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外溢
近年技术外溢效应的特征
特征一
第一,加速产业配套和产业规模形成。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产业时,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后向联系对于下游产业技术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前向联系则是本土企业为跨国公司当地生产提供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形成产业配套。这期间,跨国公司的新技术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本土上、下游配套企业扩散。如,跨国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或提供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等,都为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开发提供了信息和机会。因此,在跨国公司某一类主导新产品进入后,会在东道国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群和产业链,由此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新兴产业并迅速形成规模,并在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征二
第二,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由于跨国公司在当地化生产中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示范,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改进实现自主创新。如一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型商业业态,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入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Glass、Saggi和Kamal(1998)研究认为,只有当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时,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对这些先进的产品模仿。因而,对FDI的鼓励能够促进本国福利。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生产分工愈加社会化,各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加深,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观察到跨国公司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上所运用的技术和手段,可以无偿获取、模仿那些非专利性的基础科学知识与信息,因此,当跨国公司首先成功地在东道国使用了一项新技术以后,同时也为当地企业采用相同技术铺平了道路。特征三
第三,学习效应显著增强。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吸收掌握先进技术,由此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学习能力。Pa-tricia Carrillo(1996)通过研究跨国公司对非洲、东南亚地区建筑业的技术转移得出结论认为,技术转移发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来讲,本土企业学习能力越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相反,本土企业的学习接受能力越差,技术差别越大,技术外溢则越小或难以发生。Kokko(1992、1994)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技术能力,技术转移需要的存在,以及东道国为了提高生产率,保持利润和市场份额等内生因素,都可以增加FDI的技术溢出。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并且其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此时的FDI对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够发生作用。Pa-tricia Carrillo(1996)的研究也证明,技术转移需要协同效果。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FDI技术外溢效应在大大增强。特征四
第四,竞争对技术进步的激发作用愈加突出。由于跨国公司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本土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迫使本土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改善产品结构,从而激发了自主开发能力。外国直接投资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促使当地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竞争,由此推动本土企业新技术的更快吸收和创新。跨国公司面对的本土企业竞争越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转移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带来更多的外溢效应。特征五
第五,人才培养效果更加明显。技术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进口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目前,随着技术开发和创新机制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移与扩散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地职员获得了掌握先进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在转换雇主或建立自己的企业时,技术就得以扩散。随着东道国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加,这种“跳槽”现象就越加普遍。研究显示,韩国有大量的技术转移是通过生产管理人员向当地企业转移带来的;台湾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工作的人员中,有50%的工程师和63%的技术工人在换工作时加入了本地企业。外商在我国技术外溢的方式首先,外商采取与我国企业合资的形式进行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培训。通过合资经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促进我国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技术参股有利于我国企业直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节约本国研发支出,使我国相关行业在短时间内接触世界先进技术前沿。对我国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为外资的在华企业培养了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也提高了各级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文化水平。通过这种培训,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经营理念、技术要求、营销方式、财务管理、质量控制、人事调配等被我国的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掌握,从而丰富了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其次,跨国公司的示范与我国企业的模仿。在有效的竞争机制下,FDI企业的进入会对东道国的当地企业产生示范效应,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和自身技术的改进,当地企业可以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进而实现技术创新。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展示其先进的产品、工艺与管理方式时,会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当地企业为了与跨国公司竞争,会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产品等方法来学习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学习与模仿,不仅可以很好地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改造,从而创造属于本国的新技术。
第三,外资企业与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从事研发活动或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一方面,与我国科研人员共同从事研发活动,有利于我国技术人员获得更多前沿知识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目前我国著名大学与著名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已经非常普遍。例如,到2000年底,清华大学设立的跨国公司培训中心已超过18家,设立的联合研究所有4个,自1997年以来,每年与国外合作研究的项目都超过100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不仅有利于将其先进技术直接带入我国,促进技术在当地的扩散;而且,对华的研发投资大大改善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研发投资严重不足的状况,也培养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利用技术外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获取能力
1、坚持自主开发原则。应该看到,赢利是跨国公司的天性,而核心关键技术则是其获得垄断利润的源泉,因此,为了赢得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会向东道国不断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却不可能转移核心关键技术,当然,一些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获得核心关键技术,但通常是在这种技术已经不再成为对方重要的战略资产的情况下。此外,随着跨国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技术转移内部化趋势越来越强,目前跨国公司技术内部转移已经达到80%左右,这标志着技术获取的难度加大。因此,核心关键技术更多要通过自主开发获得。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都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的,所以成功是始终把引进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前提下。而阿根廷也于上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引进福特汽车投资来发展本土汽车业,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战略,至今仍然是对进口零部件的组装,这种组装生产没有对阿根廷汽车和金属加工等产业带来任何技术溢出。
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军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农业、医疗、环境、安全、技术标准与监督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类高新技术的关键技术跨国公司不可能向内资企业转让,对这类技术的创新活动政府应保证必要的投入。政府可采取拨款、补贴、贴息、风险投资或财政信用等方式给予直接经济支持,择优支持企业有应用前景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开发,也可利用税收、金融、奖励等间接经济手段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体制,推动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对于这些技术要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刻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的成功,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以及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等,都表明我国在国际科技前沿许多重要关键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纺织服装业、皮革业、橡胶与塑料设备制造业、简单金属和塑料制品业、食品业、烟草业、简单木制品业、石油提炼等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我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力。这些行业可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靠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不必更多地借助技术引进。
2、积极实施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大大缩短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这在我国已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IBM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PC机)、笔记本电脑技术,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包括Thinkpad技术奠基人、联想万亿次计算机主设计师、中国信息安全技术领军人物等。创建了遍布全球的近50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又如,2002年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后,成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后的上海贝尔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技术库的成员单位,阿尔卡特的全球研发技术上海贝尔都可以享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增强。
(二)注重自主创新的内生性,不断强化企业学习能力
技术可以引进,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DI技术外溢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接受先进技术的转移越有效,从而也就获得了自主开发的能力。我国自主开发能力强的企业也都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海尔集团于1984年开始引进德国技术,产品为琴岛一利勃海尔,但是,多年来,海尔坚持自主开发。截至2004年,海尔累计参与86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的制订,申请专利5469项,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自主创新使海尔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企业。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2005年荣获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第89位。又如奇瑞汽车,1999年末开始生产轿车,2001年自主开发了第一款轿车,到2003年共开发了4款轿车,2003年销售了9万多辆。而我国某些大型汽车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四位水平,但仍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许多主流汽车厂商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年限都在25—30年,上一轮合资的期限还没到,就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下一轮的合资伙伴。这种长此以往地严重依赖,离开跨国公司就寸步难行,企业只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而1995年美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1.6%,日本为6.6%。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初期,政府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可以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的起飞。在日本、韩国汽车产业,以及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国产化计划,以及各种鼓励的配套政策。正是通过政府这双有力的手把这些幼稚产业推向世界,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在鼓励本国轿车厂商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同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轿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同时有意识地减少对零配件组装(CKD)厂商的外汇配给,以迫使其加快国产化进程。印度政府为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对软件企业实行10年免征所得税的扶持,在软件园用地、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均给予特殊优惠,因此,班加罗尔工业园每周就能吸引3家左右外资企业。此外,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建立企业风险投资体系,加强服务职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都是强有力的支持手段。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能否持续地向我国转让技术,也取决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取决于我国对吸收FDI的政策稳定程度,以及政府对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政策扶植力度,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力度。因此,政府政策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如,新加坡政府为了使FDI与本国的技术创新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按1:2或1:3与外资匹配)。政府还规定,新兴工业项目固定投资所得5年免税,再投资享受10年10%的优惠税率。韩国政府规定,除航空航天、原子能、国防工业以及申请减免税的高新技术项目外,全部产业的技术引进无须向政府申报,各企业可自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先进科技公司所得税7年免税,后3年50%免税,财产税等享受8—15年免税。
(四)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回流
人才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重要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只有人才向本土企业回流时才能得到 实现并且放大。例如,台湾在发展微电子产业时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人才,台湾德州仪器和台湾飞利浦等许多公司高级主管离职后,都成为了本土企业的高级主管。我国奇瑞、吉利汽车从三资企业大量“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吸引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如果内资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量的创新人才仍然会滞留在外资企业,甚至长期出现“国有企业为三资企业培养人才”的状况,这种人才溢出效应就无法实现,反而出现恶性循环。例如,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专业毕业生有5万多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有44.7%的软件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类现象值得警醒。其次,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海外人才不仅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而且情系本土,熟悉国情,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我国早期归国的科技人才就在许多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海外留学人才在发挥作用,如微电子、网络、金融等许多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许多都有海外留学情结。此外,要立足自己培养。许多跨国公司都创办了自己的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对企业员工进行了知识训练,而且灌输了企业文化理念,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成为企业的创新源。目前,我国海尔、吉利等企业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大学,这为企业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利用竞争机制和FDI配套促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技术
随着我国吸收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竞争机制促使跨国公司以技术换市场必将成为今后利用外资技术战略的政策取向。在外资汽车刚刚进入我国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德国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公司,长达16年的主导产品一直是刚刚成立时推出的第一代桑塔纳,而且这个已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淘汰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价格却一直处于高位。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汽车厂商进入我国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站稳脚跟,跨国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降低产品价格。2002年,我国共有40多个品牌200多种轿车产品,其中新引进车型占了轿车市场的60%,竞争机制促进了外资先进技术的转移。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400多家在我国进行投资,竞争加剧将迫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新技术,加速FDI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应大力发展与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生产,通过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我国目前的原材料、工艺、生产管理等都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形成配套,配套过程也将迫使外商不得不向内资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这将为内资企业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吸纳技术外溢时要注意的问题
1、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应该着力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此提高东道国公司的技术学习和吸收能力,促进FDI公司的技术向东道国公司扩散,进而提高东道国公司的竞争力和生产率。另一方面,如果外企具有较少的先进技术,那么几乎将没有任何可以捕获的技术外溢效应产生,因此引进外资的政策应该强调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或技术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要注重设备机器等硬技术的引进,还应注重管理、知识和研发等软技术的引进。
2、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应该强调开发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转移到技术开发进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以此提高东道国企业的可持续的竞争力,促进东道国企业真正的技术进步。由于FDI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幅度取决于FDI公司对技术的占有,并与FDI公司较严格的技术控制有关,因此,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必须经过东道国企业学习、吸收和获取,才能产生技术升级和技术进步。
3、加强有关对外资所有权和并购吸引外资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克服较高的外国所有权与FDI公司的技术外溢负相关关系带来的弊端。外资较高的所有权(如独资或并购)将有可能对东道国某行业形成的垄断,甚至威胁到东道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过高的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将对东道国企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东道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也不利于东道国企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4、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考虑促进外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人才流动的机制和政策的确立。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职员的教育水平,是FDI技术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贡献因素。东道国企业能够通过与外资企业在各种商务交往活动中获利,包括对员工和管理层的训练、技术学习和模仿以及先进生产制度、管理做法和运行机制的示范作用等。这些知识资源的流动,有利于将外资企业经过长期积累、高额投入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存量资源转移到东道国企业。
5、在引进外资政策上倾斜的同时,还应该加快建立向前链和向后链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能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制度环境和良性机制。
如何利用国际技术外溢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关系
从我国现实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虽有大幅提高,但绝大多数属于技术含量少、加工层次低的产品,出口商品结构转换慢于生产结构转换。这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落后于我国现有生产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没有起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那种带动生产结构高级化的作用。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只将进口看成是弥补本国短缺的手段,只是着眼于使用价值的获得,没有看到价值及其实现过程会带动一国工业的发展,对进口产品结构仍缺乏战略性指导。
我们应提高对外贸作用的认识,制订正确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从出口方面看,应把企业的出口技术增长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之一。一来可以转变企业家的经营观念,使他们能从全球出发来安排生产和经营,而不是只着眼于国内市场,进而跟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步伐;二是促使企业家在注重出口数量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以实现出口商品的高品质高技术;从进口方面看,必须统筹安排进口计划。一方面,对某些国内生产能力放空的进口替代产业实施有效技术保护,控制大量进口该类产品,另一方面,对我国技术还无法达到的高科技大型设备可适当放宽进口口径,从而实现进口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
(二)我国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关系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三个缺口,即资金、技术和出口创汇能力。而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媒介,恰恰具备投资和融资、技术外溢和商品贸易三大功能。利用FDI的资本、技术和贸易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已成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之道。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技术转移的一种非自愿形式。从产业带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看,FDI技术外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显然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当地企业可以在对外开放中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通过模仿当地跨国公司使用的某些技术来提高本企业的技术水平。此外,研究表明,劳动力质量的改进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FDI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为中国雇员提供培训是跨国公司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雇员培训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方式及教材。因此应该加强FDI技术外溢的产业导向,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产业结构内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的升级缓慢,因此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MG金融集团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投资
Writer
银行
阴烛
管理
MACD
width
企业
冲账
黄金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产品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计期汇票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指标
资金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单位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