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效应
通俗的解释:
经济学解释
费雪效应是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会随之而变化。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90年代初物价上涨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较高的利率水平,甚至还有保值贴补率;而在现在,物价下跌,人民银行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降息。
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
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会随之而变化。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这个结论就称为费雪效应或者费雪假设(FisherHypothesis)。
埃尔文·费雪认为,债券的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金融工具寿命期间预期的价格变动率之和,名义利率r可以表示为:
1+r=(1+R)(1+a)
r=R+a+Ra
当通货膨胀率仅处于一般水平时,乘积项Ra会很小,计算时通常忽略不计,因此:
r=R+a
习惯上,这个公式被称为费雪效应,它表明名义利率(包括年通货膨胀溢价)能够足以补偿贷款人到期收到的货币所遭受的预期购买力损失。即贷款人要求的名义利率要足够高,使他们能够获得预期的实际利率,而要求的实际利率就是社会中实物资产的经营报酬加上给予借款人的风险补偿。费雪效应意味着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1%,名义利率也将提高1%,也就是说,这种效应是一对一的。费雪效应表明:物价水平上升时,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倾向;物价水平下降时,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倾向。
公式变换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把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公式就变成: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会随之而变化。 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
如果央行提高货币供应量,那么在短期和中期中,对利率和产出分别会有什么影响?
短期:
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名义利率下降,但是短期中价格和通货膨胀预期都不变,所以会导致真实货币存量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中期:
产出会回到自然率水平。由于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去产出增长率,既然在中期真实产出增长率为0,所以通货膨胀率就直接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根据IS方程,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在中期,真实利率也将回到自然率的水平。由于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既然真实利率不变,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所以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就直接等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总结如下
如果货币供给扩张10%,那么在短期名义利率会下降,产出会增加;而在中期,真实产出不变,名义利率和价格水平都将上涨10%。
在中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这个结论就称为费雪效应或者费雪假设(Fisher Hypothesis)。
根据实证检验,通货膨胀的增长最终会表现在名义利率的上升上,虽然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在平价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是汇率平价,这个理论的观点是;当所有的货币存款都提供相同的预期收益率时,外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用相同货币衡量的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相等的条件,被称为利率平价条件。(保罗·R·克鲁格曼著《国际经济学》下册,P342下同)笔者对汇率平价理论并不认可,原因在于,将货币的持有的预期收益率简单的和利率联系不符合实际,持有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的人并不是简单将其当作存款,其作为存款的货币仅仅是货币持有者的所有的货币的其中一种方式,其次之外,货币可以投资于资本市场,也可以投资于实体经济,也可以投资于商业贸易,所以说,货币的收益率仅仅用存款的利率来衡量失于片面。
首先对于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货币收益率,比如股票市场,它不但和利率联系在一起,也和通货膨胀率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它和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的货币收益率不能仅仅凭靠利率,而且还有通货膨胀因素,还有这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和各种预期等因素,这说明这个市场的货币收益率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还有各种预期因素,比如原材料市场的变化,但最为关键的和核心的因素还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效益——生产率的问题。
其次,直接投资于该国实体经济的货币收益率虽然和该国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有关,但最为关键的是该国投资的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也就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或者生产率,这才衡量这样的投资的收益率的关键。
此外,对于商品贸易的投资的也类似于直接投资实体经济,为什么这个商品有市场、可以进行投资套利?,因为在国际贸易中这不仅仅和需求有关,而且和这个国家生产这个产品有比较优势有关,也就是说更有效益,也就是说投资于这个领域的货币收益率和这两个国家的之间的比较优势有关:即生产率有关。
从以上可以看出汇率平价的理论的欠缺是仅仅将货币持有的收益率仅仅和利率联系在一起,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仅仅作为存款的外国货币的占有量是非常的少的,大部分都是作为商品贸易、直接投资方式存在,这是利率平价的缺点:不符合实际,过于片面。当然和这个平价理论一样的片面的还有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同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出发考虑,但物价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供给和需求变化引起的,而是不仅仅是货币因素。将汇率平价和相对购买力评价理论的两公式联立就得出了费雪效应公式(《国际经济学》P394),这个公式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最终会使该国的货币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同样,预期通货膨胀率降低最终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这样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就是费雪效应。如果说平价理论有问题,应该用平价理论推导出的费雪效应的公式应该也是有问题的,但是有资料研究证明:从1970——2000年之间,在美国、瑞士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和利率关系中可以验证其正确性, (《国际经济学》P396)这是因为首先在两个公式联立的过程中,消去了汇率影响因素,这正如将参照国当作一个不变的标准来看待,这样的结果是费雪效应只成为单纯的一个国家之内的通货膨胀因素和利率的关系,而在一个国家的之内的生产率是一个常数,可以不考虑。这是费雪效应公式的一个缪误:不考虑汇率问题的话,这两者之间——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有天然的逐同效应。
其次,如果是不同的两个国家,如果贸易是自由的和不受保护的,这也类似于一个个国家:即生产率是逐同的,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但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生产率是不同的,如果经过自由贸易和交流而逐同,和上面情况一样。如果不同,整个汇率平价理论就存在错误,不能用此来推导费雪效应。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话,一个物品应该在不同国家有一样的价格,这样的理论更有直观的正确性。为了弥补这样理论的缺陷,《国际经济学》引入实际汇率。即名义汇率等于实际汇率乘以两国真正的价格之比。一价定律是缺陷在于其过于理想化和静止的看问题,没有考虑一个物品价格所关联的利率因素、货币因素和生产率因素这样的动态标准,这是其缺点的根源,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因而才引入了实际汇率。实际汇率的引入概括了存在交易成本、贸易壁垒、和生产率差别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和名义汇率之间的差距,但作者忘记了关系汇率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两个不一样的市场,同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见该书的倾销理论。当然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消费偏好不一样,也是形成两个是市场价格价格不一样的重要原因,这也就说国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但不论需求也好,供给也好,这些问题为什么不在国内解决,而是在国际市场上谋求解决,因为存在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存在着生产率的差异,所以,汇率问题必须联系到生产率上。作者认为:如果所有的经济冲击均是货币性的,汇率长期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但是每一次国际贸易都是因为有比较优势存在而进行,都是因为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冲击,而不是单纯的货币冲击,这能说汇率长期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平价理论、费雪效应等国际经济学的内容需要大的修正。
国际费雪效应认为:浮动的即期汇率会随着两国的名义利率差别而改变,改变的幅度和利率差别一样,但方向相反。
2007年日本基准利率为0.5%贷款利率在1.5%左右,而澳大利亚的存款利率达到6.25%,巨大的利差交易导致澳元大幅升值,而一国货币的大幅升值必将造成更多的热钱流入,大规模的利差交易导致国内物价指数上涨,通货膨胀又迫使银行加息,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虽然这只是理论,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开始的。
所以瑞银预测2007年人民币将升值6%的根据就是从最高和最低的两国利差得出的,目前中国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在2%附近,不能将升值幅度控制在6%以内,利差交易的热钱将更大幅度的流入。
但是,费雪分离效应仅仅给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分析基准。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深受金融压抑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贫困的学生及家庭奢谈费雪分离及人力资本理论显然是无意义的,除非发展金融机制。而在中国,金融市场基本上完全没有市场化,掌握金融信贷资源的是有权有势有钱的一批人。
[2].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jiaxi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