2%,70年代在公共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资中占60 %, 1989年有90%财政融资用于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诱导社会投资沿政府意图方向发展之必要。用日本人的话说,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可以对企业银行起到带头羊作用,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现着政府意志,反映政府扶持重点产业的意图,凡能得到政府投融资支持的产业,表明这些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因此,财政融资重点投入的产业,就会引起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关注,跟随其后进行投资,从而拉动社会资本投向与政府资源配置意图相一致,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即将起飞阶段,加快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建设,以诱导社会财力投向,保持社会资源配置沿着优化方向发展,就更是必要的。

  3.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力度之必要。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税收补贴预算支出等手段进行调节,它偏重于调整资金结构;货币政策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贴现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调节,它偏重于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财政融资却既有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能力,又有调节结构的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只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协调配合,方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具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重功能,因此,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插入一个政策投融资体系,就可以更好地使两大政策协调配合,当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需财政政策多出力时,通过财政融资体系,可以更多地把社会储蓄吸引到结构调整方面来,从而将货币政策转化为结构调整手段,配合财政政策调节;当需要加大总量调节、扩大需求供给时,更需要加大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作用时,通过财政融资体系加大投融资规模,又可以有效的配合货币政策,提高拉动经济力度。

  总之,无论从增强财政调控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从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及更好协调两者作用来看,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融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财政融资的现状和问题

(一)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

我国财政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包括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执行中的间歇资金、专户储存预算沉淀资金以及行政摊发的国家债券金融债券,既缺乏市场融资手段,又不能适应市场的进程,适时地吸收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基金和借助于一些社会财力,甚至一些应纳入财政融资范围的资金也没有到位。

(二)财政融资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领导、规划,财政融资管理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在:(1)财政融资的机构名目众多,既有财政信用机构,又有财政部门内设的诸如农财处、行政处等业务机构,还有政策性银行,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一个统筹资金、协调行动的管理机构。(2)财政融资管理混乱,缺乏严格的计划与法制管理

(三)财政融资商业银行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融资范围界定不严,一些本应通过市场融资项目却通过财政融资筹措资金,从而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了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这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还会导致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而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四) 财政投资不规范

目前,在许多财政融资项目上,有偿资金往往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五)企业在投融资领域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其自主权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当前,投资的决策权都在各部门、各地区的行政机构手中,政府行政部门审批投资项目、安排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单位管理实行以投资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法人为中心,投资过程中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致使一些国有企业缺乏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投资的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较差。

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融资的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壮大投融资规模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融资应从以下渠道筹集资金:一是预算拨款,但作为无偿使用的资金预算拨款在整个资金来源中不能占太大比重。二是邮政储蓄存款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剩余金,从发展趋势看,应将其成为重要资金来源。三是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借款,诸如向各专业银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四是各种民间资金,应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中间歇资金的一部分,但不包括那些周转快、间歇时间短的预算外资金。六是增加政策性银行筹资量。财政融资机构除采用借款融资方式外,还可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进一步明确财政投资的原则、范围和领域

财政投资的基本原则是:致力于公共福利的增进;不能对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造成扭曲和障碍;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的投资选择和偏好;不宜损害财政资金的公共性质,进行风险投资。为此,应进一步明确财政投资范围和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融资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业、科技进步、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过去忽视的范围和领域。

(三)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融资效益

  1.建立财政融资计划编制制度。通过编制财政投融资信资金综合计划、财政融资资金来源计划和财政融资资金运用计划,全面反映其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投资预期收益等情况,从长远看,财政融资计划应成为政府的“第二预算”,由同级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并列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以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制定财政融资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回收和效益考核制度、预决算制度、财政融资内部财务核算制度及其配套管理办法,并切实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实施财政融资活动,保证财政融资资金的有效投放和健康运行。

  3.建立合理、高效的财政融资管理机构,并实行现代化管理。中央一级可考虑在财政部内部设置专门管理财政投融资的机构,统管全国的财政融资工作,制定全国的财政融资政策,同时负责中央财政融资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4.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国家,其法制都很健全。因此,应制定相应的财政融资法规、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等,使财政融资活动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创新财政融资机制

  1.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尝试多种财政投资项目运营模式

  对非经营项目,可以采取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国外运用得比较成功且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和民间合作投资、民间经营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建设转让经营模式(BTO);购买建设经营模式(BBO);此外,还有租赁开发经营模式、管理合同模式以及政府和民间就项目合资组建公司的共同投资经营模式等。

  2.建立财政融资市场融资的协调机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政融资活动要严格遵照市场经济信用原则,对财政融资资金进行流动性、安全性管理财政融资不能唯成分论,而要以社会经济效益高低来决定投融资领域。二是虽然财政融资体制强调自上而下一致的政策导向机制,但必须借助市场融资体制,实施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同时,财政融资的政策性导向,要对市场融资的方向、规模发挥引导效应,使市场融资逐步纳入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三是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市场融资活动要优先参与竞争,凡是适合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项目财政融资活动不应向其提供资金,而且,在必须通过财政融资扶持和发展的领域,财政融资要注意更多体现政府的经济长期战略,注重宏观平衡和结构均衡

  3.建立多层次的财政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财政融资最大的风险源自财政融资的产权责任模糊。财政融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主体,是来源于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元身份和政府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双元身份和双重职能在具体实施中,容易被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所混淆,致使财政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因此,为减小财政融资风险,要通过委托和代理关系,明确资金托管、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

  4.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决策机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应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项目立项、前期研究筹资方式的选择、新建或是技术改造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对于新建的经营项目都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先确立企业法人,再进行项目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减少对企业投资融资直接干预,而应在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完善经济管理功能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