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塔·锡克

生平简介
  奥塔·锡克1919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参与《资本论》捷文版的翻译,曾为苏联模式的笃信者。1955年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遇到了困难,他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怀疑。1963年,锡克撰写了一篇长文,探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锡克从1962年起至1968年曾任捷克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63-1968年又任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在“布拉格之春”期间曾任政府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1968年8月21日苏联入侵捷克后,锡克流亡瑞士,任教于瑞士圣·加伦经济社会大学。
主要著作
  奥塔·锡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1958年)《经济—利益—政治》(1962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问题》(1962年)《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1969年)《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1971年)和《第三条道路》(1972年) 锡克的理论贡献
  锡克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对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锡克在此问题的理论建树对于1960年代的东欧经济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
  锡克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发展的有目的的性质,首先是通过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的计划化来保证的。锡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特点:一是作为社会全体成员基本利益一致的表现的全部经济活动是通过全社会的计划加以控制管理的,二是可以预测出主要经济活动的基本有联系,从而也就有条件使计划和随之而来的实际经济活动基本上达到协调。
锡克对斯大林的所谓“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对社会主义计划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他指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一些基本规律:
1、社会生产必须保证使用价值(具有一定具体效用的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从质上满足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需求,而且通过产品不断引起新的需求,从而保证社会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使用价值进化规律)。
2、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保证各个种类的使用价值总是按照经济比例进行生产。这就是说,现有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量必须同对于这种使用价值需求(由分配过程所决定)相适应(比例性规律)。
3、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保证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充分利用并扩大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使用价值(节约时间规律)。
4、社会生产最终必须为非生产消费及其增长服务,而不应当为生产而生产。这也决定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具体比例(再生产规律)。
  锡克把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计划性的特殊本质作了如下概括: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计划性,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范围内,在考虑到一切基本的、内在的经济联系的条件下,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发展作出某种全社会的、有目的的规定,并且要做到使计划中的经济活动同这种活动的未来的实际发展始终保持一致。
二、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经济并不能保证具体耗费的劳动就是与社会必要劳动。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两个原因。
1、信息问题
  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条件下很难认识所有具体的经济联系以及受这种联系制约的具体劳动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上存在许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生产的内部联系十分复杂,当需要决定以什么方式、多长时间等生产什么样的使用价值时,必须了解生产的各种技术问题,分工和劳动协作的可能性,通过生产要素的其他可能的结合而取代某些使用价值消费和生产的可能性。而一个中央机关不可能对这一切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
  (2) 各个管理机关之间的联系不可能很完善,它们会在获得信息、相互联系、信息分类和信息传输等方面遇到困难。
  (3)信息处理上较为原始,社会主义生产的组织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2、利益问题
  锡克认为,一定的利益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某种特征仍然存在,这些矛盾成为了实现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障碍。这些矛盾在生产力发展的目前阶段无法克服。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具体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行政管理体制下的计划指标体制把管理部门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发展的数量方面,而忽视了生产的质的内容和使用价值的发展。在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每个企业会集中力量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总产值、商品产值、净产值、按劳动力计算的总产值),并且避开一切可能危及计划完成或给计划完成带来困难的活动,也就是避开技术革新、改进产品和生产产品等。由于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中央计划来作出最佳生产决策,因此必须创造各种经济条件,以便使企业对最佳的生产决策产生足够的兴趣。由于在现存的劳动和消费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存在着客观上相对立的利益,所以企业的决策必须不断地和直接地通过消费得到修正。如果没有一定的、特殊的经济关系对人们发生影响,那么一方面会出现尽量花费少量简单易行的劳动而不去继续发展劳动(从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倾向,另一方面会出现尽可能消费和追求更新的、更好的和不断变化的使用价值的倾向。而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使作为生产者的利益和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不断相互反应,并直接相互平衡,因而有助于达到某种社会必要的劳动耗费。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是解决具体耗费的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矛盾的必要形式。
  市场之所以不能被取代不仅是因为在技术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且还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利益矛盾。没有市场,就不能保证企业有社会所需要的微观生产结构,企业就不能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积极主动地改进质量和生产产品、最经济地利用生产要素、最大困难地提高生产率和最有效地进行投资等。没有市场,不仅自发的机制将消失,而且计划和监督结构也不可能弄清具体的需求,不可能最有效和最灵活地组织生产,从而也就不可能具体地反映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市场的局限性
  锡克在肯定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市场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从来就不是完善的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后期,市场垄断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和其他的缺陷。
  第二、 市场本身并不能单独说明市场未来的发展。市场所反映的只是在过去的生产和分配基础上出现的需求结构,市场不能说明将来的生产结构、生产方法、生产费用、生产价格贸易情况以及需求结构等。
  第三、市场本身不能防止那些经常出现的、对社会再生产有很大危害的干扰,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再生产的干扰。
  第四、今天的市场已不能单独影响社会某些重要需求的发展以及迫使生产结构作相应的改变。自发的市场具有下列倾向:重复产生现有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其他的社会需要如教育、文化、医疗、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则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四、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锡克强调,在长期形成的劳动性质和劳动分工的条件下,没有市场就不能保证高度有效的经济发展。然而生产结构的改变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则要求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经济的有计划调节,包括对市场发展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只有计划和市场的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有效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将继续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衡量经济有效发展的尺度,作为一种迫使社会进行有效生产的机制,作为纠正计划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点的因素而继续发挥作用。
  锡克认为,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意味着对市场自发性的限制,意味着社会有意识地对宏观发展进行调节。社会可以通过计划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首先是收入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需求发展,通过反垄断政策来调整市场的范围、基本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使之有利于生产者和非生产者的长远利益。
  针对经济中存在的两类不平衡即微观不平衡和宏观不平衡,锡克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不同功能。微观不平衡是指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各部类内部,有些产品生产过剩,有些产品生产不足。这种不平衡是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在市场上很快会得到反映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克服。宏观不平衡是指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的不协调,即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的变化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宏观收入分配计划,通过改变宏观收入分配比例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解决。锡克认为,在微观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依靠市场可以比依靠指令性计划更好地实现微观平衡,而在宏观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宏观收入分配计划来避免宏观的紊乱。
  锡克作为经济学家直接参与了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计划的设计。以锡克为首的经济改革委员会曾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构想:以方向性计划取代指令性计划,企业对生产和投资有更大的决策权;逐步向市场机制过渡;企业职工的收入市场上实现的经营成果发生联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中道夭折,锡克失去了将其改革构想付诸实践的机会。虽然如此,锡克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改革的理论探索应当说是东欧经济改革的先声,他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在苏联模式被视为唯一可行的经济模式的环境下,对于苏联式的中央计划经济提出了挑战,指出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并开始探讨对苏联式计划经济进行改革的可能性。他们的思想犹如一股清风,为僵化和教条的东欧思想界带来了新的气息,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东欧的经济改革。迄今为止,研究比较经济体制和转轨经济的学者仍可从他们的著作中感受他们思想中的犀利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