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金融
什么是能源金融
能源金融是通过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实现能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断优化聚合,从而促进能源产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编辑]能源金融分析框架
能源和金融是相互联系的两大问题,可以说能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问题,二者存在很大的互动。从关联性上看,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经济的发展,能源产业也成为了金融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金融业的支持,又反过来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研究能源金融问题即是要明确两大产业的关联机理,最终使得两大产业内各自独立的经济组织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主要是后者)促进产业内、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推动产业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能源金融”的系统性研究应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金融支持能源以及能源产业作为金融产业利润来源而构成的机制中,金融信息通过能源产业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以及能源产业信息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机理;二是基于两大产业的正向关联性研究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三是基于两大产业的负向关联性,研究能源金融安全,包括能源金融的产业风险传染性及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体系;四是研究促进两大产业共生的金融生态和能源战略以及其它能源金融政策((见图1)。
tp://wiki.mbalib.com/w/images/8/81/%E8%83%BD%E6%BA%90%E9%87%91%E8%9E%8D.jpg" alt="Image:能源金融.jpg" width="690" height="444" longdesc="/wiki/Image:%E8%83%BD%E6%BA%90%E9%87%91%E8%9E%8D.jpg">
(一)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关联机理
理论上讲,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存在相互作用的两条通路,这两条通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和所要控制的重点问题。
1.在合适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能源和金融产业相互促进。金融支持能源发展,同时获取利润,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防范风险,这也是能源金融发展的目标。在这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与合作,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种需求又使金融业面临对能源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金融服务方式、金融产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面向能源产业创新等诸多问题,并最终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在不稳定、不完善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潜在风险可能会通过产业关联机制造成风险传染。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问的信息传递涉及到能源金融安全问题。吴军(2008)t 27j指出,金融危机是金融方面的危机,能源危机是由金融层面传播到实体方面的一个传导体,金融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能源安全。从实际情况看,20世纪7O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导致全球都陷入了因经济衰退而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油价以及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低迷滞涨的格局。这是能源危机向金融危机层面的传递。反过来,金融危机又会波及到能源产业,导致能源危机。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就是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石油价格动荡。这也是金融危机通过能源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体现。两者问的作用路径(以石油为例)主要有:(1)能源危机一原油价格等上涨一运输、化工等关联产品价格上涨一价格总体上涨一通货膨胀一价格危机;(2)金融危机一股市、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降一国际投机资金涌入一油价上涨(短期)一政府调控一投机基金撤离一油价下跌一能源产业不稳定性;(3)金融危机一能源交易的计价货币波动一能源价格波动一能源危机。
在这样的作用路径中,当能源危机产生导致金融危机时,必然引发金融体制的改革;当金融危机引发能源危机时,必将引发能源产业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新能源产业在危机中借势而起。改革的结果将是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和能源政策支持,从而最终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路径
1.多路径支持的源动力。
能源战略的实施需要以强大的资本支持为后盾。中国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2004年11月27日在“中国能源投资论坛”上曾指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工业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加上从国外购买能源方面的投资,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而国际能源署的观点则认为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总体来说,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包括能源投资、能源企业创新、能源产业升级等都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国内能源工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这体现了信贷资金对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的巨大支持,但也反映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进行能源开发建设的背景下,单纯的银行融资和财政支持已经很难满足能源产业发展对资本的需求。从中国的现状来看,能源企业上市融资的还较少,发行债券的融资占比小,其它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未被很好利用。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的能源金融产品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长期能源信贷业务,而在能源期货服务、能源产品票据贴现、能源企业和能源产品相关资金结算、能源企业利率及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很难很好地满足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要求,从而也制约着金融机构盈利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能源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求融资规模大,融资渠道广,融资机制灵活。因此,必须加快非贷款融资渠道的建设,创新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
2.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选择。
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第一层面强调“金融参与性”,即金融资本如何直接进入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两个产业关联行为本身;而第二层面强调两个产业关联的“介质”,即能源金融产品。
(1)金融参与性层面。一是体现能源产业的主动性,包括能源企业上市、能源企业发行债券、吸引海外投资三个方面。① 能源企业上市,以股权换资金。能源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够提高企业再扩张的能力,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规范也可以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盈利水平,最终促进产业发展;②能源企业发行债券。能源企业大都为垄断行业,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程序较为简单,比通过银行信贷的成本要低;③ 能源企业吸引海外投资。主要来自国外大型的能源企业(国内外能源企业合作,以“市场换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如通过世界银行等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是体现金融产业的“间接主动性”。这里的“间接主动性”主要是指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包括:① 引导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投资。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投资也是能源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一般而言,国家会给创投行业许多优惠政策,创投资金进入能源领域,投资者和能源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政策。创投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同,它所经营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产品、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综合考察。创投资本一般关注于企业的创业阶段,很少停留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中。因此,从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可以引导创投资本进入新能源开发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在新能源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企业经营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还能获得企业快速增长的资本增值;② 开放民企投资能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开发等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信贷等融资渠道受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民问资本具有活跃和自由的特点,不易受到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干扰。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购买股票或其它资本运作方式参与到能源开发和技术开发领域;③ 建立政策性的能源金融机构。能源金融的核心在于在满足能源信贷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能源金融安全问题。从信贷资金看,目前国家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但没有与能源相关的银行,这已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基于此,建立能源金融机构是必要的。一方面能源类金融机构为能源企业服务,将资金用于企业内的新能源开发和自主创新,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差异,制定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能源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具有政策性银行性质;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建设期较长,与其相关的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除了建立能源银行以外,与之相匹配的能源企业担保公司也应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故能源金融机构又具有商业性质。根据中国实际,在政府指导下,有实力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应联手申办能源银行,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吸取存款,集中财力,主要用于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等。
(2)介质层面。“介质层面”主要是指能源金融产品创新。这是能源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金融创新产品在能源行业运用推广,能使能源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务拓展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如果将能源金融按照能源实体金融和能源虚拟金融进行分类,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应属于能源虚拟金融层面。传统意义上所指的石油期货以及目前所探讨的煤炭期货等,都属于该层面。ltl~'b,又如开发多种类的贷款业务品种以及为能源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发债承销、担保、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等中问业务等。目前来看,能源投资基金应属能源创新产品范畴。许多学者认为,设立能源基金可以满足提高中国能源产业集中度的资金需求,也将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在未来的能源产业发展中,中国将有大量的能源企业面临重组和布局调整。而在目前银行间接融资不畅、股票市场低迷、直接融资受限的情况下,能源基金设立更具有迫切性。能源基金不仅可以解决能源企业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企业的股东,在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民间,这种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已经开始;但由于中国尚没有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也缺乏体制性的融资渠道和投资者退出渠道,因此无法发挥主导作用。
">编辑]能源金融风险及控制
1.能源金融的风险来源。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本文将能源金融风险分为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行为风险和介入风险四方面。这些风险会通过能源与金融的关联机制,在资金、实物、信息等层面在两大系统之间形成风险传染 。这种跨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也是能源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
(1)环境风险。
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很大,因为其生产的产品供求周期性变化较大。如果出现经济周期性转变或其它因素干扰,比如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已投入到能源产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在能源总体紧缺的背景下,信贷资金大量进入能源产业可以提升银行的盈利空问。但当能源供给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时,如果银行资金仍继续进入能源领域,金融风险即被加大。
(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为货币风险,即能源产品究竟以什么货币计价。以石油美元为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使得美元的动向和石油市场紧密联系。从实践来看,虽然油价的波动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美联储的行为却成了决定油价走势的总闸。在当前国际风险大的环境下,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股市、大宗商品价格全线滑落,而美元指数在近期与原油价格负相关,这是大多数国际大宗商品用美元计价的结果,从能源价格的角度讲,计价特性导致了其价格的下跌。可见单一的计价方式,必然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要寻求多元化的计价货币。其二为能源金融产品风险。上文提到,能源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即是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其中能源金融产品创新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能源金融产品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风险。
(3)行为风险。
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可能在短期收益效应的诱导下,放贷给高污染与浪费的能源行业,或者是资源型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资源开发。这不仅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此外,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看,能源金融一方面强调要建立两者的互动关系;但另一方面,如果信贷资源向能源产业过度倾斜,由此形成银行资金与能源产业问的深度依赖关系,那么一旦资金链条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不仅会危及到两大产业,甚至可能累计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与均衡。而对于能源企业来说,轻易获得的信贷资金容易助推粗放式能源开发,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4)介入风险。
这里的介入风险主要指金融支持新能源的开发与能源产业创新层面,带有“金融投资”性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目前中国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研究开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有限的研究开发经费利用效率不高;“资金投入—— 自主创新—— 资金增值—— 再投入”的循环提升模式有待完善;自主创新的宏观金融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能源企业强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创新的前期投入比较大,持续性比较长,其效应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在投入—— 产出这个时间过程当中,银行信贷成本相对较大,时间长,风险大,安全性不高。
2.风险监控机制。
由于能源和金融关联机制的存在,风险会在两大产业之间传染,并有可能导致危机的蔓延。为保障能源金融安全,需要建立起风险的监控机制。在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形成的共生系统中,广义上来讲,风险的监控机制即是要有效监测和控制能源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传递路径。根据风险的来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监控模块。
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能源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当宏观经济出现波谷,就会引发行业风险,行业风险表现为周期性风险。因此,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之问的贷、还款机制也要根据宏观经济体现动态性,主要解决能源产业周期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性问题。
(2)能源工业景气及市场信息监测模
块。除了宏观经济基本面,还要对能源工业景气进行有效监测。能源价格与资金利率一样存在尖峰风险,且比资金价格的波动更为复杂。当市场上出现供给短缺,其价格就会急剧上涨,形成能源价格的尖峰风险。因此,要对能源生产、供给、运输及关联性产业景气状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从而防止由于能源价格风险而引发金融风险。
(3)行为监督和政策诱导模块。
“行为监督”包含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督和对能源企业行为的监督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针对资金错配等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选择怎样的政策诱导资金流向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源财税政策等的对接问题以及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政策配套和支持,着力点在于采取金融调控措施遏制信贷资金投向资源浪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低水平开发项目,加大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支持,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化。这个层面的政策配套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上。
此外,要运行金融杠杆,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能源产业由以依赖耗竭性资源为主的直线型发展模式逐步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克制和节约利用耗竭性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环状型发展模式转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后者即监督能源企业对所获资金的合理运用程度。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指能源项目风险监督和控制,包括银行通过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向其提供技术援助贷款、跟踪了解行业政策等对项目政策进行的风险控制和引入行业专家参与项目评审机制进行的项目技术风险控制以及项目资金风险控制和项目财务风险控制。
">编辑]能源金融政策
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能源金融政策支撑,这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金融政策及生态。该层面强调金融产业的主动性。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是能源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中需要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套。如“介质层面”的能源金融产品设计与实施、政策性能源金融机构的运行等,均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这些金融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政策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能源产业指向性。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及具有能源产业指向性的金融政策,构成了“能源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金融政策研究的重点。二是能源政策及战略。该层面强调能源产业的主动性。能源金融体系中金融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金融产业取得收益。
因此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能源金融体系中金融政策的方向。例如,假定能源产业战略核心定位为能源企业技术升级以及新能源开发层面,则能源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政策设计更多地偏向于为能源企业技术升级服务和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资金、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能源战略需要通过一系列能源政策来落实。这其中就包含能源金融体系中的能源政策,这些能源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能源政策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金融依赖性,同时引导金融政策的方向。基于此,能源企业与具有金融依赖性和引导性的能源政策群,构成了“能源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金融政策研究的重要构成。三是其它相关政策。该层面强调政府的参与协调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从实践来看,国家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等应对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冲击即体现了该层面;同时也反映出能源与金融的产业关联性以及相关能源财税政策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与能源金融风险控制有关的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源财税政策;(3)金融支持能源产业路径中的“金融参与性”层面所涉及到的创投资本的优惠政策、与政府合作投资政策等。
">编辑]建立能源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我国能源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金融杠杆加强对能源产业的调控和合理配置。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能源产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同时,能源工业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利息贡献大。但总体来看,能源金融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能源产业对金融需求旺盛,资金缺口大;第二、能源宏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投资规模过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不协调等问题;第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信贷政策制定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总行,制定的行业客户分类标准等信贷政策也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考虑各地区具体情况;第四、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过高,能源金融安全问题突出。
由此可见,能源金融的核心在于在满足能源信贷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能源金融安全问题。从信贷资金看,目前国家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但没有与能源相关的银行,这已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基于此,建立能源金融机构是必要的。一方面能源类金融机构为能源企业服务,用于企业内的新能源和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差异,制定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能源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具有政策性银行性质。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建设期较长、与其相关的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除了建立起能源银行以外,与之相匹配的能源企业担保公司也应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能源金融机构又具有商业性质。根据我国实际,在政府指导下,有实力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应联手申办能源银行,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吸取存储,集中财力,主要用于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等。
">编辑]全球能源金融发展态势
放眼全球,世界能源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市场急剧扩张,能源资源的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
1.金融支持能源工业的发展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开发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能源的勘探与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因而,能源行业对融资的要求是规模大、渠道广、机制活。能源工业的传统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和政府扶持。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南部石油业兴起的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作为管理风险、分配风险的新型融资方式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发展口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务的丰富和金融手段的创新,诸如股票市场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吸收国际战略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式越来越成为能源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能源工业的发展态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股市行情、利率和汇率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工业融资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而能源行业蕴藏的巨大机遇也吸引了金融投资机构的进入。金融机构的投资领域既包括能源产权市场,也包括能源期货市场。前者使金融机构可享有由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战争和突发事件带来的溢价,后者使涉及能源生产或交易的金融机构能够借助衍生品工具套期保值。由于投资能源产权市场有较高的门槛,能源实物资源也有限,因而大量资金投向能源虚拟资产,而且能源市场因其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倍受投机资金青睐。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金融投资者不仅在商品期货市场(例如金属、能源、农产品等)之间套利,还在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证券市场之间跨市套利。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巨额资金在不同市场间快速流动,驱使能源与金融一体化。
近年来,伴随着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能源基金越来越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能源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投资基金与综合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一般由政府以及大型能源公司建立,主要目的是向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收购、下游项目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资金,为实施中长期战略进行基础性铺垫。金融投资基金以较高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为目标,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与投机操作。综合基金的目的是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机联络,通过资本运营将能源产业项目培养壮大,获取利润。能源基金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而且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合资产。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金融资本主要流向传统的能源工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迅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200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 表明 ,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达496亿美元,到2006年已增至709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得到极大的发展,从2005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1亿美元。2006年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达103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的43亿美元。当前,大约180个投资基金控制的180亿美元资金正在对可再生能源虎视眈眈。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在日益全球化,流动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已经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与市场目标,其中中国在太阳能方面居领先地位,印度和巴西分别在风能和生物燃料方面领先。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挑战,必须继续在设计金融工具上进行创新工作,以鼓励投资并管理风险。
'2.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受管制到自由化,从计划体制到市场化,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化,从单纯的商品到金融化,能源工业更具有竞争性和效率。能源工业放松管制以及能源市场机制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资源流动与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增加,给经济主体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十年,是各种衍生工具,如能源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与交易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存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的能源企业必须面对和规避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恰当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石油公司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活动中。BP、壳牌等跨国能源企业每年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约面值达到数千亿美元,交易对象包括商品市场、利率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合约。
能源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风险,后来随着能源产业资本的壮大,金融投资越来越普遍。产业资本变为金融资本,有的是为了单纯的投资回报,有的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资本涉足金融十分普遍。世界上大型的跨国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BP等,都有自己的金融投资公司。产业公司通过金融投资,一方面让自己闲置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主业经营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和平衡企业风险。
3.利用能源市场实施金融战略
能源与国际金融的关系现在已经密不可分。能源市场实质上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并成为世界大国实现金融战略意图的武器。
“石油美元体制”即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是美国为实现中东石油安全战略而与中东产油国构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机制化经济制度之一 , 这一体制背后隐藏着金融资本家深远的战略意图。通过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可以影响世界对美元货币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与脱离“金本位”的美元走势疲软有一定关系。当时,中东国家石油工业的上、中、下游基本上完全由代表英美金融资本利益的跨国公司控制,因此油价的涨跌不会实质性地影响这些跨国公司的利润。但是,对其他石油进口国而言,油价的上涨增大了它们对美元的需求,而对美元来说,这是保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必需之举。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产油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油价的上涨符合石油出口国的利益,而中东石油出口国获得的财富,大部分都投向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最终以“石油美元”的形式回流到美国。
从这一时期开始,石油从一种纯粹的商品一跃成为一种能够实现金融目的的准金融资产,而石油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出现标志着石油金融市场的崛起。石油市场与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联动成为新的金融现象,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
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性货币,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也是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品种。从长期来看,当美元前景堪忧时,资金流向石油期货市场,推动石油价格上升;而当资金撤出石油市场,外汇市场则出现波动。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更是加强了这种联系。油价走势与美元汇率的走势相背离,衍生出新的投机,这已经成为石油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联接的运行规律 。只要国际石油贸易继续以美元标价与结算,美元汇率与石油名义价格之间的这种负相关性就会长期保持。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而新兴的欧元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阻Ⅲ。美元的贬值和石油价格的高企,却如同剪刀的“双刃”,无情地蚕食着发展中国家的财富。
4.能源效率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能源效率金融特指能源效率改进项目的融资。“节流”是应对世界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亟待提高。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就开始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但是,在能源效率设施与技术的推广应用环节,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从法律、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层面加以推动,而真正的驱动力来自金融市场。显然,如果能够让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可以逐利的资产,那么金融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这个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节能服务公司(ESCO,国内简称EMCO)在北美和欧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美国有专业节能服务公司2000多家,2005年仅纽约州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电服务市场容量约为200亿加元。1999年,日本成立了ESCO协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47万亿日元。韩国ESCO在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后,年投资额持续增长,2002年491个项目的投资额约为108亿美元;2004年已有159家注册的ESCO,主要实施高效照明、余热回收、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及提高工艺水平等方面的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该机制的实质是以客户减少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它允许能源用户使用潜在的节能收益,升级现有的耗能设备和技术。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模式下,节能项目的全部风险和盈利都由企业承担。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进行大笔投资。ESCO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盈利和滚动发展。节能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投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得益于“第三方融资”,即拥有金融能力的第三方与节能技术提供商以及能源用户签订节能合同,通过改进能源终端效率,根据节约能源的多少而获得经济收益¨”。“第三方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在能源用户、能源技术方与金融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能是自有资本,也可能是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国际资本等。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2006年全球共有1 1亿美元投资在能源效率市场,相比2005年的7.1亿美元,增长超过50% 。
">编辑]能源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和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必须利用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契机为我国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1.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是能源安全的基础,满足能源工业融资需求是构建能源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估计,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到2020年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从国外购买能源方面的投资,总投资将达18万亿元人民币。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狭隘,融资方式落后。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拓宽能源市场的广度,消除民营资本与外资进入能源市场的某些限制; 特别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与外商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重点支持新能源开发项目与节能投资项目;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逐步引入各类能源基金,通过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实施资产证券化、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引入民间资本。
与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极少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内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变得更加谨慎。相信随着能源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交易能力的提高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国内能源企业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中。
'2.利用能源金融体系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开源”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国际市场获取石油的方式有三种—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以及权益油分成。前两种方式基于市场交易,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权益油分成的优点在于保有国内资源储量,有利于减轻油价波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但是权益油分成需要在海外建立石油基地,一方面受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另一方面石油勘探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u ,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为此,有必要积极推动海外油气开发基金的设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油气项目补充资本金提供有效渠道。此外,向能源企业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可转换债券等以及全方位的金融中介服务,也是完善能源金融体系的必须之举。
3.利用能源金融发展我国能源效率市场,促进节能降耗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一方面与能源价格体系不能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能源效率市场不发达,导致节能技术扩散缓慢有关。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要在2010年末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然而节能产业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全国节能市场的规模仅为4亿~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目前存在大量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改造项目,但由于需要追加投资,而收益在未来逐期体现且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我国能源用户对于能源效率投资并不积极。
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出台的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中,将“合同能源管理”等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然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融资障碍阻碍了中国节能产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套能被节能产品供应商、节能服务供应商、能源用户和投资界所认可的金融模式,借助能源金融创新,使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吸引金融资本的优质资产,推动能源效率市场的发展。在能源效率市场中,金融扮演的角色就是将拥有节能技术的节能服务供应商与能源用户联系起来,合理分摊风险与收益,实现“多赢”。在推动能源效率市场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集大客户、信息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于一身的更为积极的角色 ,统筹协调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为能源效率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发展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缺乏相应的定价能力,我国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面前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在动荡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下,与石油相关的中国企业大都面临石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油价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这些企业很少有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意识、经验、能力,也缺乏制度支持 。随着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的产业经济安全乃至宏观经济稳定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石油定价权与应对油价波动风险并非两个孤立的问题。在国内建立全面的石油期货市场,给国内外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投机套利、跨市对冲的机会与场所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前提。随着交投活跃程度的提高以及价格对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充分反映,将会逐步拥有一定程度的石油定价权力。以康菲、雪佛龙、壳牌和BP为代表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都是石油期货市场与其他衍生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它们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自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推出以来,其价格指导作用初步显现。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开发石油期货品种,增强我国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的作用,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同时,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调整,有步骤地推动石油远期交易市场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家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金融贸易公司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间接地帮助国内石油企业规避国际油价风险。
5.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改善投资组合结构
能源金融一体化扩大了金融投资的边界,增加了可供投资者分散风险与获取收益的备选资产。传统的金融投资组合的标的物一般只包括股票、债券、外汇、贵金属等。持有能源资产如原油现货、期货及其衍生产品显然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结构。我国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主要以美元的形式持有。由于美元汇率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石油及其期货资产的金融、战略属性日渐突出,而且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石油,因此,通过持有石油资产改善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不失为一种现实考虑。
6.利用能源金融市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战略储备是发达国家应对石油危机的普遍手段,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涉及一系列制度与技术问题,如规模、选址、资金来源、储备模式、时机选择、释放策略等。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暂时性的石油危机。“缓冲器”是石油战略储备唯一的功能,耗费巨额资金建立的庞大石油现货储备并没有发挥其金融价值,每年还需要投入各种维护成本。实际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刻控制一定数量的石油现货以保障石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在这样的原则下,通过制度创新将石油现货的经济属性与战略属性分离开来,使得战略储备的经济属性证券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并能在市场中流转。这一方式将最大程度地发挥石油战略储备的功效,为我国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多主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开辟一条新路。政府可以协调能源企业、银行、外汇储备机构、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储备现货。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正在兴起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它是能源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对于我国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能源金融是通过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实现能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断优化聚合,从而促进能源产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编辑]能源金融分析框架
能源和金融是相互联系的两大问题,可以说能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问题,二者存在很大的互动。从关联性上看,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经济的发展,能源产业也成为了金融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金融业的支持,又反过来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研究能源金融问题即是要明确两大产业的关联机理,最终使得两大产业内各自独立的经济组织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主要是后者)促进产业内、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推动产业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能源金融”的系统性研究应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金融支持能源以及能源产业作为金融产业利润来源而构成的机制中,金融信息通过能源产业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以及能源产业信息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机理;二是基于两大产业的正向关联性研究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三是基于两大产业的负向关联性,研究能源金融安全,包括能源金融的产业风险传染性及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体系;四是研究促进两大产业共生的金融生态和能源战略以及其它能源金融政策((见图1)。
tp://wiki.mbalib.com/w/images/8/81/%E8%83%BD%E6%BA%90%E9%87%91%E8%9E%8D.jpg" alt="Image:能源金融.jpg" width="690" height="444" longdesc="/wiki/Image:%E8%83%BD%E6%BA%90%E9%87%91%E8%9E%8D.jpg">
(一)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关联机理
理论上讲,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存在相互作用的两条通路,这两条通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和所要控制的重点问题。
1.在合适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能源和金融产业相互促进。金融支持能源发展,同时获取利润,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防范风险,这也是能源金融发展的目标。在这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与合作,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种需求又使金融业面临对能源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金融服务方式、金融产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面向能源产业创新等诸多问题,并最终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在不稳定、不完善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潜在风险可能会通过产业关联机制造成风险传染。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问的信息传递涉及到能源金融安全问题。吴军(2008)t 27j指出,金融危机是金融方面的危机,能源危机是由金融层面传播到实体方面的一个传导体,金融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能源安全。从实际情况看,20世纪7O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导致全球都陷入了因经济衰退而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油价以及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低迷滞涨的格局。这是能源危机向金融危机层面的传递。反过来,金融危机又会波及到能源产业,导致能源危机。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就是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石油价格动荡。这也是金融危机通过能源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体现。两者问的作用路径(以石油为例)主要有:(1)能源危机一原油价格等上涨一运输、化工等关联产品价格上涨一价格总体上涨一通货膨胀一价格危机;(2)金融危机一股市、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降一国际投机资金涌入一油价上涨(短期)一政府调控一投机基金撤离一油价下跌一能源产业不稳定性;(3)金融危机一能源交易的计价货币波动一能源价格波动一能源危机。
在这样的作用路径中,当能源危机产生导致金融危机时,必然引发金融体制的改革;当金融危机引发能源危机时,必将引发能源产业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新能源产业在危机中借势而起。改革的结果将是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和能源政策支持,从而最终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路径
1.多路径支持的源动力。
能源战略的实施需要以强大的资本支持为后盾。中国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2004年11月27日在“中国能源投资论坛”上曾指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工业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加上从国外购买能源方面的投资,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而国际能源署的观点则认为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总体来说,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包括能源投资、能源企业创新、能源产业升级等都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国内能源工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这体现了信贷资金对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的巨大支持,但也反映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进行能源开发建设的背景下,单纯的银行融资和财政支持已经很难满足能源产业发展对资本的需求。从中国的现状来看,能源企业上市融资的还较少,发行债券的融资占比小,其它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未被很好利用。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的能源金融产品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长期能源信贷业务,而在能源期货服务、能源产品票据贴现、能源企业和能源产品相关资金结算、能源企业利率及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很难很好地满足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要求,从而也制约着金融机构盈利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能源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求融资规模大,融资渠道广,融资机制灵活。因此,必须加快非贷款融资渠道的建设,创新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
2.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选择。
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第一层面强调“金融参与性”,即金融资本如何直接进入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两个产业关联行为本身;而第二层面强调两个产业关联的“介质”,即能源金融产品。
(1)金融参与性层面。一是体现能源产业的主动性,包括能源企业上市、能源企业发行债券、吸引海外投资三个方面。① 能源企业上市,以股权换资金。能源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够提高企业再扩张的能力,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规范也可以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盈利水平,最终促进产业发展;②能源企业发行债券。能源企业大都为垄断行业,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程序较为简单,比通过银行信贷的成本要低;③ 能源企业吸引海外投资。主要来自国外大型的能源企业(国内外能源企业合作,以“市场换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如通过世界银行等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是体现金融产业的“间接主动性”。这里的“间接主动性”主要是指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包括:① 引导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投资。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投资也是能源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一般而言,国家会给创投行业许多优惠政策,创投资金进入能源领域,投资者和能源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政策。创投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同,它所经营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产品、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综合考察。创投资本一般关注于企业的创业阶段,很少停留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中。因此,从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可以引导创投资本进入新能源开发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在新能源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企业经营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还能获得企业快速增长的资本增值;② 开放民企投资能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开发等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信贷等融资渠道受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民问资本具有活跃和自由的特点,不易受到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干扰。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购买股票或其它资本运作方式参与到能源开发和技术开发领域;③ 建立政策性的能源金融机构。能源金融的核心在于在满足能源信贷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能源金融安全问题。从信贷资金看,目前国家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但没有与能源相关的银行,这已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基于此,建立能源金融机构是必要的。一方面能源类金融机构为能源企业服务,将资金用于企业内的新能源开发和自主创新,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差异,制定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能源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具有政策性银行性质;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建设期较长,与其相关的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除了建立能源银行以外,与之相匹配的能源企业担保公司也应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故能源金融机构又具有商业性质。根据中国实际,在政府指导下,有实力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应联手申办能源银行,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吸取存款,集中财力,主要用于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等。
(2)介质层面。“介质层面”主要是指能源金融产品创新。这是能源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金融创新产品在能源行业运用推广,能使能源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务拓展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如果将能源金融按照能源实体金融和能源虚拟金融进行分类,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应属于能源虚拟金融层面。传统意义上所指的石油期货以及目前所探讨的煤炭期货等,都属于该层面。ltl~'b,又如开发多种类的贷款业务品种以及为能源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发债承销、担保、项目融资方案设计等中问业务等。目前来看,能源投资基金应属能源创新产品范畴。许多学者认为,设立能源基金可以满足提高中国能源产业集中度的资金需求,也将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在未来的能源产业发展中,中国将有大量的能源企业面临重组和布局调整。而在目前银行间接融资不畅、股票市场低迷、直接融资受限的情况下,能源基金设立更具有迫切性。能源基金不仅可以解决能源企业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企业的股东,在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民间,这种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已经开始;但由于中国尚没有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也缺乏体制性的融资渠道和投资者退出渠道,因此无法发挥主导作用。
">编辑]能源金融风险及控制
1.能源金融的风险来源。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本文将能源金融风险分为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行为风险和介入风险四方面。这些风险会通过能源与金融的关联机制,在资金、实物、信息等层面在两大系统之间形成风险传染 。这种跨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也是能源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
(1)环境风险。
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很大,因为其生产的产品供求周期性变化较大。如果出现经济周期性转变或其它因素干扰,比如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已投入到能源产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在能源总体紧缺的背景下,信贷资金大量进入能源产业可以提升银行的盈利空问。但当能源供给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时,如果银行资金仍继续进入能源领域,金融风险即被加大。
(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为货币风险,即能源产品究竟以什么货币计价。以石油美元为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使得美元的动向和石油市场紧密联系。从实践来看,虽然油价的波动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美联储的行为却成了决定油价走势的总闸。在当前国际风险大的环境下,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股市、大宗商品价格全线滑落,而美元指数在近期与原油价格负相关,这是大多数国际大宗商品用美元计价的结果,从能源价格的角度讲,计价特性导致了其价格的下跌。可见单一的计价方式,必然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要寻求多元化的计价货币。其二为能源金融产品风险。上文提到,能源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即是金融支持能源的路径,其中能源金融产品创新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能源金融产品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风险。
(3)行为风险。
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可能在短期收益效应的诱导下,放贷给高污染与浪费的能源行业,或者是资源型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资源开发。这不仅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此外,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看,能源金融一方面强调要建立两者的互动关系;但另一方面,如果信贷资源向能源产业过度倾斜,由此形成银行资金与能源产业问的深度依赖关系,那么一旦资金链条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不仅会危及到两大产业,甚至可能累计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与均衡。而对于能源企业来说,轻易获得的信贷资金容易助推粗放式能源开发,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4)介入风险。
这里的介入风险主要指金融支持新能源的开发与能源产业创新层面,带有“金融投资”性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目前中国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研究开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有限的研究开发经费利用效率不高;“资金投入—— 自主创新—— 资金增值—— 再投入”的循环提升模式有待完善;自主创新的宏观金融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能源企业强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创新的前期投入比较大,持续性比较长,其效应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在投入—— 产出这个时间过程当中,银行信贷成本相对较大,时间长,风险大,安全性不高。
2.风险监控机制。
由于能源和金融关联机制的存在,风险会在两大产业之间传染,并有可能导致危机的蔓延。为保障能源金融安全,需要建立起风险的监控机制。在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形成的共生系统中,广义上来讲,风险的监控机制即是要有效监测和控制能源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传递路径。根据风险的来源,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监控模块。
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能源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当宏观经济出现波谷,就会引发行业风险,行业风险表现为周期性风险。因此,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之问的贷、还款机制也要根据宏观经济体现动态性,主要解决能源产业周期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性问题。
(2)能源工业景气及市场信息监测模
块。除了宏观经济基本面,还要对能源工业景气进行有效监测。能源价格与资金利率一样存在尖峰风险,且比资金价格的波动更为复杂。当市场上出现供给短缺,其价格就会急剧上涨,形成能源价格的尖峰风险。因此,要对能源生产、供给、运输及关联性产业景气状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从而防止由于能源价格风险而引发金融风险。
(3)行为监督和政策诱导模块。
“行为监督”包含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督和对能源企业行为的监督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针对资金错配等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选择怎样的政策诱导资金流向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源财税政策等的对接问题以及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政策配套和支持,着力点在于采取金融调控措施遏制信贷资金投向资源浪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低水平开发项目,加大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支持,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化。这个层面的政策配套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上。
此外,要运行金融杠杆,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能源产业由以依赖耗竭性资源为主的直线型发展模式逐步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克制和节约利用耗竭性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环状型发展模式转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后者即监督能源企业对所获资金的合理运用程度。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指能源项目风险监督和控制,包括银行通过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向其提供技术援助贷款、跟踪了解行业政策等对项目政策进行的风险控制和引入行业专家参与项目评审机制进行的项目技术风险控制以及项目资金风险控制和项目财务风险控制。
">编辑]能源金融政策
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能源金融政策支撑,这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金融政策及生态。该层面强调金融产业的主动性。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是能源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中需要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套。如“介质层面”的能源金融产品设计与实施、政策性能源金融机构的运行等,均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这些金融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政策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能源产业指向性。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及具有能源产业指向性的金融政策,构成了“能源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金融政策研究的重点。二是能源政策及战略。该层面强调能源产业的主动性。能源金融体系中金融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金融产业取得收益。
因此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能源金融体系中金融政策的方向。例如,假定能源产业战略核心定位为能源企业技术升级以及新能源开发层面,则能源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政策设计更多地偏向于为能源企业技术升级服务和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资金、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能源战略需要通过一系列能源政策来落实。这其中就包含能源金融体系中的能源政策,这些能源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能源政策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金融依赖性,同时引导金融政策的方向。基于此,能源企业与具有金融依赖性和引导性的能源政策群,构成了“能源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金融政策研究的重要构成。三是其它相关政策。该层面强调政府的参与协调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从实践来看,国家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等应对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冲击即体现了该层面;同时也反映出能源与金融的产业关联性以及相关能源财税政策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与能源金融风险控制有关的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源财税政策;(3)金融支持能源产业路径中的“金融参与性”层面所涉及到的创投资本的优惠政策、与政府合作投资政策等。
">编辑]建立能源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我国能源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金融杠杆加强对能源产业的调控和合理配置。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能源产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同时,能源工业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利息贡献大。但总体来看,能源金融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能源产业对金融需求旺盛,资金缺口大;第二、能源宏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投资规模过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不协调等问题;第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信贷政策制定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总行,制定的行业客户分类标准等信贷政策也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考虑各地区具体情况;第四、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过高,能源金融安全问题突出。
由此可见,能源金融的核心在于在满足能源信贷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能源金融安全问题。从信贷资金看,目前国家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但没有与能源相关的银行,这已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基于此,建立能源金融机构是必要的。一方面能源类金融机构为能源企业服务,用于企业内的新能源和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差异,制定有区别的信贷政策,避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能源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具有政策性银行性质。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建设期较长、与其相关的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除了建立起能源银行以外,与之相匹配的能源企业担保公司也应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能源金融机构又具有商业性质。根据我国实际,在政府指导下,有实力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应联手申办能源银行,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吸取存储,集中财力,主要用于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等。
">编辑]全球能源金融发展态势
放眼全球,世界能源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市场急剧扩张,能源资源的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
1.金融支持能源工业的发展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开发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能源的勘探与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因而,能源行业对融资的要求是规模大、渠道广、机制活。能源工业的传统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和政府扶持。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南部石油业兴起的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作为管理风险、分配风险的新型融资方式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发展口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务的丰富和金融手段的创新,诸如股票市场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吸收国际战略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式越来越成为能源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能源工业的发展态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股市行情、利率和汇率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工业融资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而能源行业蕴藏的巨大机遇也吸引了金融投资机构的进入。金融机构的投资领域既包括能源产权市场,也包括能源期货市场。前者使金融机构可享有由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战争和突发事件带来的溢价,后者使涉及能源生产或交易的金融机构能够借助衍生品工具套期保值。由于投资能源产权市场有较高的门槛,能源实物资源也有限,因而大量资金投向能源虚拟资产,而且能源市场因其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倍受投机资金青睐。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金融投资者不仅在商品期货市场(例如金属、能源、农产品等)之间套利,还在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证券市场之间跨市套利。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巨额资金在不同市场间快速流动,驱使能源与金融一体化。
近年来,伴随着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能源基金越来越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能源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投资基金与综合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一般由政府以及大型能源公司建立,主要目的是向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收购、下游项目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资金,为实施中长期战略进行基础性铺垫。金融投资基金以较高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为目标,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与投机操作。综合基金的目的是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机联络,通过资本运营将能源产业项目培养壮大,获取利润。能源基金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而且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合资产。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金融资本主要流向传统的能源工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迅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200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 表明 ,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达496亿美元,到2006年已增至709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得到极大的发展,从2005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1亿美元。2006年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达103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的43亿美元。当前,大约180个投资基金控制的180亿美元资金正在对可再生能源虎视眈眈。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在日益全球化,流动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已经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与市场目标,其中中国在太阳能方面居领先地位,印度和巴西分别在风能和生物燃料方面领先。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挑战,必须继续在设计金融工具上进行创新工作,以鼓励投资并管理风险。
'2.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受管制到自由化,从计划体制到市场化,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化,从单纯的商品到金融化,能源工业更具有竞争性和效率。能源工业放松管制以及能源市场机制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资源流动与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增加,给经济主体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十年,是各种衍生工具,如能源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与交易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存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的能源企业必须面对和规避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恰当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石油公司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活动中。BP、壳牌等跨国能源企业每年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约面值达到数千亿美元,交易对象包括商品市场、利率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合约。
能源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风险,后来随着能源产业资本的壮大,金融投资越来越普遍。产业资本变为金融资本,有的是为了单纯的投资回报,有的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资本涉足金融十分普遍。世界上大型的跨国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BP等,都有自己的金融投资公司。产业公司通过金融投资,一方面让自己闲置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主业经营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和平衡企业风险。
3.利用能源市场实施金融战略
能源与国际金融的关系现在已经密不可分。能源市场实质上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并成为世界大国实现金融战略意图的武器。
“石油美元体制”即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是美国为实现中东石油安全战略而与中东产油国构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机制化经济制度之一 , 这一体制背后隐藏着金融资本家深远的战略意图。通过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可以影响世界对美元货币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与脱离“金本位”的美元走势疲软有一定关系。当时,中东国家石油工业的上、中、下游基本上完全由代表英美金融资本利益的跨国公司控制,因此油价的涨跌不会实质性地影响这些跨国公司的利润。但是,对其他石油进口国而言,油价的上涨增大了它们对美元的需求,而对美元来说,这是保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必需之举。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产油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油价的上涨符合石油出口国的利益,而中东石油出口国获得的财富,大部分都投向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最终以“石油美元”的形式回流到美国。
从这一时期开始,石油从一种纯粹的商品一跃成为一种能够实现金融目的的准金融资产,而石油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出现标志着石油金融市场的崛起。石油市场与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联动成为新的金融现象,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
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性货币,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也是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品种。从长期来看,当美元前景堪忧时,资金流向石油期货市场,推动石油价格上升;而当资金撤出石油市场,外汇市场则出现波动。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更是加强了这种联系。油价走势与美元汇率的走势相背离,衍生出新的投机,这已经成为石油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联接的运行规律 。只要国际石油贸易继续以美元标价与结算,美元汇率与石油名义价格之间的这种负相关性就会长期保持。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而新兴的欧元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阻Ⅲ。美元的贬值和石油价格的高企,却如同剪刀的“双刃”,无情地蚕食着发展中国家的财富。
4.能源效率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能源效率金融特指能源效率改进项目的融资。“节流”是应对世界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亟待提高。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就开始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但是,在能源效率设施与技术的推广应用环节,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从法律、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层面加以推动,而真正的驱动力来自金融市场。显然,如果能够让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可以逐利的资产,那么金融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这个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节能服务公司(ESCO,国内简称EMCO)在北美和欧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美国有专业节能服务公司2000多家,2005年仅纽约州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电服务市场容量约为200亿加元。1999年,日本成立了ESCO协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47万亿日元。韩国ESCO在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后,年投资额持续增长,2002年491个项目的投资额约为108亿美元;2004年已有159家注册的ESCO,主要实施高效照明、余热回收、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及提高工艺水平等方面的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该机制的实质是以客户减少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它允许能源用户使用潜在的节能收益,升级现有的耗能设备和技术。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模式下,节能项目的全部风险和盈利都由企业承担。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进行大笔投资。ESCO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盈利和滚动发展。节能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投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得益于“第三方融资”,即拥有金融能力的第三方与节能技术提供商以及能源用户签订节能合同,通过改进能源终端效率,根据节约能源的多少而获得经济收益¨”。“第三方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在能源用户、能源技术方与金融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能是自有资本,也可能是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国际资本等。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2006年全球共有1 1亿美元投资在能源效率市场,相比2005年的7.1亿美元,增长超过50% 。
">编辑]能源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和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必须利用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契机为我国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1.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是能源安全的基础,满足能源工业融资需求是构建能源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估计,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到2020年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从国外购买能源方面的投资,总投资将达18万亿元人民币。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狭隘,融资方式落后。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拓宽能源市场的广度,消除民营资本与外资进入能源市场的某些限制; 特别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与外商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重点支持新能源开发项目与节能投资项目;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逐步引入各类能源基金,通过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实施资产证券化、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引入民间资本。
与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极少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内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变得更加谨慎。相信随着能源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交易能力的提高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国内能源企业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中。
'2.利用能源金融体系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开源”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国际市场获取石油的方式有三种—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以及权益油分成。前两种方式基于市场交易,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权益油分成的优点在于保有国内资源储量,有利于减轻油价波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但是权益油分成需要在海外建立石油基地,一方面受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另一方面石油勘探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u ,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为此,有必要积极推动海外油气开发基金的设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油气项目补充资本金提供有效渠道。此外,向能源企业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可转换债券等以及全方位的金融中介服务,也是完善能源金融体系的必须之举。
3.利用能源金融发展我国能源效率市场,促进节能降耗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一方面与能源价格体系不能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能源效率市场不发达,导致节能技术扩散缓慢有关。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要在2010年末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然而节能产业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全国节能市场的规模仅为4亿~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目前存在大量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改造项目,但由于需要追加投资,而收益在未来逐期体现且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我国能源用户对于能源效率投资并不积极。
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出台的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中,将“合同能源管理”等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然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融资障碍阻碍了中国节能产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套能被节能产品供应商、节能服务供应商、能源用户和投资界所认可的金融模式,借助能源金融创新,使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吸引金融资本的优质资产,推动能源效率市场的发展。在能源效率市场中,金融扮演的角色就是将拥有节能技术的节能服务供应商与能源用户联系起来,合理分摊风险与收益,实现“多赢”。在推动能源效率市场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集大客户、信息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于一身的更为积极的角色 ,统筹协调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为能源效率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发展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缺乏相应的定价能力,我国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面前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在动荡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下,与石油相关的中国企业大都面临石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油价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这些企业很少有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意识、经验、能力,也缺乏制度支持 。随着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的产业经济安全乃至宏观经济稳定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石油定价权与应对油价波动风险并非两个孤立的问题。在国内建立全面的石油期货市场,给国内外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投机套利、跨市对冲的机会与场所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前提。随着交投活跃程度的提高以及价格对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充分反映,将会逐步拥有一定程度的石油定价权力。以康菲、雪佛龙、壳牌和BP为代表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都是石油期货市场与其他衍生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它们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自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推出以来,其价格指导作用初步显现。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开发石油期货品种,增强我国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的作用,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同时,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调整,有步骤地推动石油远期交易市场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家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金融贸易公司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间接地帮助国内石油企业规避国际油价风险。
5.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改善投资组合结构
能源金融一体化扩大了金融投资的边界,增加了可供投资者分散风险与获取收益的备选资产。传统的金融投资组合的标的物一般只包括股票、债券、外汇、贵金属等。持有能源资产如原油现货、期货及其衍生产品显然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结构。我国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主要以美元的形式持有。由于美元汇率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石油及其期货资产的金融、战略属性日渐突出,而且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石油,因此,通过持有石油资产改善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不失为一种现实考虑。
6.利用能源金融市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战略储备是发达国家应对石油危机的普遍手段,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涉及一系列制度与技术问题,如规模、选址、资金来源、储备模式、时机选择、释放策略等。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暂时性的石油危机。“缓冲器”是石油战略储备唯一的功能,耗费巨额资金建立的庞大石油现货储备并没有发挥其金融价值,每年还需要投入各种维护成本。实际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刻控制一定数量的石油现货以保障石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在这样的原则下,通过制度创新将石油现货的经济属性与战略属性分离开来,使得战略储备的经济属性证券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并能在市场中流转。这一方式将最大程度地发挥石油战略储备的功效,为我国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多主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开辟一条新路。政府可以协调能源企业、银行、外汇储备机构、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储备现货。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正在兴起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它是能源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对于我国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何凌云.刘传哲.能源金融:研究进展及分析框架.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9月
- ↑ 刘传哲,何凌云,王艳丽,何丽娜.能源金融: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 3.0 3.1 佘升翔,马超群.能源金融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8期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