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我的操作只是添乱吗?
前两天,米斯特李转了一篇基金行业的资深前辈写的文章给我。
要知道,我们两个私下并不喜欢聊行业,因为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俩的打法天差地别,平时谁也说服不了谁,聊多了反而伤感情。
但这次他愿意跟我聊,肯定是有什么东西触动到了他内心“柔软脆弱”的一面。
“兄弟呀,我想不通。”他眉头紧皱。
“这些买不起房子、排队买奶茶的年轻人,在财富的二次分配中被割韭菜,在互联网上积压了大量对基金行业的愤怒和不信任。”
他把文章中的这段话读给我听,一字一顿,仿佛每个字都剜着他的心。
“咱们买基金亏了这么多,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手机这样了我™都不舍得换,究竟是为了什么!”米斯特李重复着,把他的战损版iPhone甩在了桌子上。
这是早上进地铁时,一个手滑的结果,屏幕右边的这道白道道,正是一个在股市深度亏损的中年男人的心理防线。
“我劝你还是轻一点,至少现在还能用,你以为真摔坏了嫂子就会给你批银子吗?你账户现在亏了这么多,还能有口饭吃就得烧高香了。”我拾起他的手机,仔细端详了一下。
“不行,我得看看数据,到底要看看基民的操作对自身收益率的影响到底怎么样。”米斯特李蹭着自己的胡子碴,盯着屏幕说道。
固收,抄社保基金的作业
作为一种普惠金融,公募基金肩负的是普通人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权益产品的属性又决定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赚钱,在A股这种波动剧烈的市场里,置身其中的煎熬还只多不少。
投顾、FOF的产品设计,其实就是想办法减弱普通人的操作对基金本身净值波动带来的负贡献。
基金年报中的,加权平均净值利润率和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率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民操作对受益的贡献,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表明基民操作是正贡献。
在10,000多只成立了的基金产品里,规模在2亿以上,基民操作还能是正贡献的,不到1000只,占比不到10%,倒是应了那句“七亏二平一赚”的老话。
而这些操作正贡献的产品里,除了少数FOF以外,偏固收性质的纯债、绝对收益、偏债产品又占了将近7成,剩下的才是权益。
去年年底债市遇到了一波回调,但投资者在这上面的收获其实还好,考虑到固收产品不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的操作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对固收,我跟米斯特李其实都不大感兴趣。
我主要还年轻、久期较长,能够承担较大的市场波动;而米斯特李,确有难言之隐。
“我现在已经亏这么多了,现在换固收,那一辈子都回不了本了。”
但如果有朋友问起,我们会倾向于让他参考社保基金的选择。
2022年年报显示,全国社保二零八、二零九为首的组合,重仓了招商双债(161716)、招商信用添利(161713)、鹏华丰泽(160618)、富国天丰(161010)、富国天锋(161019)、广发聚利(162712)这些偏债产品。
对那些账户里躺着7位数、8位数的有产阶级,或者替朋友理财的无产阶级同志们,您想稳妥为上,可以优先考虑以上产品。
主动权益,红有红的道理
而权益方面有意思的就多了。
先说主动权益,我找出来规模在20亿往上,基民操作正贡献在1%以上的一些产品。
这几年的红人,像安信池陈森、交银韩威俊、杨金金;南方林乐峰、富国曹文俊、孙彬、王园园;大成徐彦、易方达陈皓、中庚丘栋荣、嘉实肖觅等尽皆上榜。
“谁说业余投资者操作是负贡献,你看这些产品,咱们基民操作得就不错呀,这可真有意思!”
“确实有意思,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你发现没有?这些上榜产品中的机构占比大多在50%以上?”我指着表格的最后一列说道。
看到这里,米斯特李感慨良多:“那还是机构牛逼!”
“虽然不知道机构是近水楼台,提前埋伏了这些绩优的产品,还是稳准狠地在基金业绩走出来后流入。鸡生蛋蛋生鸡的背后,是在机构青睐的这些基金身上,操作得确实好”
米斯特李啧啧称赞。
ETF,无限子弹
另一方面,ETF方面更有一番滋味。
去年港股波折巨大,投资者们纷纷借道ETF一路抄底,加权平均净值利润率大幅领先产品实际的贡献。
可想而知,在3月和10月有多少朋友在出手,那时出手的份额应该已经收获不菲了(虽然总体还是负的)。
“知道这叫什么吗?”我推了推眼镜。
“叫什么?这™叫无限现金流永续式加仓,这这这...”米斯特李看了看自己,已经站在悬崖边上的融资账户,面露难色。
“所谓恐惧,主要来源于火力不足。去年咱们广大投资者无限火力加仓港股的操作,现在看起来效果是很好的,并且注定是会载入史册的。”
正好,上周我们在《今天我,清空了所有股票》的评论区留了个下集预告。
没想到大家这么给面子,那我们尽力,争取最快速度推出这个故事,大家敬请期待。
全文完
本文系虚构,如有雷同,那是巧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