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
野中郁次郎简介
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于东京,195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
野中郁次郎早前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先后获得MBA和Ph.D.学位。回国后进入学术界,历任南山大学经营学院副教授、教授、防卫大学教授。1982年受聘于一桥大学,历任产业研究所教授、所长、国际企业战略学院教授,2006年起任名誉教授。
野中教授的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在市场营销、组织论、经营战略、创新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是关于知识创造过程、知识管理、知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1995年,他在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JAIST)创办了知识科学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美国出版的《知识创造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当年以及此后多年的畅销书。1997年,他被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聘为“施乐知识学特聘教授”。在日本企业界,他应聘担任富士通、三井物产、Seven & I等著名企业的独立董事,为这些企业在应用知识创造理论提高竞争力方面提供咨询。由于这些成就,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和“知识管理的拓荒者”。
野中教授的著作甚丰,除上述代表作以外,还有《知识创造经营》、《知识创造方法论》、《知识创造实践论》、《知力经营》、《创新的本质》等80多部专著,最近,他又在英国出版了《Managing Flow: A Process Theory of the Knowledge-Based Firm》一书。
由于野中郁次郎在学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20002年日本政府曾授予他“紫绶勋章”,美国管理科学院选他为名誉会员。2007年,他荣获美国管理科学院国际管理学奖,2008年又被《华尔街杂志》选为“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此外,他还拥有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学院名誉教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政治经济社会学名誉博士、瑞士圣加仑大学经济科学名誉博士等多种荣誉称号。
崛起中的亚洲大师
过去许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师都出身美国或欧洲,主要因为欧美较早接受工业革命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实证。日本却是其中少数的例外。
80年代日本产品挟着卓越的制造管理技术席卷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亚洲管理大师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与卓越的英语能力,大前成为少数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亚洲大师。在大前之后最让西方管理业界注目的后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在优良的生产技术、和顾客、供货商与政府部门间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
研究知识管理的契机
事实上,野中刚到柏克莱大学时主修的是营销,当时吸引他的是信息处理这个主题。在那里他遇到指导教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并在他指导下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的观点将消费者决策过程概念化,因为研究领域相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还曾为他的书做序。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野中的兴趣逐渐从营销转向组织理论。此后,野中又受教于多位社会学教授,对他研究组织产生极大影响。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野中和几位任职哈佛大学的日本教授合作一项计划,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逐渐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含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种内涵,换言之,仅仅处理信息是不足的,知识才是重点。
其次,在访谈许多创新者时,野中也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称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随后他们将主观观点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才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尽管创新过程漫长,但是整个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因为这样的经验,野中后来特别强调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在90年代中期,野中郁次郎已经是日本管理学方面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本书成为了全球畅销书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日本作家、咨询家大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
和大多数有关企业管理的轻松活泼的著作比起来,野中郁次郎的著作《知识创造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一部很深奥的作品。野中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与盛行于美国的方法非常不同。第一个不同是相对来说的,野中对信息科技缺乏兴趣。许多美国公司把“创造知识”(knowledge creation)和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划上等号。
野中强调,一个公司的知识库(knowledge bank)多数和资料无关,而是侧重于像客户秘书的名字、如何和粗暴的供货商周旋这类事情。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很多都是储存在中介经理人的脑袋里,而这些人正是美国企业在大型的企业再造计划中被计算机给取代了的人。
野中强调,在汲取员工隐性的洞见和直觉上,日本公司可是老手了;他还强调裁员太急进或太绝情的公司,是在冒抛弃大批隐性、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知识的危险。第二件与众不同的事,是他坚持公司的管理必须很宽松才能永葆创新。
他强调,让员工有时间去追求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或就是让他们坐着聊天,你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改变市场的概念;强迫他们解释每天、每一分钟做了什么事,那你就 只会得到老套的产品。与野中的企业管理哲学相适应,世界上的某些科学园区采取措施让员工拥有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譬如午茶、聊天会、休闲设施等。采取 这种措施的大多为高科技或高创意的企业,而其结果据说相当不错,员工的生产力不因轻松休闲的环境而有所减损,反因彼此在无拘束的环境下交流而得出不少的新 点子。
野中郁次郎的管理理念
"全局"是在野中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他从全盘着眼,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其说它们是结构关系,不如说它们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由此看来,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这些流程和动力的能力。
野中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的观点目前已成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他说,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知识才是创新之源。
他说,知识和创新并不是研发、策划或销售部门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责任感。他认为"创新既是观念也是目标"。知识的更新与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强烈反对美国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的观点:后者在80年代提出,企业中层管理是多余的累赘,应该将其取消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野中认为,这等于挖走了企业的核心:中层管理不仅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广和企业团结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野中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这对西方普遍认为知识最好由教育和培训来传递的看法提出了挑战。
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参考文献
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于东京,195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
野中郁次郎早前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先后获得MBA和Ph.D.学位。回国后进入学术界,历任南山大学经营学院副教授、教授、防卫大学教授。1982年受聘于一桥大学,历任产业研究所教授、所长、国际企业战略学院教授,2006年起任名誉教授。
野中教授的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在市场营销、组织论、经营战略、创新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是关于知识创造过程、知识管理、知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1995年,他在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JAIST)创办了知识科学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美国出版的《知识创造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当年以及此后多年的畅销书。1997年,他被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聘为“施乐知识学特聘教授”。在日本企业界,他应聘担任富士通、三井物产、Seven & I等著名企业的独立董事,为这些企业在应用知识创造理论提高竞争力方面提供咨询。由于这些成就,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和“知识管理的拓荒者”。
野中教授的著作甚丰,除上述代表作以外,还有《知识创造经营》、《知识创造方法论》、《知识创造实践论》、《知力经营》、《创新的本质》等80多部专著,最近,他又在英国出版了《Managing Flow: A Process Theory of the Knowledge-Based Firm》一书。
由于野中郁次郎在学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20002年日本政府曾授予他“紫绶勋章”,美国管理科学院选他为名誉会员。2007年,他荣获美国管理科学院国际管理学奖,2008年又被《华尔街杂志》选为“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此外,他还拥有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学院名誉教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政治经济社会学名誉博士、瑞士圣加仑大学经济科学名誉博士等多种荣誉称号。
崛起中的亚洲大师
过去许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师都出身美国或欧洲,主要因为欧美较早接受工业革命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实证。日本却是其中少数的例外。
80年代日本产品挟着卓越的制造管理技术席卷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亚洲管理大师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与卓越的英语能力,大前成为少数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亚洲大师。在大前之后最让西方管理业界注目的后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在优良的生产技术、和顾客、供货商与政府部门间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
研究知识管理的契机
事实上,野中刚到柏克莱大学时主修的是营销,当时吸引他的是信息处理这个主题。在那里他遇到指导教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并在他指导下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的观点将消费者决策过程概念化,因为研究领域相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还曾为他的书做序。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野中的兴趣逐渐从营销转向组织理论。此后,野中又受教于多位社会学教授,对他研究组织产生极大影响。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野中和几位任职哈佛大学的日本教授合作一项计划,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逐渐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含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种内涵,换言之,仅仅处理信息是不足的,知识才是重点。
其次,在访谈许多创新者时,野中也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称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随后他们将主观观点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才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尽管创新过程漫长,但是整个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因为这样的经验,野中后来特别强调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在90年代中期,野中郁次郎已经是日本管理学方面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本书成为了全球畅销书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日本作家、咨询家大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
和大多数有关企业管理的轻松活泼的著作比起来,野中郁次郎的著作《知识创造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一部很深奥的作品。野中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与盛行于美国的方法非常不同。第一个不同是相对来说的,野中对信息科技缺乏兴趣。许多美国公司把“创造知识”(knowledge creation)和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划上等号。
野中强调,一个公司的知识库(knowledge bank)多数和资料无关,而是侧重于像客户秘书的名字、如何和粗暴的供货商周旋这类事情。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很多都是储存在中介经理人的脑袋里,而这些人正是美国企业在大型的企业再造计划中被计算机给取代了的人。
野中强调,在汲取员工隐性的洞见和直觉上,日本公司可是老手了;他还强调裁员太急进或太绝情的公司,是在冒抛弃大批隐性、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知识的危险。第二件与众不同的事,是他坚持公司的管理必须很宽松才能永葆创新。
他强调,让员工有时间去追求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或就是让他们坐着聊天,你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改变市场的概念;强迫他们解释每天、每一分钟做了什么事,那你就 只会得到老套的产品。与野中的企业管理哲学相适应,世界上的某些科学园区采取措施让员工拥有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譬如午茶、聊天会、休闲设施等。采取 这种措施的大多为高科技或高创意的企业,而其结果据说相当不错,员工的生产力不因轻松休闲的环境而有所减损,反因彼此在无拘束的环境下交流而得出不少的新 点子。
野中郁次郎的管理理念
"全局"是在野中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他从全盘着眼,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其说它们是结构关系,不如说它们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由此看来,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这些流程和动力的能力。
野中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的观点目前已成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他说,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知识才是创新之源。
他说,知识和创新并不是研发、策划或销售部门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责任感。他认为"创新既是观念也是目标"。知识的更新与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强烈反对美国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的观点:后者在80年代提出,企业中层管理是多余的累赘,应该将其取消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野中认为,这等于挖走了企业的核心:中层管理不仅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广和企业团结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野中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这对西方普遍认为知识最好由教育和培训来传递的看法提出了挑战。
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参考文献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Writer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产品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计期汇票
Exposure
集中竞价
金融
标准普尔(S&P)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