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银行
香港恒生银行简介
香港恒生银行(港交所:0011,OTCBB:HSNGY,Hang Seng Bank Limited)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总行位于香港岛中环德辅道中83号(而大厦前身为于1988年元旦清拆的中环消防局)。恒生银行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其母公司是在英国注册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汇丰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
“恒生”二字含有“永恒生长”之意,象征香港恒生银行与客户和香港一同成长;但据曾经出任恒生副董事长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别取自当时盛春霖开设的恒兴银号及林炳炎的生大银号。香港恒生银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银行服务,以配合客户愈趋复杂的需求。恒生资本雄厚,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业务重点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恒生银行致力引进先进科技,为客户提供创新及切合需求的产品,协助客户掌握理财良机并赚取额外的回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直是香港恒生银行的服务宗旨。香港恒生银行在香港设有145间分行及自助理财中心,澳门设有1间分行,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二个网点,包括10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及天津)、22间支行(9间在上海、4间在广州、4间在深圳、2间在北京、1间在南京、天津及1间在东莞)。在台北也设有办事处。恒生银行约7200名员工。
恒生银行亦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恒生银行是恒生指数三十三只成份股之一,该指数为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香港恒生银行的股份亦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并在美国为投资者提供第一级赞助形式之美国预托证券计划。
截至2007年2月,恒生的总市值达2150亿港元,以市值计,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册上市银行。长远的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根据2005年恒生银行年报,其附属公司共39间如下:
香港恒生银行的历史
创办初期
1933年恒生银号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华时期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陆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
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战后初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韩战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911.html">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停业并由政府接管;向汇丰寻求协助。
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 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被汇丰收购后的恒生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1、主力中小企业务
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3、招股上市
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4、扩展分行网络
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
5、收购永安银行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6、开拓中国大陆市场
恒生银行 (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二个网点,包括10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及天津)、22间支行(9间在上海、4间在广州、4间在深圳、2间在北京、1间在南京、天津及1间在东莞)。
香港恒生银行的业务
恒生银行的业务主要可分成个人理财服务及商业理财服务。
个人理财服务包括综合理财服务、存款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私人贷款服务、投资服务及保险服务等。在综合理财服务中,恒生设有3个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以针对不同的顾客,分别为优越理财、优进理财,以及综合理财户口。
商业理财服务包括商业综合户口、商业现金管理、投资、贷款、商务卡、保险及强积金等。
香港恒生银行的评级及奖项
表现奖项
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08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8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财富管理卓越奖”;2006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6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亚洲最佳零售银行奖”、“香港最佳零售银行奖”及“财富管理卓越奖”2005年7月,标准普尔投资给予恒生B+的银行基本实力评级,此为香港银行所获的最高评级;2005年6月,穆迪投资服务确认恒生的银行财务实力B的评级,此为香港银行所获的最高评级;2005年4月,获惠誉国际确认A/B个别评级,此乃亚洲区内银行中的最高评级;2005年,获《亚洲银行家》一年一度的“亚洲银行300”调查中,评为实力最雄厚银行;2005年,在《亚洲银行家》举办的“卓越零售金融服务大奖”中,赢得“卓越财富管理奖”;2005年,获《财资》杂志评选为“香港最佳本地银行”,连续六年获取此殊荣;2005年,连续第二年在《金融亚洲》杂志的亚洲最佳公司调查中,在“最致力维持优厚派息政策”(Most Committed to Strong Dividend Policy)方面居于首位;在《2005 FT Global 500》排名中,以市值计,名列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第220位;2005年,恒生银行的成本对收入比率为28%,在银行界中属最低之列;2004年,于《亚洲货币》的资金管理调查中,获选为“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04年,于《亚洲货币》的外汇调查中,获选为“香港最佳本地外汇银行”。
品牌奖项
2004年至2006年,获《读者文摘》颁发银行类别及投资基金公司类别的“信誉品牌”金奖;2003年至2004年,获颁“Yahoo!感情品牌大奖”。
社区服务奖项
2005年至2006年,恒生银行总行及恒生中心的环境管理系统获颁发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是首间本地金融机构获颁此证书;2005年,“恒生齐心为环保”(HANG SENG Go Green)活动获颁发“2004环保企业奖环保实践创意(绿色团队精神)奖金奖”;2003年至2006年,获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称许为“商界展关怀”机构;2004年,“恒生银行之协助警方扑灭青少年罪行比赛2002”获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颁发“第六届中国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香港恒生银行(港交所:0011,OTCBB:HSNGY,Hang Seng Bank Limited)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总行位于香港岛中环德辅道中83号(而大厦前身为于1988年元旦清拆的中环消防局)。恒生银行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其母公司是在英国注册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汇丰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
“恒生”二字含有“永恒生长”之意,象征香港恒生银行与客户和香港一同成长;但据曾经出任恒生副董事长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别取自当时盛春霖开设的恒兴银号及林炳炎的生大银号。香港恒生银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银行服务,以配合客户愈趋复杂的需求。恒生资本雄厚,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业务重点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恒生银行致力引进先进科技,为客户提供创新及切合需求的产品,协助客户掌握理财良机并赚取额外的回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直是香港恒生银行的服务宗旨。香港恒生银行在香港设有145间分行及自助理财中心,澳门设有1间分行,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二个网点,包括10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及天津)、22间支行(9间在上海、4间在广州、4间在深圳、2间在北京、1间在南京、天津及1间在东莞)。在台北也设有办事处。恒生银行约7200名员工。
恒生银行亦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恒生银行是恒生指数三十三只成份股之一,该指数为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香港恒生银行的股份亦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并在美国为投资者提供第一级赞助形式之美国预托证券计划。
截至2007年2月,恒生的总市值达2150亿港元,以市值计,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册上市银行。长远的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根据2005年恒生银行年报,其附属公司共39间如下:
香港恒生银行的历史
创办初期
1933年恒生银号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华时期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陆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
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战后初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韩战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911.html">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停业并由政府接管;向汇丰寻求协助。
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 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被汇丰收购后的恒生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1、主力中小企业务
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3、招股上市
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4、扩展分行网络
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
5、收购永安银行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6、开拓中国大陆市场
恒生银行 (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二个网点,包括10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及天津)、22间支行(9间在上海、4间在广州、4间在深圳、2间在北京、1间在南京、天津及1间在东莞)。
香港恒生银行的业务
恒生银行的业务主要可分成个人理财服务及商业理财服务。
个人理财服务包括综合理财服务、存款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私人贷款服务、投资服务及保险服务等。在综合理财服务中,恒生设有3个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以针对不同的顾客,分别为优越理财、优进理财,以及综合理财户口。
商业理财服务包括商业综合户口、商业现金管理、投资、贷款、商务卡、保险及强积金等。
香港恒生银行的评级及奖项
表现奖项
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08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8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财富管理卓越奖”;2006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6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亚洲最佳零售银行奖”、“香港最佳零售银行奖”及“财富管理卓越奖”2005年7月,标准普尔投资给予恒生B+的银行基本实力评级,此为香港银行所获的最高评级;2005年6月,穆迪投资服务确认恒生的银行财务实力B的评级,此为香港银行所获的最高评级;2005年4月,获惠誉国际确认A/B个别评级,此乃亚洲区内银行中的最高评级;2005年,获《亚洲银行家》一年一度的“亚洲银行300”调查中,评为实力最雄厚银行;2005年,在《亚洲银行家》举办的“卓越零售金融服务大奖”中,赢得“卓越财富管理奖”;2005年,获《财资》杂志评选为“香港最佳本地银行”,连续六年获取此殊荣;2005年,连续第二年在《金融亚洲》杂志的亚洲最佳公司调查中,在“最致力维持优厚派息政策”(Most Committed to Strong Dividend Policy)方面居于首位;在《2005 FT Global 500》排名中,以市值计,名列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第220位;2005年,恒生银行的成本对收入比率为28%,在银行界中属最低之列;2004年,于《亚洲货币》的资金管理调查中,获选为“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04年,于《亚洲货币》的外汇调查中,获选为“香港最佳本地外汇银行”。
品牌奖项
2004年至2006年,获《读者文摘》颁发银行类别及投资基金公司类别的“信誉品牌”金奖;2003年至2004年,获颁“Yahoo!感情品牌大奖”。
社区服务奖项
2005年至2006年,恒生银行总行及恒生中心的环境管理系统获颁发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是首间本地金融机构获颁此证书;2005年,“恒生齐心为环保”(HANG SENG Go Green)活动获颁发“2004环保企业奖环保实践创意(绿色团队精神)奖金奖”;2003年至2006年,获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称许为“商界展关怀”机构;2004年,“恒生银行之协助警方扑灭青少年罪行比赛2002”获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颁发“第六届中国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