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管理
平衡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实现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而管理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规律基础之上研究“企业黑箱”运作的科学。我们将知识的无限性、投资收益规律以及9111.html">9111.html">人本原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平衡,诸如外部的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内部的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平衡等等。平衡是指实现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组织行为决策的相互约束和相互协调。应当说,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管理的平衡思想。
平衡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工具指导管理实践的一种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中的平衡思想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通过交易成本给我们解释了企业的定义和企业的边界。科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要低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组织”节约了一部分市场运行成本,从而产生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刺激下,必然期望于更多扩大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之差,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会带来效率下降、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益下降、管理收益递减等问题,从而抵消因规模带来的收益,这就产生了企业边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企业的产生和企业边界的确定就是一种“平衡”的产物,是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如上所述,规模扩大,增加了节约的交易成本,但是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内部的管理效率、组织成本等却在削弱由交易成本带来的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者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形成了企业和企业的边界。
奥立佛·威廉姆森1985年发表的《企业的约束:激励和行政特征》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企业的“平衡”景象。正如科斯所讲的,在利润最大化的刺激下,企业有无限扩张的强大动机。那么,每个企业的“平衡态”最终是由什么原因确定的呢?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规模上的根本限制,决定于在资产专用性不显著的情况下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劣势。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行政成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无限扩张动机的平衡问题。首先,企业无论是在高能激励下,还是在低能激励下,都需要对部门、员工进行监督,以约束其行为,这就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激励和控制的平衡。如果单有激励,部门和员工就会拼命耗用设备,增加眼前的收入,因而必须加上控制和约束,形成一种互动配套关系,以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其次,企业内部行为的行政特征,都将产生一定的行政成本,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规模越大,一体化程度越高,这些行政特征就暴露得越 明显,行政成本也就越高,这就构成了对企业扩张的约束。总之,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角度描述了企业的另一本质特征——企业是一个平衡体。
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企业的合约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合约安排的一种形式。最简单的理解,在私人拥有生产性投入(产权私有)的情况下,所有者通过某种合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换取一定的收入,这就出现了企业。说“企业”代替了“市场”,也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件工合约替代了产品交易的市场合约。另外,权利的让渡必须要以一定的回报为代价。这种企业的合约性质本质上就是所有权各方的责、权、利的安排和平衡,比如代理权与控制权、所有权与经营权、投入与产出等各相关利益之间的协调。
阿尔曼·艾尔钦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从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理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平衡问题。首先,从团队生产的效率视角看,为了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其劳动生产率相平衡、相对称。其次,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现象看,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生产监督。这也是矛盾平衡的结果。再次,从古典企业本质定义的合同结构看,每个团队成员跟企业所有者签订双边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员关系,这就构建了企业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间、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体系。
在企业管理的诸多经典理论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处于一种扩张与约束、收益与损失、激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授权与监督等的平衡状态之中。要保持这种平衡状态,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平衡思想、平衡艺术和平衡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实务中的平衡操作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加灵活柔性的内部环境。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更应该于时于地、于情于景、灵活地运用好“平衡管理”思想,扮演好多面手和平衡家的角色。
1.关于员工雇佣与民主的平衡
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特点是把企业看作一部大机器,而企业员工是这部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它强调雇佣者的绝对服从与步调一致,还强调严格的工作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目前,这种“组织者想,被组织者干”的管理模式早已过时。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瞬间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应强调下放权力、发扬民主,而不是把员工当作工具。比如,在现代企业目标管理中,员工既是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又是目标实施的执行者。
2.关于下属控制与激励的平衡
按照传统的控制管理方式,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下属的行为,以确保圆满完成公司既定的工作任务。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管理不仅仅是“控制”,更重要的是“指导与激励”。经理如果能做好控制与激励的平衡工作,就有可能开创企业的新局面,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与效益。
3.关于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
过去的管理理论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直接目的是强化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 忽略了“顾客关系的协调管理”,就会失去现代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丧失现有的市场。企业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核心内 容。因为,企业的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这是现代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根本法则。
4.关于公司治理、责任与权利平衡
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原有组织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企业组织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失衡,严重地制约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与效益的增长。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形成一个由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及外部董事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监督和制衡体系。应设计、制定用于激励与约束经营层的制度,如股票期权,以保证公司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相一致。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控制与平衡的标准,这就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称。
5.目标和发展的平衡
在目标管理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平衡”:一是发展目标或计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即组织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以及组织在各时段的任务目标的衔接,组织各部门的任务所对应的比例关系等等。二是执行计划中的综合平衡,组织要研究组织活动过程中资源供应的平衡,要分析不同环节在不同时间的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应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修改,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平衡。企业在确立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要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企业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超额利润。关键是企业能否根据现有资源和能力做到平衡、稳健发展。
平衡管理的意义
平衡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一系列活动及行为的平衡和协调,它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服务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后盾,致力于将企业组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达到与其环境的平衡。平衡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工具指导管理实践。
管理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实现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而管理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规律基础之上研究“企业黑箱”运作的科学。我们将知识的无限性、投资收益规律以及9111.html">9111.html">人本原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平衡,诸如外部的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内部的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平衡等等。平衡是指实现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组织行为决策的相互约束和相互协调。应当说,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管理的平衡思想。
平衡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工具指导管理实践的一种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中的平衡思想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通过交易成本给我们解释了企业的定义和企业的边界。科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要低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组织”节约了一部分市场运行成本,从而产生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刺激下,必然期望于更多扩大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之差,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会带来效率下降、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益下降、管理收益递减等问题,从而抵消因规模带来的收益,这就产生了企业边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企业的产生和企业边界的确定就是一种“平衡”的产物,是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如上所述,规模扩大,增加了节约的交易成本,但是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内部的管理效率、组织成本等却在削弱由交易成本带来的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者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形成了企业和企业的边界。
奥立佛·威廉姆森1985年发表的《企业的约束:激励和行政特征》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企业的“平衡”景象。正如科斯所讲的,在利润最大化的刺激下,企业有无限扩张的强大动机。那么,每个企业的“平衡态”最终是由什么原因确定的呢?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规模上的根本限制,决定于在资产专用性不显著的情况下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劣势。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行政成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无限扩张动机的平衡问题。首先,企业无论是在高能激励下,还是在低能激励下,都需要对部门、员工进行监督,以约束其行为,这就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激励和控制的平衡。如果单有激励,部门和员工就会拼命耗用设备,增加眼前的收入,因而必须加上控制和约束,形成一种互动配套关系,以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其次,企业内部行为的行政特征,都将产生一定的行政成本,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规模越大,一体化程度越高,这些行政特征就暴露得越 明显,行政成本也就越高,这就构成了对企业扩张的约束。总之,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角度描述了企业的另一本质特征——企业是一个平衡体。
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企业的合约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合约安排的一种形式。最简单的理解,在私人拥有生产性投入(产权私有)的情况下,所有者通过某种合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换取一定的收入,这就出现了企业。说“企业”代替了“市场”,也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件工合约替代了产品交易的市场合约。另外,权利的让渡必须要以一定的回报为代价。这种企业的合约性质本质上就是所有权各方的责、权、利的安排和平衡,比如代理权与控制权、所有权与经营权、投入与产出等各相关利益之间的协调。
阿尔曼·艾尔钦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从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理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平衡问题。首先,从团队生产的效率视角看,为了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其劳动生产率相平衡、相对称。其次,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现象看,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生产监督。这也是矛盾平衡的结果。再次,从古典企业本质定义的合同结构看,每个团队成员跟企业所有者签订双边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员关系,这就构建了企业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间、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体系。
在企业管理的诸多经典理论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处于一种扩张与约束、收益与损失、激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授权与监督等的平衡状态之中。要保持这种平衡状态,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平衡思想、平衡艺术和平衡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实务中的平衡操作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加灵活柔性的内部环境。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更应该于时于地、于情于景、灵活地运用好“平衡管理”思想,扮演好多面手和平衡家的角色。
1.关于员工雇佣与民主的平衡
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特点是把企业看作一部大机器,而企业员工是这部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它强调雇佣者的绝对服从与步调一致,还强调严格的工作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目前,这种“组织者想,被组织者干”的管理模式早已过时。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瞬间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应强调下放权力、发扬民主,而不是把员工当作工具。比如,在现代企业目标管理中,员工既是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又是目标实施的执行者。
2.关于下属控制与激励的平衡
按照传统的控制管理方式,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下属的行为,以确保圆满完成公司既定的工作任务。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管理不仅仅是“控制”,更重要的是“指导与激励”。经理如果能做好控制与激励的平衡工作,就有可能开创企业的新局面,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与效益。
3.关于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
过去的管理理论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直接目的是强化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 忽略了“顾客关系的协调管理”,就会失去现代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丧失现有的市场。企业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核心内 容。因为,企业的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这是现代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根本法则。
4.关于公司治理、责任与权利平衡
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原有组织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企业组织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失衡,严重地制约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与效益的增长。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形成一个由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及外部董事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监督和制衡体系。应设计、制定用于激励与约束经营层的制度,如股票期权,以保证公司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相一致。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控制与平衡的标准,这就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称。
5.目标和发展的平衡
在目标管理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平衡”:一是发展目标或计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即组织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以及组织在各时段的任务目标的衔接,组织各部门的任务所对应的比例关系等等。二是执行计划中的综合平衡,组织要研究组织活动过程中资源供应的平衡,要分析不同环节在不同时间的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应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修改,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平衡。企业在确立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要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企业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超额利润。关键是企业能否根据现有资源和能力做到平衡、稳健发展。
平衡管理的意义
平衡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一系列活动及行为的平衡和协调,它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服务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后盾,致力于将企业组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达到与其环境的平衡。平衡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于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工具指导管理实践。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MG金融集团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投资
Writer
银行
阴烛
管理
MACD
企业
width
黄金
冲账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产品
巴塞尔资本协议
计期汇票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指标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单位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