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的定义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 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 Nigel)提出,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关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多种解释:
1. 布劳易斯等人将稳定的联盟称之为“准一体化”(Blois,1972)。
2.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称之为“非标准商业市场合同”(Williamson,1983)。
3. 巴特勒和卡尔奈称之为“被管理或被组织的市场”(Butler等,1983)。
4. 索雷利从联盟组织多边性出发,称之为“网络化”(Thorelli,1986)。
5. 汤普森等人将联盟描述为除市场和管理等级制之外的第三种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工具(Thompson等,1991)。
6. 波特将联盟称之为“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Porter,1990)。
综合上述的诸多经典描述,可以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企业为了现实生存或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但合作关系本身则不一定是长期稳定的。
因为战略联盟要求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协调,精心谋求各类活动的相互合作,因而模糊了公司的界限,使得各个公司为了实现联盟的共同目标而采取一致或协同的行动。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联盟伙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联盟伙伴虽然在部分领域中进行合作,但在协议之外的领域以及在公司活动的整体态势上仍然保持着经营管理的独立自主,相互间可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战略联盟的发展日益迅猛,典型的例子有:
1. 丰田汽车与其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联盟(整车制造商——零部件独家供应商);
2. 微软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之间的“WINTEL”联盟(操作系统——中央处理器);
3. Google与HTC之间的手机研发代工联盟(手机操作系统研发——手机研发与制造);
4. 苹果公司与AT&T之间的联盟(信息终端iphone/ipad——通信网络服务)
战略联盟产生的背景
企业战略联盟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究其原因,战略联盟产生的大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为只有全球的市场才能满足它们的巨大胃口。不过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给跨国公司的经营带来了困难,迫使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竞争武器。尽管各跨国公司在调整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或各有侧重,但多数都采取了战略联盟作为实现战略调整的手段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五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不断地将产品推向高科技化和复杂化,一种新产品的问世往往涉及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经过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以成本上讲,单个公司依靠自身的有限能力是无法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的要求的。战略联盟可以把各种研究机构和企业联成一体,为着共同的战略目标组成灵活直辖市的网络,大于各简单成员相加之和。
">编辑] 战略联盟的动因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长期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最新技术,企业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大多数企业的对策是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与其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并将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联盟范围。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团体甚至单个消费者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分担风险与成本
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如下三点基本要求: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分散研究开发风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研究和开发一项新产品、新技术常常要受到自身能力、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态度等因素的制约,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很大的投入,具有很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要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虽然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将新技术运用到小批量生产中,但规模和范围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来说仍具有决定意义。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低成本进入新市场
战略联盟是以低成本克服新市场进入壁垒的有效途径。例如,在80年代中期,摩托罗拉开始进入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时,由于日本市场存在大量正式、非正式的贸易壁垒,使得摩托罗拉公司举步维艰。到1987年,它与东芝结盟制造微处理器,并由东芝提供市场营销帮助,此举大大提高了摩托罗拉与日本政府谈判的地位,最终获准进入日本的移动通信市场,成功地克服了日本市场的进入壁垒。1984年,美国的长途电话业解除管制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获得了产品经营的自由,进入了个人电脑市场。IBM采取的反击措施是与AT&T在长途电话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MCI结成联盟,并收购了MCI20%的股份,通过MCI在长途电话行业的低价战略来箝制AT&T。与此类似,日本的几家规模较小汽车公司,马自达、铃木和五十铃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都采取了与美国汽车企业联营的办法,来克服进入壁垒。
4.挑战“大企业病”
单个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控制企业的环境,必然要求致力于企业内部化边界的扩大,这一努力过程不仅伴随巨大的投入成本,为企业的战略转移筑起难以逾越的退出壁垒,甚至将企业引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而且容易出现组织膨胀带来内耗过大的所谓“大企业病”现象: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协调成本上升正使得一些大企业的行政效率向着官僚式的低效率迈进,致使企业决策缓慢,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敏锐的反应。而战略联盟的经济性在于企业对自身资源配置机制的战略性革新,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以避免带来企业组织的过大及僵化,使企业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并与迅速发展的技术和市场保持同步。与此同时,战略联盟还可避免开反垄断法对企业规模过大的制裁。
1.组织学习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一反传统竞争优势的分析思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学习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的紧密相关性。它把企业视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内部的“干中学”、“用中学”以及外部的“从相互作用中学习”、“产业间外溢”等基本的学习途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改善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目标。鉴于企业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重要性的不同,该理论引入知识的两个维度:编码化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编码化知识是指那些显性的、已成体系并可用正规系统的语言传播的知识。因此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技术规范、设计和机器附带的材料获得。相反,经验性知识是隐含的,深植于企业文化或人的大脑和身体中,很难系统地编辑和交流,只能通过某一特定情景中的行动、承诺和涉及程度来表达,并且也只能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战略联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持久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之上,而经验性知识存在于组织程序与文化中,其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联盟则是解决经验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采取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联盟伙伴的设施,增强联盟各方的联系频率等办法,可以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移植到联盟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企业合作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取企业核心能力为重要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建立的战略联盟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去创造环境,因而极具生命力;同时,围绕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基础建立的战略联盟,能够适时地调整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不同价值观、知识和异文化在企业中的融合,使之成为企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通过学习过程来积累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选择合作而不是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基于资源(RBV)的联盟动因解释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兴起于1989年,以维纳菲尔特、格兰特、巴尔奈'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中没有局限在具体的产品——市场层面上,而是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一组资源,并试图用这些资源的构成和性质解释竞争中频繁出现的优胜劣汰现象。格兰特等人把企业资源分为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除了资金和原材料等属于对所有企业有着同等意义的同质资源外,其它资源因含有活性因素如知识、经验、技能、判断力、适应力等使每一种资源都富于变化而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基本上属于异质性资源。正是这些资源形态各异的异质性资源造就了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也正是这种异质性为企业“独占”某些资源提供了可能,从而造成了其他企业所难以模仿的资源位障碍。然而异质性资源的动态性和维系持久竞争优势的要求使得企业必须不断利用外部渠道,扩充企业所需的稀缺资源。战略联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国际企业通过与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组织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有效克服资源位障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新的利益源泉。这种经济性来自竞争中的合作和矛盾的协调;来自合作之后资源再配置效率的提高;来自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和联合应用;来自新市场的快速形成和先行优势。
3.战略缺口假说的联盟动因解释
由于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当国际企业审视竞争环境并评价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经常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根据这个发现,泰吉(Tyebjee)和奥斯兰(Osland)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说。他们认为,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是其对国际经济、技术及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是国际总体竞争环境变化的产物。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企业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客观上要求它们走合作的道路。因此,战略缺口是推动国际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结成战略联盟的重要动力。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与战略联盟的动力就越强烈。
战略缺口假说认为,通过合作,实现战略联盟的各方国际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1)聚集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摊技术创新的巨额投资和潜在风险;
(2)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国际企业可以相互交流在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生产及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融合趋势;
(3)借助联合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世界统一标准;
(4)通过联盟实现经营范围的多样化和经营地区的扩张,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5)以战略联盟维系或增强已有的竞争地位;
(6)增强国际企业经营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对不确定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7)通过战略联盟互相学习彼此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
4.价值链的理论解释
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其中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系统”中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系统具体包括供应商价值链、生产单位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等。
价值链由两种价值活动构成,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增值活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物料储运、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活动与产品的实体流转直接相关。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管理基础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和采购管理等。“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成本和效益。各环节对其它环节的影响程度与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依照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原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价值活动的中心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满足顾客,与市场紧密相连。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产品开发环节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以及鼓励创新、提倡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产品的装配环节则需要大批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 ,本企业拥有优势,在其余的环节上,其它企业可能拥有优势。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以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动力。
5.网络理论的解释
网络理论认为,具有网络型组织的企业,对于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形成企业之间的价值连锁起着很大的作用。网络理论并不要求形成严格的层级结构,而是将组织的各部分松散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因产品和技术周期缩短、竞争缴烈所导致的动态发展要求。网络结构在协作群体企业的共同防御和相互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组织既有利于提高各成员企业的自律性,又有利于在相互协调、共同运作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对环境、技术和市场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战略联盟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中介,发挥着“组织化市场”的功能,因而较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时代把市场竞争和组织管理关联一体、综合运作的要求。传统的市场机制往往根据竞争者之间相互关系分配资源,而传统的组织则是根据企业组织管理的目标来配置资源,两者都不能使资源的获取成本降至最低。而战略联盟能发挥乘数效应,通过对联盟内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实现要素的共享,从而保证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的“节约”。当这种多主体和多组织相结合的联盟形式跨越行业界限时,联盟的出现有可能改变竞争的性质,产生更为复杂而难以预见的多行业综合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从工业化时代的预测系统走向网络化时代的学习系统。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其最大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当企业内不能充分利用已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或者缺乏这些资源时,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以避免对已有资源的浪费和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战略联盟的建立 ,使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一方面可提高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新的投入,降低转置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提高了企业战略调整的灵活性。
战略联盟的特点
目前,网络或组织已成为企业组织发展的一种趋势,战略联盟正是具备网络组织的特点。
1.边界模糊;战略联盟并不像传统的企业具有明确的层级和边界;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关系松散;战略联盟主要是契约式或联结起来的,因此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十分松散,兼具了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的特点,合作各方主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
3.机动灵活;战略联盟组建过程也十分简单,无需大量附加投资。而且合作者之间关系十分松散,战略联盟存在时间不长,解散十分方便;所以战略联盟还适应变化的环境时可迅速将其解散。
4.动作高效;合作各方将核心资源加入到联盟中来,联盟的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在这种条件下,联盟可以高效动作,完成一些企业很难完成的任务。
战略联盟的类型
战略联盟的主要分类
实体联盟是指主要靠股权、合作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约束组成的联盟。
虚拟联盟是指不涉及所有权的和以法律作约束力的、彼此相互依存的联盟关系。维系虚拟联盟更多的是靠对行业法规的塑造、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以及对产品或技术标准的掌握和控制实现的,通过这些“软约束”协调联盟各方的产品和服务。
战略联盟的形式
1.合资;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而形成企业;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等地普遍的形式。合作各方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投入到合资企业中,从而使其发挥单独一家企业所不能发挥的效益。
2.研发协议;为了某种新产品或新技术,合作各方鉴定一个联发协议;汇集各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加快了开发速度,各方共担开发费用,降低了各方开发费用与风险。
3.定牌生产;如果一方有知名品牌但生产力不足;另一方则有剩余生产能力;则另一方可以为对方定牌生产。一方可充分利用闲置生产能力,谋取一定利益;对于拥有品牌的一方,还可以降低投资或购并所生产的风险。
4.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的方式组成战略联盟,其中一方具有重要无形资产,可以与其他各方签署特许协议,允许其使用自身品牌、专利或专用技术,从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拥有方不仅可获取收益,并可利用规模优势加强无形资产的维护,受许可方当然利于扩大销售、谋取收益。
5.相互持股;合作各方为加强相互联系而持有对方一定数量的股份;这种战略联盟中各方的关系相对更加紧密,而双方的人员、资产无须全并。
当然,组建战略联盟一定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并建立合理的组织关系;合作各方加强沟通。
">编辑] 战略联盟的优势
战略联盟成功的四大关键在于:订立联盟策略;选择合适对象;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订立终止联盟计划。
任何企业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应有自己的发展重点,不同的策略。为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合作,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尤其是当自己有着明显劣势,同时又暂时有没有能力或精力来顾及且又不能“熟视无睹”的时候,就非常有必要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化劣势为优势。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或多或少有“多元化”情结,以为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他们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通用电器”,而事实上,非多元化的企业远比多元化的企业要多,即使在美国也是如此,比如:通用汽车、摩托罗拉、微软,等等。我们的企业家似乎看不到这一点,总喜欢什么都自己做,结果是,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故事,确很少听到多元化成功的案例。
战略联盟盟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比如:快速性、互补性、低成本、成效大,等等,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的策略。当然,也是有几点需要把握的:第一、订立联盟策略,在合适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企业在哪些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在哪些方面有竞争优势,从而制定策略;第二,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要适合本公司的情况,有时候并不是越大的伙伴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伙伴越好;第三、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同自己的策略联盟伙伴制定一个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协定以及出现问题的协商制度,这对于战略联盟合约的履行是至关重要的;第四、订立终止联盟计划,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善始善终。
战略联盟的谈判原则
1、带着战略思想参加谈判。要求公司在谈判前应确定参与联盟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在谈判期间,谈判人员要不断地根据战略目标审核联盟的可行性。
2、 知道自己和对手的讨价还价能力。谈判者只有充分了解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各方的利益所在,才能够在谈判中进退自如。
3、 披露信息时不可忘乎所以。当和潜在伙伴谈判时,不要立即把公司的底牌都亮出来,在不能确定谈判是否会成功时,不要冒风险去披露太多的信息。谈判时必须永远警觉“伙伴”同你的关系可能只是到结束谈判时为止。
4、 共同撰写新闻发布资料。在谈判中期,应双方共同拟定有关联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的公报,以反映合作双方在合作目标上是否达成了共识。
5、 不要作出不能兑现的承诺。任何联盟谈判都会涉及到对等的相互让步,承诺要视对方情况而定,不要要求太多,也不要作出超出实际能力的承诺。
6、 做好撤退的准备。如果谈判时矛盾已经形成,公司应该停止这场谈判。宁可达不成协议,也不要在协议中含有本方不能接受的条款。
">编辑]战略联盟的七忌
第一忌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包括语言、经营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如美国企业倾向于基于利润的业绩评价、市场份额以及特定经济利益;而日本公司则更多关心如何运作以帮助其建立战略地位,特别是改善其能力。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搞定这些问题,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第二忌是缺乏信任。在很多联盟中,一些公司总是把失败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指向合作方。事实上,随意迁怒于别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了双方的紧张程度,很可能导致联盟的瓦解。
第三忌是贸然联手。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不要轻易联盟。许多公司管理层认为,进入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与产业对手竞争,此举能够阻止竞争对手聚焦于他们的公司。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些行动有可能会把公司置于聚光灯下,把内部业已存在的问题昭示于天下,反而会招来厄运。
第四忌是独断专行。如果战略联盟中的一家公司总是我行我素,就会引发联盟中另外一些公司的反感,进而引发矛盾和争端。而要解决问题,则耗时费力,错过战略机遇期。
第五忌是关系风险。合作方在参与联盟的时候,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共同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将直接威胁到联盟的可靠性。“机会主义”的行为包括挪用合作者的资源、扭曲信息、隐匿工作进程、提供淘汰产品或者服务等。因此,关系风险成为战略联盟各种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威胁。
第六忌是业绩风险。有研究表明,业绩风险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前者如政府政策、战争和经济萧条,以及市场的不稳定性;后者主要指合作伙伴均缺少关键领域的竞争能力。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业绩跌落,最终使得合作基础岌岌可危。
第七忌是在核心竞争领域进行合作。有的战略伙伴可能通过战略联盟探测市场,等到“羽翼丰满”,再分灶吃饭。这样一来,昔日的“兄弟”很有可能成为不共戴天的对手。减少在核心竞争领域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能够帮助公司降低创造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对自己经营领域的威胁。
">编辑]战略联盟的意义和作用
(1)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战略选择,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运营的指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各种类型的企业资源作为支撑。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企业有能力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作为后盾。一旦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超出现有资源所能承载的范围,那么从外部获取资源就势在必行。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很多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有效的获得,而采取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又容易在获取有用资源的同时为无用的资源付出较大的收购成本,而且容易受到自身实力的约束。通过战略联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拥有自己所需资源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因而更容易实现资源获取上的多样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结盟则是很好的说明,前者在美国汽车产业中一直名列前茅,而后者则是日本实力最雄厚的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汽车行业正陷入极为严重的衰退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对高质省油的小型车的巨大需求。通用公司为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加大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但收效甚微。丰田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汽车行业中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产者,又拥有生产小型车的经验,并有首创的丰田管理模式。然而,由于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受到出口限额的限制,要积极的争取巨大的美国市场,需要丰田公司将生产基地向美国转移。如果双方进行合作,通用公司就可以从丰田公司获得小型车生产技术、改善车间管理的经验以及稳定的供销关系等,而丰田公司则可以成功的打破汽车行业的贸易壁垒、积累在美国的海外运作经验等。双方于1983年2月曾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建立合资企业——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通过双方之间的股权合资,通用公司成功的引入了高新技术,提高了自己在中小型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而丰田公司则通过合资成功的打入了美国市场,并且掌握了在美国从事汽车生产的经验,弥补了缺乏海外运作经验的缺陷。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从帕拉哈德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以来,它也立即成为各位企业经营者所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等特点,更是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企业各自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合作,将创造价值的重点从一味的企业内部转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外部关系,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超越传统的组织边界。通过联盟伙伴间深入的价值链环节链接关系,企业战略联盟能够实现价值链环节之间链接的低成本和快速度,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以及创造传统组织结构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通过联盟企业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以及更迅速的产品或服务,构建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例如IT产业中最大的两家企业微软和因特尔之间结成的wintel联盟。在IT产业中软件和硬件的相互依存,微软公司开发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需求量才会大量上升,同时也只有在英特尔生产出更快的集成芯片后,微软的软件才会更有价值。因此,双方通过联盟方式在技术领域进行分工协作,就强化了各自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彼此竞争优势的叠加既强化了它们在行业中的领先者地位,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3)实现战略多样性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企业所能够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范围。战略理论认为,在企业资源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如下的路径依赖性:当前资源——当前战略——未来资源 ——未来战略。因此,企业在当前的战略选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在未来的战略。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更是需要企业通过战略多样性的方式来适应这些复杂性的要求。正如在自然界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更具活力一样,企业在自身的产品及战略组合上也应当有多样性。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提出经典的成长—份额矩阵法,认为企业的业务可以分为明星、问题、金牛和瘦狗四类,成功的企业应该具有一个健康的业务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企业的战略应该具有多样性。通过与拥有不同技术或分处不同行业的企业结成联盟,有助于企业实现业务组合和战略的多样性,从而有效的抵御外部环境中不可预测的风险。微软公司正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战略多样性。在微软最先推出Windows系列产品时,微软公司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取得如此的成功,因为当时DOS系列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绝大多数的计算机使用者已经习惯于DOS系统的操作,因此消费者很可能只是希望得到DOS的进化版本而不是象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的革命。但微软公司正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成功的实现了自身的战略多样性。微软与IBM合作,共同开发了 OS/2,另外微软采用Mac的标准开发了Word和Excel等一系列基于Mac的应用软件,并且与SCO这一当时个人电脑市场上Unix系统的最大供应商签署了市场协议,并将通过股权拥有的方式进行合作。这样,无论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微软公司都能较好的应对。如果OS/2成为市场主流,则微软公司可以与IBM公司共享财富;若Mac在竞争中胜出,虽然微软将失去自己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位置,但是在应用软件方面微软则将胜出;如果Unix获胜的话,那么即使微软不再是市场的主角,但也将和SCO一样是一个市场的参与者。
(4)促进研究和开发
研究和开发是战略联盟最重要的合作领域。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战略联盟当中,涉及研究和开发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首先,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共同承担技术开发风险,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成功可能性。例如在航空领域,波音公司为了开发新型的波音777喷气客机,就与实力强大的富士、三菱及川崎重工结成战略联盟进行联合开发。第二,企业通过结盟互相学习,进行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福特公司与马自达公司的联盟始于1979年,通过十几年的合作,福特和马自达彼此教会了对方不少“绝活”:福特学到了重要的制造技术,作为回报,它向马自达提供了发动机废气排放电脑控制系统的技术,并提供了一些用一些用于测量噪音和振幅的精密计算机程序。第三,企业只有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才能承担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行业中尤为突出。比如,开发新一代记忆芯片至少需要10亿美元,建一家生产新一代芯片的工厂还需10亿美元,研制一种新车型的费用通常高达20多亿美元,开发一种新药需要5亿美元。如此高额的研发费用是任何一家企业,即使是大公司也无法担负的。第四,战略联盟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在无法通过市场方式购得技术的前提下,以战略联盟的方式与技术先进的公司工作,然后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加以消化吸收,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发挥后发优势、迅速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国汽车产业中上汽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在以往生产层面合作的基础上正向核心的技术层面拓展。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造型设计,已经纳入德国大众全球的设计体系,同时上海大众的技术骨干,也被选派到德国大众本部最核心的技术开发中心,进行汽车全过程开发培训。
(5)防止过度竞争
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随着市场的不断饱和,激烈的竞争局面难免会出现。在一番你死我夺的价格战之后,往往落下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主动与竞争对手合作,化敌为友。例如世界石油产业中最大的OPEC组织,就是各大石油产油国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过度竞争,通过协议合作的方式,以控制产量、保证石油价格和各自的收益。
">编辑]战略联盟的制约因素
1.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阻碍供应链联盟构建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传统企业模式正是市场割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由于分权制的行政式经济管理体制和不尽合理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存在,从而人为造成了以行政区划和所有制为标准的市场分割,如地方保护主义,诸多行业中的市场准人限制,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必然面临着由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高昂的外部交易成本。在这种环境下,它们不得不走上“低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2.企业组织结构。现阶段,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普遍采取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这在平衡的管理环境中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相对迟缓。而企业协作联盟面对急剧变化的不确定的市场,需要针对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和要求,对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进行重新改造和“再造”。相应的企业组织的构成单位也就势必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组织结构从高耸型构筑在职能部门之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络式和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
3.企业生产方式。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使企业成为封闭系统,妨碍企业协作联盟的发展。例如,生产系统设计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相互协作关系,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及处理手段落后。
4.企业文化。在企业协作联盟的构建中,基于信任的合作是最根本的理念。在市场机会转瞬即逝的今天,联盟中的合作方谁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未来的所有变化,需要用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界定合作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讲求诚信,善于合作成为企业联盟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中国,由于受长期封建意识的束缚,人们的诚信意识薄弱。近些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屡屡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之间正常合作关系的建立。
">编辑]战略联盟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中国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企业联盟成长的制度环境。这里,制度是指企业经营、运转的各种产权规范和管理规则的集合,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关系的重要规范与准则。正如产权学派的创始R.H.科斯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价格制度外,政府的法律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等属于生产的制度结构的东西,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是界定和保障产权。目前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着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自然制约着与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只有在明日析、确定的产权制度结构下,构成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才有可能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而与其他企业结盟,形成有效率的企业联盟形式。
2.加强企业组织和管理创新.形成与企业联盟相适应的新型企业组织和管理结构。目前,较为突出的任务是改变企业组织结构普遍存在的“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模式,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庞大臃肿,不利于对外界市场灵活反应。企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向“两头(开发和销售)大、中间(生产)小”的“哑铃型”组织结构发展,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体系。此时,企业要探索对其众多的供应厂商及其构成的整个协作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协调的技术。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经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是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这些新型技术与产业的改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的结合还做得远远不够,企业对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率较低,这显然不利于企业联盟的成长。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应将重点放在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结合上,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发挥这些扮术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协作联盟的内部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国企业之间已结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联盟形式,进一步规范这些联盟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进一步发展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
首先,要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企业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经营与管理长期积累的结果。缺少这种能力,一个企业就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即使勉强形成,也不会持久。
其次,完善跨文化管理。通常的企业管理是基于统一文化的管理,而且存在于一个固定形式的组织内部,而在企业战略联盟中无法再实施这种单一文化的管理,它是多种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团队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以牺牲合作伙伴利益来服从整体目标,而是讲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此,一方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从中选择信誉好,技术过硬,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参与方;另一方面在大硕目实施过程中充分沟通信息,加强协调,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二是建立信任关系。由于加人联盟的企业来自不同的背景,在合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并有可能损耗企业精力,使得合作难以为继。因此,应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尊重,消降习惯性防卫,建立信任关系。
再次,促进企业信息化和知识化,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企业战略联盟是为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而组建的企业联盟,在联盟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架起了各企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经常的信息沟通,能在纠纷出现之前使之得以解决。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沟通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供需情况,保证联盟顺利运行。可见,信息化是维持联盟持续运行、提高运转效率的基本手段。
战略联盟案例分析">编辑]案例一:思科系统公司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以多种方式显著提高成员公司及其客户之间收益的一种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思科系统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石。2002财年,思科来源于战略联盟关系的收益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总额高于20亿美元。
当前,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和服务普及速度日益加快,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客户和投资者一般都追求短期投资回报(ROI)。在横向商业模式兴起的今天,联盟关系正顺应了此潮流。
思科联盟致力于帮助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并创造收入。在合作方面,思科制定了风险和道路各不相同的六个发展目标。只有经过认真规划,才能通过联盟实现增加收入的最终目标。
第一步:了解联盟在构建决策或购买决策上的ROI。
计算何时应自主开发解决方案,何时应购买解决方案,何时应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思科会考虑建立联盟:合作伙伴拥有自身不具备的技术或专业优势;内部对目标技术或服务知之甚少;并购存在的障碍过大(如并购对象实力很强,并购费用太高)。
第二步: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
思科战略联盟副总裁Steve Steinhiber说:“我们需要分析思科是否适合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盟。首先,两家公司必须能从合作中得到短期和长期利益,这是联盟之关键。但执行和运作部门的配合状况是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合作伙伴不久就会分道扬镳。”
第三步:制定目标明确的商业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明确的客户价值取向、现实的共同目标、可执行的有效赞助关系以及与重大成效和成功紧密相关的投资。许多公司常犯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匆忙建立了新一轮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事先没有拟定完善的商业计划、组织模式不适用或者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签署协议。据 Thompson Financial/P. Pekar Jr. Studies/Forbes调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公开宣布的合作伙伴联盟数量从2000年的10,000迅速下降至2002年的6,500。
第四步:经常分析联盟是否取得成功并与业绩挂钩。
商业计划和联盟目标中需规定应审核的内容。思科战略联盟合作伙伴Intel公司的执行副总裁Sean Maloney说到,“我们的经验表明,制定发展目标以及双方认可的审核指标是保证双方能够通过合作提高业绩的两大关键因素。
为鉴定联盟是否取得成功,思科制定了详细的运作规程,以便衡量每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商业目标和指标。审核的指标不但包括可定量的数据,如市场份额增加值、市场加速度、收入增加额、客户满意度和推行的新解决方案,还包括非定量数据,例如标准推行进度等。
第五步:掌握结束联盟的时机。
合作伙伴必须按照预定指标审查联盟的成果,并确定联盟是否取得了成功。在这个阶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联盟因个人或公司的失败而结束,我们更愿意看到,合作伙伴关系在取得了预定目标之后圆满结束,或者因市场情况变化以及其中一方公司的战略变化而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结束联盟关系也要象建立联盟时那样认真规划。联盟结束之后,客户需受到保护,正常关系也要保持下去,因为以后存在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六步: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包括确定所需要的技能,聘用适当的人员,建立牢固的联盟管理系统,组织强大的联盟运作管理队伍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思科做了大量工作。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可为每个新合作伙伴快速设计定制课程,使其员工能够快速了解所需要的思科知识,保证为客户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组织良好的联盟通常能实现多赢。一方面客户能够获益,另一方面每家合作伙伴也能继续以核心业务为重,同时可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新市场。
Steinhilber说到,“战略联盟能够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将最佳产品融入到定制解决方案中。客户不需要自己寻找产品,也不需要将多种解决方案组件融合在一起,因为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能够预测客户需求并事先为他们做好相关工作。”
通过战略联盟,思科合作伙伴能够在财务方面大大获益。举个简单的例子,思科每从联盟关系上挣一块钱,其合作伙伴就能因解决方案和服务面拓宽而平均挣两到三块钱。其它的益处还包括能将产品和服务迅速推向新市场,节省研发费用,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等等。
合作伙伴关系不但有利于快速进入新市场(如思科通过与四家存储系统市场领先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快速进入存储市场),还能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思科战略联盟一般能够在两到三年内收回成本,ROI高于30%。
">编辑]案例二:惠普公司
惠普公司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得到的好处包括:获得互补性资源;进入新市场;分担研究与开发(R&D)的成本与风险;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增长点;获得新产品或新技术等。惠普公司正是凭借其联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上述好处。
识别关键的战略因素围绕着关键的战略因素来组织联盟只能够增加联盟成功的可能性。惠普就从它拥有的众多联盟中寻找出主要的战略伙伴,如微软、思科、甲骨文、美国在线等等,然后设立一个伙伴级的联盟经理职位来监督公司的每一个主要联盟,战略伙伴级的联盟经理有责任同每一具体的联盟经理及其职员一起工作,以确保合作尽可能成功。
给联盟部门合适的定位战略联盟职能部门应该使联盟经理能够轻易找到关于某些特殊的问题、联盟的类型或者联盟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这样一些隐含性知识。例如,当具体的联盟经理想知道商讨战略联盟协议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什么合同条款和控制权安排最恰当?应该使用哪些技巧?与联盟伙伴解决分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时,他们应该能够通过战略联盟职能部门获得这些信息。
如果定位准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就会帮助公司寻求战略领先、获得资源。美国尤它州贝格海姆青年大学国际战略教授JEFFREYH.DYER等人的研究认为,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是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知识的关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从四个方面创造价值: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公司的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和消除责任和干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专门的、有效的联盟职能部门显得十分重要。通常企业可以围绕主要联盟伙伴、产业、业务单位、地理区域或者是这四者的组合来建立联盟职能部门。
制定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许多公司采购、生产、销售、质量保证、服务等业务活动都制定了管理流程,但是他们在关系管理上却止步不前,没有将以前的管理方法记录在案,更没有形成关系的流程。
惠普公司已经形成了60种不同的工具和模式,其中包括了一本300页的指南,用来指导在具体的联盟过程中做出决策,这本指南包括的工具有:对联盟伙伴进行评估的方法、不同部门任务与责任的谈判模式、评估联盟绩效的方法和联盟终止的清单。
“在惠普,我们努力向公司内部和外部学习,目的远不只是简单的收集资料和信息,而是向单个的联盟经理们提供帮助,指导他们切实有效地进行最好的实践。”惠普的战略联盟经理JOEKITTEL说。
培训联盟经理尽管企业有合作愿望,但怎样把愿望变为现实,却掌握在联盟的直接管理者(联盟经理)手中,联盟经理的合作意愿、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略联盟的成败。在这方面,惠普公司一是有内部培训计划;二是公司定期派遣联盟经理到商学院深造,学习联盟关系管理技巧。
惠普的培训可以称之为正式培训,除此之外,联盟经理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非正式培训。
最后,经常协调和审查联盟关系。企业为确保联盟的正常运行,在关系管理方面,不仅需要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为联盟关系管理制定程序和方法、为联盟经理提供培训课程,而且经常对联盟关系进行协调和审查也是十分必要的。
协调联盟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求合作伙伴之间相互沟通。曾任麦肯锡公司驻日本分公司执行董事的凯尼奇·奥梅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经常的沟通,即使最精心设计的关系也会破裂。他指出,单靠良好的管理程序和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沟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高级经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双方总裁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每年见一次面,即使关系成熟了,最高经理人员也应该至少每年会见四次,以便回顾一下已有的成绩和展望一下面前存在的机遇和障碍。他还认为双方会见的地点很重要。如果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合资建立了联营企业,最高经理人员应该至少一次聚会在日本,一次聚会在美国,另一次聚会在处于两者之间的夏威夷。
审查联盟关系则是指要审视联盟现在是否给企业带来好处以及将来能否给企业带来好处。BIC集团的首席财务官 (CFO)BLYTHEMC GARVIE认为,当战略联盟不能够比其他类似的交易安排产生更多的价值时,联盟也是失败的。因此,要认真审查联盟关系是否具有价值,是否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甚至可以对联盟进行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保证联盟的战略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 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 Nigel)提出,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关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多种解释:
1. 布劳易斯等人将稳定的联盟称之为“准一体化”(Blois,1972)。
2.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称之为“非标准商业市场合同”(Williamson,1983)。
3. 巴特勒和卡尔奈称之为“被管理或被组织的市场”(Butler等,1983)。
4. 索雷利从联盟组织多边性出发,称之为“网络化”(Thorelli,1986)。
5. 汤普森等人将联盟描述为除市场和管理等级制之外的第三种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工具(Thompson等,1991)。
6. 波特将联盟称之为“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Porter,1990)。
综合上述的诸多经典描述,可以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企业为了现实生存或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但合作关系本身则不一定是长期稳定的。
因为战略联盟要求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协调,精心谋求各类活动的相互合作,因而模糊了公司的界限,使得各个公司为了实现联盟的共同目标而采取一致或协同的行动。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联盟伙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联盟伙伴虽然在部分领域中进行合作,但在协议之外的领域以及在公司活动的整体态势上仍然保持着经营管理的独立自主,相互间可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战略联盟的发展日益迅猛,典型的例子有:
1. 丰田汽车与其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联盟(整车制造商——零部件独家供应商);
2. 微软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之间的“WINTEL”联盟(操作系统——中央处理器);
3. Google与HTC之间的手机研发代工联盟(手机操作系统研发——手机研发与制造);
4. 苹果公司与AT&T之间的联盟(信息终端iphone/ipad——通信网络服务)
战略联盟产生的背景
企业战略联盟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究其原因,战略联盟产生的大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为只有全球的市场才能满足它们的巨大胃口。不过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给跨国公司的经营带来了困难,迫使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竞争武器。尽管各跨国公司在调整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或各有侧重,但多数都采取了战略联盟作为实现战略调整的手段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五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不断地将产品推向高科技化和复杂化,一种新产品的问世往往涉及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经过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以成本上讲,单个公司依靠自身的有限能力是无法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的要求的。战略联盟可以把各种研究机构和企业联成一体,为着共同的战略目标组成灵活直辖市的网络,大于各简单成员相加之和。
">编辑] 战略联盟的动因
- 一、直接动因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长期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最新技术,企业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大多数企业的对策是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与其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并将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联盟范围。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团体甚至单个消费者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分担风险与成本
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如下三点基本要求: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分散研究开发风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研究和开发一项新产品、新技术常常要受到自身能力、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态度等因素的制约,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很大的投入,具有很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要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虽然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将新技术运用到小批量生产中,但规模和范围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来说仍具有决定意义。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低成本进入新市场
战略联盟是以低成本克服新市场进入壁垒的有效途径。例如,在80年代中期,摩托罗拉开始进入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时,由于日本市场存在大量正式、非正式的贸易壁垒,使得摩托罗拉公司举步维艰。到1987年,它与东芝结盟制造微处理器,并由东芝提供市场营销帮助,此举大大提高了摩托罗拉与日本政府谈判的地位,最终获准进入日本的移动通信市场,成功地克服了日本市场的进入壁垒。1984年,美国的长途电话业解除管制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获得了产品经营的自由,进入了个人电脑市场。IBM采取的反击措施是与AT&T在长途电话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MCI结成联盟,并收购了MCI20%的股份,通过MCI在长途电话行业的低价战略来箝制AT&T。与此类似,日本的几家规模较小汽车公司,马自达、铃木和五十铃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都采取了与美国汽车企业联营的办法,来克服进入壁垒。
4.挑战“大企业病”
单个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控制企业的环境,必然要求致力于企业内部化边界的扩大,这一努力过程不仅伴随巨大的投入成本,为企业的战略转移筑起难以逾越的退出壁垒,甚至将企业引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而且容易出现组织膨胀带来内耗过大的所谓“大企业病”现象: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协调成本上升正使得一些大企业的行政效率向着官僚式的低效率迈进,致使企业决策缓慢,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敏锐的反应。而战略联盟的经济性在于企业对自身资源配置机制的战略性革新,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以避免带来企业组织的过大及僵化,使企业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并与迅速发展的技术和市场保持同步。与此同时,战略联盟还可避免开反垄断法对企业规模过大的制裁。
- 二、间接动因
1.组织学习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一反传统竞争优势的分析思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学习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的紧密相关性。它把企业视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内部的“干中学”、“用中学”以及外部的“从相互作用中学习”、“产业间外溢”等基本的学习途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改善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目标。鉴于企业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重要性的不同,该理论引入知识的两个维度:编码化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编码化知识是指那些显性的、已成体系并可用正规系统的语言传播的知识。因此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技术规范、设计和机器附带的材料获得。相反,经验性知识是隐含的,深植于企业文化或人的大脑和身体中,很难系统地编辑和交流,只能通过某一特定情景中的行动、承诺和涉及程度来表达,并且也只能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战略联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持久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之上,而经验性知识存在于组织程序与文化中,其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联盟则是解决经验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采取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联盟伙伴的设施,增强联盟各方的联系频率等办法,可以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移植到联盟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企业合作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取企业核心能力为重要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建立的战略联盟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去创造环境,因而极具生命力;同时,围绕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基础建立的战略联盟,能够适时地调整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不同价值观、知识和异文化在企业中的融合,使之成为企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通过学习过程来积累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选择合作而不是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基于资源(RBV)的联盟动因解释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兴起于1989年,以维纳菲尔特、格兰特、巴尔奈'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中没有局限在具体的产品——市场层面上,而是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一组资源,并试图用这些资源的构成和性质解释竞争中频繁出现的优胜劣汰现象。格兰特等人把企业资源分为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除了资金和原材料等属于对所有企业有着同等意义的同质资源外,其它资源因含有活性因素如知识、经验、技能、判断力、适应力等使每一种资源都富于变化而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基本上属于异质性资源。正是这些资源形态各异的异质性资源造就了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也正是这种异质性为企业“独占”某些资源提供了可能,从而造成了其他企业所难以模仿的资源位障碍。然而异质性资源的动态性和维系持久竞争优势的要求使得企业必须不断利用外部渠道,扩充企业所需的稀缺资源。战略联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国际企业通过与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组织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有效克服资源位障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新的利益源泉。这种经济性来自竞争中的合作和矛盾的协调;来自合作之后资源再配置效率的提高;来自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和联合应用;来自新市场的快速形成和先行优势。
3.战略缺口假说的联盟动因解释
由于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当国际企业审视竞争环境并评价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经常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根据这个发现,泰吉(Tyebjee)和奥斯兰(Osland)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说。他们认为,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是其对国际经济、技术及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是国际总体竞争环境变化的产物。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企业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客观上要求它们走合作的道路。因此,战略缺口是推动国际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结成战略联盟的重要动力。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与战略联盟的动力就越强烈。
战略缺口假说认为,通过合作,实现战略联盟的各方国际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1)聚集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摊技术创新的巨额投资和潜在风险;
(2)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国际企业可以相互交流在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生产及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融合趋势;
(3)借助联合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世界统一标准;
(4)通过联盟实现经营范围的多样化和经营地区的扩张,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5)以战略联盟维系或增强已有的竞争地位;
(6)增强国际企业经营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对不确定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7)通过战略联盟互相学习彼此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
4.价值链的理论解释
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其中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系统”中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系统具体包括供应商价值链、生产单位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等。
价值链由两种价值活动构成,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增值活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物料储运、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活动与产品的实体流转直接相关。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管理基础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和采购管理等。“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成本和效益。各环节对其它环节的影响程度与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依照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原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价值活动的中心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满足顾客,与市场紧密相连。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产品开发环节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以及鼓励创新、提倡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产品的装配环节则需要大批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 ,本企业拥有优势,在其余的环节上,其它企业可能拥有优势。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以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动力。
5.网络理论的解释
网络理论认为,具有网络型组织的企业,对于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形成企业之间的价值连锁起着很大的作用。网络理论并不要求形成严格的层级结构,而是将组织的各部分松散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因产品和技术周期缩短、竞争缴烈所导致的动态发展要求。网络结构在协作群体企业的共同防御和相互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组织既有利于提高各成员企业的自律性,又有利于在相互协调、共同运作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对环境、技术和市场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战略联盟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中介,发挥着“组织化市场”的功能,因而较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时代把市场竞争和组织管理关联一体、综合运作的要求。传统的市场机制往往根据竞争者之间相互关系分配资源,而传统的组织则是根据企业组织管理的目标来配置资源,两者都不能使资源的获取成本降至最低。而战略联盟能发挥乘数效应,通过对联盟内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实现要素的共享,从而保证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的“节约”。当这种多主体和多组织相结合的联盟形式跨越行业界限时,联盟的出现有可能改变竞争的性质,产生更为复杂而难以预见的多行业综合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从工业化时代的预测系统走向网络化时代的学习系统。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其最大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当企业内不能充分利用已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或者缺乏这些资源时,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以避免对已有资源的浪费和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战略联盟的建立 ,使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一方面可提高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新的投入,降低转置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提高了企业战略调整的灵活性。
战略联盟的特点
目前,网络或组织已成为企业组织发展的一种趋势,战略联盟正是具备网络组织的特点。
1.边界模糊;战略联盟并不像传统的企业具有明确的层级和边界;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关系松散;战略联盟主要是契约式或联结起来的,因此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十分松散,兼具了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的特点,合作各方主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
3.机动灵活;战略联盟组建过程也十分简单,无需大量附加投资。而且合作者之间关系十分松散,战略联盟存在时间不长,解散十分方便;所以战略联盟还适应变化的环境时可迅速将其解散。
4.动作高效;合作各方将核心资源加入到联盟中来,联盟的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在这种条件下,联盟可以高效动作,完成一些企业很难完成的任务。
战略联盟的类型
战略联盟的主要分类
实体联盟是指主要靠股权、合作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约束组成的联盟。
虚拟联盟是指不涉及所有权的和以法律作约束力的、彼此相互依存的联盟关系。维系虚拟联盟更多的是靠对行业法规的塑造、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以及对产品或技术标准的掌握和控制实现的,通过这些“软约束”协调联盟各方的产品和服务。
战略联盟的形式
1.合资;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而形成企业;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等地普遍的形式。合作各方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投入到合资企业中,从而使其发挥单独一家企业所不能发挥的效益。
2.研发协议;为了某种新产品或新技术,合作各方鉴定一个联发协议;汇集各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加快了开发速度,各方共担开发费用,降低了各方开发费用与风险。
3.定牌生产;如果一方有知名品牌但生产力不足;另一方则有剩余生产能力;则另一方可以为对方定牌生产。一方可充分利用闲置生产能力,谋取一定利益;对于拥有品牌的一方,还可以降低投资或购并所生产的风险。
4.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的方式组成战略联盟,其中一方具有重要无形资产,可以与其他各方签署特许协议,允许其使用自身品牌、专利或专用技术,从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拥有方不仅可获取收益,并可利用规模优势加强无形资产的维护,受许可方当然利于扩大销售、谋取收益。
5.相互持股;合作各方为加强相互联系而持有对方一定数量的股份;这种战略联盟中各方的关系相对更加紧密,而双方的人员、资产无须全并。
当然,组建战略联盟一定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并建立合理的组织关系;合作各方加强沟通。
">编辑] 战略联盟的优势
战略联盟成功的四大关键在于:订立联盟策略;选择合适对象;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订立终止联盟计划。
任何企业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应有自己的发展重点,不同的策略。为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合作,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尤其是当自己有着明显劣势,同时又暂时有没有能力或精力来顾及且又不能“熟视无睹”的时候,就非常有必要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化劣势为优势。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或多或少有“多元化”情结,以为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他们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通用电器”,而事实上,非多元化的企业远比多元化的企业要多,即使在美国也是如此,比如:通用汽车、摩托罗拉、微软,等等。我们的企业家似乎看不到这一点,总喜欢什么都自己做,结果是,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故事,确很少听到多元化成功的案例。
战略联盟盟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比如:快速性、互补性、低成本、成效大,等等,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的策略。当然,也是有几点需要把握的:第一、订立联盟策略,在合适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企业在哪些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在哪些方面有竞争优势,从而制定策略;第二,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要适合本公司的情况,有时候并不是越大的伙伴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伙伴越好;第三、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同自己的策略联盟伙伴制定一个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协定以及出现问题的协商制度,这对于战略联盟合约的履行是至关重要的;第四、订立终止联盟计划,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善始善终。
战略联盟的谈判原则
1、带着战略思想参加谈判。要求公司在谈判前应确定参与联盟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在谈判期间,谈判人员要不断地根据战略目标审核联盟的可行性。
2、 知道自己和对手的讨价还价能力。谈判者只有充分了解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各方的利益所在,才能够在谈判中进退自如。
3、 披露信息时不可忘乎所以。当和潜在伙伴谈判时,不要立即把公司的底牌都亮出来,在不能确定谈判是否会成功时,不要冒风险去披露太多的信息。谈判时必须永远警觉“伙伴”同你的关系可能只是到结束谈判时为止。
4、 共同撰写新闻发布资料。在谈判中期,应双方共同拟定有关联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的公报,以反映合作双方在合作目标上是否达成了共识。
5、 不要作出不能兑现的承诺。任何联盟谈判都会涉及到对等的相互让步,承诺要视对方情况而定,不要要求太多,也不要作出超出实际能力的承诺。
6、 做好撤退的准备。如果谈判时矛盾已经形成,公司应该停止这场谈判。宁可达不成协议,也不要在协议中含有本方不能接受的条款。
">编辑]战略联盟的七忌
第一忌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包括语言、经营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如美国企业倾向于基于利润的业绩评价、市场份额以及特定经济利益;而日本公司则更多关心如何运作以帮助其建立战略地位,特别是改善其能力。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搞定这些问题,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第二忌是缺乏信任。在很多联盟中,一些公司总是把失败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指向合作方。事实上,随意迁怒于别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了双方的紧张程度,很可能导致联盟的瓦解。
第三忌是贸然联手。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不要轻易联盟。许多公司管理层认为,进入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与产业对手竞争,此举能够阻止竞争对手聚焦于他们的公司。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些行动有可能会把公司置于聚光灯下,把内部业已存在的问题昭示于天下,反而会招来厄运。
第四忌是独断专行。如果战略联盟中的一家公司总是我行我素,就会引发联盟中另外一些公司的反感,进而引发矛盾和争端。而要解决问题,则耗时费力,错过战略机遇期。
第五忌是关系风险。合作方在参与联盟的时候,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共同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将直接威胁到联盟的可靠性。“机会主义”的行为包括挪用合作者的资源、扭曲信息、隐匿工作进程、提供淘汰产品或者服务等。因此,关系风险成为战略联盟各种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威胁。
第六忌是业绩风险。有研究表明,业绩风险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前者如政府政策、战争和经济萧条,以及市场的不稳定性;后者主要指合作伙伴均缺少关键领域的竞争能力。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业绩跌落,最终使得合作基础岌岌可危。
第七忌是在核心竞争领域进行合作。有的战略伙伴可能通过战略联盟探测市场,等到“羽翼丰满”,再分灶吃饭。这样一来,昔日的“兄弟”很有可能成为不共戴天的对手。减少在核心竞争领域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能够帮助公司降低创造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对自己经营领域的威胁。
">编辑]战略联盟的意义和作用
(1)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战略选择,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运营的指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各种类型的企业资源作为支撑。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企业有能力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作为后盾。一旦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超出现有资源所能承载的范围,那么从外部获取资源就势在必行。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很多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有效的获得,而采取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又容易在获取有用资源的同时为无用的资源付出较大的收购成本,而且容易受到自身实力的约束。通过战略联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拥有自己所需资源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因而更容易实现资源获取上的多样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结盟则是很好的说明,前者在美国汽车产业中一直名列前茅,而后者则是日本实力最雄厚的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汽车行业正陷入极为严重的衰退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对高质省油的小型车的巨大需求。通用公司为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加大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但收效甚微。丰田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汽车行业中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产者,又拥有生产小型车的经验,并有首创的丰田管理模式。然而,由于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受到出口限额的限制,要积极的争取巨大的美国市场,需要丰田公司将生产基地向美国转移。如果双方进行合作,通用公司就可以从丰田公司获得小型车生产技术、改善车间管理的经验以及稳定的供销关系等,而丰田公司则可以成功的打破汽车行业的贸易壁垒、积累在美国的海外运作经验等。双方于1983年2月曾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建立合资企业——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通过双方之间的股权合资,通用公司成功的引入了高新技术,提高了自己在中小型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而丰田公司则通过合资成功的打入了美国市场,并且掌握了在美国从事汽车生产的经验,弥补了缺乏海外运作经验的缺陷。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从帕拉哈德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以来,它也立即成为各位企业经营者所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等特点,更是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企业各自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合作,将创造价值的重点从一味的企业内部转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外部关系,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超越传统的组织边界。通过联盟伙伴间深入的价值链环节链接关系,企业战略联盟能够实现价值链环节之间链接的低成本和快速度,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以及创造传统组织结构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通过联盟企业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以及更迅速的产品或服务,构建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例如IT产业中最大的两家企业微软和因特尔之间结成的wintel联盟。在IT产业中软件和硬件的相互依存,微软公司开发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需求量才会大量上升,同时也只有在英特尔生产出更快的集成芯片后,微软的软件才会更有价值。因此,双方通过联盟方式在技术领域进行分工协作,就强化了各自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彼此竞争优势的叠加既强化了它们在行业中的领先者地位,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3)实现战略多样性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企业所能够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范围。战略理论认为,在企业资源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如下的路径依赖性:当前资源——当前战略——未来资源 ——未来战略。因此,企业在当前的战略选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在未来的战略。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更是需要企业通过战略多样性的方式来适应这些复杂性的要求。正如在自然界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更具活力一样,企业在自身的产品及战略组合上也应当有多样性。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提出经典的成长—份额矩阵法,认为企业的业务可以分为明星、问题、金牛和瘦狗四类,成功的企业应该具有一个健康的业务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企业的战略应该具有多样性。通过与拥有不同技术或分处不同行业的企业结成联盟,有助于企业实现业务组合和战略的多样性,从而有效的抵御外部环境中不可预测的风险。微软公司正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战略多样性。在微软最先推出Windows系列产品时,微软公司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取得如此的成功,因为当时DOS系列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绝大多数的计算机使用者已经习惯于DOS系统的操作,因此消费者很可能只是希望得到DOS的进化版本而不是象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的革命。但微软公司正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成功的实现了自身的战略多样性。微软与IBM合作,共同开发了 OS/2,另外微软采用Mac的标准开发了Word和Excel等一系列基于Mac的应用软件,并且与SCO这一当时个人电脑市场上Unix系统的最大供应商签署了市场协议,并将通过股权拥有的方式进行合作。这样,无论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微软公司都能较好的应对。如果OS/2成为市场主流,则微软公司可以与IBM公司共享财富;若Mac在竞争中胜出,虽然微软将失去自己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位置,但是在应用软件方面微软则将胜出;如果Unix获胜的话,那么即使微软不再是市场的主角,但也将和SCO一样是一个市场的参与者。
(4)促进研究和开发
研究和开发是战略联盟最重要的合作领域。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战略联盟当中,涉及研究和开发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首先,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共同承担技术开发风险,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成功可能性。例如在航空领域,波音公司为了开发新型的波音777喷气客机,就与实力强大的富士、三菱及川崎重工结成战略联盟进行联合开发。第二,企业通过结盟互相学习,进行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福特公司与马自达公司的联盟始于1979年,通过十几年的合作,福特和马自达彼此教会了对方不少“绝活”:福特学到了重要的制造技术,作为回报,它向马自达提供了发动机废气排放电脑控制系统的技术,并提供了一些用一些用于测量噪音和振幅的精密计算机程序。第三,企业只有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才能承担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行业中尤为突出。比如,开发新一代记忆芯片至少需要10亿美元,建一家生产新一代芯片的工厂还需10亿美元,研制一种新车型的费用通常高达20多亿美元,开发一种新药需要5亿美元。如此高额的研发费用是任何一家企业,即使是大公司也无法担负的。第四,战略联盟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在无法通过市场方式购得技术的前提下,以战略联盟的方式与技术先进的公司工作,然后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加以消化吸收,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发挥后发优势、迅速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国汽车产业中上汽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在以往生产层面合作的基础上正向核心的技术层面拓展。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的造型设计,已经纳入德国大众全球的设计体系,同时上海大众的技术骨干,也被选派到德国大众本部最核心的技术开发中心,进行汽车全过程开发培训。
(5)防止过度竞争
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随着市场的不断饱和,激烈的竞争局面难免会出现。在一番你死我夺的价格战之后,往往落下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主动与竞争对手合作,化敌为友。例如世界石油产业中最大的OPEC组织,就是各大石油产油国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过度竞争,通过协议合作的方式,以控制产量、保证石油价格和各自的收益。
">编辑]战略联盟的制约因素
- 现阶段我国企业战略联盟成长的制约因素
1.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阻碍供应链联盟构建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传统企业模式正是市场割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由于分权制的行政式经济管理体制和不尽合理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存在,从而人为造成了以行政区划和所有制为标准的市场分割,如地方保护主义,诸多行业中的市场准人限制,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必然面临着由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高昂的外部交易成本。在这种环境下,它们不得不走上“低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2.企业组织结构。现阶段,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普遍采取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这在平衡的管理环境中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相对迟缓。而企业协作联盟面对急剧变化的不确定的市场,需要针对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和要求,对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进行重新改造和“再造”。相应的企业组织的构成单位也就势必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组织结构从高耸型构筑在职能部门之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络式和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
3.企业生产方式。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使企业成为封闭系统,妨碍企业协作联盟的发展。例如,生产系统设计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相互协作关系,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管理信息及处理手段落后。
4.企业文化。在企业协作联盟的构建中,基于信任的合作是最根本的理念。在市场机会转瞬即逝的今天,联盟中的合作方谁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未来的所有变化,需要用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界定合作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讲求诚信,善于合作成为企业联盟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中国,由于受长期封建意识的束缚,人们的诚信意识薄弱。近些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屡屡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之间正常合作关系的建立。
">编辑]战略联盟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中国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企业联盟成长的制度环境。这里,制度是指企业经营、运转的各种产权规范和管理规则的集合,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关系的重要规范与准则。正如产权学派的创始R.H.科斯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价格制度外,政府的法律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等属于生产的制度结构的东西,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是界定和保障产权。目前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着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自然制约着与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只有在明日析、确定的产权制度结构下,构成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才有可能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而与其他企业结盟,形成有效率的企业联盟形式。
2.加强企业组织和管理创新.形成与企业联盟相适应的新型企业组织和管理结构。目前,较为突出的任务是改变企业组织结构普遍存在的“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模式,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庞大臃肿,不利于对外界市场灵活反应。企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向“两头(开发和销售)大、中间(生产)小”的“哑铃型”组织结构发展,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体系。此时,企业要探索对其众多的供应厂商及其构成的整个协作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协调的技术。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经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是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这些新型技术与产业的改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的结合还做得远远不够,企业对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率较低,这显然不利于企业联盟的成长。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应将重点放在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结合上,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发挥这些扮术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协作联盟的内部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国企业之间已结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联盟形式,进一步规范这些联盟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进一步发展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
首先,要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企业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经营与管理长期积累的结果。缺少这种能力,一个企业就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即使勉强形成,也不会持久。
其次,完善跨文化管理。通常的企业管理是基于统一文化的管理,而且存在于一个固定形式的组织内部,而在企业战略联盟中无法再实施这种单一文化的管理,它是多种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团队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以牺牲合作伙伴利益来服从整体目标,而是讲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此,一方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从中选择信誉好,技术过硬,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参与方;另一方面在大硕目实施过程中充分沟通信息,加强协调,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二是建立信任关系。由于加人联盟的企业来自不同的背景,在合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并有可能损耗企业精力,使得合作难以为继。因此,应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尊重,消降习惯性防卫,建立信任关系。
再次,促进企业信息化和知识化,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企业战略联盟是为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而组建的企业联盟,在联盟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架起了各企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经常的信息沟通,能在纠纷出现之前使之得以解决。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沟通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供需情况,保证联盟顺利运行。可见,信息化是维持联盟持续运行、提高运转效率的基本手段。
战略联盟案例分析">编辑]案例一:思科系统公司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以多种方式显著提高成员公司及其客户之间收益的一种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思科系统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石。2002财年,思科来源于战略联盟关系的收益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总额高于20亿美元。
当前,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和服务普及速度日益加快,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客户和投资者一般都追求短期投资回报(ROI)。在横向商业模式兴起的今天,联盟关系正顺应了此潮流。
思科联盟致力于帮助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并创造收入。在合作方面,思科制定了风险和道路各不相同的六个发展目标。只有经过认真规划,才能通过联盟实现增加收入的最终目标。
- 战略联盟计划六步走
第一步:了解联盟在构建决策或购买决策上的ROI。
计算何时应自主开发解决方案,何时应购买解决方案,何时应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思科会考虑建立联盟:合作伙伴拥有自身不具备的技术或专业优势;内部对目标技术或服务知之甚少;并购存在的障碍过大(如并购对象实力很强,并购费用太高)。
第二步: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
思科战略联盟副总裁Steve Steinhiber说:“我们需要分析思科是否适合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盟。首先,两家公司必须能从合作中得到短期和长期利益,这是联盟之关键。但执行和运作部门的配合状况是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合作伙伴不久就会分道扬镳。”
第三步:制定目标明确的商业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明确的客户价值取向、现实的共同目标、可执行的有效赞助关系以及与重大成效和成功紧密相关的投资。许多公司常犯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匆忙建立了新一轮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事先没有拟定完善的商业计划、组织模式不适用或者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签署协议。据 Thompson Financial/P. Pekar Jr. Studies/Forbes调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公开宣布的合作伙伴联盟数量从2000年的10,000迅速下降至2002年的6,500。
第四步:经常分析联盟是否取得成功并与业绩挂钩。
商业计划和联盟目标中需规定应审核的内容。思科战略联盟合作伙伴Intel公司的执行副总裁Sean Maloney说到,“我们的经验表明,制定发展目标以及双方认可的审核指标是保证双方能够通过合作提高业绩的两大关键因素。
为鉴定联盟是否取得成功,思科制定了详细的运作规程,以便衡量每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商业目标和指标。审核的指标不但包括可定量的数据,如市场份额增加值、市场加速度、收入增加额、客户满意度和推行的新解决方案,还包括非定量数据,例如标准推行进度等。
第五步:掌握结束联盟的时机。
合作伙伴必须按照预定指标审查联盟的成果,并确定联盟是否取得了成功。在这个阶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联盟因个人或公司的失败而结束,我们更愿意看到,合作伙伴关系在取得了预定目标之后圆满结束,或者因市场情况变化以及其中一方公司的战略变化而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结束联盟关系也要象建立联盟时那样认真规划。联盟结束之后,客户需受到保护,正常关系也要保持下去,因为以后存在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六步: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包括确定所需要的技能,聘用适当的人员,建立牢固的联盟管理系统,组织强大的联盟运作管理队伍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思科做了大量工作。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可为每个新合作伙伴快速设计定制课程,使其员工能够快速了解所需要的思科知识,保证为客户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 战略联盟收益影响
组织良好的联盟通常能实现多赢。一方面客户能够获益,另一方面每家合作伙伴也能继续以核心业务为重,同时可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新市场。
Steinhilber说到,“战略联盟能够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将最佳产品融入到定制解决方案中。客户不需要自己寻找产品,也不需要将多种解决方案组件融合在一起,因为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能够预测客户需求并事先为他们做好相关工作。”
通过战略联盟,思科合作伙伴能够在财务方面大大获益。举个简单的例子,思科每从联盟关系上挣一块钱,其合作伙伴就能因解决方案和服务面拓宽而平均挣两到三块钱。其它的益处还包括能将产品和服务迅速推向新市场,节省研发费用,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等等。
合作伙伴关系不但有利于快速进入新市场(如思科通过与四家存储系统市场领先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快速进入存储市场),还能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思科战略联盟一般能够在两到三年内收回成本,ROI高于30%。
">编辑]案例二:惠普公司
惠普公司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得到的好处包括:获得互补性资源;进入新市场;分担研究与开发(R&D)的成本与风险;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增长点;获得新产品或新技术等。惠普公司正是凭借其联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上述好处。
识别关键的战略因素围绕着关键的战略因素来组织联盟只能够增加联盟成功的可能性。惠普就从它拥有的众多联盟中寻找出主要的战略伙伴,如微软、思科、甲骨文、美国在线等等,然后设立一个伙伴级的联盟经理职位来监督公司的每一个主要联盟,战略伙伴级的联盟经理有责任同每一具体的联盟经理及其职员一起工作,以确保合作尽可能成功。
给联盟部门合适的定位战略联盟职能部门应该使联盟经理能够轻易找到关于某些特殊的问题、联盟的类型或者联盟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这样一些隐含性知识。例如,当具体的联盟经理想知道商讨战略联盟协议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什么合同条款和控制权安排最恰当?应该使用哪些技巧?与联盟伙伴解决分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时,他们应该能够通过战略联盟职能部门获得这些信息。
如果定位准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就会帮助公司寻求战略领先、获得资源。美国尤它州贝格海姆青年大学国际战略教授JEFFREYH.DYER等人的研究认为,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是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知识的关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从四个方面创造价值: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公司的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和消除责任和干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专门的、有效的联盟职能部门显得十分重要。通常企业可以围绕主要联盟伙伴、产业、业务单位、地理区域或者是这四者的组合来建立联盟职能部门。
制定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许多公司采购、生产、销售、质量保证、服务等业务活动都制定了管理流程,但是他们在关系管理上却止步不前,没有将以前的管理方法记录在案,更没有形成关系的流程。
惠普公司已经形成了60种不同的工具和模式,其中包括了一本300页的指南,用来指导在具体的联盟过程中做出决策,这本指南包括的工具有:对联盟伙伴进行评估的方法、不同部门任务与责任的谈判模式、评估联盟绩效的方法和联盟终止的清单。
“在惠普,我们努力向公司内部和外部学习,目的远不只是简单的收集资料和信息,而是向单个的联盟经理们提供帮助,指导他们切实有效地进行最好的实践。”惠普的战略联盟经理JOEKITTEL说。
培训联盟经理尽管企业有合作愿望,但怎样把愿望变为现实,却掌握在联盟的直接管理者(联盟经理)手中,联盟经理的合作意愿、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略联盟的成败。在这方面,惠普公司一是有内部培训计划;二是公司定期派遣联盟经理到商学院深造,学习联盟关系管理技巧。
惠普的培训可以称之为正式培训,除此之外,联盟经理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非正式培训。
最后,经常协调和审查联盟关系。企业为确保联盟的正常运行,在关系管理方面,不仅需要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为联盟关系管理制定程序和方法、为联盟经理提供培训课程,而且经常对联盟关系进行协调和审查也是十分必要的。
协调联盟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求合作伙伴之间相互沟通。曾任麦肯锡公司驻日本分公司执行董事的凯尼奇·奥梅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经常的沟通,即使最精心设计的关系也会破裂。他指出,单靠良好的管理程序和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沟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高级经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双方总裁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每年见一次面,即使关系成熟了,最高经理人员也应该至少每年会见四次,以便回顾一下已有的成绩和展望一下面前存在的机遇和障碍。他还认为双方会见的地点很重要。如果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合资建立了联营企业,最高经理人员应该至少一次聚会在日本,一次聚会在美国,另一次聚会在处于两者之间的夏威夷。
审查联盟关系则是指要审视联盟现在是否给企业带来好处以及将来能否给企业带来好处。BIC集团的首席财务官 (CFO)BLYTHEMC GARVIE认为,当战略联盟不能够比其他类似的交易安排产生更多的价值时,联盟也是失败的。因此,要认真审查联盟关系是否具有价值,是否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甚至可以对联盟进行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保证联盟的战略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 孟卫东等.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
- ↑ 高游.谈谈“战略联盟”
- ↑ 战略联盟有“七忌”.经济信息.2004年11月16日
- ↑ 董玉毅.战略联盟的意义和作用.2007-2-12
- ↑ 5.0 5.1 乔丙武.析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作用及发展思路.内蒙古社会科 学(汉文版).2002年3月第23卷第2期
- ↑ 解析思科战略联盟策略
- ↑ 案例剖析:从惠普经验看战略联盟管理.中国经营报.2002年10月17日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外汇
Writer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产品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