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AI滩头,商汤启动全球招股,重构硬科技企业投资

WSB美股前沿 2021-12-10 23:49

又一家人工智能(AI)企业拟登陆资本市场。

12月7日,商汤科技正式启动全球发售,其主打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平台和赋能百业的理念,得到海内外投资机构的认可,基石认购达六成。据市场消息透露,商汤科技国际配售反应理想已获得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售仅半日也已足额。另据招股书披露,商汤所有上市前投资人均承诺全数股份锁定6个月,坚定看好公司长期价值。人工智能(AI)软件公司商汤科技启动全球招股,拟最多募集60亿港元。

据招股书披露,商汤科技已经完成12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52亿美元,其主要投资人包括软银、春华、银湖、IDG、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上海国际集团、赛领和鼎晖等。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国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汽香港、广发基金、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九家机构此次认购4.5亿美元,成为基石投资者。

AI企业冲刺IPO

今年以来,被市场称为“AI四小龙”的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均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刺。同时,在股权投资市场上,投资机构也加大对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带动一批优质企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8月至10月,国内AI企业融资数超过200起,其中,单笔金额超1亿元的AI企业融资超过90起。

当前,人工智能赛道正持续获得资本关注。分析人士认为,人工智能赛道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唯快不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往往需要高投入,回报周期也更长,但价值却不容小觑。

公开资料显示,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AI软件公司。商汤科技招股章程援引的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0年收入计算,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在2014年成立之际,商汤科技就赶上了AI的风口,各种投资纷至沓来。据招股章程披露,商汤科技共计完成12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52亿美元。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商汤科技获得了近40家投资机构的投资,其中不乏软银愿景基金、IDG资本、淡马锡等明星创投机构。

除了商汤科技,今年以来,“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均开始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刺。公开资料显示,旷视科技最初寻求登陆港股的计划失败,之后选择冲刺科创板;2021年3月,该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9月9日,上交所官网发布公告称,旷视科技科创板IPO审核通过。云从科技则在7月20日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截至12月7日,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均处于“提交注册”状态,尚未有进一步进展。依图科技则在2020年11月初申请科创板上市,不过今年6月末,依图科技又主动申请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目前尚未有新的IPO动作。

与大多数AI企业一样,商汤科技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亏损。其招股章程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亏损净额为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及37.13亿元。不过,消除了管理层认为的不能反映公司经营表现的项目的影响后,商汤科技经调整亏损净额大幅降低,分别为1.5亿元、11.55亿元、7.08亿元及5.7亿元。

其他3家AI软件企业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以云从科技为例,2018年至2020年,分别亏损2亿元、17.63亿元、7.21亿元,3年合计亏损约27亿元。

商汤科技并不差钱,营收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亏损却不断增加,上市能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但同时也要背负投资人的资金回报压力。

作为一家硬科技企业,人才与资金始终是其保持竞争力的两大要素

股评家温杰对商汤科技的技术底蕴和能力给予了肯定。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有着行业顶尖的科研团队,包括:40名教授,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学术研究方面,公司获得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且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居行业领先地位。

另外,商汤科技在研发投入上也十分坚决,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7.72亿元,占上半年营收的107.3%。目前,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累计已达69.91亿元。

市场认为,高研发投入使得商汤科技在原创技术储备能力方面形成技术壁垒,与同业拉开距离形成明显优势,这也是硬科技企业的特征之一。

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报告预测,人工智能软件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2025年将达到1218亿美元的总市场规模。另据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到2024年,国内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达119亿美元。

AI三大趋势,商汤“一台四柱”

作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商汤的创业历程,曾经被记载过很多次,它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商业化的进程、以及与AI前沿方向的联系,均被反复探讨,并不鲜见。

但即便如此,在本次发布的招股书中,商汤科技仍然用742页的厚重篇幅,详细描述了这家公司的由来、崛起之路、业务构成与构想。

在这份招股书的描述中,商汤将要打造的业务结构,被总结为“一个平台、四个支柱”。所谓的“一个平台”,正是被商汤称为“AI大装置”的SenseCore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它承担着打通算力、算法与平台的作用。

而“四个支柱”。则囊括了所有的落地场景,它们被规划成四大业务板块: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

从一个平台,到四个支柱,表面看起来,是一家AI公司的业务结构设置。但深究一层,这种结构设置,又是AI发展趋势演变的必然结果。

这种趋势,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个趋势:算力和算法的进步,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加快。

根据OpenAI测算,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3到4个月翻一番,每年头部训练模型所需算力增长幅度,高达10倍。深度学习正在逼近现有芯片的算力极限,人工智能发展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加速阶段。

这种趋势在商汤的体现,正是其SenseCore通用平台。它不仅拥有大量高效的模型生产能力,也包括大型超算在内的AI基础设施赋能数据中心,以及自研的AI芯片和ISP芯片。与其他AI初创公司相比,这是一个能力范围更大的平台,也成为了商汤在另一趋势中行进顺利的基础。

第二个趋势:以机器视觉为核心技术的AI企业已经迈过创业阶段,逐渐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AI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提升。感知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积累沉淀,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落地,以及行业的创新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视觉技术在安防、物流、金融、交通等行业大展身手,成为智慧化建设的加速器。物流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人脸识别等应用亦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

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使得文本审核、机器翻译、智能客服等场景实现落地。这些对行业的颠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创造了许多机会。

因此,在这个趋势里,旷视布局智慧物流,云从主打金融监控方向,依图偏向芯片和系统的垂直整合,但与其他比较头部的AI企业相比,商汤对于自身的规划显然更为恢弘——赋能百业的构想,最终落实成了招股书中的“四个支柱”。而这同时又吻合了AI发展的第三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垂直领域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主要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向。

随着基础计算平台、开源平台的完善丰富,资本市场对于AI企业的估值逻辑,其实正在悄然生变——从关注AI企业的“技术突破”,转变到关注AI企业的“商业成长性”。

这个估值逻辑的变化,推动着AI企业需要随之进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算法或硬件领域的技术壁垒,逐步向软硬件结合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一体化解决方案,将会成为公司的主要商业化逻辑。

从商汤的“四个支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标准的结合自身核心技术,然后下沉到最具竞争优势的“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垂直领域,最终成为深入各行业的覆盖AI软件、芯片、传感器的软硬全栈服务商。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的终点。在深度绑定客户资源实现变现后,商汤又可以用获取到的行业积累,实现对技术的反哺,建立正向的循环。

因此,这种基于后期商业模式构成的成长潜力,帮助商汤超越了普通的“技术估值”逻辑,获得了更高的价值认同。

搭上“元宇宙”快车,能否讲好新故事

AI风口期即将过去,长期投入若是见不到回报,只会让投资者失望,当资本的耐心消耗殆尽,等待商汤的将是市场用脚投票,不愿为它的“梦想”买单。

对于当下的商汤来说,能够保持高估值的另一个提振因素是新出现的“元宇宙”概念。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全球的互联网大厂都瞄准了这块肥肉,元宇宙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新热点。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就提到了其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体验。

招股书中也提到,2016年推出的SenseMARS软件平台支持元宇宙体验,通过赋能手机、AR及VR设备、智慧大屏及消费级无人机,SenseME及SenseMARS实现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

2017年,商汤投资智能AR广告平台星广互动以及VR创业公司51VR;2018年,投资互动视频技术服务商影谱科技;2021年11月,商汤国香资本投资3D视觉公司螳螂慧视。

元宇宙的实现需要AI视觉技术,而这正是商汤科技的强项,但目前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难以帮助商汤快速扭亏为盈,重拾资本的信任。

何况,全球对“元宇宙”保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元宇宙不能包治百病,上市也只是一剂强心针。

同属于AI行业的寒武纪有“AI芯片第一股”之称,在2020年7月20日上市之后,公司开盘价250元/股,使之一度破千亿,之后股价跌幅达到62.86%。

身处火热的医疗AI赛道、手握NMPA获批产品,自2015年成立以来,鹰瞳科技共获7轮融资,云集众多明星机构,资本热度不次于商汤。

同属竞争激烈的AI行业,有“上市前浪”的破发先例,当下后来居上的商汤必然知道“第一股”的压力之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再继续仰赖外界输血已经不太现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概念而不加强造血功能,保住高估值也就只能是梦。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