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公募基金历史上有过两轮大扩容,一次是2006-2007年大牛市催生,另一次则是2019-2021年资管新规与结构牛推动。
大扩容的另一面,是广大基民的深度套牢,是动辄30%-40%的亏损,最终导致在当下时点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这个行业积累了巨大的负面情绪。
而在这个背景下,众多理财师群体处于一个极端尴尬而又无比被动的局面。
想想看,当你要给一个已经亏损了40%的客户推荐新基金产品时,这感觉该是多么的无力。
基金销售看天吃饭,容易卖上量往往意味着客户在不久将来的大幅亏损,以及巨大的客诉压力;而适合布局的时点又往往和基金发行冰点相伴相生,根本卖不上量。
左右都难受,怎样都挨揍,所以现在卖方销售转型买方投顾的呼声又高了起来。
投顾新阶段
恰巧,上周五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一被寄予不少期望的业务形态,迎来了由试点转正的里程碑。
这份征求意见稿,于我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反复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很明显,基民这两年投资体验不佳,错配是重要原因。不管是风险偏好,还是流动性,抑或是投资预期管理,投前与投后的巨大差异,让人怒气不打一处来。
管理规定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要求不能以货架形式展示组合,在客户进行适当性匹配前不得展示组合的业绩。
在试点阶段,有些机构和个人还是拿基金投顾当产品在销售,你要问他基金投顾和基金组合、FOF有啥区别,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这次征求意见稿讲明白了,要先做好KYC,了解清楚客户需求,再匹配对应的策略,别总是想着靠业绩一招打天下。
在此基础上,对于投顾组合历史业绩的具体展示,波动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的披露,都有了明确且详细的规定。
如果资管这一行要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些动作都是必选项。
除此以外,基金投顾的资产配置更多元化了,将私募纳入了池子,但在比例上,单一客户投资单一私募基金比例不能超过5%,通过FOF、MOM方式持有私募基金的还需要穿透。
“投”上多元、“顾”上用心,投顾服务的发展将更有利于投资者,自然也对投顾机构以及身处其中的投顾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换个名头,搞老把戏,行不通了。
一路同行
当然,行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买方投顾是未来的方向,而在转型发展的当下,我觉得理财师们其实就是在做投顾的活,只是由于身处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矛盾。
本质上,理财师提供的投资咨询和投顾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类似的,提供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对理财师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客户现有的风险评级下,为客户推荐符合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以及适销对路的理财建议,帮客户解决了一些问题,获得了客户的信任。
但在卖方销售的生态下,理财师操心的事却成了新基金又被摊派了多少任务,自己需要买多少钱,在销售绩效的KPI下,整日整日地陷入工作的无意义感。
最近,大家更是焦虑地讨论着失业,讨论着被ChatGPT取代,讨论着金融行业降薪的趋势。
我们与其陷入在不安和烦躁之中,不如向着更为科学、合理的买方投顾努力。
诚然,许多事情作为个体无法改变,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给客户提供合理的投资解决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最终收获的成长和信任,才是ChatGPT眼下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从这个想法出发,给处于市场低谷的理财师们加加油,打打气,带来些实实在在的支持——更扎实的投研体系,更全面合理的资产配置能力,更科学的持仓诊断以及更温暖的投后服务,我们和华夏基金一道尝试做起了「卓越班」这件事。
在这里,我们打破了基金公司+理财师=基金销售的固有定式;跳出了基金销售任务的桎梏,不用为卖货苦恼;告别了不同机构之间的battle和互卷。借助华夏基金专业的投研能力和我们自己讲人话又相对专业的小亮点,和理财师们一起在我们喜欢的、擅长的、创造价值的事上不断前行。
或许正是源于这种简单纯粹的初心,没想到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在这个基金行业的倒春寒里,「卓越班」大概是今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场活动,虽然有些奔波,有些累人,但是看到基金经理们打着飞的分享投资干货,138家机构的350位理财师充满热情与求知,真有些小小的感动。
上半年的卓越班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意犹未尽中暂时告一段落。
好在下半年很快到来,我们和华夏基金将在更多城市,在上半年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卓越班」,即使在A股虐人的时刻,也不离不弃,一路同行。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