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发盈警,“火锅之王”真的要去“海底”捞了!

金吾资讯 2022-02-23 23:47

仅用一年时间,海底捞的股价便从巅峰跌至谷底。大家很奇怪,昔日的“火锅之王”究竟怎么了?“海底捞”模式不灵了?

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相比2020年约3.09亿元的纯利相比,2021年录得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受到这则消息的影响,海底捞当日盘中下跌超过6%。

火锅业的冷冬


据前瞻产业院统计数据显示,受2020年疫情影响,火锅市场规模下滑,新成立企业数由2019年的93994家下滑至80019家,而市场规模也由同期的5188亿元下滑至4380亿元。

481a07fe864759435dd77c17e05ed0e

覆巢之下安有完。火锅企业倒闭率也是居高不下。根据艾媒数据显示,我国有半数左右的火锅餐饮企业活不过5年,约3成的火锅餐饮企业在两年内倒闭。

e3c44fed03afb92912923523f761f14

海底捞是不是也逃不过这一魔咒呢?

我们从翻台率这一重要指标上来看,海底捞整体出现下滑。在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翻台率下降最明显,由3.6下降至2.9,一二线城市仍维持在3以上。2021年现有餐厅平均翻台率为3.1,新开餐厅仅为2.3。

而翻阅近年财报,则可以看出业绩增速并不乐观。2018-2020年,海底捞营收分别为169.69亿元、265.56亿元及286.14亿元;同期纯利分别为16.46亿元、23.45亿元及3.09亿元。

1645530230(1)

三年来海底捞营收和纯利增速都在放缓,2020年的纯利表现更是大幅下滑近9成。当然,这里面有疫情的问题,但是罪魁祸首,其实是——扩张!

扩张之路


扩张是柄双刃剑。像现在摇摇欲坠的女装上市公司拉夏贝尔,覆灭的根源就是盲目扩张。海底捞的情况,就像咱们炒股的段子: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海底捞把两个都占了——餐饮的老手,上市的新兵。

海底捞在成立之初一直稳扎稳打,从1994年到2009年,海底捞每年的门店增长都是个位数。直到2010年,海底捞历史上第一次增加了10家以上的门店,还是相对集中在原有的几个主要城市里。

扩张的关键时间节点出现在2012年,随着第一家海外门店在新加坡开业,海底捞拉开了整个海外拓展的序幕。自此之后,海底捞便开启了横向覆盖和数量扩张的阶段。

随着2018年成功赴港上市,海底捞当年门店数量也一跃增加至466家,并在2020年扩张至1298家,每年门店扩张速度达到1.5-1.7倍。

快速扩张的后果


富兰克奈特曾经指出,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是企业扩张的直接原因。从资本市场攫取到暴利的张勇,貌似已经偏离了他创业初期的风格,开启了“大跃进”的步伐。

在最初扩张阶段,大小区制度在帮助海底捞强化管理、把控风险上,确实能发挥作用。但随着门店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些管理上的弊端开始显现,三层架构带来的决策程序过多,不能及时与终端门店形成互动,于是问题就开始浮现。

根据披露的公开信息,海底捞在2020年6月的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中,有16起违规,包括食品过期、未按要求储存、库房厨房卫生不达标等问题。7月20日,海底捞更是因“塑料乌鸡卷”事件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一片声讨

管理模式和运营能力跟不上扩张的速度,必然会产生矛盾。业绩承压之下,海底捞才意识到,关店止损或许才是首选之策。

关店止损 资产减值骤增


然而,关店带来的一次性资产减值的代价却极为巨大。

1645528119(1)

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的资产减值准备为0,2020年猛增到了7050.5万元。而此次发布的2021业绩盈警,给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资产减值。在33-39亿元的资产减值中,关店300多家就占了30多亿元,其余则是目前仍在运营但财务状况不佳的门店的减值。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关店,但并没有裁员,因此人工成本依然维持在高位,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二季度的人工费用率将上升到39.5%。原材料费用率对比21年上半年的35.6%和20年下半年的29.7%,略有上升,但幅度低于人工费用率。虽然内地门店录得盈利,但海外的餐厅却因为较高的经营杠杆而产生巨大亏损。也许,对于海底捞而言,关闭海外门店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海底捞未来之路


业绩的快速下滑,让海底捞的估值大缩水。截至2月21日收盘,市值较去年同期蒸发了近8成。谁会想到,仅仅一年时间,海底捞便会从高位跌落?而各大机构则预计海底捞低迷的过渡期还将会延长,而海底捞能否重振声势,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文案:金吾资讯团队

责编:王强

校对:Maggie

相关证券:
  • 海底捞(06862)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