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经典丨炒股必学:基本投资哲学
今天,我们将继续共读《戴维斯王朝》一书,阅读时间为2月18日-3月9日,预计7个工作日读完。建议今日读完:第10-13章。
1969年戴维斯家的第二代斯尔必与好友接管了纽约创投基金,开始正式进行投资工作。作者比较了戴维斯和斯尔必的投资时机、投资风格和投资方法的不同。
戴维斯进入投资行当的时候,时机非常好。公众狐疑满腹,股票始终上升;而当斯尔必入市时,正赶上“在市场上随意选股甚至要比花钱请专家帮助选股还要回报丰厚”的狂野投机年代,他投资了大量科技股,1969年风光无限,次年即遭受惨败,从业绩排行榜首落至榜尾。这迫使他冷静下来,转型成为一个逆向投资者。
戴维斯开始投资时环境大为有利:股票以6倍市盈率出售,股息为8%到10%;利率很低;国债债息不到3%。
而斯尔必开始投资时环境不利:股票以20到25倍市盈率出售;股息为3%到4%;国债利息为5%到6%。牛市已经到了末端,指数已滑过最高点,直到15年之后才风采再现。书中说:“斯尔必的入行时间是1929年以来最为危险的一刻。”
戴维斯是自学成才的投资家,他的手法是从自己的各种经历和各种渠道中去总结出公理。而斯尔必从小就耳濡目染,伴随着满屋子的年度报表一起长大。当时的美国家庭谈论的都是朝鲜战争、棒球队等话题。而戴维斯教给儿子的却是保险公司的事情。
斯尔必学会了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比如:别作债券持有人,债券持有人就是出借人。作股东,股东是所有者。拥有一家成功公司的股票比拥有其债券回报更丰厚;你的投资策略越是精明,你的资金扩张得就越快。
戴维斯和彼得·林奇一样喜欢做旅游调查,他会开车带着家人一起去所要研究的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旅游。老婆和孩子们去公园和博物馆,而戴维斯则去找各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政官促膝长谈。
戴维斯喜欢股市下跌,他认为:“下跌的股市能让你以优惠价格买到好公司的更多股票。如果胸有成竹,你就能从中赚取大量钱财。只是很久以后才能体会到罢了。”
家庭不断增长的净资产没有让戴维斯一家铺张浪费,戴维斯坚信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他认为花一美元便是浪费一美元,不花这一美元就可以用来复利。勤俭节约也是训练斯尔必和他的妹妹戴安娜成才的手段之一。
斯尔必也像他父亲一样,在旅行的途中认识了自己的新娘,而且新娘也是富二代。他的岳父是一位成功的金融家,是波士顿证券交易所总裁。斯尔必的岳父和戴维斯正好相反,他生活奢侈,热爱运动。
斯尔必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没有接受父亲给他的工作。而是去纽约银行进行了面试,并成功的加入了纽约银行。斯尔必进入纽约银行之后研究的是重工业行业的巨头——橡胶、汽车、水泥和铝业公司。这些行业中的公司都被吹捧为高质量、低风险、适于任何投资组合中的长期投资。
斯尔必当时也非常看好这些重工业的股票。他在1960年的一篇报告中推荐了一只高达40倍市盈率的铝业股票。没想到遭遇了戴维斯双杀:铝的价格下降、利润全无,导致这只股票的市盈率疯狂下降,股价演绎了蹦极跳。40年后,这些金属公司的股票都还是非常廉价的。斯尔必亲眼目睹了购买高价成长股的后果。
戴维斯对铝、橡胶、汽车这些重工业公司一点都不感兴趣。书中说到戴维斯的看法:戴维斯也谈到了为什么看好保险业,他说:
1965年,斯尔必和同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自由投资公司,1968年又加入了一个人。两个人负责选股,一个人负责拉客户。斯尔必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命名为“基本投资哲学”。
尽管其中的要点在现在看来是人尽皆知的,但是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投资界,却不为人知:
1、股价取决于公司收益。
2、收益取决于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总会每隔16-18年扩张一倍。
3、如果历史能够重演,在一个普通投资者的一生中,经济就会扩张8倍。所以,在一个投资者的选股生涯中,他的证券收益预计至少能翻8番。当股价上涨的速度高于收益时,他的收益会更高。
这就是收益稳定增长从而诞生大牛股的根本逻辑,理解并相信上述逻辑就是成功投资教育的宗旨。所以,购买股票时,做好选股工作,拥有灵敏、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以及一个关键要素——时间,就能获胜。
这本小册子让我们知道了斯尔必在投资生涯的早期是如何选股的。他会选择收益或者市盈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但斯尔必并不在乎出高价来购买这些股票,这一点和戴维斯非常不同。
而且他们会追逐热点,并不特别关注保险业和银行业。书中写到:“他们随趋势的发展迅速更新客户们的投资组合”。而戴维斯从来不关心市场趋势的发展。
斯尔必他们的大部分资产集中于高科技股。第一年就获得了25.3%的收益。而其他144位竞争对手宣布亏损,脱颖而出的收益让他们吸收到了更多的新资金。
1969年到1970年发生的大衰退使斯尔必运营的风险基金从天才变成了蠢材。第二年就跌到了倒数十位。
股民们都是善忘的,他们立马忘了高科技股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又兴冲冲地回到了股市,不过这时候他们不再偏爱风头已过的技术股。
他们转变了方向:从热门的技术股转向了所谓的“顶尖50”的蓝筹股。这一幕和2017年上半年的中国股市何其相似,中小创遭到疯狂抛售,大盘蓝筹股遭到追捧。
所以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类股票成为市场弃儿,同时有另一类股票成为市场宠儿,虽然出现这些情形的环境各异,但无一例外地为逆向投资者打开财富大门,也为粗心的趋势投资者打开通向地狱之间。成功的投资者总是在市场弃儿中挖到宝藏,等待它们大放光彩的一天。
由于股票上涨,大部分的专家和公众并不相信熊市会来临。熊市已经在1966年和1969年两度出现了,当时普遍认为6年之内不会出现第三次熊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1973年至1974年出现的衰退是自1929年至1932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斯尔必将他们风险基金中30%的资产变现,这么做挽救了风险基金,否则很有可能会在1973年1月至1974年12月的经济动荡中崩溃。
1969年至1970年大批亏损的股民将投资高科技股的余额转向了热门的“顶尖50”系列,有意思的是,前不久也是这批股民哭死哭活要投资高科技股。
而当大部分的投资者都采用了“购买顶尖50股”的策略后,该策略马上就完蛋了。顶尖50的前20位输家平均股价下跌了50%-85%。
1974年底,道琼斯指数的所有股票均以6倍市盈率出售。而标准普尔400指数几个月前还以30倍市盈率出售,现在却跌到了7.5倍市盈率。
1974年,熊市重创结束后,斯尔必去见了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早在60年代后期,格雷厄姆就警告那些愿意听从他意见的投资者,股价过高不应购买。
1969年至1970年和1973年和1974,接踵而至的熊市证明格雷厄姆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格雷厄姆却建议斯尔必购买股票,他告诉斯尔必:“你正面临着这个时代购买股票的一个大好时机。做你该做的吧。”
斯尔必还开始投资自然资源公司的股票。20世纪70年代中期明显的主题就是通货膨胀上升,这有利于石油、矿业、林产品和其他硬资产。
斯尔必坚持购买自然资源股,远离热门股。近期,我们大A股的化工股和资源股的上涨也是源于通货膨胀的上升。与此同时,它将投资组合的年周转率降到15%的慢速。
在1974年年底的股市反弹中,斯尔必和另一位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正是由此脱颖而出的。在其后的9年里,这些小股票继续保持了优势地位。
1969年以10.64美元购进斯尔必风险基金的,到了1978年中期则价值14.64美元。9年来增长了43%,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却下跌了1.7个百分点。
所以,尽管股市不是在一个牛市时期,但一个机智的选股人还是可以获得成功的。1978年一月,斯尔必将他们的基金管理公司卖给了丰信国际信托公司。
往期推荐:
中国,不需要道歉! 疫情之后,中国或成世界最大赢家!推荐阅读:最难时刻已过!该操心未来了中国最新富豪名单公布,马云家族再次登顶中国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