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芳照相馆


相馆简介
  约100年前,艳芳照相馆在繁华热闹的中山五路正式开业。
  这里会聚了一批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广州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在20世纪风雷激荡的岁月里,这间照相馆曾为不少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留下动人的瞬间。
  即便大家未必都知道这段历史,但在老一辈广州人的记忆中,也一定清楚地记得——它曾是广州市内最大最火的照相馆,引领摄影业的潮流。能去那里拍照,是一件令人兴奋期待的事。
  岁月荏苒。现在,艳芳照相馆搬去了朝天路。隐没在寻常巷陌间,多少显得有点落寞。
  然而,繁华褪去是经典。
  拭去历史的烟尘,你会发现,这间百年照相馆沉积的熠熠光芒,是这座变迁的都市深沉的记忆。历史沿革
  艳芳照相馆成立于1912年,地址靠近财厅前,即如今的新民路口。它的创办人是佛山人黄跃云和刘骨泉。
  已无法得知,他们当年为何创办这间照相馆,又为何取名“艳芳”,但可以猜测得到,他们有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因为,“艳芳”最初的名字叫:“省港艳芳照相馆”。如他们所愿,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艳芳”蜚声粤港两地。

蜚声粤港两地

  “艳芳”在上世纪20年代已颇具规模。据老员工回忆,当时照相馆铺面较宽阔,楼底高六至七米,两旁陈列着巨幅放大照片。柜台后有一个“通天”取光的天井,里面有水池、假石山小景,极为雅致。
  照相室在二楼,有客厅、大型的玻璃影楼和工场。影楼背景是多幅大画,既有室内堂景,又有室外园林景,十分齐备。采用室内堂景时,配以地毯、高背椅、茶几、时钟、水烟筒、盆花等道具,高贵典雅。布置室外景时,则前有树木、树头、垂柳、湖水,后有宝塔、花卉,还铺上染成绿色的人造草地,或摆些低矮的树桩、仿制的石台、石凳作为配衬,十分别致。
  由于这里布置齐备,技术精湛,在广州很快便声名鹊起。经济宽裕的市民,纷纷来这里拍照,海外归侨回国团聚时,也要来这里拍一张全家福。

受邀拍摄孙中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艳芳”的摄影师常被邀请外拍,留下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纪实照片。最出名的莫过于1923年8月11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上与官兵的纪念合影。
  当时,孙中山重返广州,重组军政府,对自己曾浴血奋战的永丰舰印象尤深。就在一年前,陈炯明发动武装叛变,孙中山正是在这艘军舰上指挥海军官兵进行讨伐。在这张照片上,孙中山和宋庆龄站在众多官兵中间,想必是令人难忘的一刻。“艳芳”摄影师还为孙中山拍摄了一张大半身像,并放大。后来,这张照片悬挂在“艳芳”大厅,供人们瞻仰。

鲁迅许广平留影

  1927年,鲁迅先生南下中山大学任教。其间,他游览羊城风光,并照了两次相,一次在西关图明馆,另一次便是在艳芳照相馆。在《鲁迅日记》里,对这件事有确切记载:“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径三来,同往艳芳照相,并邀广平。”
  这张经典的照片,后来被摆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照片中鲁迅先生身穿长衫,闲适地坐在椅子上,脸颊瘦削,双眼安然注视着前方。齐耳短发的许广平,站在他的身后,端庄而安静。至今,在不少关于鲁迅的书籍刊物和各地鲁迅纪念馆,都可以看到这张照片。

拍摄重要新闻照

  李济深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曾主持粤政,他也常到“艳芳”拍摄照片。他曾赠“艳芳”一个条幅:“其如视诸斯乎”,此条幅直到建国后还一直挂在“艳芳”二楼厅堂。
  由于“艳芳”名声大,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民国日报》曾特邀“艳芳”摄影师拍摄重要的新闻照片,供该报使用,为广州记录了一幕幕真实鲜活的历史图景。
  《广州民国日报》在1926年2月18日~22日,连续五天,在该报显眼的版面,刊出“赠像志谢函”,对“艳芳”赞誉有加:“艳芳照相馆研究影相精益求精,以故近来营业情形发达,凡本市各机关或团体摄影,多由该馆承办……”今昔变迁
  “艳芳”经理张国庆,1972年高中毕业后,就进入这间国营老字号工作。这是他正式踏入摄影业的地方,并在这里一做就是30多年。
  目睹“艳芳”从昔日风光到日渐式微,以至今天的难以为继,他不胜唏嘘,向我们缓缓道来这间老照相馆的今昔变迁……

全国首家彩色冲印

  在张国庆的记忆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艳芳”的生意一直很火爆,仅员工就有100多人,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经常忙个不停。鼎盛时期,根据当时的体制,“艳芳”下面有五间基层店:“雄志”、“美景”、“明苑”、“广州”、“红光”,规模空前壮大。
  1979年,艳芳照相馆引进柯达公司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在黑白照片仍是主流的情况下,率先实现彩色冲印技术的更新换代,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当时,‘艳芳’能晒彩色相,是非常‘巴闭’(粤语,厉害之意)的。由于这套设备是以补偿贸易的方式进口的,所以刚开始,这个业务不对本地居民开放。人们千方百计托香港、澳门的亲戚朋友买券,凭券来这里冲晒彩色照。即使是这样,我们都快忙不过来了。”张国庆说。

集体相名声在外

  那时的“艳芳”,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气,在广州各大照相馆中,都是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外拍大型集体相,是一大绝活。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广州,若拍集体照留念,都一定找“艳芳”。“艳芳”因此曾为毛泽东、陶铸、叶剑英、罗瑞卿、邓小平等领导人拍过照片。
  张国庆对许世友将军记忆犹新:“他似乎对‘艳芳’有着独特感情,除了集体照,偶尔也会来‘艳芳’拍单人照。通常他把车停在附近,也不带警卫,像普通市民一样,走到‘艳芳’,拍完照片后,就静静离开。”
  1979年,许世友将军还专门邀请“艳芳”摄影师,坐直升机到南宁,为战斗英雄拍合影。

内外交困经营惨淡

  1994年,对“艳芳”来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由于要修建地铁,“艳芳”搬到了光塔路,加上数码摄影的兴起,老式照相馆的生意开始滑坡,员工骤减至60多人。
  2000年3月,“艳芳”搬到朝天路,同年10月开始转制。内外交困下,并不能挽回下滑的趋势员工进一步缩减至20多人。
  张国庆对这种局面十分无奈:“现在的情况可用‘惨淡’来形容。留下来的职工,对‘艳芳’都有着较深的感情,所以即使每个月拿微薄的工资,也想尽量维持下去。”

忠实顾客恋恋不舍

  然而,在这个城市中,仍有不少人对“艳芳”有着很深印象。张国庆说,现在还时常碰到一些从门前经过的市民,他们惊讶地望着门牌,向里张望:“咦?‘艳芳’搬到这里啦?”店里也常会接到一些市民的来电咨询:“你们搬到哪里啦?”
  家住海珠北路书同巷的一位退休老干部是“艳芳”的老顾客。他自1949年开始,每年春节,他都会到“艳芳”拍照。这几十年来拍的照片,他在家里都精心收藏起来。
  还有一位老顾客,每年大年初一的大清早必定带着家人来“艳芳”拍全家福。多年以来,一直是“艳芳”新年的第一位顾客。
  对不少老一辈广州人来说,纵然时势变迁,但这间老照相馆,沉淀了他们太多的记忆,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梦。寻找情调
  在“艳芳”进行采访当天,我们遇到一位来“艳芳”寻找怀旧气息的年轻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姓王的小伙子并不是广州人,而是来自湖南。这一天,他带着他的爷爷、奶奶专程来“艳芳”拍照。

两次探路

  他告诉我们,长辈们前一段时间才从湖南过来,忽然想拍照纪念。为了选一个合适的照相馆,他跑了不少地方,但都觉得不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在朝天路还有这么一间百年老店,便先后两次专程来这里“探路”。出乎他意料的是,每次来这里,感觉都不一样。
  “第一次来,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总体上还不错,第二次来,发现这间照相馆很有‘当年’的感觉,我想,老人家应该会喜欢到这种地方,于是便选了这里。”小王说。

定格温馨

  正说着,在二楼摄影室,两个偌大的带柔光罩的闪光灯升了起来,之前还隐没在阴暗中的布景,顿时落入温暖的灯光中。只见墙壁雪白,两边各有一根优美的哥特式柱子,中间则是一个古朴的西式壁炉,墙壁前方,摆放着一张漆金扶手红色坐椅。
  柔和的灯光、古典的摆设、略显陈旧的相机、认真的摄影师……无不带着一种怀旧情调,时光仿佛倒流至多年以前。
  小王的爷爷、奶奶,悠然走进灯光中。老奶奶端坐在椅子上,身穿一件红色唐装,略显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慈祥的老爷爷,穿着蓝色唐装,施施然地站在老伴旁边。
  两个人的脸上,莫不挂着安详的浅笑。“咔嚓”、“咔嚓”,属于这两位老人的温馨记忆,永远定格。相馆古物
  独一无二古董机
  集体照,是“艳芳”的绝活,那几百上千人的合影怎么照?“艳芳”有一部全省独一无二的古董机:“摇头机”。
  据“艳芳”的摄影师区师傅介绍,这部古董机是在1935年,由柯达公司原装进口,木制三角架,可以同时靠机械动力带动机座,作360度旋转,不要说几百人,就是上千人也不在话下。
  这部笨重的古董机,平日拆开,装在三只大箱子里,每使用一次都要重新组装,得花费不少时间和功夫。“以前,如果有200人以上的合照,就考虑使用这种机子,但现在用的机会不多了。这种机的底片,市场上也不多了,因为现在用的人很少。”区师傅说。
  使用这部古董机时,照相者要围成一个弧形,以保证各点到相机的半径相等,这样,长达1米多的照片中,每个人物的面部才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