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时刻已过!该操心未来了

鲁召辉论财富 2020-02-27 14:55

文|凯风

这个冬天,无数人无数企业共同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历经一个多月,疫情防控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效。形势仍旧复杂,但可以说,最难时刻已经过去。

然而,这场意外冲击,突然之间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东西,诸多生存法则由此被颠覆。

在这场冲击中,哪些观念被改变?哪些行业经受住了考验?谁能在危机中逆流而上?

01

其一,投资健康,将成2020年最重要的全民共识。

生命无常健康第一,在过去只是心灵鸡汤,如今却成了现实法则。这场疫情,不仅让人们看到医疗资源之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更让人明白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

在2003年之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口罩竟然一度成了稀缺的“奢侈品”,双黄连陷入与板蓝根一样被抢购的境地,医疗股一个涨停接过一个涨停,就连在线医疗平台的注册量都增长了10倍以上。

投资健康,无疑是社会文明的积极进步。而每一次观念之变,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井喷式爆发。

虽然疫情过后,短时的公共卫生防疫需求必然有所缓和,口罩的阶段性短缺亦将不复存在,但在这场疫情中蓬勃生长的在线医疗、医药电商、健康咨询乃至整个大健康产业,将会重续繁荣。

同时,经过这场疫情,人们在选择城市之时,已不再单纯只看GDP这些指标,教育、医疗、养老等硬核实力,无疑将成为重要因子。

这势必加大城市对公共医疗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整个医疗行业。

02

其二,风险意识复苏,提升抗风险能力将被摆在首位。

疫情冲击之下,无数企业无数个体突然发现,一旦失去了现金流,很快就会陷入困境。无论是高压的企业债务还是持续的房贷支出,随时都会变成不能承受之重。

同样,许多人也发现,一场意外冲击,尤其是不期而至的大病,会让财富一朝清零。虽然新冠肺炎治疗费用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遭遇新的重病。

在现金流和健康面前,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无疑将成为焦点。

这场疫情,相当于对全民金融意识和保险意识的再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更意识到用金融工具分担风险的必要性。

据银保监会数据,当年非典结束之后,健康险连续几个月出现100%-300%的高增长,这种倍数级别的增长一直持续到当年8月份。

随着保险意识日益不断增强,这种趋势,有望在2020年疫情结束之后得到复制乃至放大。

03

其三,“云思维”大行其道,“云时代”加速落地。

这场疫情,相当于对线上业态的全面练兵。原来,许多工作并不必然非要在单位才能完成,许多会不在现场开也没多大损失,许多线下的社交应酬不一定都是必要的。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在疫情中方有深刻体会。从线上娱乐到线上生活再到线上工作,“云思维”已经无处不在。

事实上,云业务都是存在已久,但直到这次疫情,线上业态才算迎来第一次全民大普及,并迅速为社会所接受。

云业务的优势,在这场冲击中展露无遗。

疫情要防控,经济秩序要恢复,当避免直接接触成为常态,在线业态迅速完成了补位,保证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线上业务,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特色,成为工作及生活的新选择。

“云时代”正加速到来。在线娱乐、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等新业态加速上云,使得线下市场面临着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

04

其四,制造业重要性再次凸显。关键时刻,才真正知道谁是国民经济的重心。

谁都明白制造业的重要性。然而,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人们很难发现中国制造业背后竟然承接了如此之多的就业人口,关联到如此之多的产业链,几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制造业创造了29.4%的GDP,远远高过房地产业和其它行业。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则显示,截至2018年末,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2亿人。

显然,每一个中小企业的遭遇,影响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无数个家庭。

这正是我们日益强调“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复工”的关键所在,也是政策多次倾斜中小制造企业的原因所在。

不难预测,在疫情之后,对制造业重要性的重估,或会加剧中国经济“脱虚入实”的进程,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的高新制造业将会得到更多扶持,而地产等行业或面临更多调控。

05

其五,消费主义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之前,消费主义文化滥觞于整个国度。举债消费、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屡见不鲜,由此带动商业餐饮乃至奢侈品消费的空前繁荣,然而这一切在疫情面前都显得极其无力。

这场疫情,会让许多人明白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从更长远来看,很多人将会慎重举债,不再乱花钱,更加注重储蓄与稳健型投资。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无疑将对奢侈品行业形成利空,对本土消费和本土品牌则是长期利好。

这其中,本土消费升级产品,以及具备性价比的本土品牌,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这种趋势,叠加方兴未艾的“新国货”运动,或将深远影响到未来消费市场与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养成。

06

危机带来反思,而反思则会带动社会进步。

这场疫情所颠覆的观念,无疑将重塑个体和企业的生存法则。无论是健康投资意识还是抗风险能力,无论是制造业再次崛起还是对消费主义焕新,抑或云思维模式的全国大练兵,不仅让许多人重新思考健康与财富的关系、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未来还将深度重塑行业格局。

显然,只有能适应这些新生存法则的行业,能在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企业,才能真正不被短期冲击所打垮,转危为机实现逆转。

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是“黑天鹅”概念发明者塔勒布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得收益的能力,对应的是对抗风险、应对冲击、超越周期、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特性。

一言以蔽之,反脆弱性,不只是抗风险能力,也不只是发展韧性,而是在压力下成长、逆水中行舟、在意外冲击下变得更强大的能力。

塔勒布提出的这两个概念,均经受住了历史的经验。这几年,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不确定性超出以往,“反脆弱性”越来越发重要。

全球已经进入不确定时代。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家企业想要真正基业长青,仅靠稳固基本盘是不够的,再强的护城河都难以保证永久的安全。只有主动接受挑战、不断自我“革命”、在危机中挖掘新生机,才能真正成为行业乃至时代的引领者。

07

那么,谁是这场疫情中最具“反脆弱性”的企业?

中国平安,无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场抗疫行动中,中国平安不仅经受住了冲击,业绩一如既往强劲,而且借助综合金融的资源优势,主动且深度参与到疫情阻击战当中,展现出强大的抗压韧性和调动活力,更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新业态发展势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之一是中国平安拥有强大的基本盘。

近日,中国平安发布2019年年报,多项业绩飘红:中国平安2019年共实现营收11688.67亿元,同步增长19.7%;归母净利润高达1494.07亿元,同比大涨将近39.1%,相当于平均每天净赚4亿人民币。

其中,科技业务板块表现亮眼,科技赋能作用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2019年,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为821.09亿元,同比增长27.1%;金融壹账通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区块链第一股;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其中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这个业绩,无论放在中国民营企业矩阵中,还是置于世界500强企业之林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平安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29位,蝉联全球多元保险企业第一位,展现出“大而强”的综合实力。

同时,在2019年波动频繁的资本市场中,中国平安表现出强大的成长动能:截至2019年末,中国平安股价较年初涨幅超68%,总市值高达1.54万亿,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金融保险公司。

比基本盘更重要的是,中国平安还具备强大的“反脆弱性”。

许多人对中国平安的印象,还停留于保险层面。事实上,中国平安早已进化成一颗参天大树——保险业务是主干,五大生态圈是枝干,主干枝干相互支撑,借助科技力量和生态圈层,不断向上往外繁荣滋长。

这不是文字游戏。

早在疫情之前,中国平安以深耕科技多年的实践经验,驱动整体业态向数据化经营转型,成功联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实现了从数据端到产品端再到业务服务端的全链路打通,“1+N”的业务协同发展模式实现阶段性突破。

这种生态布局,正是业界所称道的平安式综合金融经营模式,即“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也是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超前探索。

这三大赋能,生动诠释了平安的长期发展战略:科技驱动了多元生态建设,让金融更有竞争力;这些多元生态又进一步催生了新流量和新业务场景,从而实现对核心主业的反哺,完成对客户价值与商业生态的全面挖掘,最终形成了生态闭环。

这种探索,目前已经开花结果。

我们看到,在抗疫行动中,中国平安的保险保障、金融服务、医疗支援、智慧城市等全部上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科技等先进手段,参与到抗疫的最前线与大后方当中,远远超出一般企业捐款捐物的慈善范畴。

早在疫情之初,平安好医生成立新冠肺炎抗疫专项小组,提供在线义诊服务。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平安智慧医疗又向包括湖北在内的1500多家机构上线了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利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面对疫情冲击,平安推进的线上投保、理赔,有序保障了保险服务的正常运行。而在深圳,面对外来人口涌入的防控难题,平安智慧交通仅用48小时就研发出了“防疫重点车辆核查系统”,助力深圳交警全面抗疫。

这正是平安主动求变、善于创新带来的结果,也是科技赋能带来的独特优势,更是后疫情时代轻装上阵、引领时代进步的重要支撑。

08

在新的生存法则面前,中国平安靠什么乘风踏浪?

中国平安拥有综合金融的发展优势,借助多元化布局,利用科技推动各项业务融合发展,不仅收获了极高的“反脆弱性”,而且在时代变迁中先人一步。

一方面,当健康投资意识、抗风险意识成为新的全民共识,以平安保险业务、平安智慧医疗板块为代表的产业布局,无疑将会开花结果。

就保险而言,每一次健康危机都是对保险意识的再教育,带动行业倍数级的增长,以保险为主业的中国平安无疑正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虽然就短期而言,疫情冲击之下,线下渠道必然受到影响,但平安的线上承保、在线理赔等服务已经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月25日,平安累计完成49例新冠肺炎理赔,这些理赔均在线上进行,零接触服务提效保质也安心。

一旦疫情消退,线上与线下的业务合力,将为保险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新生动力。

就医疗产业而言,在疫情期间,在线诊疗和智慧医疗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

数据显示,仅仅在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PP访问人次就高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2019年平安好医生相关营收指标

另一方面,云时代的加速到来,也会让中国平安的整个科技业务板块全面受益。

这一次疫情,相当于对“线上业态”的全面练兵。中国平安早期布局的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远程教育等不仅在科技抗疫战中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而且正迎来可以预见的爆发式增长。

从保险理赔到金融服务,从远程办公到智慧医疗,从在线教育到智慧城市,云时代的每一个重要领域,都已经有了中国平安的身影。

此外,制造业优先的全民共识,在后疫情时代也将发挥作用。

对于以国计民生为使命愿景、积极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中国平安来说,这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好机会。

可以说,在危机引领的生存法则之变中,几乎每一个层面都能看到平安“反脆弱性”的存在,这正是中国平安应对疫情、面向未来的重要筹码。

09

危机感,是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从1988年在深圳蛇口诞生至今,中国平安先后走过互联网技术革命、金融科技和智能科技革命,历经了包括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多场意外冲击。

面对这些冲击,平安非但没被击倒,而且每一次都爆发出蓬勃向上的能量,将一个原本只有13人的单一产险企业,带往世界50强之列。

这背后,无疑是创新思维、改革意识和反脆弱性思维结出的累累硕果。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平安诞生于改革浪潮之中,身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

中国大陆第一张寿险保单正是出自平安之手,中国第一家进入外资的金融机构是平安,最早将保险业务升级为综金业务的也是平安,率先在金融行业全面探索“数字化转型”、将“金融+科技”“金融+生态”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样是平安。

平安是抢跑者,也是领跑者;是敢为人先的改革者,也是最具进取心的创新者,更是敢于自我革命的探索者。

正如马明哲所说,“平安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来自于面对市场瞬息万变、优胜劣汰的深刻的危机感,这已经成了平安文化的DNA”。

这句话,在这场危机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有句老话说,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中国平安做到了这一点,而这同样应当是这场危机留给所有企业的命题。

来 源:国民经略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