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概述
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组织、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以便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以及对于加强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多处论及农业经营、土地制度和发展农业经济、安定民生的问题。战国初李悝创平籴之法、汉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的主张以及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政策等,都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思想的代表。欧洲古罗马的一些文献中也散见各种片断的有关农业经济的论述。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英国,A.扬在其所著《英格兰及威尔士南部游记》和《法国游记》中,在鼓吹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同时,提倡作为近代农业特征之一的诺福克轮作制度,论证了大农业经营的优越性以及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可视为近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与此同时,W.马歇尔通过农村调查写了题为《农村经济》的报告。19世纪中叶,《皇家委员会报告》中,出现了“农村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名词,似为这一学科名称的始源。1913 年牛津大学成立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德国,18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的官房学派已对作物耕种、农地利用、农事经营等有较具体的研究。 A.泰尔所著《合理的农业原理》一书首先提出农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并大力宣传轮作制,以代替三圃制。泰尔的学生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国》着重于分析农业经营集约度,创“农业圈”之说,对级差地租理论的贡献尤大,被视为农业配置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派的奠基者。到了20世纪初期,艾列波著《农业经营学泛论》,发展了农业经营经济学;T.布林克曼集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之大成,在其主要著作《农业经营经济学》中,围绕农业集约化和农业经营制度两大主题,论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投资收益界限、部门配合理论以及生产规模等问题,还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业集约度和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各种主要因素,使当时以农业经营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为当代生产经济学准备了基础。此外,德国还有强调发挥农业政策作用的农业政策学派,代表人物有戈尔兹、康拉等。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撰写《资本论》等著作的过程中,阐明了许多有关农业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如关于重农学派的评价,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的理论,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理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化的理论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19世纪末,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分析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肯定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驳斥了小农经济稳固论,可称是一本专门论述农业经济问题的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阐述农业经济理论问题的,则始自列宁。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分析了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以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论粮食税》和《论合作制》等著作,论证了苏联在结束“战时共产主义”阶段不久的情况下,通过“租让制”、“合作制”等列宁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其中关于通过合作社来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和农业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苏联等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
现代西方的农业经济学以美国为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学首先于1899年开设“农村经济学”课。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场管理,主要学者有H.C.泰勒、W.J. 斯皮尔曼和G.F.沃伦等。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颇为活跃,农业经济学者如泰勒、E.G.诺尔斯、R.T.伊利、F.R.约德、T.N.卡弗等人各有侧重地分别对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的价格和运销以及土地经济、农村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J.D.布莱克的《生产经济学导论》则为农业生产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经过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T.W.舒尔茨发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将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加以考察,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解决农业收入低和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依据。由于农业中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农工商联合企业”等的出现,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新发展还表现在更加系统地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以英国的C.里特森为代表),更加系统地应用数学方法包括应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以E O.黑迪为代表);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农工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和食品经济学等。
中国的农业经济学
近代农业经济学约于20世纪20年代介绍到中国。早期主要是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不少外国经济学家用西方农业经济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农村生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著作有陶孟和的《中国农村生活》、O.E.贝克的《农业与中国的将来》、F.B.泰勒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和J.L.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等。30年代以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讲授先后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机构中展开,许璇、梁庆椿、吴文辉、章植等先后发表了不少有关农业经济学概论、土地问题、佃农问题等的论著。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的发表,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展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等为其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早期的研究主要受苏联农业经济学的影响。1980年以后,由于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学、农业发展经济学等。
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农业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和固有矛盾,及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式所取代的科学。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武器,农业经济学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必须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指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要坚持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过的一切论点。马列主义给予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是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是解决一切未来问题的具体答案。什么是马列主义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一再强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正确标准即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成功,正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也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下,我国农业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又在发展中为农业经济服务。总之,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特别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学。
二、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
首先应当强调的,就是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即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要对农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这些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产生原因和今后应有的对策。
其次,在对农业经济问题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时,既要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资料和典型调查研究的方法,又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研究的方法。前者可以使我们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生动的了解;后者可以使我们了解农业经济问题在大范围内的总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既避免“以点代面”的片面性,又能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
第三,在对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以形成结论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的特点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或理论认识,推导出新的认识或理论。归纳法的特点是根据大量事实,归纳出新的认识或理论。演绎法在所根据的已知判断或理论是正确的条件下,虽然也能推导出新的认识,但是往往由于已知判断的局限性,使其所推导出的新认识发生失误。与此相比,归纳法更加符合从实践中产生真理,发展真理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应更加重视运用归纳法。
第四,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善于恰当地运用数量分析法。影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运动,又很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反复的观察,所以长期以来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只是进行质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其发展的大体趋势和达到预期目标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这样的研究方法,也能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因而今后必须继续予以重视。但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量的规定性,因而在运用上很难准确掌握。因此,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今后应进一步引进数量分析方法,使其所揭示的规律和原则尽可能数量化、精确化,成为更加精确的科学。然而,也必须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即使在数量分析十分发达的国家,数量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最后,在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当善于学习和吸取西方国家,即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不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许多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研究和推动不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虽然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许多理论和经验,对于我国还是大有参考价值的。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对资产阶级的东西只能批判,不能利用的“左”的观念。
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组织、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以便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以及对于加强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多处论及农业经营、土地制度和发展农业经济、安定民生的问题。战国初李悝创平籴之法、汉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的主张以及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政策等,都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思想的代表。欧洲古罗马的一些文献中也散见各种片断的有关农业经济的论述。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英国,A.扬在其所著《英格兰及威尔士南部游记》和《法国游记》中,在鼓吹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同时,提倡作为近代农业特征之一的诺福克轮作制度,论证了大农业经营的优越性以及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可视为近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与此同时,W.马歇尔通过农村调查写了题为《农村经济》的报告。19世纪中叶,《皇家委员会报告》中,出现了“农村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名词,似为这一学科名称的始源。1913 年牛津大学成立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德国,18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的官房学派已对作物耕种、农地利用、农事经营等有较具体的研究。 A.泰尔所著《合理的农业原理》一书首先提出农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并大力宣传轮作制,以代替三圃制。泰尔的学生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国》着重于分析农业经营集约度,创“农业圈”之说,对级差地租理论的贡献尤大,被视为农业配置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派的奠基者。到了20世纪初期,艾列波著《农业经营学泛论》,发展了农业经营经济学;T.布林克曼集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之大成,在其主要著作《农业经营经济学》中,围绕农业集约化和农业经营制度两大主题,论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投资收益界限、部门配合理论以及生产规模等问题,还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业集约度和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各种主要因素,使当时以农业经营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为当代生产经济学准备了基础。此外,德国还有强调发挥农业政策作用的农业政策学派,代表人物有戈尔兹、康拉等。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撰写《资本论》等著作的过程中,阐明了许多有关农业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如关于重农学派的评价,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的理论,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理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化的理论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19世纪末,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分析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肯定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驳斥了小农经济稳固论,可称是一本专门论述农业经济问题的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阐述农业经济理论问题的,则始自列宁。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分析了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以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论粮食税》和《论合作制》等著作,论证了苏联在结束“战时共产主义”阶段不久的情况下,通过“租让制”、“合作制”等列宁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其中关于通过合作社来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和农业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苏联等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
现代西方的农业经济学以美国为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学首先于1899年开设“农村经济学”课。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场管理,主要学者有H.C.泰勒、W.J. 斯皮尔曼和G.F.沃伦等。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颇为活跃,农业经济学者如泰勒、E.G.诺尔斯、R.T.伊利、F.R.约德、T.N.卡弗等人各有侧重地分别对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的价格和运销以及土地经济、农村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J.D.布莱克的《生产经济学导论》则为农业生产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经过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T.W.舒尔茨发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将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加以考察,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解决农业收入低和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依据。由于农业中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农工商联合企业”等的出现,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新发展还表现在更加系统地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以英国的C.里特森为代表),更加系统地应用数学方法包括应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以E O.黑迪为代表);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农工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和食品经济学等。
中国的农业经济学
近代农业经济学约于20世纪20年代介绍到中国。早期主要是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不少外国经济学家用西方农业经济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农村生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著作有陶孟和的《中国农村生活》、O.E.贝克的《农业与中国的将来》、F.B.泰勒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和J.L.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等。30年代以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讲授先后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机构中展开,许璇、梁庆椿、吴文辉、章植等先后发表了不少有关农业经济学概论、土地问题、佃农问题等的论著。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的发表,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展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等为其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早期的研究主要受苏联农业经济学的影响。1980年以后,由于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 土地问题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农业的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组织利用和经济效果; 农业计划、农业经济核算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农产品贸易与价格; 农业资金和财政信贷; 农业中的分配和农业扩大再生产问题等。
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学、农业发展经济学等。
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农业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和固有矛盾,及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式所取代的科学。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武器,农业经济学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必须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指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要坚持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过的一切论点。马列主义给予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是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是解决一切未来问题的具体答案。什么是马列主义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一再强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正确标准即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成功,正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也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下,我国农业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又在发展中为农业经济服务。总之,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特别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学。
二、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
首先应当强调的,就是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即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要对农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这些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产生原因和今后应有的对策。
其次,在对农业经济问题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时,既要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资料和典型调查研究的方法,又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研究的方法。前者可以使我们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生动的了解;后者可以使我们了解农业经济问题在大范围内的总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既避免“以点代面”的片面性,又能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
第三,在对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以形成结论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的特点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或理论认识,推导出新的认识或理论。归纳法的特点是根据大量事实,归纳出新的认识或理论。演绎法在所根据的已知判断或理论是正确的条件下,虽然也能推导出新的认识,但是往往由于已知判断的局限性,使其所推导出的新认识发生失误。与此相比,归纳法更加符合从实践中产生真理,发展真理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应更加重视运用归纳法。
第四,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善于恰当地运用数量分析法。影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运动,又很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反复的观察,所以长期以来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只是进行质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其发展的大体趋势和达到预期目标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这样的研究方法,也能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因而今后必须继续予以重视。但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量的规定性,因而在运用上很难准确掌握。因此,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今后应进一步引进数量分析方法,使其所揭示的规律和原则尽可能数量化、精确化,成为更加精确的科学。然而,也必须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即使在数量分析十分发达的国家,数量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最后,在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时,还应当善于学习和吸取西方国家,即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不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许多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研究和推动不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虽然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许多理论和经验,对于我国还是大有参考价值的。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对资产阶级的东西只能批判,不能利用的“左”的观念。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金融中介理论
外汇交易法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