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审工程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的作业方式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发挥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1998年,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充分肯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审计署开始筹备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
金审工程分期建设。一期建设工期为两年左右。一期建设的任务是:
(一)应用系统建设。整合审计业务和原有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基于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展联网审计试点,探索“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二)局域网建设。改建、扩建和提升审计署机关和驻地方的18个特派员办事处的原有网络基础设施,使之适应应用系统运行的需要;实施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重点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广域连接试点。
金审工程建成之后,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驻地方的18个特派员办事处之间的城际广域联接,将依托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不搞重复建设。
(三)安全系统建设。以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为指导,以确保审计信息的安全为核心,在局域网系统设计、数据传输、审计业务应用、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等方面,采取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的建设措施。重点解决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环境下的数据交换、共享的安全。
(四)标准规范建设。以国家关于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为指导,以确保网络互连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按照“有国标用国标,无国标定署标”的原则,制定金审工程需要的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等标准代码。
(五)人员培训。继续抓好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依照工作岗位和人员比例,分别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
截至2002年10月底,第一笔建设资金已经到位,审计署召开了金审工程工作会议,宣布金审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第一工程年度的任务已经下达。经过公开招标选定网络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商已经进驻审计署,按照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的安排,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申报)的顺利进行,审计署于2000年成立了由李金华审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2002年6月14日建立了包括何德全院士、李国杰院士在内的金审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三个工程管理办法:《金审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财务管理办法》和《金审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审计软件开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