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联盟
什么是货币联盟
货币联盟是指一国使用与其邻国相同的货币,包括统一货币(如欧元)和美元化两种形式。美元化使一国放弃了铸币税收入。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主权,是固定汇率制度中的一种极端形式。
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产生过程和货币本质问题的论证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从商品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货币是在商品内在矛盾向外在矛盾转化中自发地产生的。随商品关系内在矛盾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次本质上的变化,最终取得了货币形式。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一种不具有价值实体的货币符号。它之所以能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仅仅因为单纯交换手段的物质货币本身是象征性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产生世界贸易时,货币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货币正是由于是普遍的商品,才成为普遍的货币,才能在所有的地方一律通用,所以世界货币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马克思指出: “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商品所有者也就发展为世界主义者。人们彼此间的世界主义的关系最初不过是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性是货币……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 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形式取得货币形式以后仍会向世界范围单一货币方向演进。而货币联盟是货币在多个国家间的单一化,它正是这种演进道路上的一个阶段。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由蒙代尔最早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加入其中经济条件——区内国家之间生产要素高度的流动。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就最优货币区所需的经济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经济的高度开放性(罗伯特·麦金农Robert MacKinnon,1963)、 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出口高度多样化并且产业结构相似(彼得·凯南,1969)、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G·哈伯勒和G·M·弗莱明,1970)、经济政策的一体化(爱德华·托乐,1970)。
总之,具备以下条件的国家(地区)有可能组成货币联盟;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较为接近;经济政策较为协调。加入最优货币区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因为权数难以确定,所以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其成本主要在于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财政政策上受到限制和区内不平衡加剧等,这些成本可以依靠“结构调整基金”、“地区发展基金”和各国的财政协调等措施加以控制。其收益主要在于消除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和管理的成本、节约外汇储备、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加强政治力量等。R·克鲁德曼(1994)用其成本收益曲线分析了包括货币一体化的经济一体化的成本收益问题。他认为收益与经济一体化(包括货币一体化)程度成正比,而成本与之成反比。以经济一体化为横轴,收益的正比曲线与成本的反比曲线的交点为均衡点,是所应选择的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程度。
1990年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使人们意识到两者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趋于垂直。因此,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加入货币区付出的代价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高昂,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与经济相似的低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后,可在实行稳定通货政策的同时仍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因而不会损失太多,从长期来看还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
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以欧洲货币体系(EMS)为例
正是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激发了人们对于建立防范货币危机爆发和传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从而使得货币联盟有机会作为一种有利于防范货币危机的制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首先,积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一般建立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 并能促进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区内各国经济上的趋同和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基础的稳固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根本。
1957年3月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内容,但是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货币一体化成为了必然选择。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详细规定了如何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并规定了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5项经济趋同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趋同。
2)货币联盟一般会建立货币共同基金来平抑各国国际收支。它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力武器。
1979年3月这后EMS协议正式实施。两年后,建成总计约500亿欧洲货币单位(ECU)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这笔基金在稳定市场汇率,平衡各国国际收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3)货币联盟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有利于反货币危机调节。EMS规定当市场汇率超过差异界限时,有关双方的货币当局都应进行干预,弱币国若感到力量不足,可以向EMCF借入强币。如果形势严重,市场干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得考虑收缩国内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措施,强币国也要适当考虑低利率、放松银根等措施。这种联盟内的联合干预比IMF下的调节措施可更有效。
4)存在一种抑制货币危机的正传导效应: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货币体系内的货币危机传导机制模型,即在这个货币体系内,N个国家的汇率都一起钉住剩下的一个中心国家的货币或某一共同货币单位,当中心国家受到负面冲击而提高利率时,会使其他N个国家难以承受。他们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国家就会退出这个货币体系。这会使中心国家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为了维持该体系的存在转而采取扩张性的姿态,缓解仍留在体系内的其他国家的压力,而不至于出现货币危机。1982—1993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相继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员国。
5)如果世界范围内存在几个货币联盟,把大多数国家包括进来,那么世界上的货币只有几种,它们的利率、汇率变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汇差基本上不大,投机性的套利和套汇很难进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一定程度上遵循马柯维茨的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理论,且有调查发现美国相当多的基金都采取了按照地理区域的投资分散方式进行管理。在存在几个货币联盟的条件下,世界上异质区域个数减少,那么机构投资者采取的区域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减少,游资对不同地区的冲击性也减少。
其次,消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防范因国内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货币危机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但是为了达到经济的趋同,政府的总债务有严格的限制,财政政策也被束缚住了手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超国家层次的财政协调或者某种财政联邦主义的转移支付制度。
2)在存在某种货币安排的国家间有一种同信息有关的货币传导负效应。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市场上的参与者已经预期到了会发生货币危机,只是对其发生的时间并不确定。如果他们过早地采取行动的话就会有较高的成本。他们可能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同样这样想,于是他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终发生货币危机的预期在区内传播,一旦出现了某种货币危机的信号,市场就会崩溃。
货币联盟是指一国使用与其邻国相同的货币,包括统一货币(如欧元)和美元化两种形式。美元化使一国放弃了铸币税收入。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主权,是固定汇率制度中的一种极端形式。
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产生过程和货币本质问题的论证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从商品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货币是在商品内在矛盾向外在矛盾转化中自发地产生的。随商品关系内在矛盾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次本质上的变化,最终取得了货币形式。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一种不具有价值实体的货币符号。它之所以能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仅仅因为单纯交换手段的物质货币本身是象征性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产生世界贸易时,货币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货币正是由于是普遍的商品,才成为普遍的货币,才能在所有的地方一律通用,所以世界货币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马克思指出: “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商品所有者也就发展为世界主义者。人们彼此间的世界主义的关系最初不过是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性是货币……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 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形式取得货币形式以后仍会向世界范围单一货币方向演进。而货币联盟是货币在多个国家间的单一化,它正是这种演进道路上的一个阶段。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由蒙代尔最早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加入其中经济条件——区内国家之间生产要素高度的流动。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就最优货币区所需的经济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经济的高度开放性(罗伯特·麦金农Robert MacKinnon,1963)、 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出口高度多样化并且产业结构相似(彼得·凯南,1969)、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G·哈伯勒和G·M·弗莱明,1970)、经济政策的一体化(爱德华·托乐,1970)。
总之,具备以下条件的国家(地区)有可能组成货币联盟;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较为接近;经济政策较为协调。加入最优货币区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因为权数难以确定,所以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其成本主要在于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财政政策上受到限制和区内不平衡加剧等,这些成本可以依靠“结构调整基金”、“地区发展基金”和各国的财政协调等措施加以控制。其收益主要在于消除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和管理的成本、节约外汇储备、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加强政治力量等。R·克鲁德曼(1994)用其成本收益曲线分析了包括货币一体化的经济一体化的成本收益问题。他认为收益与经济一体化(包括货币一体化)程度成正比,而成本与之成反比。以经济一体化为横轴,收益的正比曲线与成本的反比曲线的交点为均衡点,是所应选择的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程度。
1990年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使人们意识到两者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趋于垂直。因此,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加入货币区付出的代价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高昂,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与经济相似的低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后,可在实行稳定通货政策的同时仍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因而不会损失太多,从长期来看还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
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以欧洲货币体系(EMS)为例
正是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激发了人们对于建立防范货币危机爆发和传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从而使得货币联盟有机会作为一种有利于防范货币危机的制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首先,积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一般建立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 并能促进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区内各国经济上的趋同和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基础的稳固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根本。
1957年3月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内容,但是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货币一体化成为了必然选择。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详细规定了如何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并规定了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5项经济趋同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趋同。
2)货币联盟一般会建立货币共同基金来平抑各国国际收支。它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力武器。
1979年3月这后EMS协议正式实施。两年后,建成总计约500亿欧洲货币单位(ECU)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这笔基金在稳定市场汇率,平衡各国国际收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3)货币联盟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有利于反货币危机调节。EMS规定当市场汇率超过差异界限时,有关双方的货币当局都应进行干预,弱币国若感到力量不足,可以向EMCF借入强币。如果形势严重,市场干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得考虑收缩国内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措施,强币国也要适当考虑低利率、放松银根等措施。这种联盟内的联合干预比IMF下的调节措施可更有效。
4)存在一种抑制货币危机的正传导效应: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货币体系内的货币危机传导机制模型,即在这个货币体系内,N个国家的汇率都一起钉住剩下的一个中心国家的货币或某一共同货币单位,当中心国家受到负面冲击而提高利率时,会使其他N个国家难以承受。他们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国家就会退出这个货币体系。这会使中心国家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为了维持该体系的存在转而采取扩张性的姿态,缓解仍留在体系内的其他国家的压力,而不至于出现货币危机。1982—1993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相继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员国。
5)如果世界范围内存在几个货币联盟,把大多数国家包括进来,那么世界上的货币只有几种,它们的利率、汇率变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汇差基本上不大,投机性的套利和套汇很难进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一定程度上遵循马柯维茨的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理论,且有调查发现美国相当多的基金都采取了按照地理区域的投资分散方式进行管理。在存在几个货币联盟的条件下,世界上异质区域个数减少,那么机构投资者采取的区域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减少,游资对不同地区的冲击性也减少。
其次,消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防范因国内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货币危机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但是为了达到经济的趋同,政府的总债务有严格的限制,财政政策也被束缚住了手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超国家层次的财政协调或者某种财政联邦主义的转移支付制度。
2)在存在某种货币安排的国家间有一种同信息有关的货币传导负效应。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市场上的参与者已经预期到了会发生货币危机,只是对其发生的时间并不确定。如果他们过早地采取行动的话就会有较高的成本。他们可能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同样这样想,于是他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终发生货币危机的预期在区内传播,一旦出现了某种货币危机的信号,市场就会崩溃。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外汇
Writer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产品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