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基金发行冰点+自购潮,现在该买还是卖?
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基金发行经历了寒冬,都说“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潜在意思是市场火热时发行新基相对容易,但较难做出收益;市场低点时较难发行基金,但相对更容易做出收益。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自购潮却在涌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这不禁让投资者感到兴奋:基金发行冰点叠加基金自购潮,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快到低点了?目前进场是否预示着高收益与高胜率?
一、2月份新基发行规模接近10年冰点
先从基金发行效果上看,我们按月度频率,回溯近十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发行数据,可以发现最近几个月基金发行热度持续走低,与2020年的发行盛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看完整体趋势后,我们再单独拉出近两年的数据,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可很明显看出,今年2月份的新发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规模仅70亿,跌到了近两年最低点,第二低的是今年1月份,为749亿。对比来看,2月份的新发规模还不及倒数第二的十分之一!“冰点”名副其实。
近10年基金发行较差月份统计(按平均发行份额由低到高排序):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二、基金公司自购潮涌现
再来说基金的自购潮,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往往被认为是传递看好后市的信心,对市场情绪有着积极影响。那历史上的自购潮,是否真的都发生在市场阶段低点?
我们以股票型+混合型为统计对象,按月度为频率,统计近10年基金公司自购净额。分阶段看,本次大规模自购潮发生在2021年7月-2022年2月,而上一次明显高于其它区间的自购潮,发生在2015年7月-8月(股灾后救市阶段)。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按单个月度来看,去年12月份基金自购规模创下6年来新高,紧随其后的是今年1月份。不过今年2月份的自购规模没有跟上来,下图近两年自购规模统计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三、如何解读发行冰点+自购潮,市场是否已到低位?
单从主观印象上看,基金的发行冰点往往预示着市场阶段低点,我们取月度平均发行份额,与沪深300指数点位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2.28)
图中我们用矩形框标出来的7次基金发行阶段冰点,有5次(黄色框)对应的是沪深300阶段低位,后续市场都经历了一波相对可观的上涨行情;有2次(蓝色框)对应的是沪深300下跌中继,此后市场都继续调整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像样的拉升。
整体来看,基金发行冰点大概率是不错的买入时机,但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也需要忍受短期的调整,而不是买入后就大涨。
再来说基金自购潮,2015年7月、8月自购规模暴增有着响应救市的特殊原因,我们仅看其它区间段。2020、2021都是自购大年,其中2020年自购16.21亿元,2021年自购34.39亿,但持续了两年的自购潮之后,今年市场仍在走低,或许说明不能简单将自购等同于抄底信号。
反过来看也是一样,从后视镜角度2018年是很好的“抄底”时机,但该年度基金自购规模相比2017年几乎无增长,更远小于2020和2021年。即:在市场真正阶段低位,基金自购规模并没有显著增长。
关于这一结果,财信证券研报《2018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数据跟踪暨如何看待基金公司自购》给出的结论是:市场行情与基金自购规模无直接关系,是否是自购品种与基金业绩表现亦无直接关系,基金自购对行情、基金业绩影响有限。
过往数据表明,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往往是站在中长期的角度,至少在3年以上维度里市场是处于相对便宜的区域,但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市场短期涨跌,因此也绝不是最低点的信号。所以,对待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投资者更应该看作是彰显信心以及被后市不悲观,而不应该看作是吹响号角的“抄底”信号。
总结
从过往数据看,基金发行冰点大概率是不错的买入时机,但也要做好忍受短期调整的心理准备;相比之下,基金的自购行为就没有那么强的指导意义,可能更多是彰显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2月份基金发行冰点后,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比如广发林英睿、财通金梓才、国泰程州等都选择在3月发新基,或许也在向投资者传达对后市的不悲观态度。总之,不论是基金发行冰点,还是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亦或是近期出现的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放开限购等等,或许都在传达一个信号:当下并不是悲观的时候。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