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
王传福简介
王传福,安徽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00285.HK)主席。2009年9月28日晚间消息 胡润周一在海南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前两名,巴菲特看好的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从去年排名的103位飙升至今年的第1位,
王传福的创业故事
原是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王传福,26 岁时便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 ”,坐拥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他斥巨资高歌猛进汽车行业,誓要成为汽车大王……他就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是什么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成为商界奇才的呢?很多人认为答案是智慧、精练和汗水,而他自己则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冒险创业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 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招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常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 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常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后院起火。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疯狂之举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王传福的自信来源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要复制这样的成功,他看准了庞大的汽车市常王传福为比亚迪做汽车寻找了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而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 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元到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而且在王传福的“盘子里”也已经作好了这样的规划: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
据悉,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正倾力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筹建中的比亚迪汽车主体厂房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辅以对现有的轿车生产线进行改造。同时,比亚迪在上海成立“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不久,比亚迪汽车将会达到年产3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又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尽管王传福的规划看上去环环相扣,但是很多人士认为,充电汽车的产业化难度远非现有技术条件可以想象,王传福的造车之梦无疑是一次疯狂冒险之举。这一点,具有工学硕士背景的王传福心里应该有谱。
敢于冒险
敢于冒险、敢想敢干及当断则断的作风,为王传福的成功带来了致富的传奇色彩。当初,公司在香港上市时,作为比亚迪的核心创始人,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股份的持股比例仅为28%,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然而,财富并没有给王传福带来生活上的任何变化,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上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的是一辆开了很久的“凌志”。王传福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很多地方的时间,通过它可以确切地知道,分散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于他已经无所谓了。相应的,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给王传福带来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的增长,他现在要对近3万名员工生活负责,他现在有很强的社会责任约束。
“我们面对的有两万多员工,又是上市公司,买股票的是美国基金,他们要看你的增长,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他们之所以买你的股票是希望你增长,因此我们有增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增长的企业。”王传福这样说,从电池行业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全新的汽车行业,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因为有了这种挑战,也因为背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带头人在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加强学习迎接挑战的同时,更要带领大家打造一支敢于冒险的团队。“因为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攀登一座山一样,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
王传福的经营理念
比亚迪非同凡响。其掌舵人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他带领的这家深圳公司白手起家,13年中建立了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产值约200 亿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把可充电电池和电力汽车两个主业的嫁接,比亚迪声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乘用车制造企业。
巴菲特当然不会只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买单。王传福拥有什么打动这个苛刻的犹太老头儿的“法宝”?
这个看上去内向而朴拙的安徽人获得过物理化学学士。1995年,从做证券的表哥手中借到250 万元,他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得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儿恐惧。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鸟枪换炮,又一头挤进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如今,有人说比亚迪是丰田汽车未来的真正对手。
媒体如同发现了“中国的金刚”。有人评说,王传福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的确,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王传福的看法更实际。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是啊,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
他拥有独特的解决之道。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土办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没钱,难道还没有人?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工程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荣誉称号
2002年11月获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
2002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2年首次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2年中国富豪榜”; 2003年9月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6月王传福以企业家的身份,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
王传福,安徽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00285.HK)主席。2009年9月28日晚间消息 胡润周一在海南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前两名,巴菲特看好的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从去年排名的103位飙升至今年的第1位,
王传福的创业故事
原是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王传福,26 岁时便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 ”,坐拥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他斥巨资高歌猛进汽车行业,誓要成为汽车大王……他就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是什么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成为商界奇才的呢?很多人认为答案是智慧、精练和汗水,而他自己则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冒险创业
- 最年轻的处长搞单干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 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 冲破牢笼“蚍蜉”撼动了大树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招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常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 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常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后院起火。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疯狂之举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王传福的自信来源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要复制这样的成功,他看准了庞大的汽车市常王传福为比亚迪做汽车寻找了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而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 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
-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王传福说。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元到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而且在王传福的“盘子里”也已经作好了这样的规划: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
据悉,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正倾力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筹建中的比亚迪汽车主体厂房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辅以对现有的轿车生产线进行改造。同时,比亚迪在上海成立“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不久,比亚迪汽车将会达到年产3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又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尽管王传福的规划看上去环环相扣,但是很多人士认为,充电汽车的产业化难度远非现有技术条件可以想象,王传福的造车之梦无疑是一次疯狂冒险之举。这一点,具有工学硕士背景的王传福心里应该有谱。
敢于冒险
- 打造致富团队
敢于冒险、敢想敢干及当断则断的作风,为王传福的成功带来了致富的传奇色彩。当初,公司在香港上市时,作为比亚迪的核心创始人,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股份的持股比例仅为28%,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然而,财富并没有给王传福带来生活上的任何变化,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上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的是一辆开了很久的“凌志”。王传福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很多地方的时间,通过它可以确切地知道,分散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于他已经无所谓了。相应的,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给王传福带来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的增长,他现在要对近3万名员工生活负责,他现在有很强的社会责任约束。
“我们面对的有两万多员工,又是上市公司,买股票的是美国基金,他们要看你的增长,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他们之所以买你的股票是希望你增长,因此我们有增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增长的企业。”王传福这样说,从电池行业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全新的汽车行业,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因为有了这种挑战,也因为背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带头人在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加强学习迎接挑战的同时,更要带领大家打造一支敢于冒险的团队。“因为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攀登一座山一样,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
王传福的经营理念
比亚迪非同凡响。其掌舵人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他带领的这家深圳公司白手起家,13年中建立了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产值约200 亿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把可充电电池和电力汽车两个主业的嫁接,比亚迪声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乘用车制造企业。
巴菲特当然不会只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买单。王传福拥有什么打动这个苛刻的犹太老头儿的“法宝”?
这个看上去内向而朴拙的安徽人获得过物理化学学士。1995年,从做证券的表哥手中借到250 万元,他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得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儿恐惧。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鸟枪换炮,又一头挤进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如今,有人说比亚迪是丰田汽车未来的真正对手。
媒体如同发现了“中国的金刚”。有人评说,王传福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的确,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王传福的看法更实际。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是啊,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
他拥有独特的解决之道。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土办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没钱,难道还没有人?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工程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荣誉称号
2002年11月获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
2002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2年首次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2年中国富豪榜”; 2003年9月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6月王传福以企业家的身份,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MG金融集团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投资
Writer
银行
阴烛
管理
MACD
width
企业
冲账
黄金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产品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计期汇票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指标
资金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单位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