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时制


概念
  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即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否则的话,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只是设备、人员、非必须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至生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准时制指的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这是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此生产体系服务物流体系。 所以准时生产制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核心思想
  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倡导以前,世界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丰田公司均采取福特式的“总动员生产方式”,即一半时间人员和设备、流水线等待零件,另一半时间等零件一运到,全体人员总动员,紧急生产产品。这种方式造成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不合理现象,尤以库存积压和短缺为特征,生产线或者不开机,或者开机后就大量生产,这种模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丰田公司的准时制采取的是多品种少批量、短周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消除库存,优化生产物流,减少浪费目的。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库存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准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准时制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准时制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准时制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但准时制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准时生产制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方式,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最高标准,一种极限,就是“零”库存。实际生产可以无限地接近这个极限,但却永远不可能达到零库存。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断改进的途径,即,降低库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库存······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丰田在此领域实现38秒一台车)对生产制造的影响

生产流程化

  即按生产汽车所需的工序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的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库存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
  “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各种产品产量必须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要量的变比。众所周知,生产过剩会引起人员、设备、库存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避免这些浪费的手段就是实施适时适量生产,只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为了实现适时适量生产,首先需要致力于生产的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其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在铸造、锻造、冲压等必须成批生产的工序,则通过尽量缩短作业更换时间来尽量缩小生产批量。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这样,制造工序的最后一道即总装配线成为生产的出发点,生产计划只下达给总装配线,以装配为起点,在需要的时候,向前工序领取必要的加工品,而前工序提供该加工品后,为了补充生产被领走的量,必向再前道工序领取物料,这样把各个工序都连接起来,实现同步化生产。
  这样的同步化生产还需通过采取相应的设备配置方法以及人员配置方法来实现。即不能采取通常的按照车、铣、刨等工业专业化的组织形式,而按照产品加工顺序来布置设备。这样也带来人员配置上的不同作法:弹性配置作业人数。降低劳动费用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人化”。所谓少人化,是指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生产。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生产量减少了的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员数减下来。具体方法是实施独特的设备布置,以便能够在需求减少时,将作业所减少的工时集中起来,以整顿削减人员。但这从作业人员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标准作业中的作业内容、范围、作业组合以及作业顺序等的一系列变更。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更,作业人员必须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多面手”。

生产均衡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加以考虑,然后将其体现于产品生产顺序计划之中。在制造阶段,均衡化通过专用设备通用化和制定标准作业来实现。所谓专用设备通用化,是指通过在专用设备上增加一些工夹具的方法使之能够加工多种不同的产品。标准作业是指将作业节拍内一个作业人员所应担当的一系列作业内容标准化。
  生产中将一周或一日的生产量按分秒时间进行平均,所有生产流程都按此来组织生产,这样流水线上每个作业环节上单位时间必须完成多少何种作业就有了标准定额,所在环节都按标准定额组织生产,因此要按此生产定额均衡组织物质的供应、安排物品的流动。因为JIT生产方式的生产是按周或按日平均,所以与传统的大生产、按批量生产的方式不同,JIT的均衡化生产中无批次生产的概念。
  标准化作业是实现均衡化生产和单件生产单件传送的又一重要前提。丰田公司的标准化作业主要是指每一位多技能作业员所操作的多种不同机床的作业程序,是指在标准周期时间内,把每一位多技能作业员所承担的一系列的多种作业标准化。丰田公司的标准化作业主要包括三个内容:标准周期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存量,它们均用“标准作业组合表”来表示。

资源配置合理化

  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最终途径,具体指在生产线内外,所有的设备、人员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的方式到位。
  从设备而言,设备包括相关模具实现快速装换调整,例如,丰田公司发明并采用的设备快速装换调整的方法是SMED法。丰田公司所有大中型设备的装换调整操作均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这为“多品种、小批量”的均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生产区间,需要设备和原材料的合理放置。快速装换调整为满足后工序频繁领取零部件制品的生产要求和“多品种、小批量”的均衡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这种颇繁领取制品的方式必然增加运输作业量和运输成本,特别是如果运输不便,将会影响准时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合理布置设备,特别是U型单元连结而成的“组合U型生产线”,可以大大简化运输作业,使得单位时间内零件制品运输次数增加,但运输费用并不增加或增加很少,为小批量频繁运输和单件生产单件传送提供了基础。
  人员而言,多技能作业员(或称“多面手”)是指那些能够操作多种机床的生产作业工人。多技能作业员是与设备的单元式布置紧密联系的。在U型生产单元内,由于多种机床紧凑地组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并且便于生产作业工人能够进行多种机床的操作,同时负责多道工序的作业,如一个工人要会同时操作车床、铣床和磨床等。人力资源准时制方式的必要性
  实现人力资源的准时制至少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3个方面的好处:
  1.减少人员维护成本企业对内部员工不但要长期支付工资福利成本,而且要不断投入培训费用以提高和维持员工的各项技能。使用准时制人员,虽然可能一次性支出较大,但从长远观点看能节省很多成本
  2.不断吸收外部信息。通过准时制方式随时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能加强企业与外部的交流,及时取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情况,往往从其他渠道难以得到。
  3.集中力量于核心职能。实践证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是效率低下的,目前出现的虚拟化管理趋势,就是要把企业内部的部分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他组织承担,从而使企业把非核心因素排除在企业组织之外,集中力量于企业的战略核心环节。我国进行的企业剥离部分社会职能、高校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这种要求。人力资源准时制方式的可行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准时制方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准时制方式已成为可能,并且将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方式。
  1.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人员流动性增强,人才素质提高,从而对外部人才的可获性增强。烽火猎头认为众多的猎头公司、人才中心、咨询公司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渠道,通过与这些公司长期广泛联系,企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地得到需要的人才,使准时制成为可能。尤其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为企业采用准时制方式提供了资源保障
  2.用人制度的改革为JIT的实施提供方便。企业与个人之间新型的劳动合同关系消除了终身制的种种弊端,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可以决定员工的聘用、待遇、绩效以及辞退等问题,也可以事先确定员工服务时间,从而保证了准时制的顺利实施。
  3.从国外经验看,准时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外,早已出现的人才租赁公司企业聘用准时制人员提供了帮助。据统计,美国约有20%的中小企业都采用人才租赁的方式,而人才租赁正是准时制一种主要方式。准时制人员的对象
  按照准时制的基本思想,企业中的任何人员都可能成为准时制管理的对象,只要企业出现人员需要,就要做到准时制。根据企业中各类人员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把准时制管理的对象分为两大类:

企业迫切需要的核心人员

  一般来讲,企业的核心人员包括决策人员、管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以及业务开发人员等等。这些核心人员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如果需要这部分人员,就必须及时补充,做到Just In Time.比如,由于业务扩展或人事变动,企业急需业务开发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应当做到使所需人员及时到位,否则,将影响企业业务的开展。
  有人认为,企业核心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不应属于"随叫随到"的准时制人员。这是对准时制本质认识不清的结果,准时制要求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人员,并不涉及这种需要的时间长短。既然出现了对核心人员的需要,就应当使核心人员准时到位。尽管这类人员是企业长期需要的,而且也相对稳定,但其最初加入企业应当是Just In Time.

企业暂时需要的人员

  这类人员虽然不构成企业的核心力量,但是他们的可获性将直接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类人员可以是一些急需的专门人才,如产品开发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只为特定产品项目服务企业没有必要长期拥有,因此可采用准时制方式临时雇佣,尤其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强,不能吸引或保留高层次技术人才,通过准时制方式获取外部人才将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另外,企业暂时需要的人员也可能是一些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要求的辅助人员,比如偶尔出现的货物运输、季节性的工作量增加,都需要使用准时制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类型多、变动频繁,因此进行准时制开发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必须有科学详尽的准时制人员规划。准时制人员的规划
  准时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格的计划,为了适时地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要,同时又要消除人员的闲置,即不能靠大量"库存"来满足变动的需求,必须做好准时制人员的规划。一般应根据行业商业周期或季节性规律,科学预计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对人员需求的影响,尤其是对临时需要人员的影响。
  规划中,首先要确定准时制人员可能担任的工作清单,清单内容包括工作说明,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工作所需的方法、工具、设备,工作的质量要求,工作所需的培训时间及鉴定合格的标准等。然后根据工作清单,采取各种方式如提前招聘、租赁、兼职、顾问等,预先约定准时制人员,一旦需要就立即通知他们前来工作。如果是短期人力需求,工作结束后相应的准时制人员也结束临时聘用。
  为保证准时制人员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当建立详细的人才资源信息库,记录所有可以利用的外部人力资源,比如兼职人员、转换工作中的人士、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可以租赁的人才、自由职业者等等,并保持与这些人员的长期联系。人才库应当包括人员的特点、技能、爱好、联系方式、薪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为企业预约准时制人员提供参考。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准时制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着眼于企业实际需要,周密计划、严格控制,既不能出现人员短缺,也不能有人员的闲置,这是一项非常困难而又很有意义的工作。准时制人员的供应管理模式
  准时制对于供应商的管理需求为零库存计划,要求供应商生产物料严格按照订单生产,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供应商的库存成本及浪费。从整个供应链上面体现出“零库存”的概念。JAVA领域的JIT
  JIT Compiler(Just-in-time Compiler) 即时编译
  最早的Java建置方案是由一套转译程式(interpreter),将每个Java指令都转译成对等的微处理器指令,并根据转译后的指令先后次序依序执行,由于一个Java指令可能被转译成十几或数十几个对等的微处理器指令,这种模式执行的速度相当缓慢。
  针对这个问题,业界首先开发出JIT(just in time)编译器。当Java执行runtime环境时,每遇到一个新的类别(class:类别是Java程式中的功能群组),类别是Java程式中的功能群组-JIT编译器在此时就会针对这个类别进行编译(compile)作业。经过编译后的程式,被优化成相当精简的原生型指令码(native code),这种程式的执行速度相当快。花费少许的编译时间来节省稍后相当长的执行时间,JIT这种设计的确增加不少效率,但是它并未达到最顶尖的效能,因为某些极少执行到的Java指令在编译时所额外花费的时间可能比转译器在执行时的时间还长,针对这些指令而言,整体花费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基于对JIT的经验,业界发展出动态编译器(dynamic compiler),动态编译器仅针对较常被执行的程式码进行编译,其余部分仍使用转译程式来执行。也就是说,动态编译器会研判是否要编译每个类别。动态编译器拥有两项利器:一是转译器,另一则是JIT,它透过智慧机制针对每个类别进行分析,然后决定使用这两种利器的哪一种来达到最佳化的效果。动态编译器针对程式的特性或者是让程式执行几个循环,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编译这段程式码。这个决定不见得绝对正确,但从统计数字来看,这个判断的机制正确的机会相当高。事实上,动态编译器会根据「历史资料」做决策,所以程式执行的时间愈长,判断正确的机率就愈高。以整个结果来看,动态编译器产生的程式码执行的速度超越以前的JIT技术,平均速度可提高至50%。
  JIT 页面渲染引擎
  JIT 页面渲染是 COMSHARP CMS 为了实现网站内容即时更新而开发的页面生成技术,JIT页面渲染引擎直接从数据库获取网站最新内容,瞬间生成页面输出给访问者,并通过 URL 转写技术实现纯静态地址。JIT 页面渲染技术是针对传统 CMS 生成静态 HTML 文件而言。传统 CMS 由于使用脚本代码模板技术,页面生成前,需要将数据库中的页面内容用外部模板进行解析与渲染,导致严重的性能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 CMS 一般采用生成 HTML 静态文件技术,即,在内容创作完成后,对全站的内容执行一个静态 HTML 文件生成过程,最终,全站内容以静态 HTML 文件的形式存在。
  静态 HTML 文件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是性能出众,然而这种技术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用户对站点任何修改与更新,必须首先经过一次全站 HTML 文件重新生成过程,然后才能被访问者看到。根据不同 CMS 产品的性能和站点规模,这个 HTML 生成过程可能长到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或更长。也有个别 CMS 产品使用触发式页面渲染模式,即内容更新后,并不立即生成 HTML 文件,而是在用户第一次访问该页面时,触发生成该页面的 HTML 文件,这种技术的问题在于,用户第一次访问被更新页面的时候,可能经历非常漫长的等待,因为站点内各个页面之间并非孤立的,他们可能相互引用,虽然访问的只是一个页面,为了对引用页面同步更新,需要重新生成 HTML 文件的页面可能有多个。
  JIT 页面渲染如何工作?
  下图,是 COMSHARP CMS JIT 渲染引擎与传统 CMS 生成 HTML 静态页面模式对比。可以看出,JIT 渲染引擎直接将网站最新内容从数据库渲染给访问用户,而传统 CMS 的站点内容在到达访问用户之前,首先要经历一个 HTML 的转换过程。
  COMSHARP CMS JIT 页面渲染如何实现毫秒级的渲染速度?
  COMSHARP CMS 在页面渲染的时候,JIT 引擎可以在数十毫秒的时间内容完整整个页面的生成,这样就保证用户访问的时候,不会因 JIT 渲染造成延迟。事实上,COMSHARP CMS 网站访问速度只取决于服务器带宽,页面生成过程带来的延迟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有两项技术保证这样的性能:
  编译级主题模板
  COMSHARP CMS 的编译级主题模板直接内嵌在系统的 DLL 中,主题模板的套用是在运行时(Run Time)完成,这和传统 CMS 的调用脚本代码模板解释运行是截然不同。生产中的JIT
  什么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
  它们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方式JIT)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以针对美国大量生产方式过干臃肿的弊病。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 丰田生产方式又称精细生产方式,或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定义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
  精益生产的起源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方式源于丰田生产方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5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以汽车工业这一开创大批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典型工业为例,经理论化后总结出来的。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系统,同样也体现在产品开发、协作配套、营销网络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它是当前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标准的全球生产体系。
  精益生产方式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它是从丰田相佐诘开始,经丰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精益生产的特点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团队工作法

  团队工作法(Team work)。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这与日本独特的人事制度关系较大)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 精益生产方式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 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3)业务控制观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准时化JIT与看板管理
  在实现JIT生产中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看板(Kanban),看板是用来控制生产现场的生产排程工具。具体而言,是一张卡片,卡片的形式随不同的企业而有差别。看板上的信息通常包括:零件号码、产品名称、制造编号、容器形式、容器容量、看板编号、移送地点和零件外观等。

看板的功能

  JIT生产方式中,看板的功能如下:
  (1)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
  看板中记载着生产量、时间、方法、顺序以及运送量、运送时间、运送目的地、放置场所、搬运工具等信息,从装配工序逐次向前工序追溯,在装配线将所使用的零部件上所带的看板取下,以此再去前工序领取。“后工序领取”以及“JIT生产”就是这样通过看板来实现的。
  (2)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
  看板必须按照既定的运用规则来使用。其中一条规则是:“没有看板不能生产,也不能运送。”根据这一规则,看板数量减少,则生产量也相应减少。由于看板所表示的只是必要的量,因此通过看板的运用能够做到自动防止过量生产以及适量运送。
  (3)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
  看板的另一条运用规则是:“看板必须在实物上存放”,“前工序按照看板取下的顺序进行生产”。根据这一规则,作业现场的管理人员对生产的优先顺序能够一目了然,易于管理。通过看板就可知道后工序的作业进展情况、库存情况等等。
  (4)改善的工具
  在JIT生产方式中,通过不断减少看板数量来减少在制品的中间储存。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制品库存较高、即使设备出现故障、不良品数目增加也不会影响到后道工序的生产,所以容易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而且即使有人员过剩,也不易察觉。根据看板的运用规则之一"不能把不良品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所需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全线停工,由此可立即使问题暴露,从而必须立即采取改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改善活动不仅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生产线的"体质"不断增强,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JIT生产方式的目标是要最终实现无储存生产系统,而看板提供了一个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工具。

看板管理五大原则

  后工序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向前工序领取必要数量的零部件:需要彻底改变现有流程和方法。
  前工序应该只生产足够的数量,以补充被后工序领取的零件:在前两条原则下,生产系统自然结合为输送带式系统,生产时间达到平衡。
  不良品不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没有库存,后工序一旦发现次品必须停止生产,找到此品送回前工序。
  看板的使用数目应该尽量减小:看板的数量,代表零件的最大库存量。
  应该使用看板以适应小幅度需求变动:计划的变更经由市场需求和生产的紧急状况,依照看板取下的数目自然产生。

看板的分类

  在实际JIT系统中,根据需要和用途的不同,使用的看板可以分类为:
  在制品看板(production card):(1)工序内看板,(2)信号看板;记载后续工序必须生产和定购的零件、组件的种类和数量。
  领取看板(withdrawal card):(1)工序间看板,(2)对外订货看板;记载后续工序应该向之前工序领取的零件、组件种类和数量。
  临时看板

看板与JIT

  看板管理可以说是JIT生产方式中最独特的部分,因此也有人将JIT生产方式称为“看板方式”。但是严格地讲,这种概念也不正确。日本筑波大学的门田安弘教授曾指出:“丰田生产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技术综合体,而看板管理仅仅是实现准时化生产的工具之一。把看板管理等同于丰田生产方式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因为如前所述,JIT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管理技术,而看板只不过是一种管理工具。决不能把JIT生产方式与看板方式等同起来。看板只有在工序一体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同步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运用。如果错误地认为JIT生产方式就是看板方式,不对现有的生产管理方法作任何变动就单纯地引进看板方式的话,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所以,在引进JIT生产方式以及看板方式时,最重要的是对现存的生产系统进行全面改组。JIT体系的目标
  (一)、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基本目标
  工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因此,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目标。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精益生产方式JIT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防止过量生产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为实现这一基本目的,精益生产方式JIT必须能很好地实现以下三个子目标:零库存、高柔性(多品种)、无缺陷。
  (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子目标
  1、零库存
  一个充满库存的生产系统,会掩盖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设备故障造成停机,工作质量低造成废品或返修,横向扯皮造成工期延误,计划不周造成生产脱节等,都可以动用各种库存,使矛盾钝化、问题被淹没。表面上看,生产仍在平衡进行,实际上整个生产系统可能已千疮百孔,更可怕的是,如果对生产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长此以往,紧迫感和进取心将丧失殆尽。因此,日本人称库存是"万恶之源",是生产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过程不协调、生产操作不良的证明,并提出"向零库存进军"的口号。所以,"零库存"就成为精益生产方式JIT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柔性
  高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及时组织多品种生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面临市场多变这一新问题,精益生产方式JIT必须以高柔性为目标,实现高柔性与高生产率的统一。为实现柔性和生产率的统一,精益生产方式JIT必须在组织、劳动力、设备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柔性。
  (1)、组织柔性:在精益生产方式JIT中,决策权力是分散下放的,而不是集中在指挥链上,它不采用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静态结构,而是采用以项目小组为基础的动态组织结构。
  (2)、劳动力柔性:市场需求波动时,要求劳动力也作相应调整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劳动力是具有多面手技能的多能工,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适当调整操作人员的操作来适应短期的变化。
  (3)、设备柔性:与刚性自动化的工序分散、固定节拍和流水生产的特征相反,精益生产方式JIT采用适度的柔性自动化技术(数控机床与多功能的普通机床并存),以工序相对集中,没有固定节拍以及物料的非顺序输送的生产组织方式,使精益生产方式JIT在中小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接近大量生产方式由于刚性自动化所达到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同时具有刚性自动化所没有的灵活性。
  3、零缺陷
  传统的生产管理很少提出零缺陷的目标,一般企业只提出可允许的不合格百分比和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其观念是:不合格品达到一定数量是不可避免的。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目标是消除各种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在加工过程中每一工序都要求达到最好水平,追求零缺陷。
  高质量来之零缺陷的产品,"错了再改"得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强调"第一次就作对"非常重要。每一个人若在自己工作中养成了这种习惯,凡事先做好准备及预防工作,认真对待,防患于未然,在很多情况下就不会有质量问题了。因此,追求产品质量要有预防缺陷的观念,凡事第一次就要做好,建立"零缺陷"质量控制体系。过去一般企业总是对花在预防缺陷上的费用能省则省,结果却造成很多浪费,如材料、工时、检验费用、返修费用等。应该认识到,事后的检验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且往往太迟。各种错误造成需要重做零件的成本,常常是几十倍的预防费用。因此,应多在缺陷预防上下功夫,也许开始时多花些费用,但很快便能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