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产损失

什么是财产损失

  企业财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资产的短缺、毁损、盘亏、被盗等损失(不包括企业发生的合理损耗)。企业财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损失和流动资产损失。

  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这基本上采用了会计资产的定义,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这和会计资产的定义基本一致。会计上强调三点,过去交易事项形成,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即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上述财产的损失。

财产损失的类型

  损失类型。《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国税发2005262号,以下简称京国税发2005262号)在转发《13号令》时,对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财产损失类型进行了归纳,归纳后的财产损失分为:

  (1)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应收、预付账款损失。

  (2)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指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指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指企业已经发生的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相应工程物资报废或削价处理等发生的损失)。

  (3)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发生的损失,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发生的损失,委托理财损失。

  (4)资产评估损失。

  (5)企业出售公有住房发生的损失。

  (6)金融保险企业呆账损失。

  (7)其他特殊财产损失,包括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支出企业间因销售发生的商业信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之外的企业间的直接借款损失,抵押资产损失。

  (注:按照《13号令》的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按财产的性质分为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投资转让清算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和其他资产损失;按申报扣除程序分为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经审批扣除财产损失;按损失原因分为正常损失(包括正常转让、报废、清理等)、非正常损失(包括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因人为管理责任毁损、被盗造成损失,政策因素造成损失等)、发生改组等评估损失和永久实质性损害。)

企业财产损失的范围

  • 自然灾害造成的存货、设备(设施)、厂房等资产的毁损损失;
  • 责任事故造成的存货、设备(设施)、厂房等资产的毁损损失,包括:现金物资因保管不善而发生的*被盗损失;
  • 各种存货的残损、霉变损失;
  • 债务破产或死亡,以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未能收回的应收帐款和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依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所造成的坏帐损失;
  • 清查盘存时发现的资产盘亏、短缺、毁损损失。

财产损失认定的基本原则

  对企业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经审批扣除财产损失,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有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由于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或估计而造成的税前扣除应依法进行纳税调整

  认定财产损失应把握以下几点:

  1、真实性:一是客观真实,企业财产损失必须是实际发生的,不能有虚构或者夸大的成分;二是必须是可以用合乎法规要求的证据证明的真实,如果企业财产损失发生之后没有保存、搜集、取得有效的证据,那么即使财产损失是客观真实,也不能税前扣除。

  2、证据资料应合理采信,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

  •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

  3、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质重于形式”,也要辩证的看待“实质重于形式”。

对于损失事项认定,应“实质重于形式”,防止被假象蒙蔽。

对于证据的采信,要“形式重于实质”,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资料证明的损失,不能予以认定

  4、认定时应依据税收法规并结合财务会计相关经济法规综合考虑。

企业财产损失的申请报批

  企业发生了财产损失,应进行认真清查、及时提出申请。企业发生财产损失经过有关部门处理后,一个月内送经市地方税务局商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审核

  企业接到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核报告、提供的"集体、私营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核表",及与中介机构签定的审核协议书的复印件,供税务机关审批。

  企业将上述资料及如实填写的"集体、私营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提供的有关损失证明材料,报到基层地方税务所。基层地方税务所接到企业申请后一个月以内,派出专人进行抽查、核实,并在"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表"中签署审核意见,报区、县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或审批。

有关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一些特别规定

  (1)为了防止关联企业间转移利润,逃避税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关联企业之前的往来帐款不得确认坏帐。但对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帐款,经法院判决负债破产,破坏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的负债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债权企业作为坏帐损失在税前扣除。

  (2)除金融保险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未经过金融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一律不得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

  (3)纳税人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货而由该担保纳税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在担保企业税前扣除。

  (4)企业因收回、转入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经批准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收益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接转扣除。

财产损失在审批前后的会计处理

  (一)财产损失审批前的会计处理

  某公司库存的再生PS版,因市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该部分商品滞销。该公司根据谨慎性原则,于2006年6月30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该商品进行计价。账面成本280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224000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6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56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56000

  2006年12月9日,该部分商品保质期限已到,无法销售,只能作废铝变卖处理。该批 PS版折合5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重量0.8公斤,根据近期废铝的市场价格每公斤10元估算,则该批废品价值为40000元。应转出进项税额:(280000-40000)×17%=40800(元),报废PS版形成实际损失:280000-40000+40800=280800(元),管理费用再次入账金额:280800-56000=224800(元)。该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经董事会同意后,对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该部分商品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224800

  原材料40000

  存货跌价准备56000

  贷:库存商品280000

  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800

  对坏账损失,采用直接转销法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360000

  贷:应收账款360000

  年度终了,该公司扣除上述两项财产损失后的利润总额为1000000元,并作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申报应缴所得税330000元,在扣除预交的260000元所得税后作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70000

  贷:交税金——应交所得税70000

  该公司还分别按照税后利润的10%和5%计提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

  (二)财产损失审批后的会计处理

  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接到某公司提供的有关财产损失的申报材料后,依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规定,指派3名工作人员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了实地核查。

  2007年2月1日的批复意见认为,该公司申报的再生PS版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应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同意在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而申报的坏账损失由于缺乏能够证明坏账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不同意在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的情况下,该公司200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00000+360000=1360000(元),应缴所得税:1360000×33%=448800(元),应补缴所得税:448800-330000=118800(元),会计处理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8800

  贷: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18800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分配利润1188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8800

  按15%的比例计算调整盈余公积金:

  借:盈余公积17820

  贷:利润分配——分配利润17820

  此外,如果企业已申报扣除的财产损失又获得价值恢复或补偿,应在价值恢复或实际取得补偿年度并入应纳税所得。假设本例再生PS版估算的残值为40000元,而2007年5月变卖收入65520元,其变卖时的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65520

  贷:其他业务收入56000

  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9520

  同时:

  借:其他业务支出40000

  贷:原材料40000

  这样,2006年度已按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财产损失时估算的残值小于实际残值而影响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在2007年度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