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
个人简介
胡祖六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理论。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从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就
他被媒体评为中国最英俊、最富有绅士风度的经济学家。他出生在中国内地,风华正茂时求学海外,顶着洋学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搏击多年,拥有令人艳羡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迎接全球化的努力中,他以跨国企业中国代表的身份成就了自己。人生经历
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
1991年至1996年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
从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哈佛里的苦读
胡祖六出生在湖南的汨罗县新塘乡(原属老湘阴县,60年代从湘阴县独立出来成为汨罗县),湖南是
pic-info">新闻发布会上的胡祖六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风起云涌的省份,晚清的郭松焘也是湘阴人,他给小时候的胡祖六留下了神秘感。县志载,郭松焘早年海外留学,是中国人在英法公司里工作的第一人。他非常有远见,从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就断言日本将成为中国的大敌。郭松焘可能为胡播下了今天生命轨迹的种子。第一个机遇17岁时,胡祖六的第一个机遇降临,那一年中国恢复高考,他从汨罗县一中考上河南科技大学。后来考中清华大学,并在清华获得了工学硕士。在北京开阔了眼界之后,胡逐渐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那时候,中国向美国公派了几位留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就学美国哈佛大学。胡祖六从百里挑一的选秀中脱颖而出。那一班博士中,有一串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响亮的名字,包括许成钢、李稻葵、樊钢、王一江等人。枯燥的经济学
在胡祖六看来,枯燥的经济学很有意思,仿佛大而无当,却是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汇率和利率的计算也非常有趣。尽管如此,胡祖六还是感到巨大的压力。首先是语言关非常难过,因为他以前学的是工科英语,而经济学对英语的要求特别高,不仅专业性强,而且要求非常能言善辩;其次是文化传统的障碍,当时从中国出来的他们是完全没有市场的概念。而同班的犹太学生有着语言的天然优势,加上感性的直觉非常好,给他们几个中国同学很大的压力。互相激励
“非常难得的是,我们几个都非常玩命,互相激励。”胡祖六回忆起当时的学习情况时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两三点,甚至四点睡觉。进入世界经济管理核心圈子
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哈佛几大经济学家的弟子身份,博士毕业的胡祖六已很自然地进入世界经济管理的核心圈子。入主高盛
1996年,胡祖六已经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在此之前,1991年至1996年间,他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对许多成员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非常寂寞
但胡祖六觉得非常寂寞。欧洲太安静了,而他的故土中国、亚洲却热闹非凡,当时“亚洲模式”正风光无限。深受导师萨莫斯入世风格影响的胡祖六,怎可能拒绝如此诱惑。恰在此时,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同学向公司推荐了他。正欲开拓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高盛投资银行对他非常感兴趣。
高盛在世界十大投行中名列前茅,而这些投行是世界经济生态链中接近顶端者。在这个生态系中,为跨国公司OEM加工产品者在最底端,其上是一般传统的跨国公司,再上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垄断巨头(比如INTEL和IBM),而高盛等投行又是在他们之前,每年都要对这些公司进行财务资本等级,对经济预期进行评定。金字塔顶的是标准普尔,它则来评价高盛们。投行模式
在投行模式中,高级经理人的经济学功力和话语权至关重要。只有你有足够的话语权,才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让别人坐下倾听你的声音,然后被你说服,让你替他在资本市场服务,然后收取佣金。而在高盛的眼中,胡显然已经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而且年轻、精力充沛——投行是一个超级高负荷的工作,还是中国人,这显然非常理想。双方几乎是一见钟情。
1997年,刚赴任的胡祖六几乎立刻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东南亚各国汇率极度动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有的国家经济甚至在一夜之间被称为倒退十年。正值世人震惊困惑之时,各种经济学纷纷抛出假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这正是一个乱世出英豪的时期,胡祖六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遇。
亚洲金融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倒下之后,世界经济界自然产生下一个猜想,即人民币会不会贬值,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西方的经济学家大多预言中国难逃此劫,但胡祖六却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断言,人民币不会贬值。在对中国的很多不利分析的背景下,胡祖六的良好预期给中国高层留下了初步印象。事后,市场证明了胡祖六的正确,胡祖六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开始具有话语权。胡祖六的四宗罪
一、误导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
作为高盛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美国加图研究所2007年11月第25届货币政策年会提出“中国把绝大部分的外汇储备放在美元上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同时提出“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到达一个拐点。最近通货膨胀率还在上升。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亦日益增加。因此紧缩性宏观政策,包括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必要与紧缩财政配合。 ”
然而,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2007年2月,美国次级贷危机就已经初露端倪,在7、8月间问题越来越严重,欧美央行同时拿出巨资数千亿美元救市,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胡祖六竟然主张要将美元储备作为中国的主要外汇储备,而且提出中国仍然实行紧缩性宏观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致于央行在2008年上半年连续加息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胡祖六作出上述论断到底是属于正常的误判还是有意误导,下面的经济现象将有助于说明事实的真相:2005年以来,美国10年期与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差不断缩小,收益率曲线日渐趋平。12月27日,2年期国债收益率终于超过10年期国债,出现了典型的收益率反转情况。而2006年1-2月间,2年-10年收益率倒挂的现象又反复出现,这一现象令许多分析师如坐针毡,因为反转的曲线表明,长债投资者乐于接受较低的利率,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将放缓,利率甚至会更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较大的3次衰退期前,均出现了逆向的收益率曲线形态;而自1960年以来,所有的6次经济衰退期前期,均出现了收益率曲线反转。美国这一重要经济指标的反常表现,难道高盛集团中没有一个研究员没有注意到吗?身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的胡祖六难道没有关注吗?如果这一领先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而随后在2007年2月美国次级贷危机已经出现,这时还不能引起胡祖六的警觉吗?还能继续公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吗?
对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事前有很多经济学家就提出过警告,例如在2004年9月,一位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就在《全球财经杂志》发表了《中国经济萧条风险》一文,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争议,而事后证明,佩佐夫的主要结论在2008年都得到了验证,然而,就是这个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胡祖六不去关注严肃经济学家提出的学术观点,倒是有闲情逸致去批判一本名叫《货币战争》的经济学通俗读物,到底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经济学专业水平还是另有所图,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了。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不小的损失,然而,早在数年前,国内就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逐渐调整储备结构,增加战略性物资储备和黄金储备,而这也成为最近中国政府调整储备结构实施的一个具体举措,胡祖六居然在2007年底还叫嚣着说“中国把绝大部分的外汇储备放在美元上是非常符合逻辑的”,这仅仅在事后用判断失误就能解释清楚吗?
二、为集团利益持续发布误导性分析报告
2008年5月5日,高盛公司分析师发布报告称:“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愈来愈可能升至每桶150-200美元。”在该报告公布之时,原油期货价格仅仅为120美元,7月11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8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高上涨至每桶146.90美元的历史新高;而伦敦ICE期货交易所8月份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高上涨至每桶147.25美元。
就是这个胡祖六,在2008年7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声称:“从原油需求、工业技术、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考虑,国际原油价格依然会上涨”,他还提出高盛有关“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愈来愈可能升至每桶150-200美元”的预测从目前来看并非危言耸听。
然而事实却未能没其如愿,原油价格于去年7月见顶每桶147美元,随后一路狂泻,到2008年12月触及2004年初来最低点每桶32美元。
今年以来,油价反弹,如今在每桶60美元徘徊。高盛却开始公开唱空油价,在五月初又发布研究报告,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将在未来两个月跌至45美元/桶,然而,截止5月底,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达到65美元/桶,高盛唱空和唱多油价,显然都是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请问身为中国人的胡祖六,为什么发布分析报告的时候不考虑一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呢?
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企业控制权
在高盛2005年年度报告致股东的信中,中国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市场,在他们看来,中国蕴藏着“诱人的机遇”。在2006年1月,高盛以 37.8亿美元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构成其中国战略图谱的阶段性高潮;2006年5月,高盛击败其他投资者,共计获得双汇发展 60.72%的股权(股改后稀释为51.46%),这是高盛第一个控股并购。
以西部矿业为例,西部矿业于2007年7月12日正式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在享受现金股利和超大比例送转增股后,高盛集团每股投资成本仅为0.34元,按照发行价13.48元计算,高盛集团获利近40倍;如果按照上市首个交易日收盘价32.97元计算,高盛集团的投资回报达到96.97倍。2009年1月13日,西部矿业公告称,发起人股东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Delaware) L.L.C.(高盛集团全资控股子公司)于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通过竞价交易出售公司7804万股,占总股本3.27%。据交易期间的股价测算,高盛在二级市场套现至少4.14亿元,最高9.55亿元,平均套现6.85亿元。
然而,在获得西部矿业股权的过程中充满了疑团,质疑之一是,Delaware于2006年7月24日才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注册,却在合法存续前4天即2006年7月20日与东风实业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质疑之二是高盛集团在距离公开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前,获取的西部矿业股份成本过于低廉,明显低于同期市场公允价,有境外投行人士认为,东风实业公司股权低价卖给高盛集团是双方自愿的事情,可能由于对公司未来不抱信心。但西部矿业的现实却不支持这种说法。2004年至2006年9月,西部矿业累计分配现金5亿元,定向增发参股股东不到三年的股权投资回报率高达52%,另外公司当时上市计划已定,上市后的股权投资增值将更为可观,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会在这个时候以这个价格出手。
请问胡祖六,如何解释高盛集团廉价获得股权正式成为西部矿业的外资股东?胡祖六到底是经济学博士还是公关学博士?
截至目前,高盛系已经粗具雏形,旗下上市公司A股成员有双汇发展(000895)、西部矿业;H股成员则有工商银行(1398 hk)、中国平安 (2318 HK)、中芯国际(0981 HK)、中国网通(0906 HK)、雨润食品(1068 HK)、蒙古能源(0276 HK)。高盛还试图廉价获得阳之光、美的电器等企业的股权,由于证监会不批复,才使高盛的如意算盘落空。
外资在中国赚取利润本无可非议,然而像高盛通过莫名其妙的手段投资西部矿业获得暴利,这对国内投资者极不公平。现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身为中国人的胡祖六没有让中国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到中国企业成长的成果,反而通过不正当手段为外资攫取中国企业的利益,不知胡祖六拿的上千万美金年薪里面有多少中国人民的血汗?
四、费尽心机攫取中国的金融控制权
2005年12月份,胡祖六在清华大学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就外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的关系发表题为《过分担忧金融安全非理性》演讲。胡祖六语重心长地提出:担忧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企图,实在是杞人忧天。他还提出这种非理性的恐惧一旦影响到政策层面,则可能真正地损害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即有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竞争力。
作为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也切身实践着他的理论。2005年股权交易和并购事件发生频仍,高盛参与了中国网通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收购案,及平安保险公司10亿美元的股权出售案。高盛在亚洲的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其中收入的50%来自于中国,超过了日本。
根据公开的报道,用胡祖六的话来说,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是相互信任的,甚至在工行仍未开始财务重组时,双方就已签订了投资意向。与此同时,双方的协商谈判也非常有效率。从2004年11月1日双方高层明确合作意愿的一个月后,高盛就提供了短短一页纸但内容实在的投资建议书,所列条款基本构成了双方最后的合作框架。 乍看胡祖六的个人表述,让人觉得胡祖六就是投行中的英雄,然而仔细推敲,不禁又让人疑窦重生:第一、在工行仍未开始财务重组时,双方就已签订了投资意向;第二、一页纸的投资建议书,所列条款基本构成了双方最后的合作框架。请问胡祖六,工行这样一个庞大项目不需要公开竞标吗?一页纸的投资建议书就能构成了双方最后的合作框架吗?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高盛持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被舆论普遍认为是贱卖金融资产并受制于人。
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真的如胡祖六所说是非理性的恐惧吗?看看高盛的表现吧,2006年4月,在工行H股上市前,高盛集团斥资25.822亿美元认购工行164.76亿股份,而在09年3月,媒体报道称高盛4月下旬可能出售所持部分工行H股股权,通过此举筹集逾10亿美元资金,这一传闻对A股市场形成较大压力,经过多方努力下,高盛最终决定不出售工行H股,但试想一下,如果外资银行获得较大比例大盘蓝筹股股份,通过股指期货的杠杠,就会对所在国股指产生巨大影响,这还是非理性恐惧吗?进入中国金融体系后,客户、企业投资的各种信息被都被国外金融机构搜集,这还是非理性恐惧吗?通过优惠贷款控制贷款企业,最终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这还是非理性恐惧吗?胡祖六的言行表面上是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进步,实际上已经沦为外资对华经济侵略的代理人,不知胡祖六有何面目面对国人?更讽刺的是,胡祖六本人单从投资工行这一交易中就获利逾3000万美金,看来于“公“于私,他都没道理不全力推动这一投资的进行啊,可惜这个“公“太小了,他为了自己和自己服务公司的私利就理直气壮地出卖了自己的国家。。人生经历
1996年,33岁的胡祖六已经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却觉得风景如画的瑞士让人寂寞。
10年后,这个不甘落寞的人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种论坛与重要经济会议上,人们关注他的理由只有一个:他所倡导的经济变革方向,正与变化中的中国所契合。
早在2003年,胡即对外表示:不应把实行浮动汇率制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开放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人民币汇率放开,依然可以对资本项目实行必要的管制。而2004年底,他更是积极宣称,汇率制度改革条件已经成熟。这些声音随着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而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同时,胡祖六亦在各种场合积极呼吁,国内相关机构应消除外资进入金融业的“非理性恐惧感”,他的论据之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率与该国金融开放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因其判断力,胡被评价为“轻声说重话”,也因此,你几乎意识不到他是高盛资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作为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也切身实践着他的理论。2005年股权交易和并购事件发生频仍,高盛参与了中国网通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收购案,及平安保险公司10亿美元的股权出售案。高盛在亚洲的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其中收入的50%来自于中国,超过了日本。据说,胡往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盛,国际金融炒家离开高盛
3月10日晚间消息,今日有媒体报道称,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今日辞职。高盛高华媒体负责人随后向新浪财经证实此事。 据悉,从4月开始,胡祖六将辞去高盛职务,但仍将是高盛的顾问董事。有报道称胡祖六之后将投身私募行业。胡本人手机已关机。
2010年3月,一条突发性新闻轰炸了国内各大财经媒体: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即将宣布退休,辞去合伙人之职。年仅47岁的胡祖六,说“退休”未免言之尚早,他的下一站自然成为猜测的焦点。介于近年来“海归”金融人才进入国有银行、监管机构乃至决策部门已成为一种风潮,让人不禁联想,胡祖六是否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凭他的履历,足可担当某些位高权重的头衔。
胡祖六1997年进入高盛,已供职13年。
社会评价
胡祖六打着客观分析旗号为国际金融机构服务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丁学良在解释他的“五个论”时说:“我的这个讲法并不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学习环境、研究环境和工作环境与中青年不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老师和恩师。另外,这 个讲法也不包括现在在海外最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经济系里任教、目前暂时回到国内兼职的教授。”(《香港教授丁学良:谁是中国5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9日)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10月26日) 这些话的意思让人觉得,在外国名牌大学毕业暂时回到中国内地兼职的,基本上是“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学良实际上是把内地大学所有的经济学专业贬低得一一塌糊涂,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那么不著名的教授就更不够格了。所以他又说,“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其甄选副教授的标准,可作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经济学家的标准”。这就更表现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副教授都比内地大学经济系的教授强。对内地那些忽悠的“著名经济学家”进行严肃的批评是完全应该的,但是那些学者毕竟是少数,借这个机会,把内地的教授进行贬低,就成了不分青红皂白,打击一大片了。
这是在讨论经济学吗?显然不是!这是在贬低内地的大学教育,我们并不否认内地确实有那么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说话,特别是在郎顾之争中暴露出某些经济学家的双重人格——既为利益集团讲话,又要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引起公众的反感。
那么,我们看一看香港的情况吧!外资驻香港的金融大机构雇佣了一批从哈佛等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他们表现如何呢?其中有些人也是双重人格——既为利益集团讲话,又打着客观分析经济的旗号,我们举一个例子:
胡祖六 (HU,Fred Zuliu) 现任美国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曾获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6年间任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特区)官员,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并参与对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其研究兴趣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看了这些,我们首先可以推翻丁学良所谓“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的说法,因为胡祖六是清华毕业的硕士,如果“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教师水平低。那么谁培养他考上哈佛呢?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丁学良本人,70年代末赴上海复旦大学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好几篇闪现思想火花的论文,引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及一些老先生的注意。1982年,丁学良毕业后调入北京。1983年,丁学良的硕士论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概览》在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个奖也促成了丁学良被推荐至美国留学。1984年8月,口袋里揣着向公家暂借的600美元,第一次登上飞机就出了国。 (《丁学良:哈佛博士的酸甜往事》 《市场报》2005年11月11日 第七版)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帮助了丁学良,可惜于光远先生不包括在丁学良“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之内,因为“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他们的学习环境、研究环境和工作环境与中青年不一样”,不适用丁学良的所谓“国际标准”。转了一大圈,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还是要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丁学良却忘记一件事,如果没有中国学者们给他评奖,他又是如何被推荐到美国留学呢?换句话说,美国哈佛大学还是承认了中国学者的评价。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考察丁学良和胡祖六两位先生的简历,而是根据报刊上公开的资料进行分析,由此此引出一问题:如果中国内地大学的教授们水平低,他们推荐的学生为什么能得到外国名牌大学的承认?因为,大家都知道,推荐这一步是与国际接轨的,也是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
中国大学教授辛辛苦苦教出了很多学生,然后推荐他们到外国留学,最后却成了“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一般的教授更没有这个资格。这就出现了一个二律悖反:这些教授如何培养出能够出国的留学生呢?为什么外国大学要承认中国教授们的推荐呢?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我们再看看高盛公司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做了些什么事?
2003年初,高盛公司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全球投资市场趋势和机会”报告会上表示,QFII投资沪深股市应该以看好市场基本面为基础,不能光为了人民币的升值,汇率投机风险很大。高盛通过“汇率均衡模型”计算后认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但这种低估不是严重低估,而是温和低估了10%到15%。中国连续保持贸易顺差,外汇供应超过外汇需求,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500亿美元,如果汇率放开,人民币肯定会升值。如果QFII只是作汇率投机,完全寄希望于外汇上升,不看好股票基本面和股市前景,那是大错特错。高盛不是搞股票炒作,不会太在意股票短期的涨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高盛仍然非常看好沪深股市,看好中国的许多行业。
人们不禁要问:自从2001年以来,驻在香港的某些外国机构人士对深沪股市横挑鼻子竖挑眼,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呢?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中国QFII政策刚刚发布时宣称:“绝大多数境外机构不会马上通过QFII进入股市,境外的基金经理也将会因为QFII规则种种严格的投资限制对中国境内证券市场望而却步。”但实际情况让他大跌眼镜,美国高盛成为QFII的积极申请者,并且在获得批准后不久也开始了对A股的投资。对于胡祖六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谓高盛通过“汇率均衡模型”计算后认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低估了10%到15%,这种计算准确吗?如果QFII看好深沪股市,为什么大量地买入债券和基金呢?是不是寄希望于外汇升值呢?有报道称:
2003年7月23日,国电电力可转债申购结果揭晓。其中最吸引投资者眼球的是当时获准入场的两家QFII——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和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同时现身获配名单中。两家公司动用的申购资金分别超过了1亿元和5亿元,最终前者获配1044手,获配金额为104.4万元;后者获配4835手,获配金额为483.5万元。
8月20日,又有两则关于QFII的消息公布。首先是一家QFII出资认购了正处发行期的指数基金裕富,投下QFII在开放式基金上的第一单。另一则是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买下了山鹰转债21.7%的份额。这已经说明了他们是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所以多买债券,少买股票。
《中国经营报》记者吴娜娜报道说:QFII对债券的投资将比对A股的投资金额大得多。投资股票似乎只是QFII的一个烟雾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QFII虽然向媒体公布其“第一单”,但其“意”却在债券型开放式基金,此种举动至少说明现阶段QFII不十分看好A股市场。QFII在投资中更多地选择债券也显示了其对人民币升值的十足信心,在“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渐高中,QFII大单也就吃定了债券。
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说明胡祖六所谓的“不能光为了人民币的升值”“非常看好沪深股市”也是烟雾弹。
更让人疑惑的是胡祖六还在2003年9月鼓吹内地外汇进入香港股市,他说:“QDII动用的是外汇资金,对沪深股市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500亿美元,拿出10%就有350亿美元,这已经足以支持QDII的实施。”(《沪深股市长期发展潜力大高盛看好后市》《国际金融报》2003年9月16日)
谁都知道QDII对内地形成的不仅是资金影响,更重要的是比价效应造成的心理影响,香港H股比内地A股低得多,一旦QDII开放,这种心理影响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香港股市已经上升,许多股票翻了倍数,在这样的时候要国家拿出350亿美元支持QDII,岂不是要为国际炒家去抬轿?为什么胡祖六不在2001年底至2003年春节前提出拿出350亿美元支持QDII呢?如果那时介入是抄底,从2003年9月胡祖六“非常热情”地宣扬QDII,而且调门越唱越高,在2003年4月外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完成建仓、拉高之后,胡祖六提出要国家拿出350亿美元支持QDII,其用心何在?请不要忘记胡祖六是高盛公司的亚洲董事总经理,他拿了高薪,首先要为高盛服务,他不过是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外国金融机构服务。
已经有专家指出,在香港股市中已经有内地三成资金,H股已经大涨,实际上不少人在指望人民币升值和QDII,其实这种盼利好,逢高出货的心态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胡祖六提出要国家拿出350亿美元支持QDII,居心何在?宝贵的外汇是国家资源,是人民的财产,如果出现B股那样的情况,外汇的损失谁承担风险?
一直活跃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财务专家郎咸平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则认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对QDII的期待有些“误入歧途”,他强调香港需要的是结构性调整,而不仅是这些优惠措施。
这个分析是符合事实的,特别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国际金融的变化及对货币与金融稳定可能造成的冲击”。应该说郎咸平对国家的外汇资源是负责的,特别提示了风险。我们不禁要问胡祖六先生:在H股已经翻了倍,创几年的新高之后,要国家拿350亿美元进入香港股市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国际投资者逢高出货怎么办?有位一直关注胡祖六在香港报刊、电视台言论的朋友告诉我:胡祖六有点像内地股评家。像不像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从他对QFII的前后矛盾言论和对QDII的过分热情,实在让我怀疑。
最后,我们要请教丁学良教授,像胡祖六这样在哈佛大学毕业,又有《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算不算“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如果算,那他的前后矛盾的证券市场分析,究竟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看来,不仅内地,甚至香港,也有那么一些经济学家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内地某些著名经济学家是打着推进改革的旗号,为特殊利益集团讲话,香港某些经济学家是打着客观分析的旗号,为国际金融机构服务,都表现出双重人格。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