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什么是信息系统论?

  会计本质观点的一种。认为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论的发展过程

  本世纪20-30年代,美国会计界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广泛和多种用途的艺术。既然是艺术,任何期望会计加以规范、约束的企图,都是不恰当的。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追使会计职业界重新认识自身的职业形象会计的本质特征。从30年代中期起,美国会计职业界开始了制订“公认会计原则”的工作,也表现会计职业界对艺术观的立场和态度。二次大战前后,一些新的工具性学科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得以酝酿和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到60年代,系统论和信息论几乎运用到一切领域。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发明后,迅速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工资管理,此后,很快普及到会计的主要领域。信息科学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打开会计人员的思路。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的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

  由于这一观点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浒性观点,并能较好地解释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将会计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因此,到七八十年代,已成为美国会计理论中的主流派观点。大量的出版物和权威性的理论文献,都认同这一观点。

信息系统论分析

   在我国,文化革命前,学者们经过研究和讨论,普遍认为会计经济管理的工具(即:工具论),它服务管理者的需要,这也与当时的整个社会政治气氛相适应。文化革命后,一批学者开始尝试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的观点。1980年,余绪缨教授首先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后,后经葛家澍教授等的论文加以阐发,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

  主要观点信息系统论有关会计基本理论的观点,都是信息认和系统论展开的。由于系统论点,都是围绕信息论和系统论展开的。由于系统论强调目标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自然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提供以财务系统为主的经济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内容和提供对象上,存在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之争。前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6应该向同在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投资人)提供他们进行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后者则认为,会计应以向现在的投资人提供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为主。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决策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应与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首要的标准。关于会计职能,信息系统论认为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擦拭中监督是次要的、派生的职能。关于会计对象,信息系统论区分了反映、控制的对象和直接处理的对象。前者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方面,即资金运动:后者是指经营资金运动过程所发出的信息。信息系统论将整个会计程序分解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环节,认为确认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按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记入会计系统,它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将各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按其货币单位予以量化,就是计量。在具体价值量时,存在历史成本、公允市价等不同选择;记录是运用复式簿记方法对各经济活动进行具体的反映,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为手工操作系统和电算化操作系统;会计系统最终的信息输出,就是报告。目前的报告主要由通用报表组成。

  评价信息系统论是社会发展的丠定阶段,信息论、系统论等工具性学科广泛应用,同时,电子计算机也得到普及后,人们对会计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阶段、特定的环境下,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以信息系统化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要求。但是,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化,可以肯定未来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将会在信息系统论之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