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银行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
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其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其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其三,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在过去20年中,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从一些关于影子银行的数据统计,可以清晰看出其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的商业模式。2007年初,在金融工具方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的资产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资产为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高达1.8万亿美元,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整个影子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高达10.5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刚刚超过6万亿美元,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衍生品市场从2002年的150万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600多万亿美元,约为当期全球GDP的15倍。
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美国抵押债务凭证(CDO)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总价值已超过9万亿美元。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信用违约掉期(CDS)全球市值估计达到45万亿~62万亿美元。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成为 CDS最大的受害者。
从次贷危机的演变逻辑看,由于通货膨胀压力抬升,美联储在2004年6月份开始逐步加息,至2006年6月基准利率共上调425个基点。于是,美国房地产价格2006年上半年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影子银行系统繁荣的基础开始出现动摇。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逐步萎缩和房地产价格的下挫,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开始显现。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导致投资者纷纷撤资,从而引发了针对影子银行的第一波资金溃逃。此时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由过剩变为紧缩,更多的影子银行卷入流动性危机。到2008年初,美林、瑞银、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次贷问题出现了巨额亏损,开始大规模进行资产减计,市场流动性需求剧增而资金供给严重萎缩,整个市场进一步陷入严重的流动性紧缩。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秋季,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集体倒塌使得影子银行系统的运营基础遭受严重的损失,并对传统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因无法剥离规模巨大的有毒资产,于2009年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影子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发放和融资,扮演了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角色。由于影子银行并没有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充分的监管来保证金融安全,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其次,影子银行没有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由于没有资本充足率要求,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一般非常小,但业务规模却非常大,其潜在的信用扩张倍数达到几十倍。再次,影子银行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当传统商业银行出现倒闭风险时,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减缓存款人的恐慌,防止商业银行发生挤兑。而影子银行却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在房价上升时期,面对次级债券较高的回报率,投资者趋之若鹜,影子银行也极力扩张业务。当房价下滑时,次级贷款违约率由于主动或被动的原因大幅上升,投资者大量抛售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影子银行遭到挤兑,进而引发市场恐慌。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开始考虑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2009年3月18日,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发布报告,计划改革英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的监管。报告表明,FSA可能直接监管抵押贷款和信贷衍生品等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监管相关金融企业。FSA 正在考虑按照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直接限制客户可借入的抵押贷款数额。报告呼吁限制信贷衍生品市场并确保投资者了解这些市场的运作情况。报告还建议对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进行集中清算,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交易对手风险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于2009年3月26日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也旨在对诸如对冲基金之类的影子银行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根据这一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及其他私募基金都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登记,并向监管机构披露更多有关其资产和杠杆使用的信息。方案强调要建立针对诸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同时,为了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由此可见,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影子银行在经历此次危机洗礼后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坊间所传的“107号文”,下简称《通知》)。据悉,《通知》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一些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统称影子银行)暴露出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通知》显示监管层认为当前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总体可控,并要求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
据介绍,《通知》中明确了国内的影子银行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 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 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人民银行负责建立影子银行的专项统计。
“上述文件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明确了影子银行的概念、监管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基本法’,为下一步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指明了方向。”某资深业内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