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消费
什么是文化教育消费
所谓文化教育消费,就是指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消费,包括接受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学习活动。
">编辑]文化教育消费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向人们提出挑战:在新的条件下,劳动力能否驾驭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消费者能否更好地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品?应对这两大挑战,就要发展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发展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结合点”。通过文化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根本条件。
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们的文化教育消费具有消费与投资两种意义。人通过文化教育消费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因此,文化教育上的消费支出,也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要求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就更高了。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每个劳动者不仅要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而且就算是熟练工人,高级技术人员,也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或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学术研究活动,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为自己“充电”,才能使自己不致落伍。
2.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提高消费者消费能力尤其是消费高层次消费资料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21世纪人才是关键,而对人才的培养就是关键的关键。知识经济把科技和人才教育作为两大支柱。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越来越体现为人们对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与创新的程度。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以往几百年,原因之一就在于重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3.文化教育消费活动的开展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作为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这就要求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消费可以使人们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人们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劳动越复杂,要求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4.文化教育消费的扩大,直接推动内需的扩大。
近年来,居民家庭对于子女的上学欲望在持续攀升。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也发展较快。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为了知识更新,人们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接受各种再教育。因此,文化教育消费将是我国一个长时期内的消费热点。我国人口多,其中直接的教育人口达3至4亿。而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每个人口都是教育人口,所以教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消费者),是所有国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将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热点的能量释放出来,那将大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5.文化教育产业也是创利和就业的重要领域。
文化教育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教育,还包括其他许多文化部门,如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报纸、信息、通讯、娱乐、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体育、旅游等部门,这些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第三产业在经济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比重是不断上升的,它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创利、容纳就业的能力,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产业的繁荣,因而进一步带来创利和就业的扩大。据美国商务部和工业数据,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行业。迪斯尼娱乐业等旅游文化产业,1998年也已进入世界企业第6名,产值高达322.8亿美元。文化产业和发展潜力由此可以略见一斑。我国有着12亿多人口的文化需求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也必定会创造高额回报。
6.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教育消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文化教育消费的本来作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会给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会大大焕发人们的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观念修养,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水平。文化教育消费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文化、新观念,总是促使人们不断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峰。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对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调查后,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它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增长。
">编辑]我国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根据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重大作用,我们应当将文化教育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长抓不懈。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主要问题
(1)文化教育消费的总体水平偏低
我国总的文化教育消费的满足程度不高。比如,1998年我国初中毕业生为1603.1万人,而当年高中招生812.2万人,升学率只有50.7%;大学招生人数为108万,只占高中招生人数的13%,按高中招生人数推算,高中生有87%不能升入大学学习。
(2)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明显不平衡
我国文化教育消费发展也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文化教育消费的差别。从城乡差别来说,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镇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城镇居民所平均拥有的教育手段多一些,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农村居民多一些,总体文化教育消费力也相应高一些。从地区差别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居民。这也是一种不平衡。如今东部地区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无论从师资力量、学校管理,还是从教室、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部的一些地区,许多学校如今还没有一所像样的校舍,一间像样的图书室和资料室。
(3)文化教育的投入不足或滞后,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
我国文化教育投入长期落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文化教育消费落后的重要原因。我国文化教育消费的“硬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上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我们现在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还很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主要问题也是投入太低。
(4)文化教育消费存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精神产品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一方面,文化市场缺少高质量的精品,另一方面,却有不少格调不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如一些影视剧目,肆意宣扬一些非科学的东西,满荧屏不是言情剧,就是帝王戏、武打片,里边甚至包含糟粕,格调低下。在音像产品,影视产品,包含着许多宣扬封建迷信、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暴力、血腥、凶杀、色情等文化垃圾的内容,毒害人的灵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更深。
对策措施
(1)弘扬先进文化,端正价值导向,倡导科学的精神文化消费
要发展文化教育消费,首先就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要端正价值导向。要通过价值导向,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不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科学的、文明的、文化含量高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科学、不文明、文化含量低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反科学、反文明、反文化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强调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越要“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越要端正价值导向。高科技必须与高文化相结合,我们既要发扬科技理性,又要发插价值理性,“防止价值体系的扭曲”;既要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更要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
(2)创新制度,拓宽渠道,改善供给,加快文化教育的发展
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加大教育的发展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正规教育。目前,正规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主力,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重点也主要在这里。除了发展正规教育,也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其他多种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二次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这些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热点,
(3)保障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提高其文化教育消费能力
要提高居民收入。这除了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外。还必须改善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提高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特别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大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需求必然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就提高了。
(4)严格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的行政与法制管理。
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坚持对非法出版物的打击,打击非法出版物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斗争,还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文化生产与流通企业内部,也应加强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而达到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在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文化教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由于文化教育消费领域新的情况会不断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执法的力度,才能有效地管理与引导文化教育消费走向正确的方向。
">编辑]文化教育产业化
所谓文化教育产业化,是指在发展文化教育的时候,引进产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按市场规则来运行。1992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文化教育视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卫生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将这些都划归第三产业。认为文化教育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应该主要由国家办,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下,动员地方、部门和集体经济力量兴办,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
对文化教育产业化涵义的理解
(1)文化教育具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教育产业化的依据;
教育部门的产业性质,也是存在的。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指教育具有产业的特征,即教育具有对有形产品和精神文化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征。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等。教育也具有这些产业的基本要素。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图示为:教育投资→培养人才→参与物质生产→产生经济效益。根据国际经验,我们有必要承认文化教育的产业属性的一方面。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已经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社会办的文化产业的机构总数就已经达到文化系统的2.7倍,从业人员达到1.5倍。同时,原有的各种文化机构也经历了深刻的市场化转型。如报业的运作,就为了顺应市场化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报业集团的组建。这种集团化、集约化的新的文化产业机制也在其他文化领域中发展,如各地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等都体现了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努力。就总体而言,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已经由国家自上而下全面地支配和管理转型为市场化条件下的多元形态。由不同文化领域的市场构筑的文化市场的体系业已形成。
(2)文化教育产业化并不是文化教育的完全市场化、商品化、企业化。
在肯定文化教育部门的产业性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的事业性的一方面,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拿教育来说。我们在教育产业化中必须看到,教育部门是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部门,产业化决不能抹杀它的这一基本功能。所以,文化教育的产业化并非完全市场化、企业化、商品化,而是遵循人才培养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适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运行。第一,强调产业化并不否定国家仍然是办教育的主体。第二,教育不能通过市场运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三,我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还是根据国家宏观计划。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教育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又不要将教育“锁”在公益性的盒子里,要看到它的产业性。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市场是难以封闭的,教育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也迫使各国教育都十分注重其产业性。这种发展策略被有关人士称为是对内强调公益性、对外强调产业性。
文化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1)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增强文化教育部门自我发展的活力;
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对包括文化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这就给了文化教育产业自我发展的活力。
学校是培养“人力资本”的地方,也是拥有最雄厚的“人力资本”的地方。“人力资本”,尤其是“人才资本”是当代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决定的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越高,“人力资本”就越大。例如,学校汇集了很多的学科、很多的专业人才,智力资源最为丰富。正是这种智力优势,使得教育产业可以站在高科技的最前沿,使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教育的产业化,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库的优势,通过发展自己的相关科技产业,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学校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发展科学园区经济,用高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已经十分普遍。最早有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硅谷)和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就是例证。
(2)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广泛吸收投资,解决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一直存在“穷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新闻出版”、“穷国办大广播电视”等等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许多边远地区的居民,至今还难以接受足够的文化教育,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文化沟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环境,告别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放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度依照市场导向确定教育增长速度、调节文化教育供求关系;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吸纳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发展水平;适度学习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办学效益;适度利用竞争法则促进学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因此,文化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文化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文化教育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3)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更好交流,促进国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要面向世界。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它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享受的文化。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所谓文化教育消费,就是指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消费,包括接受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学习活动。
">编辑]文化教育消费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向人们提出挑战:在新的条件下,劳动力能否驾驭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消费者能否更好地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品?应对这两大挑战,就要发展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发展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结合点”。通过文化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根本条件。
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们的文化教育消费具有消费与投资两种意义。人通过文化教育消费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因此,文化教育上的消费支出,也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要求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就更高了。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每个劳动者不仅要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而且就算是熟练工人,高级技术人员,也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或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学术研究活动,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为自己“充电”,才能使自己不致落伍。
2.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提高消费者消费能力尤其是消费高层次消费资料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21世纪人才是关键,而对人才的培养就是关键的关键。知识经济把科技和人才教育作为两大支柱。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越来越体现为人们对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与创新的程度。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以往几百年,原因之一就在于重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3.文化教育消费活动的开展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作为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这就要求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消费可以使人们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人们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劳动越复杂,要求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4.文化教育消费的扩大,直接推动内需的扩大。
近年来,居民家庭对于子女的上学欲望在持续攀升。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也发展较快。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为了知识更新,人们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接受各种再教育。因此,文化教育消费将是我国一个长时期内的消费热点。我国人口多,其中直接的教育人口达3至4亿。而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每个人口都是教育人口,所以教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消费者),是所有国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将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热点的能量释放出来,那将大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5.文化教育产业也是创利和就业的重要领域。
文化教育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教育,还包括其他许多文化部门,如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报纸、信息、通讯、娱乐、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体育、旅游等部门,这些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第三产业在经济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比重是不断上升的,它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创利、容纳就业的能力,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产业的繁荣,因而进一步带来创利和就业的扩大。据美国商务部和工业数据,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行业。迪斯尼娱乐业等旅游文化产业,1998年也已进入世界企业第6名,产值高达322.8亿美元。文化产业和发展潜力由此可以略见一斑。我国有着12亿多人口的文化需求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也必定会创造高额回报。
6.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教育消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文化教育消费的本来作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会给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会大大焕发人们的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观念修养,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水平。文化教育消费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文化、新观念,总是促使人们不断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峰。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对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调查后,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它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增长。
">编辑]我国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根据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重大作用,我们应当将文化教育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长抓不懈。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主要问题
(1)文化教育消费的总体水平偏低
我国总的文化教育消费的满足程度不高。比如,1998年我国初中毕业生为1603.1万人,而当年高中招生812.2万人,升学率只有50.7%;大学招生人数为108万,只占高中招生人数的13%,按高中招生人数推算,高中生有87%不能升入大学学习。
(2)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明显不平衡
我国文化教育消费发展也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文化教育消费的差别。从城乡差别来说,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镇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城镇居民所平均拥有的教育手段多一些,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农村居民多一些,总体文化教育消费力也相应高一些。从地区差别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居民。这也是一种不平衡。如今东部地区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无论从师资力量、学校管理,还是从教室、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部的一些地区,许多学校如今还没有一所像样的校舍,一间像样的图书室和资料室。
(3)文化教育的投入不足或滞后,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
我国文化教育投入长期落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文化教育消费落后的重要原因。我国文化教育消费的“硬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上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我们现在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还很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主要问题也是投入太低。
(4)文化教育消费存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精神产品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一方面,文化市场缺少高质量的精品,另一方面,却有不少格调不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如一些影视剧目,肆意宣扬一些非科学的东西,满荧屏不是言情剧,就是帝王戏、武打片,里边甚至包含糟粕,格调低下。在音像产品,影视产品,包含着许多宣扬封建迷信、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暴力、血腥、凶杀、色情等文化垃圾的内容,毒害人的灵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更深。
对策措施
(1)弘扬先进文化,端正价值导向,倡导科学的精神文化消费
要发展文化教育消费,首先就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要端正价值导向。要通过价值导向,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不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科学的、文明的、文化含量高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科学、不文明、文化含量低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反科学、反文明、反文化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强调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越要“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越要端正价值导向。高科技必须与高文化相结合,我们既要发扬科技理性,又要发插价值理性,“防止价值体系的扭曲”;既要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更要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
(2)创新制度,拓宽渠道,改善供给,加快文化教育的发展
发展文化教育消费,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加大教育的发展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正规教育。目前,正规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主力,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重点也主要在这里。除了发展正规教育,也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其他多种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二次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这些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热点,
(3)保障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提高其文化教育消费能力
要提高居民收入。这除了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外。还必须改善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提高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特别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大搞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需求必然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就提高了。
(4)严格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的行政与法制管理。
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坚持对非法出版物的打击,打击非法出版物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斗争,还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文化生产与流通企业内部,也应加强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而达到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在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消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文化教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由于文化教育消费领域新的情况会不断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执法的力度,才能有效地管理与引导文化教育消费走向正确的方向。
">编辑]文化教育产业化
所谓文化教育产业化,是指在发展文化教育的时候,引进产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按市场规则来运行。1992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文化教育视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卫生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将这些都划归第三产业。认为文化教育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应该主要由国家办,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下,动员地方、部门和集体经济力量兴办,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
对文化教育产业化涵义的理解
(1)文化教育具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教育产业化的依据;
教育部门的产业性质,也是存在的。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指教育具有产业的特征,即教育具有对有形产品和精神文化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征。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等。教育也具有这些产业的基本要素。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图示为:教育投资→培养人才→参与物质生产→产生经济效益。根据国际经验,我们有必要承认文化教育的产业属性的一方面。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已经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社会办的文化产业的机构总数就已经达到文化系统的2.7倍,从业人员达到1.5倍。同时,原有的各种文化机构也经历了深刻的市场化转型。如报业的运作,就为了顺应市场化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报业集团的组建。这种集团化、集约化的新的文化产业机制也在其他文化领域中发展,如各地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等都体现了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努力。就总体而言,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已经由国家自上而下全面地支配和管理转型为市场化条件下的多元形态。由不同文化领域的市场构筑的文化市场的体系业已形成。
(2)文化教育产业化并不是文化教育的完全市场化、商品化、企业化。
在肯定文化教育部门的产业性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的事业性的一方面,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拿教育来说。我们在教育产业化中必须看到,教育部门是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部门,产业化决不能抹杀它的这一基本功能。所以,文化教育的产业化并非完全市场化、企业化、商品化,而是遵循人才培养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适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运行。第一,强调产业化并不否定国家仍然是办教育的主体。第二,教育不能通过市场运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三,我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还是根据国家宏观计划。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教育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又不要将教育“锁”在公益性的盒子里,要看到它的产业性。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市场是难以封闭的,教育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也迫使各国教育都十分注重其产业性。这种发展策略被有关人士称为是对内强调公益性、对外强调产业性。
文化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1)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增强文化教育部门自我发展的活力;
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对包括文化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这就给了文化教育产业自我发展的活力。
学校是培养“人力资本”的地方,也是拥有最雄厚的“人力资本”的地方。“人力资本”,尤其是“人才资本”是当代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决定的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越高,“人力资本”就越大。例如,学校汇集了很多的学科、很多的专业人才,智力资源最为丰富。正是这种智力优势,使得教育产业可以站在高科技的最前沿,使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教育的产业化,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库的优势,通过发展自己的相关科技产业,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学校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发展科学园区经济,用高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已经十分普遍。最早有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硅谷)和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就是例证。
(2)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广泛吸收投资,解决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一直存在“穷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新闻出版”、“穷国办大广播电视”等等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许多边远地区的居民,至今还难以接受足够的文化教育,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文化沟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存环境,告别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放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度依照市场导向确定教育增长速度、调节文化教育供求关系;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吸纳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发展水平;适度学习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办学效益;适度利用竞争法则促进学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因此,文化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文化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文化教育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3)实现文化教育产业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更好交流,促进国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要面向世界。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它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享受的文化。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 ↑ 1.0 1.1 《消费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第十四章 文化教育消费,第一节 文化教育消费的作用
- ↑ 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尹世杰选集》(第1卷),1994:391
- ↑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 ↑ 《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霍英东、李兆基等的谈话》. 北京:人民日报,1986-4-20
- ↑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5
- ↑ 《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0
- ↑ 柯可.《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100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l40
- ↑ 《消费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第十四章 文化教育消费,第三节 我国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 ↑ 《消费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第十四章 文化教育消费,第二节 文化教育产业化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MG金融集团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投资
Writer
银行
阴烛
管理
MACD
企业
width
黄金
冲账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产品
巴塞尔资本协议
计期汇票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指标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单位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