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堆积

什么是成交堆积
  “成交堆积(CNP)”是由深圳创真科技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提出的一种辅助的叠加指标。它首次将适用于“筹码”分析的方法引入到中国证券分析领域,在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成交堆积是将各个价位上累积的成交量进行对比,并用相应长度的线段表示出来,整个图形区域就象延绵的山峰。因此,将堆积突出的区域称之为“峰”。每个“峰”都代表成交密集区,其外缘对股价构成支撑阻挡作用。此外,“峰”的长短,表明各个区域的能量对比水平。当出现在头部或底部的“峰”一枝独秀时,表明市场能量高度集中,孕育着巨大的价格动荡。

  “峰”形成区域,主要位于行情的潜伏底部、头部及平台整理区域,因此,其分析结果与道氏形态分析方法总是呼应的。成交堆积更加关注能量的积累水平,以客观评价价格形态构造的强度,是道氏理论应用的延伸。目前,在成交堆积的基础上,派生了许多“成本”分析工具,其指标结果接近于中短期的“成交堆积图”。

  “成交堆积” 独特之处就在于可以将当前价格图表上的历史交易价量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在原始交易量的分布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的四度空间相比,“成交堆积”图不仅增加了“量”的考虑因素,而且不受时间长短的制约,使用更加灵活。后来陆续出现了诸如“筹码分布”等图表工具,都是在成交堆积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价格运动不是孤立的,历史的交易情况也会影响当前的价格变化;而当前的交易情况,也将对未来的价格变化产生影响。在各种影响要素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伴随着价格变动而产生的交易量情况,则是评价主导交易的性质和价格重要性的重要参考。成交堆积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通过对比各个价位上堆积成交量的相对大小,可以寻找和评价各个关键的阻挡价位;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对异常交易分布结构的揭示,来把握主力资金的操作动向。

  在K线图上,成交堆积图表现为与价格坐标垂直分布的轮廓图,在每个价位上的轮廓厚度,表明在该价位上堆积的相对成交量的大小。整个图表看起来就像一座座侧立的山峰,“峰”是历史交易密集区的表现,在与之相应的价格区间的高低点位置,往往具有较大的压力和支撑作用。“谷”则对应着历史上快速涨跌交易区间,当前价格在通过“谷”时,面临的阻力也相应地较小。

  由于成交堆积图采用了相对量的比较方式,这使得它在评价交易重心的转移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些典型的价量分布形态,可以反映出主力资金交易动向。例如,当成交堆积图表现为“山峦起伏”,各“峰”的高点相对平均时,表明主力资金无明显操作动向或无主力资金介入;而当成交堆积图表现为“一峰独秀”时,通常表明有主力资金出于特定的目的(建仓出货),屯兵于该价格区间密集交易时,这时,价格的向上或者向下突破,往往意味着技术面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当成交密集区发生在明显的价格底部区域时,通常表明有主力资金已经大举建仓介入底部的“峰”相对于其它“峰”越高,表明对历史沉积套牢筹码的“清理”越充分。

  价格成交堆积图的“峰”和“谷”间的运动,就如同行路的感受一般。山越高、越陡,则越难通过;而道路越平坦,当然也就越好走了!
成交堆积的算法
  假定屏幕上显示了N天的数据,从第一天始至第N天止,依次在每一天的均价位置画一水平线,线的长短与该天的成交量成正比。

  与成交堆积(CNP)相近的是线性成交堆积(LCNP)。
成交堆积的相关指标
  1、线性成交堆积(LCNP)

  线性成交堆积(LCNP)较CNP成交堆积更准确些。

  该指标为CNP成交堆积指标的改进型。假设每天的成交量均匀地分布在最高价最低价之间,反映成交量的线性价位分布。

  其算法为:假设屏幕上显示N天的数据,将这N天中最高价最低价价格区间等分为若干小格。从第一天始至第N天止,依次这样处理:检查这一天最高价最低价的区间跨哪几个小格,然后将这一天的成交量均摊到这几个小格中。如此全部处理完毕后,在每个等分点价位画一水平线,线长短与累加到每格上的成交量成正比。

  2、加权成交堆积(WCNP)

  加权成交堆积(WCNP)为LCNP线性成交堆积指标的改进型。在线性成交堆积指标中,对屏幕上每一天的数据一视同仁,而在加权成交堆积指标中,越新的数据越受重视,即权重越大,越旧的数据则越不受重视,即权中越低。
成交堆积的研判
  成交堆积的主要研判方法:

  1、成交堆积密集区,即是在该价格区间内,发生了成交量大量换手的密集区,它是买、卖双方取得相对平衡的区域,也是日后对股价走势形成重要支撑或阻力的位置。

  2、成交堆积密集区的产生,往往是多空双方曾经激烈争夺(大量成交)的结果,一般而言,当价格向上突破该密集区时可以买入;反之,当价格向下突破成交密集区,应考虑卖出。

  3、成交堆积只是客观反映在当前窗口范围的时间内,不同价位成交量分布的相对大小,并不给出具体的量化值。显然,当前窗口内数据越多,成交量越大,成交堆积就越密集,成交堆积的统计性就越好。投资者可通过压缩或放大图形来调整当前窗口所含K线交易数据的多少。

  统计和实证表明,成交堆积与K线图表的对照使用、并与“区域统计”互相对照印证、配合使用,往往效果较好。
成交堆积的应用实例
  区域统计显示,1999年6月18日至10月15日,深、沪两市成交金额分别为8076亿和9511亿。区域统计给出了一个准确的量化数据,而“成交堆积”则给出了一个直观的图示化分析结果。两种方法虽然迥异,但两种结果却完全一致:大量“先知先觉”的机构在此期间套现离场,又有大量“后知后觉”的机构和中小911.html">散户在“中招”被套,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当标准和典型的“高位成交密集区”。该密集区对2000年1月上、中旬的大盘走势构成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透过“成交堆积”来分析:深、沪两市2000年1月11日的大盘指数高点分别为459.68点和1547.70点。这两个点位正好处在上面分析所指的“高位成交密集区”的下边界!大盘刚好触及到其下边界时,当时的多头机构凭借其娴熟的市场感觉,完全清楚这个“大顶”的厉害与位置所在,知难而退。到了2000年2月14日,在两大“利好”政策的强烈鼓舞和刺激下,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跳空缺口和普涨行情。这就直接证明了深市的459.68点以上、沪市的1547.70点以上是一个相当大的阻力区间,非一般的上升动力和政策利好,就可以轻易的跨越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