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司通
pic-info">
历史发展1931年3月,普利斯通在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诞生,公司创始人是石桥正二郎(1889-1976)。石桥正二郎认为,公司的产品出口使用英文名称较为便利,因此把他的姓“石桥”译成英文的STONEBRIDGE。但是,由于念起来不顺口,所以他决定颠倒过来,改为BRIDGESTONE,普利斯通(BRIDGESTONE)因此得名。所以,我们以前也把该公司生产的轮胎称做“石桥轮胎”。目前
pic-info">普利司通
普利斯通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的跨国公司,在24个国家和地区内设有47家轮胎工厂,65家化工品及其他产品工厂,而且拥有东京(日)、阿克伦(美)、罗马(意)、无锡(中)四家技术开发中心。2002年集团总销售额达175.66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橡胶制造公司,拥有全世界19.1%的轮胎市场占有率。公司80%的产品是轮胎,还生产工业橡胶及化学产品、体育产品,以及其他多样化的产品。截止至2010年,集团从业人数达到14万。普利斯通轮胎在F1方程式赛车和老对手米其林(MICHELIN)的供应争夺战中最终胜出,从2007年开始为F1独家提供比赛专用轮胎(一般情况下是4种:硬胎、中性胎、软胎、和超软胎。若比赛下雨,还有雨胎,雨胎分大雨胎和小雨胎等)。并因此在去年大发横财,虽然普利斯通不会把赛事专用轮胎收入作为他们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
pic-info">普利司通
普利斯通轮胎公司还与一些豪门车厂有非同一般的关系,譬如多年夺得F1世界冠军的意大利豪门劲旅法拉利(Ferrari),多年与普利斯通的战略合作关系。普利斯通还专门为法拉利的超级跑车设计了专用的轮胎,甚至可以在厂方的要求下迅速设计新型的轮胎,以满足对方不停变化的要求。世界之最1988年,普利斯通收购了美国第二大的轮胎制造厂家“FIRESTONE”公司。1997年,普利斯通开始为F1(Formula one)比赛车队提供轮胎。2001年11月,普利斯通开发出直径为4.04米的世界最大的轮胎。2002年11月,普利斯通开发的零气压轮胎(RFT,在气压为0kPa状态下,时速为90km的速度行驶80km距离的轮胎)开始装备到BMW Z4轿车上。普利斯通还为法拉利最新型的跑车ENZO开发出专用轮胎,使得该款极品跑车的可控时速达到了350多公里。2003年6月,普利斯通首次赢得空中客车供货合同,并将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为A380超大型客机的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提供轮胎。国内发展
2000年1月,普利斯通收购韩国锦湖集团天津锦湖轮胎有限公司韩方投资的全部股份。2000年09月,天津锦湖轮胎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普利斯通(天津)轮胎有限公司”。2000年09月,第一条普利斯通品牌轮胎在天津工厂诞生。2002年11月,普利斯通天津工厂二期扩建工程竣工。目前,天津工厂日产量为13,000条轮胎。至2003年,普利斯通在天津、沈阳和无锡拥有三家轮胎工厂,在常州设有一家汽车配件厂。目前,中国生产的普利斯通轮胎已经成功地为多种品牌和型号的汽车进行配套。其中包括:广州本田的雅阁、奥德赛、飞度,天津一汽丰田的威驰,天津一汽夏利的威姿、雅酷,天津一汽华利的特锐,郑州日产的帕拉丁,北京吉普的帕杰罗速跑,长城赛弗等。自身实力
普利斯通于1999年获得了普利斯通(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的经营权,在沈阳开始生产和销售卡车、巴士
pic-info">车之翼
用子午线轮胎,其后又于2000年获得普利斯通(天津)轮胎有限公司的经营权,在天津开始生产和销售轿车用子午线轮胎。普利斯通(无锡)有限公司是它在国内的第3个轮胎生产基地。如今,普利斯通拥有3600家普通零售店与1000家特约经销店,并计划在2010年将中国国内的“车之翼”专门店扩增至500家,同时天津厂和沈阳厂各提高50%的产能,达到占领国内20%市场份额的目标。现在普利斯通生产的轮胎已应用在广州本田、天津一汽丰田、郑州日产、北京吉普等多家中国汽车厂家的产品上。市场表现日本普利斯通轮胎诞生于1930年,由于比其他厂商提前大约一年推出人造纤维帘线轮胎,普利斯通一下
pic-info">普利司通
扩大了市场份额。1953年左右,它一跃成为了日本国内市场的第一名。除此之外,普利斯通进行了持久性能更加的强力轮胎的开发工作,推出了尼龙帘线轮胎、钢线子午线轮胎等世界都能通用的轮胎。目前,普利斯通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1/4。调查数据pic-info">普利司通
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网易汽车频道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品牌公众排行榜”调查当中,普利斯通获得37086票,得票比例23.366%。轮内驱动pic-info">普利司通
普利斯通日前开发成功了面向电动汽车的、马达部分起减震器作用的新型轮内马达驱动系统。“普利斯通动态减震器型轮内马达系统(Bridgestone Dynamic-Damper type In-wheel Motor System)”。该系统将在第60届法兰克福汽车展(2003年9月13日~21日面向公众开放)上展出。轮内马达驱动系统由于在车轮中内置马达,因此动力传动效率和响应性均较高,只要分别在4个车轮上安装马达,就能够对4个车轮全部进行独立控制。而且不需要传动轴和差动齿轮等配件,因此不仅车身设计自由度得以提高,而且由于能够加大车内空间,所以有望用作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马达驱动型汽车的驱动系统。
但是,由于此前的这种系统使结构上的“未悬载重量(unsprung mass)”加重了,因此在实际应用方面面临着乘坐舒适性低,以及由于轮胎接地性下降而导致的行驶稳定性下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课题,普利斯通日前开发出了上述新系统。
该系统的特点是马达通过减震器和弹簧安装在车轴上。相对车轴的动作,马达通过反相运动,起到了动态减震器的作用。由此,通过抵消车轴的振动,提高了轮胎的接地性。为了使马达相对车轴上下运动,通过使用4个在垂直和水平方面上配置了2个直动导槽的、名为“十字头导槽”的接合部件,使马达和车轮相接合,这样即便相对位置有变化,也能够传导驱动力。
该公司进行了两种比较试验,一种试验用于分析在时速40km/h上穿越高10mm、宽20mm的突起路面时轮胎接地负荷变动和频率的关系,另一种试验则分析弹簧的振动加速度和频率的关系。比较对象包括配备上述新系统的EV、配备马达的原款EV以及原来的轮内马达EV三种。轮胎接地负荷变动和频率的关系显示轮胎接地性能、弹簧上的振动加速度和频率的关系显示乘坐舒适性。
结果,配备新系统的EV在轮胎接地负荷振动和簧上振动变化均为最小,提高了轮内马达系统存在的轮胎接地性差和乘坐舒适性低等课题。发展机遇
因为赛车唯一与路面接触的就是轮胎,所以轮胎的性能是左右一级方程式赛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pic-info">
本赛季在德国站的比赛中,车王迈克尔-舒马赫正是因为赛车使用的普利斯通轮胎意外爆胎而使得自己的最终名次跌落至第七名,而上站匈牙利站比赛,法拉利车队再次失利,并将车队积分榜榜首位置拱手相让,连续的失败不得不让媒体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普利斯通轮胎……石桥将次郎和石桥德次郎兄弟两人于1906年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岛继承了一家小型的家庭成衣公司,为了拓展这项业务,兄弟两人开始制造日本传统鞋,并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随后他们开始将橡胶使用在鞋底,当时这简直就是一项创新的做法,并且两人逐渐将经营重点放到了橡胶产业,尤其是轮胎方面。相关事件
1931年,两人尝试用英文把日本字"ishi"、"bashi"〈Ishibashi一字日文即石桥,也就是兄弟两人的姓拆开来所得。〉翻译成英文,"ishi"即是石头〈英文=stone〉,而"bashi"则是"桥"的意思〈英文=bridge〉,于是两人便将他们的公司正式命名为"Bridgestone"〈意译为石桥,音译为普利斯通〉。30年代初,随着日本在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招致了战事频繁,不过幸运的是工厂并没有在美国对日本的轰炸中受损。
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与好时年(固特异)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再次涉足轮胎市场,因此在70年代日本汽车普遍使用的都是普利斯通轮胎。80年代,普利斯通将品牌推向了国际市场,并在1983年成功收购了“火石工厂”,五年后再次斥资26亿美元击败了倍耐力将火石集团全部吞并。
普利斯通轮胎在赛车运动传统上便有着很高的竞争力,1963年他们在日本参与了自己的首次赛车比赛,那一年他们开始参与当时日本最高级别的单座赛车系列赛(如今已经发展为众所皆知的F2000、F2、F3000和日本方程式等比赛),尽管他们必须要面对住友橡胶工业(该公司于1984年推出了著名的邓禄普轮胎品牌)和横滨轮胎两个强劲对手的挑战,但普利斯通仍勇夺日本赛车比赛的头名。1976年,普利斯通轮胎更是首次打破了好时年轮胎在小型赛车市场的垄断局面,并从此控制了这个领域的市场直到如今。
1981年,普利斯通开始进入欧洲F2比赛,他们赞助了本田车队和格奥芬-李车队,当年格奥芬-李车队便使用着普利斯通轮胎击败了使用倍耐力轮胎和美国的M&H轮胎的其他车队。此外他们在F3赛事中也以戏剧性的结果获得了冠军。1982年随着米其林轮胎介入F2赛车比赛,两家公司在F2和F3000的比赛中便经常上演双雄争霸的场面,1986年,由于国际汽联修改规则规定只能有一家轮胎赞助商支持比赛,因为被亚沃轮胎公司抢得了赞助合同。
普利斯通轮胎长期以来始终想参与F1大奖赛赛事,但由于兼并火石营运之后让他们没有多余的预算空间来支持这项投资,因此使得这个计划一直拖到1989年才得以实施。从1989年到1994年这六年的时间里,普利斯通轮胎专注于研发F1赛车用胎,1996年他们终于宣布赞助飞箭车队,这也成为了普利斯通轮胎进入F1赛事的跳板。1997赛季,麦克拉伦与贝纳通车队放弃与好时年轮胎的合同转而加入普利斯通轮胎的阵营,1998赛季,麦克拉伦车队的芬兰车手哈基宁让普利斯通轮胎首次尝到了世界冠军的滋味。
1998赛季结束后,好时年轮胎退出F1车坛,普利斯通成为了F1大奖赛唯一的轮胎供应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赛季法国的米其林轮胎公司宣布加入战局才得以结束。不过由于与法拉利车队关系良好,他们仍旧保持了在F1车坛的竞争优势,并且在2002赛季拿下了15个分站冠军和车手、车队双料冠军的纪录。今年,普利斯通轮胎遭到了米其林轮胎空前的挑战,比赛结束后往往前八名车手中,只有法拉利车队的迈克尔-舒马赫和巴里切罗还保留着普利斯通轮胎的一丝颜面,其余赛车均使用的是米其林轮胎。普利斯通轮胎面对挑战是进是退,2003赛季还有三站留给他们表现。相关声明
普利斯通声明 不同意延缓禁用加热毯规则
2009年是F1规则大变革的一年,其中一项规则是轮胎加热毯被禁用,当车队、车手对这项新规发表不同看法,并希望延缓这项规则实施时,轮胎供应商普利斯通站了出来明确表态:不同意延缓禁用轮胎加热毯新规!
轮胎温度直接关乎抓地效果,也就意味着高低温差下车速差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当比赛中赛车进站换胎后出站,与赛道上正常行驶赛车速度相差很多,比赛安全问题受到了关系。为此国际汽联也找过普利斯通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车队的非议,普利斯通方面显得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所谓的安全问题都是托词,在接受《汽车运动》采访时,普利斯通研发主管浜岛裕英说:“我们已经向国际汽联做出保证,普利斯通有信心在没有轮胎加热毯的条件下,调配出一种抓地力和操控性相当的轮胎配方。”
对于车队要求延缓轮胎加热毯禁令的要求,浜岛裕英认为非安全性问题。明年将使用光头胎,这对赛车最低下压力有一定要求,所以一些车队担心竞争对手从中获益。他说:为了保证比赛安全,我们建议车队要保持一个最低下压力数值,但是一些车队为了能够更快想冒险,所以他们需要轮胎加热毯帮助轮胎提升温度。”
7月11日-1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F1测试,届时将最终确定09赛季普利斯通光头胎规格。车手库特哈德就曾经抱怨,没有轮胎加热毯的F1赛车像是在冰面上行驶,所以不论是光头胎还是凹槽胎,轮胎加热毯都是必须使用的。品牌故事
第一章 创业前史
第1话 正二郎 继承公司前身的裁缝事业
世纪初1906年3月,年仅17岁、毕业于久留米商业学校的普利司通创始人石桥正二郎,和兄长重太郎一起继承了父亲德次郎的名为“SIMA屋”的成衣铺。
当时父亲德次郎交代由兄长重太郎负责外部事务,由正二郎负责内部事务,兄弟两人要齐心协力。当时的“SIMA屋”有徒弟8、9个人,包含房产在内仅拥有资产约9,000日元。正二郎立志要终其一生将其发展为全国性的事业,为社会服务。
第2话 专营「布袜」、进行大胆经营改革
那年年末,由于兄长重太郎作为一年志愿兵应召入伍,“SIMA屋”的一切经营事务交由正二郎一人负责。这时正二郎决定改变当时因汗衫、衬裤、绑腿、布袜等杂多项目而带来的订单应对效率低的局面,毅然自己决定将“SIMA屋”的事业转向实施“布袜专项”。那时是1907年。
同时他下决心改变当时习惯性的无休无薪的徒弟制度,把徒弟作为工匠来对待并发放薪水,同时缩短工作时间,将每月的1号和15号定为休息日。这些对于当时的商家来讲是很大的变革,而向父亲的汇报也是在全部实施之后进行的,为此他受到了痛责。
“父亲从来没有发过那么大的脾气,因为我的擅作主张,让父亲很担心,真的对不起父亲”,正二郎一方面自我反省,另一方面坚定地推进其新的经营方式。“SIMA屋”变为专产布袜后,生产量逐渐增加,兄长重太郎退伍后两人齐心合力在附近建了165平方米(50余坪)的新工厂,录用了30名新员工。同时,安装了石油发动机、引入各种动力机械和裁断机,扩大生产能力从而向机械化迈进。因此降低了对外包的依赖,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
布袜专产化前一年1906年日产280双,到1909年已经上升到700双,这些令已引退的父亲德次郎感到很欣慰。当时正二郎20岁。父亲德次郎于次年52岁时辞世,兄长重太郎沿袭父亲名字改名为二代德次郎。
第3话 布袜专产后的奋斗和钻研·效率提高和信用第一
1907年改为布袜专产后,企业的努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以引进石油发动机为开端实现机械化,从而提升效率,生产量逐年增加。第二
顺畅的资金调配。“SIMA屋”作为后起步的布袜专门厂家,没有足够的信用,所以从银行贷款不太容易。正二郎将信用第一作为准则,严守还贷期限。经过这样的努力,提高了“SIMA屋”的信用,周转资金也就顺畅起来。·广受好评的汽车广告和宣传片
第三
开发可以赢得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场竞争的广告。当时东京和冈山的大型布袜厂家在户外广告牌和报纸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宣传,“SIMA屋”在费用上不能够比拟。于是,买来铁板,兄弟二人用涂料自己喷涂,聘请了乐队,打上旗子,走在街上进行卖力宣传。1912年,正二郎23岁时第一次去往东京,访问了日本汽车合资公司(大藏财阀的汽车进口销售公司),第一次有机会试乘了汽车。此时正二郎想到了用汽车为“SIMA屋布袜”进行宣传和广告。在和兄长德次郎商量后,买了一辆约2,000日元的汽车。这个金额在当时“SIMA屋”的资产负债表上是可以与机械资产总额匹敌的高额价格,这笔买卖是大胆而果断的投资。
第1话 3个想法
1914年9月对“SIMA屋”实行进一步改革,震惊了整个布袜界。开始销售“均一价20钱的ASAHI布袜”。这个均一价20钱的ASAHI布袜包含有三点新想法。
第一点,“均一价格制”。1913年到东京的正二郎偶然乘坐电车,发现票价无论到哪里均为5钱,他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均一价格制。说到当时布袜的价格,依据品种和文数(布袜的尺寸单位。1文约2.4cm)的大小存在些微价格差别。制造厂商、批发商、零售店如果不对照价目表就不能进行交易,非常烦琐。正二郎期望均一价格制能将流通过程简化,也更加合理化。
第二点,20钱在当时是超乎想像的低价。当时9文3分(约22.3cm)的布袜为28钱5厘、10文(约24cm)则为30钱。利润通常为2成,广告及其它费用花费繁多。而“SIMA屋”彻底实现生产高效化,将成本降到最低,打出了20钱的均一价格。
第三点,为配合革命性的均一价格上市,采用新名称的理由是想将从祖父时代就承继的名号“SIMA屋”这一旧式商标用“ASAHI”来代替,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派遣店员到各地买回类似于“朝日”、“ASAHI”的商标,以“波浪上的朝日”的新标识来确立“ASAHI”品牌。
第2话 ASAHI布袜的发展和新工厂建设
20钱均一价格的ASAHI布袜,因为便利和低价,在一般店铺自不必说,更受到九州的炭矿、制铁公司、造船所等市场的广泛欢迎。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经济陷入恐慌状态,同行多不景气。但是在这种情况只有“SIMA屋”依旧订单不断。 均一价格获得好评,但其它公司没有马上模仿也是侥幸。
在此期间,同行们认为均一价格会导致大文数的商品畅销而小文数的产品积压从而带来损失,指责ASAHI布袜为粗制滥造产品,对均一价格的销售进行批判。但是由于消费者支持均一价格,最后其它公司也不得不将价格均一,从而确定了业界全体实施均一价格的局面。
此时领先一步的“ASAHI布袜”遥遥领先,业绩不断扩大。工厂扩充、大批生产带来的增产和成本降低使资产倍增,实现了资金的充裕。
为了加强生产能力以应对因均一价格制带来的销售增加,着手建设新工厂。1916年筑后川河畔,接手了被转让的洗町政府用地,1917年秋天动工,次年8月完成新工厂的建设。选择这里是由于离久留米车站近而运输方便,同时景色秀美有利于广告宣传。普利司通久留米工厂就是后一年在该工厂的相邻地块建设起来的。
1913年销售量达到60万双,1918年则达到300万双,实现了5倍的增长。这样,“SIMA屋”已经具备与业界一流企业比肩的基础。17岁继承“SIMA屋”,历经12年也就是实行布袜专产第11个年头,正二郎正值29岁。
第3话 向法人组织过渡,设立“日本布袜公司”
随着“ASAHI布袜”生产销售的扩大,考虑到经济合理性和税制方面的利处,感到有必要向法人组织进行过渡。正二郎和兄长德次郎于1918年6月成立了“日本布袜株式会社”,德次郎任社长,正二郎任专务董事。资本金100万日元,从企业规模来看已具备业界领军者的风范。
法人化后,正二郎继续保持中央志向,于1920年在大阪和东京开设分店,通过在大市场设立网点来开拓新销路。日本布袜公司设立后不久,遭遇了大战后的恐慌。先后经历了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缔结和次年1920年物价暴跌,企业纷纷倒闭。日本布袜公司也因为交易伙伴的破产而遭受创业来第一次达15万日元的亏损。但是,正二郎因事先预知“由于大战迎来高峰后的退潮时期”和根据原料进货商大阪田附商店的忠告,在1918年年中卖掉全部的库存原料最终以轻微的损失摆脱出来。
第1话 始创胶底布袜的苦心
创立日本布袜公司后不久,就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景气,不过由于在大战中尽早处理了库存的原料得以以些微损失而退出。但是,由于销售萧条还是有100万双成品残留库中。那时候的生产状况,1919年有406万双为最多,1920年剧减到300万双。而且预计市场不会一下子转好,正二郎和兄长德次郎一起考虑要用新产品来打破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日本依靠出口获得大量外汇,经济也随之发展,国民生活也得到提升。但是日本的劳动者穿着的依然是“草鞋”。穿草鞋的话,脚用不上力,耽误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扎入钉子和玻璃碎片的危险。同时由于不耐用一天就要穿坏一双。在农家是熬夜生产草鞋,但如果买的话,要5钱(1钱为1日元的百分之一)1双,而且还需要布袜,算下来一个月需要1日元50钱,一年就需要花费18日元。对于劳动者绝对不是可以轻松负担的费用。当时的工资标准一天为1日元左右。所以相对草鞋更为耐用的胶底布袜具有相当大的潜在需求。
胶底布袜从1902年起在阪神和冈山县生产,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草鞋都没有被取代,究其原因就是胶底缝合技术没有被开发,缝线容易断而不耐用的缺点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1921年日本布袜公司开始胶底布袜的制作。这种缝合式的胶皮底布袜,通称“豆底”,从冈山、广岛的橡胶公司买来胶底进行加工。但是这样不划算,所以计划自行生产胶底。把员工派遣到冈山学习橡胶精炼技术,1922年初购入了12英寸滚轴机和加硫罐,尽管规模小但还是开始了从胶皮底开始的一体化生产。但是即使在日本布袜公司,也遇到了缝线易断不耐用的技术难题,开发不脱底的胶底布袜制造方法成为紧急课题。
恰逢时机,1922年初兄长德次郎去东京时在三越百货店买了美国产的网球鞋。日本布袜公司从网球鞋中得到启发,希望将传统的胶底缝合方式变为贴合式来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需要得到橡胶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帮助。
当年6月、正二郎拜访了大阪工业试验所的橡胶主任技师田中胖,拜托其推荐人选,大阪的角一橡胶的森铁之助被推荐进入日本布袜公司工作。森和纤维专业技师、堤福次郎一起全力开发研究。于8月成功利用橡胶糊用于粘着胶底生产出坚固的胶底布袜。试产品被提供给三井三池炭矿的千名工人进行实验,坑内滑上滑下,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最终获得好评。
日本布袜公司的发明,于1923年10月申请登记了新方案,确立了权力,登记号为第80594号、第80595号。并收购了相关实用新方案,使初次的独创产生了商品价值,于1923年1月起开始销售,由此诞生了“ASAHI胶底布袜”。胶底布袜其实本是商品的名称,而现在已被作为普通名词被使用。
第2话 胶底布袜事业的成功
·市场开拓的辛劳
ASAHI胶底布袜最初开始销售时,为了开拓市场费尽周折,好不容易研发出的新产品却没有期待中的销路。其一因为品质方面的投诉,其二因为消费者对于新产品认识还比较浅。品质方面,在1923年5月和8月进行了果断的改良。摆脱了布袜上粘着底胶的外形,制作出与现今产品品质和外观相差无几的产品。销售方面,并没有全权委托代理店,日本布袜公司的员工自己穿上布袜到三池炭矿和农村,实地说明产品优越性。这种努力很有成效,受到了劳动者的欢迎。不管怎样,用1日元50钱来买一双胶底布袜,可以使用半年,一年只需要花费3日元,相比草鞋一年18日元的花销足可以节省15日元。
由于具有作业效率高和安全等优点,对于劳动者而言可谓是一大福音。胶底布袜非常畅销,为了增加产量需要日夜生产,出现即使增加设备也无法满足,甚至拒绝订单的情景。
1923年1月开始销售时日产量为1,000双,到年末增加到1万双。同年9月关东大地震后的复兴阶段也成为在全国市场扩大胶底布袜知名度的契机。另外由于胶底布袜的特殊用途,因为绝缘可以防止危险,并在矿山可以防止病毒性疾病等,一度出台了下坑者必须装备的规定。
·专利权
ASAHI胶底布袜销售的第二年1924年5月20日夜里,日本布袜公司久留米工厂惨遭全部烧毁的厄运。祸不单行,在日本布袜停产期间,数十家布袜公司开始恶意生产粗劣的胶底布袜的模仿品,日本布袜公司立即以专利权被侵害诉之法律。经过2年的诉讼,1926年宣告胜诉。此事后,规定有意生产胶底布袜者必须向日本布袜公司交付每双2钱的使用权费后方可生产。
·惊人的销售和量产新工厂的设立
一方面,日本布袜公司计划用10年时间建造6万6,0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新工厂,并付诸行动。(烧毁前的工厂为3,300平方米)20倍的大型扩充,同时也是从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换。新工厂内采用了利用传送带和电梯连接工序的批量生产系统,来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改善。因为正二郎曾经研究过亨利·福特的大型生产方式,再建时就一气呵成实现了这个批量生产系统。 成本改善引起了进一步的需求增加,ASAHI胶底布袜生产量激增。生产开始后的第5个年头即1927年年产量为1,000万双,1935年创下年产量2,000万双的佳绩,但即使这样也供不应求。不单是日本国内,销路还拓展向朝鲜半岛和中国,可谓销路畅通,令业界惊奇。 为了扩充包括后面记述的ASAHI鞋在内的ASAHI制品,需要完备大量生产、大量销售能力的必要资金,不断通过增资来筹措,1926年2月资本金成倍增加到200万日元,1928年11月资本金增长到500万日元。
第1话 向胶底鞋进军
在日本布袜公司,胶底鞋的制造,比胶底布袜稍迟,是从1923年10月开始的。当时,随着洋装的普及,脚上穿的也从木屐和草鞋开始向鞋转变。但是由于皮鞋的高价位,日本布袜公司看到低价布质胶底鞋仍作为日用品被使用、市场需求很大这一点,在制造胶底布袜的同时也开始生产起胶底鞋(帆布鞋)。
正二郎在自传《我的历程》中提及到“那时,一般人大多穿着木屐和草鞋,活动不仅不便而且不经济,早晚要被先进的东西所取代。我如果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胶底的布鞋和长靴,一定会给大众的生活带来裨益”。
那时全国的学生都开始使用胶底鞋,销售行情非常好。但因此,作为原料的生橡胶和棉花的进口量也很庞大。考虑到抵偿原材料进口货款、承担国家经济上的责任,而且胶底鞋的国内需求之外庞大的海外需求也逐渐明朗化,于是1927年5月开始设立出口部门,从9月开始海外市场的销售。日本布袜公司从1928年到次年,在福冈市蓑岛建设了专产胶底鞋的新工厂,开始生产。
第2话 出口和现地生产
次年的1930年2月、社长德次郎成为顾问,正二郎正式就任社长。
那年1月由于黄金解禁日本经济陷入大恐慌。在那样的氛围中,议会上当时的藏相--井上准之助提及到“尽管不景气,但是也有繁盛之物。东有马自达灯,西有日本布袜”,日本布袜的公司名称被举例可见其当时的繁荣。日本布袜公司每年必有3成的增产计划,1923年胶底布袜生产200万双,到1933年连同胶底鞋达到4,000万双,刚好在10年间实现20倍的增长。
出口国家也从中国、东南亚、印度扩大到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等欧美发达国家。1933年在轮胎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将日本产的胶底鞋的“倾销出口”作为议题,可见其出口受到的关注。
第3话 转向轮胎生产
1906年继承久留米成衣铺的17岁的正二郎实施了布袜专业化、徒弟制度的改革、均一价格的采用、胶底布袜的始创、向胶底鞋的发展、海外生产等接二连三的革新性策略,正如被当时藏相所赞扬的那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功。但是正二郎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成功。不顾公司内部、亲属、朋友等的激烈反对,抱着“用日本人的资本依靠日本人的技术将轮胎实现国产化”的信念,又投入到全新的领域中去。
第二章 创业经过和创业的艰难
大约1905年,现今所使用的充气式轮胎就已经成为汽车轮胎的标准品。 而充气轮胎的发明者是爱尔兰的兽医J.B 邓禄普。据说最初的轮胎只是出于想让儿子的自行车更加舒适的想法。
20世纪初邓禄普公司确立了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之后随着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美国的轮胎公司也不断壮大。固特异公司于1898年创立后,1916年便成为世界最大的轮胎公司,1926年又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公司。那年之后,与石桥正二郎先生有跨国之交的保罗·理奇菲尔德就任社长,固特异在其经营下,度过1929年开始的大恐慌,长期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
凡世通公司于1900年始创,1906年就为福特公司提供2000条轮胎。1911年装有凡世通轮胎的汽车在第一届印第安纳波利斯500竞赛中获胜。1933年率先使用人造纤维帘线,同时利用合成橡胶制造飞机轮胎,凭借创始人哈维·凡世通的果断经营,发展为美国第二位的轮胎生产商。
1889年成立的米其林公司,1895年在科列蒙费昂开始生产轮胎。1914年开发了更为容易更换轮胎的拆卸式钢板轮辋,1920年开发了低压轮胎,1929年开发了铁路用充气轮胎。1937年世界第一个使用钢丝帘线被称作“派勒”的轮胎诞生了。
日本国内,1909年英国邓禄普公司在神户开设日本支店的同时开始建设工厂并投产。于1913年正式开始生产汽车轮胎,1917年将公司名称定为“邓禄普橡胶”。同在1917年横滨电线制造(之后的古河电工)和美国的GOOD
RICH公司共同成立“横槟橡胶”合资公司。该公司重建了在关东大震灾中受灾的横滨工厂,于1930年开始正式生产轮胎。如果不依靠美英技术和资本的话,日本的轮胎很难国产化,日本的橡胶技术的发展比起发达国家延迟了很多。
第1话 轮胎国产化的决心向汽车轮胎事业的挑战
尽管日本国内的汽车需求以1923年关东大震灾后在东京作为公共交通的替代交通手段为契机而呈现普及的趋势,但是四轮汽车保有数量包括卡车和消防车等特殊车辆在内也还没有达到8万台。而其中大部分的车辆为福特和大众品牌,国外品牌在轿车市场中大约占60%,在卡车市场中约占90%。1928年时欧美橡胶工业的主力汽车轮胎,约消耗6成的天然橡胶。那时,美国的汽车生产台数为每年500万台,车辆保有量为2300万台,而轮胎生产量为每年565,000吨。即使日本国内汽车轮胎需求不断增加,但也只能依靠质优价廉的进口品和当时英国邓禄普的子公司邓禄普橡胶的神户工厂来供应轮胎。坚信日本将来会实现汽车普及化进程的石桥正二郎,开始考虑用自己的力量将汽车轮胎国产化。
当时在日本设置生产据点的汽车厂家品质检查严格,并没有期望日本国产轮胎产品会被用于新车。即便如此,石桥正二郎还是决心要将轮胎国产化。一方面是出于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优秀的产品,为汽车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利用产品出口获得外汇、改善国际收支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以胶底布袜和胶靴建立起的资本为基础,用自己的力量开始新的产业的开拓精神。
·在反对声中坚持轮胎事业
关于创办汽车轮胎企业,正二郎和兄长德次郎商量时遭到反对。德次郎认为“新的产业有风险,不宜做。何况日本布袜公司已经取得不俗的业绩,再去投入到那么有风险的事业中,何必辛劳呢。”在同日本布袜公司内的技师们讨论此事时也没有得到赞同。大家认为“轮胎制造技术非常之难,假使投入大额的研发费用也不容易获得技术的成功。这个新产业存在风险”。在向进口商社征求意见时,也被反对道“美国已经在利用庞大的现代设备大量生产汽车轮胎。而日本的汽车市场非常小,如果美国轮胎厂商倾销轮胎的话,国产轮胎势必会功亏一篑。”
在反对声音占大多数的情况中,只有一人,九州帝国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专业教授-研究橡胶的权威人士君岛武男工学博士对前来商谈轮胎国产化的正二郎说到“为了学习美国橡胶化学我曾在阿克隆的大学长期留学,深知轮胎的制造技术之困难。但是,如果你肯拿出相当于日本布袜公司的一年利润的资金投入到研究中并且抱有可能会损失这100万日元、200万日元的思想准备的话,我就帮你”。
正二郎考虑到当时日本布袜公司业绩不俗,资金充沛,投资100万日元的研究费用并不困难。于是1929年4月命令技师秘密地向美国俄亥俄州订购了日产300条汽车轮胎所必要的机械设备。
第2话 第一号轮胎的诞生
·日本布袜公司轮胎部的试制开始
订购轮胎制造设备后,命令日本布袜公司的保尔和森铁之助两位技师开始研究制造技术。为做好机器到货的准备,1929年末将总部事务所南侧的2640平方米的仓库改造成轮胎工厂。机械包括轮胎成型机、垂直式加硫机、模具等,并买来制造轮胎的原材料。机器于1930年1月到货,之后马上着手安装并进行试制的准备。
当时,美国华尔街的股市大跌引发世界恐慌,也波及到日本,1930年1月实施的黄金出口解禁(回归金本位制)措施的刺激和联动反应给日本经济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在此状况中,新兴产业的启动被称为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日本布袜公司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还处于安装机器阶段的2月11日,石桥正二郎接替兄长德次郎就任日本布袜公司社长。当天也是日本布袜公司总部事务所落成的庆典日子。装修一新的总部事务所的讲堂内,面对所有管理干部,正二郎在社长就任致词中如下谈到。
“今天刚好借机会向大家宣布,目前建设中的大验室的目的是要制造汽车轮胎。早在一年前就向美国阿克隆预定的机器设备已经运来。现在,我国消费在轮胎上的3000万日元的费用均进入外国人的口袋。如果将来有可能达到5000万日元甚至1亿日元的汽车轮胎消费全部被外国人占有的话,就成了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 幸运的是,公司的技师长和九州帝大的君岛教授经过一年的研究,已经在技术上得以确认,预计从今年春天起就开始正式运作。
作为本公司的新产业,考虑到作为橡胶工业者的本公司的使命,希望一定能成功。这并不是我们一家、一个公司的问题,是出于为整个国家而考虑的、将来要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理想。我的事业观就是我坚信只把眼光放在赢利目的上的事业终有一天会灭亡,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业将会永远兴旺繁荣。公司的创业精神定为“工业报国”,在此信念下完成使命,奋斗到永远。 于是,在日本布袜公司设立轮胎部,开始了汽车轮胎的试制。”
·第一号轮胎诞生的艰苦奋斗
为了进行试制,从日本布袜公司各部门选拔出约20名员工。由于进口的设备只有成型、加硫机器,其余作业几乎都只能靠手工来完成。大家全都没有轮胎制作的知识和经验,只有依靠同机器一起进口来的10余页的说明书来进行试制。当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艰苦努力之后,终于在1930年4月9日下午4点完成了汽车轮胎的制作,第一号“普利司通轮胎”诞生了,是小型轿车用轮胎。
5月11日完成了第2号轮胎。之后又增加生产了新的规格30×4.504斜交轮胎。石桥正二郎在日后回忆道“当时很稚嫩,也没有外国的指导,独自研究来完成技术。我是一个外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得以提高。今天再来看的话,那时的辛苦真的非常值得。”
第1话 销售活动的理念和组织
·代理网店的形成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自1931年创立以来,延续日本布袜轮胎部的经验,正式开始市场开拓活动。市场开拓活动的中心是获取新的轮胎销售代理店。作为后起之秀的该公司,几乎没有挤入大型轮胎零售店的可能性。因此该公司形成了以轮胎修理店、中小型轮胎零售店、日本布袜代理店为对象的代理店网络模式。1932年,代理店网络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其中多数为日本布袜代理店,可以说在该公司创立初期,市场开拓活动活用了日本布袜的流通渠道。
·品质保证制度的采用
在轮胎销售方面,以对消费者充满诚意的服务为理念,采用产品出现故障免费调换新品的完全品质保证制度。汽车轮胎是关乎人类安全的产品。商标的信誉对销售影响很大。起步相对较晚的公司为了能够与走在前面的公司平等竞争,信誉度就具有尤为重要的含义。做好受损的打算,大胆采用品质保证制度的理由也在于此。
但对于公司轮胎产生问题免费更换新品的诚意,却出现了一些仅有一点点损伤就认作不良品要求更换以及故意损坏后要求替换的例子。针对此情况,公司耐心对待,甚至提供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替换,明知不合理也要彻底执行消费者服务。
刚刚创立时,技术尚未成熟以及研究没有跟上等原因,产品出现问题成为退货增加的原因。创立3年以来退货轮胎达10万条,相对3年内生产的42万条轮胎的数字,约为25%的退货率,仓库内不良品堆积如山。
石桥正二郎后来回忆当年的艰难时说道:“当时亲人们曾经劝我可能是由于将石桥这个名字反过来用了才导致不吉利,不如换个名字”。但是当时的董事林善次回忆时谈到“尽管退货堆积如山,但看到面不改色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品质保证制度的社长大无畏的气概时,内心不胜惶恐。”
第2话 正式生产的开始和技术的奋战
1931年4月开始生产卡车用轮胎,接下来又生产巴士用轮胎,随着种类尺寸的增加,轮胎生产条数也不断提高。但是,熟练工不足以及对于工序的不熟悉,同时又因为是不模仿进口品,独自开发等原因,导致退货不断.此外针对不良品免费更换新品的保证制度的采用也是退货增加的原因之一。
面对顾客们的投诉,制造技术担当和销售担当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制造工厂的一方认为“轮胎破损也有使用方法上的原因。超载的卡车轮胎破损在规格上来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还要考虑到路上的石头、瓦片和钉子等不可抗力的破损。所以无论什么都是“你们是对的”就了事,让我们没有面子”。销售的一方反驳到“与邓禄普、横滨的竞争中,为了维持公司产品的信誉,即使是很少的不良品也是对该公司很大的打击”,这样要求制造工厂技术人员更加努力的争论便成为了家常便饭。
社长石桥正二郎、技师松平以下全体技术人员为了进行产品品质改良,呕心沥血并且不断努力尝试。改良对象的项目为工序改善、设备充实、故障早期发现等等,石桥正二郎为了充实设备不惜重金加以投入。努力很见成效并且目标也逐渐达成,不良品、退货逐渐减少,1932年1月还被日本商工省认定为优良国产品。
第3话 开始出口和国内销售体制的充实
·开始出口
石桥正二郎并不是想从阻止进口的角度才将汽车轮胎国产化的,他一直期望通过出口为获得外汇做出贡献。将商标定为英文标识“Bridgestone tyre”的动机之一便在于此。1932年,通过了福特本部产品品质试验,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出口的信心。公司出口业务最初由日本布袜出口课和三井物产担当。1932年12月三井物产门司支店的员工和该公司营业课2名员工远赴东南亚、新西兰、印度进行市场调查。在市场调查的同时,出口也开始进行。第一年1932年内成功将1万4000条汽车轮胎销往海外。
·销售体制的充实
为了加强销售体制,1933年在东京、大阪等地开办事务所。同年8月将销售部改名为商务部,由日本布袜出口课担当的轮胎出口业务转移到海外课,将营业课分为销售、扩张、运输三个课室。自我整顿出口体制的当年就实现了8万4000条轮胎的大规模上涨的业绩。
·新车用轮胎销售
1931年创立之初就曾经向日本通用汽车、日本福特汽车推销过新车轮胎,但是,占据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对于新车轮胎的采用标准很高,销售人员煞费苦心。
产品被认定为优良国产品的1932年,公司轮胎产品也通过了美国福特总部的实验,获得了日本福特汽车纳入适合品的认可,进而又获得了日本通用汽车公司的采用资格,证明了公司的轮胎产品品质的提升。然而尽管获得了福特和通用汽车新车轮胎采用资格,还不能够马上实现采用。但是销售人员用坚持不懈的韧劲和一件特别偶然的事情打开了僵局。担当此项工作的4个人在前往与通用汽车谈判的过程中遭遇了交通事故。受了伤的4人包着绷带就前去会面了,这种热诚感动了通用汽车公司,当场便答应了该公司的申请。新车用轮胎的销售在1935年库克作为特聘人员加入该公司才出现好转。库克是固特异远东代表隶属于三菱商事,从事汽车轮胎进口销售的美国人。当时他看到该公司的增长速度,以及预料到随着时局的发展在日本的汽车轮胎进口不久就要变得困难,于是他申请加入该公司为该公司工作。库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该公司担当日本通用汽车、日本福特方面新车用轮胎的配套工作,取得了骄人业绩。
第4话 久留米工厂的建设
公司创立后,开拓国内市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渐看到效果,出口也开始了。与此同时公司轮胎的生产量也不断上升,进入1932年日产量已接近1000条,即使临时工厂也有些不够用了。于是,公司敲定日本布袜本部相邻的京町作为工厂用地并实施购买计划。收购结束是在1933年初,当时加上石桥家所有的土地合计3万6000平方米,这就成了久留米工厂的用地。
委托建筑事务所设计工厂的同时,1932年派遣技师到欧美,考察了大量的轮胎工厂,将那些报告作为设计参考提供给建筑事务所。竣工是在1933年12月,年末举行了工厂锅炉的点火仪式。机械设备快马加鞭地进行安装,使得本工厂于次年1934年3月正式开始生产,6月份举办了落成典礼。
第5话 克服出口环境恶化
随着包含公司在内的日本产轮胎的出口逐渐增加,进口各国考虑到国内的情况开始设置进口壁垒。印度、新西兰、缅甸、斯里兰卡等地,都对日本产的轮胎收取极高的关税。欧美厂商本地生产体制的强化,也是抑制日本产轮胎出口的主要因素。1935年6月,固特异在荷兰领地爪哇(现印度尼西亚)的轮胎工厂开始生产。当地政府通过进口分摊制和高关税率来压制日本产轮胎,以帮助固特异。在印度,邓禄普、凡世通公司也纷纷建立轮胎工厂。针对这一情况,公司在社内设置了以印度,欧洲为首的4大体系,来强化海外销售体制推动出口的增长。从1936年开始,除中国以外的市场,特别是欧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出口由三井物产代理委托销售的体制转变为公司直销的体制。
第三章 行业动向
美国
美国的轮胎厂商在30年代后半期逐渐从大恐慌的影响中走出来,创造出了最高的销售业绩。而技术革新方面,1938年取代以往棉花线制造改用人造纤维制造的汽车用轮胎面世,1942年还尝试将尼龙应用于军用轮胎之中,并于1947年推广使用到民用轮胎上。通过以上的改变,轮胎的耐久性能大幅提高,同时轮胎的重量也减轻了。
1942年,美国进入战争体制,橡胶公司转而制造防毒面具、飞机用燃料罐、运输机用的机翼、战斗机等各式各样的军需用品。 同时,由于天然橡胶供给的急剧减少,合成橡胶公司也开始经营军需工厂。
欧洲
在欧洲,1921年前后,米其林和倍耐力开始进行子午线轮胎试产,子午线轮胎构造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米其林于1946年开始销售子午线结构的地铁钢圈轮胎。之后,1948年发布了轿车用轮胎“X”子午线。这种子午线轮胎和以往产品相比,行走距离变得非常长,所以被命名为“X”。
日本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内推行战时统一管理,1938年公布了橡胶统一管理规则,次年的1939年轮胎也采取了配给制。1944年大日本飞机轮胎(大津轮胎。2003年被住友橡胶工业合并)、东洋橡胶工业于1949年成立了日东轮胎(现在的日东化工)。
第1话 总部迁址东京、建立横滨工厂
总部迁址东京
本公司自创立以来,总部曾位于日本胶底袜厂所在地的久留米市洗町1番地。随着久留米工厂的建成,1934年1月总部迁到了轮胎工厂所在地的久留米市京町105番地。但是社长石桥正二郎考虑到如果将来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进军的话,作为轮胎事业总部所在地,久留米在地理位置上不够适合,所以有意将总部迁往东京。之后,本公司于1937年5月将总部迁到了东京市麹町区(现千代田区)内幸町。
之后,在1939年买入了现在总部所在地东京市京桥区京桥1丁目1番地的地块。但受到当时战争情况下资材统一管理的影响,迟迟未能动工,直到1941年才完成建设,得以在1942年元旦开始在新事务所开展业务。但是,1945年5月由于遭到空袭,事务所被烧毁,就又将事务所搬到了麻布饭仓片町(现六本木)。
公司更名为“日本轮胎株式会社”
战争期间,出现了限制使用英语的风潮。该公司的名称也被军部要求变更。于是在1942年2月更名为“日本轮胎株式会社”。这样一直到1951年的10年之中,我们没有使用过Bridgestone轮胎这个名称。
横滨工厂的建设
同时作为日本胶底布袜公司(1937年由日本胶底布袜更名为日本橡胶)的社长的石桥正二郎,为了扩大在橡胶履业的市场占有率,计划在京滨地区建设新的工厂。1934年11月在神奈川县镰仓郡川上村柏尾取得土地,1936年着手建设橡胶靴工厂。但是,业界团体提出供给已经过剩,所以这个建设时间被推迟进行。
之后1938年,由于没有生产业绩的工厂不能够得到天然橡胶的配给,日本橡胶的胶靴生产工厂计划搁浅,公司(当时已经由日本橡胶株式会社更名为Bridgestone轮胎)又承继了横滨工厂。当时由于市场需求的轮胎数量由久留米工厂单独生产就可以完成,所以决定由横滨工厂来制造再生橡胶(※)。
※再生橡胶:就是在废弃的橡胶产品中加入粉末加工成能够再次使用的橡胶。
第2话 战时统一管理
战争时期的生产
1938年4月国家总动员法公布,就是“战争发生之际,以国防为目的,最有效发挥全国的力量,统一管理使用人力和物力”。统一管理不仅仅限于直接和战争有关的兵器和弹药,还包括衣服、食品、运输、燃料、电力等涉及民生的广泛领域。
1939年4月公布了《汽车用轮胎·内胎配给统一管理规则》、10月实施了自行车用配给统一管理。
久留米工厂转而主力生产卡车用轮胎,1942年的卡车轮胎销售额占汽车轮胎的91%。该公司的汽车轮胎生产量也在1941年迎来高峰。但之后由于天然橡胶、帘线、碳黑等原材料不足导致生产困难,生产量也随之显著下降。
拒绝撤离
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7月,军部方面出于将九州作为战场来进行本土作战的考虑,要求日本橡胶和本公司久留米工厂从九州撤离。由于社长石桥正二郎拒绝了此要求,九州军需管理官命令该公司更换负责人,正当这个问题还悬而未决之际,就迎来了战争结束。
战时体制的对应
政府发布的汽车轮胎配给统一管理从1939年4月开始实施,根据商工大臣认可的生产数量得到天然橡胶的分配。轮胎厂商3家的生产量,也就是天然橡胶的分配比例分别是日本邓禄普约42%,横滨橡胶约28%、该公司为约30%,而1940年3月开始就是3家3均分了。
根据1943年5月制定的地区出货协定,东北地区归横滨橡胶,中部地区归中央橡胶(现邓禄普),西南地区则由该公司承担。关于产品的公定价格,由中央物价委员会在1938年决定公布了汽车轮胎的六个主要尺寸规格。
第3话 受托经营固特异公司爪哇工厂
1942年3月,进入荷兰殖民地·爪哇岛(现印度尼西亚)的日军接手了固特异公司的爪哇工厂,同年4月陆军省委托该公司经营此工厂。该公司同年5月派出工场长和10位派遣人员来进行工厂的修复和运营。工厂的动力部分受到了很大的损坏,制造设备则损失较轻,8月份工厂就如同往常一样,正式开始生产了。
社长石桥正二郎向从日本出发的该公司派遣人员告诫道“战争最后的情况还很难预测。如果战争结果不好的情况下,军队会趁势下什么样的命令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要将工厂设备保持完好以便归还给固特异公司”。战败后,派遣人员谨遵告诫,没有破坏工厂,将比起受托经营时状况还要好的工厂交还给了固特异。之后,战后的石桥正二郎和当时固特异的会长里奇费鲁德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这也为将来该公司和固特异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提供了契机。相关资料
普利斯通老板将退休
2008年1月7日,普利斯通公司宣布:现年56岁的董事会主席兼ceo———约翰·兰普(john lampe)将于今年3月31日从普利斯通美国子公司退休,接任者为现年50岁的普利斯通北美轮胎市场部ceo马克·艾母克斯。
2000年,福特公司指责安装在福特探险者suv上的轮胎有缺陷,为此普利斯通公司损失惨重,约翰·兰普就是在那时出任公司ceo的。面对消费者的诉讼和批评,以及国会对有缺陷轮胎的调查,兰普坚决捍卫了公司利益。
在福特公司解除了与普利斯通将近100年的合作关系之后,兰普带领普利斯通公司积极开拓新市场,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同通用汽车和本田汽车的合作。同时,兰普召回1000万个轮胎并重组公司南美业务。
工业观察家们推测:普利斯通与福特的论战将会使前者被消费者所遗弃。但接下来的公司重组和轮胎召回终结了同日本母公司普利斯通大约20亿美元的生产费用。但是兰普坚持他不仅不会放弃凡世通,而且要扩展它的业务。
2001年,普利斯通损失了16.7亿美元,2002年,公司净利润8300万美元。该公司今年2月份将公布2003年的利润报告,预计利润基本与2002年持平。
兰普1973年加入公司,从轮胎更换工干起,然后在美国辛辛那提普利斯通商店担任销售员。他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社会贡献
自2005年10月"普利司通安全中国行"活动启动以来,普利司通公司积极致力于在中国的安全启蒙活动.其中"普利司通安全校园行"在今年F1中国站来到之际再次如期而至。
2006年9月29日,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邀请来自上海、无锡两地7所小学400多名小学师生参观了上海国际赛车场、观看F1对外公开练习,并组织了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作为一次寓教于乐的安全启蒙性教育,普利司通公司通过生动有趣的交通安全讲座,使小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了解道路交通的危险性,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并尽可能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
普利司通今年在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之后,还组织小学生们进行观后感征文和绘画比赛,以便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加深印象.这是普利司通面向小学生开展的第二次大规模安全启蒙教育活动,此活动将作为"普利司通安全校园行"的重要一环深入开展下去。
普利司通在中国建厂:
为了应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轮胎需求,一直以来就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围绕兴建轮胎工厂一事进行洽谈,近日终于得到惠州市许可,决定建设生产卡车、巴士用的子午线轮胎工厂。新工厂总投资约3亿美元,预计2007年1月投产。
新工厂是由株式会社普利司通百分之百出资,并由4月22日成立的新公司“普利司通(惠州)轮胎有限公司”对其进行运营。该工厂的生产能力将阶段性增长,至2009年上半年日产预计达到5000条(2009年10月份情况,实际日生产2000条) 。目前,普利司通集团在华已建成的轮胎生产基地有3处,其中2处生产轿车用轮胎,分别是天津工厂和无锡工厂,另一处是生产卡车、巴士用轮胎的沈阳工厂。此次在惠州建设的第四家工厂计划重点面向以广州等华南汽车产业发达地区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市场,生产产品为卡车、巴士用轮胎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MG金融集团
加工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投资
FDI
Writer
阴烛
银行
管理
企业
MACD
黄金
width
冲账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产品
消费发展战略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计期汇票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指标
分期付款汇票
单位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资金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