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7能否复刻“曾经的荣耀”?
2月8日,理想L7正式上市,涵盖3款车型——L7 Air、L7 Pro、L7 Max,售价分别为31.98万元、33.98万元、37.98万元。
这一次出新,理想汽车(下文简称“理想”)一举补全旗下30-50w的产品线,市场又将再起波澜。
定位明确、主打SUV家庭用车的理想汽车,一直颇受一些中产阶级青睐。L7系列新品的出现,也看似拓宽了用户选择的余地。然而,市场质疑“套娃”的声音并不少。
新品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理想有了硬刚同价位燃油车的底气?定位高端的理想,能否打破中产阶级的“BBA”信仰?又能否复刻理想ONE曾经的“销售神话?”
上新可以,“套娃”不行
“中产阶级的信仰”,“豪华SUV的门面”......喜欢理想汽车的,大体能说出这么些特点。
的确,作为主打SUV中高端车型的“超级奶爸车”,理想ONE从推出到现在,目标一直很明确,且产品线清晰,对于未来方向也是“目标明确,斗志昂扬”。
不同于三大新势力的另外两家,后两家同时兼顾轿车和SUV产品线,向上生长也向下兼容,理想定位高端的”初心“一直没变,从理想ONE开始就是如此。
一经推出就十分畅销的理想ONE,官方定位是“豪华六座智能电动SUV”,2018年亮相,2019年上市,面世即受关注。
2022全年,理想ONE在高端SUV中也是优秀的存在,销量综合排名第五位,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奔驰GLC、奥迪Q5、宝马X3。
理想ONE之后,就是理想于2022年开始主推的L系列,这一系列定位同样明晰——豪华高端。推出L7后,虽然有逐渐向下兼容的趋势,但价格仍保持在30w以上。
根据理想汽车CEO李想1月30日发布的微博,「全尺寸的理想L9会坚守40-50万的价格区间,中大型的理想L8和理想L7会坚守30-40万的价格区间,中型的理想L6和理想L5(非SUV形态)会坚守20-30万的价格区间。不会有20万以内的车型,三种(全尺寸、中大型、中型)尺寸级别车。」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理想汽车旗下的全线产品,以及不变的高端定位。目前L系列产品序列囊括四大车型:
L9,2022年6月推出,定位六座全尺寸旗舰SUV,50万以内;
L8,2022年9月推出,定位六座中大型SUV,40万以内;
L7,2022年9月推出,五座中大型SUV,40万以内;
L6,上市时间待定,五座中型SUV,价格预计在20-30万之间;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
致力于覆盖20-50w的中高端、中型及以上家庭用车,并实现产品线的全覆盖,对于品牌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
然而,争议的焦点在于:理想产品线的创新不够。无论是笔者搜索网友们的评论,还是询问在传统车企工作多年的李醒(化名),得到的答案均是如此。
理想汽车的新品形态并没有很大改变,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小修小补”。
先说L8和L9,前者是理想ONE的迭代或者说换代产品,后者是理想新款大型SUV,两款车均于2022年发布,但无论是在外观还是车内布局,两者都极为相似,被诟病为“套娃”,不同之处仅在于电池模组容量、内部配置,以及车身尺寸等。
今年新出的L7系列3款车型,相比去年新品发布时,增加了L7 Air版车型,但是与Pro版车型相比,仅取消了魔毯空气悬架、依旧标配CDC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价格却便宜了2万元。
如果再将L7和L8进行对比,也同样有这个问题,行业普遍认为L7就是L8的五座版。L7的内部空间布局、电池组容量、CLTC综合续航里程等方面,与理想L8基本相同,两者只在内部选配和车身尺寸方面等细微方面存在差异。
尽管官方一直强调两者之间的不同,理想汽车CEO李想自己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做出了形象的比喻:“理想L8相当于120平米三居,理想L7相当于120平米大两居。”
但简单的放大缩小,恐怕难以从定位上实现差异化,价格的错峰同样难有说服力,在未来的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款车型相互倾轧的局面。
之前理想ONE的火热销售,很大程度来源于40-50万这个价位的SUV,能打的选手并不多,但L7这个价位的竞品并不少。同价位的新能源车不是没有,同价位的油车更是霸占市场多年,各方面十分成熟,产品也十分能打。
BBA就不说了,此外还有ModelY、蔚来ES7等众多新能源汽车与之匹敌,尤其是ModelY,价格不断下调,理想L7想在市场站稳脚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理想引以为傲的产品定位,效力似乎开始减弱。
图片来源:中信建投
动力问题,是老问题
对比其他新势力品牌,理想汽车的表现确实是越来越好。但好的市场表现,并不意味着产品本身就完美。
新品的出现,并没能让理想此前被诟病的问题得到解决,市场的声音仍然两极分化,动力问题就是永恒的话题焦点。
是增程式还是插混,这个问题都被讨论烂了,本文不欲引战。笔者以为,如果一直坚持增程式SUV的路线也没问题,但理想开始想推纯电车了。
根据公司的港股公告披露,理想将于2023年开始基于Whale、Shark两大平台每年推出至少2款高端纯电动产品。
要想在2023年交付纯电动车型,充电站的建设准备工作要开始做,充电桩标准要提上日程,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但理想还是做了,现在纯电车在面临的难题,理想一个也跑不掉,但理想还是想做。
以增程式动力快速起家的理想,开始拥抱纯电市场,是不是意味着,此前理想并非不认可纯电,也并非对增程式的前景一片看好,而只是在做取舍?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问题,行业主流观点有两个。
一方强调纯电才是未来,增程式就是鸡肋,底子里还是燃油车,不够低碳环保,颇有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另一方则认为增程式满足了用户期待,满足用户期待的才是好车,对于增程式没技术含量这件事绝口不提。
后者自然是指理想。
李想曾说,「增程最好的形态就是SUV,不是MPV也不是轿车。但纯电做大尺寸SUV效率不高,理想会采取一种全新的形态,专门为纯电动而设计。」
笔者的问题是,增程的最好形态是SUV,那SUV最好的形态是增程吗?
笔者不是动力学专家,没有专业答案,现实给的答案是,不管品牌再怎么说增程式好,还是打算出纯电汽车。
理想也许清楚纯电是未来。对于增程式动力是不得已的妥协,还是真正的认可,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如果一个品牌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产品,难道还指望用户坚定的选择吗?
之前,不管汽车动力的未来方向是什么,理想已经做出了选择,也只能站着吆喝。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官方网站
其实,回过头来看,用户真的关心汽车动力系统吗?
用户关心的,只是动力的稳定性以及续航。
用户有里程焦虑。
根据行业数据,2022年全年(1-12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为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增速远高于纯电动。
理想的销量也印证了,消费者同时有“续航”+“SUV中大型家庭用车”的需求。市场上还没有完美的产品,BEV(纯电动车)固然好,但HEV(混合动力电动车)和PHEV(插电式混动汽车)更能满足用户的里程需求,而理想的EREV(增程式电动车),更能满足用户“SUV+续航”的双重要求。
所以,用户选择了理想。
只是,用户的接受,有时也许不代表行业的未来。用户的选择,可能只是因为这是目前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最优选。
而对于车企来说,满足现实期待只是基本工作,寻找完美方案,才是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基本盘。
新势力想要硬刚老牌BBA豪车,需要学习的,也许正是传统品牌坚持做正确的事的精神。
现实可以“骨感”,理想还需丰满
去年12月,理想又创单月最高交付记录,达到21233辆,首次突破2万辆,同比增长50.7%,成为新势力品牌中第一个交付量超过两万的品牌。
产品矩阵成型,组织效率升级,新车轮番登场,风头一时无两。
2022年,是理想的大年。
2023年,理想汽车设定的总销量目标是保25万辆,争30万辆,若按照最低的25万辆计算,意味着月均销量要超两万辆。
这一目标能否完成,还需打个问号。
对理想不感冒的用户不在少数,定价不低,虽然各方面都说得过去,但各方面并无特别突出之处。
与同价位燃油车相比,虽然理想在空间方面,以及智能化方面有优势,但在品牌力、内饰、稳定性等方面又差点意思。
与同价位的新能源车相比,虽然尺寸、续航也有优势,但正如上文所说,理想汽车的动力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理想来说,无论是硬刚BBA(宝马5系L、奔驰E级L、奥迪A6L等传统豪华油车),还是对标丰田等传统燃油车,亦或是其他新势力,同价位的对标选手,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这市场,还会变。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延伸阅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