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


详细特征
  当时,估衣街还是民俗活动的中心,每逢元宵节这里放灯三天,对此,诗人曾描绘:“估衣街上鱼龙舞……春灯还我少年心”。1986年,经市政府修复,估衣街再现昔日历史风貌。130多家敞开式大小店铺装上宫灯,亮起金字匾额和根联,挂起幌子和装饰物品。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如瑞蚨祥鸿记、庆记和谦祥益保记,其铁花罩棚的特色造型整修一新;达仁堂药店朱漆廊柱,花格门窗,“京都达仁堂”的铜匾,等等,恢复了老店的风姿。估衣街上的建筑,青砖灰瓦,造型简朴,虽有装饰,但繁简得体。街西口立起一座仿古牌坊,街东口新塑有50米长的“二龙戏珠”,与这条古街原有建筑浑然一体。历史沿革
  天津自明初设卫以来,一直是通衢大邑,人杂五方,素称“畿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因而衣食住行,风月繁华,无不竞奢糜丽。 天津清代诗人有诗句:“繁华要数估衣街。”估衣街,现仍存在,地处红桥区北门东。为昔日集中出售服装之所,反映了天津服装行业的鼎盛局面。
  天津史书上及现存城市布局中,有踪迹可寻的老商业街,要数估衣街。《元史·海运编》里曾提到杨村马头。而清初《天津卫志》中屡屡提到马头渡等地名。明白误的,马头渡地居现在的北大关桥址。由此可推断元明时天津卫的繁华商业街—马头东街,即现在的侯家后中街、估衣街一线。明代天津巡抚李继贞被天津人崇祀而建有祠堂。据民国《天津县新志》编撰人高凌雯考证,李继贞祠堂在马头东街。而李的祠堂为清代万寿宫,即今北马路北门东小学,该小学前门原在今估衣街上(后移至北马路)。故马头东街为今估衣街可证。换句话说,估衣街就是有600多年历史的马头东街。
  估衣街西口,现在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沽,是指天津旧有七十二沽(沽者,小水也),所以“沽上”就成为天津的代称。“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两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铭(莼客)来天津,经常到估衣街游玩,他在自己的《越缦堂日记》中曾描写这条街“廊舍整洁”,“几及二里”,繁华绝似“吴(苏州)之阊门”。可见它繁荣的面貌。估衣街上有各种老字号老商店,如吃饭饮宴,有“估衣街里赵洪远,一饭寻常费万钱”的说法。天津饭店中的老“八大成”(八家字号中含“成”字的大饭庄:如“聚合成”),大部分在估衣街旧贾胡同或侯家后。再如天津最老的洋广杂货商店“范永和”及京都达仁堂,老皮货凉席店都在估衣街上。西口面对的是“五甲子”老烟铺该烟铺至晚设于是1644年。估衣街店名
  当然,估衣街上最多的仍然是服装店与绸缎庄。据“七七事变”前统计,在估衣街(东到锅店街)上开设的绸布棉纱呢绒布庄、裘皮商及服装商店(包括内局货木栈)就有:谦祥益、敦庆隆、元隆、瑞蚨祥鸿记(经理辛挹泉)、华祥、瑞蚨祥(经理李文泉、绵章、宝丰、崇庆、万聚恒、庆德成、益庆和、怡庆、德益栈、同丰裕、义丰厚、德益成、庆利恒、义聚恒、宝昌、西裕兴、庆祥、天顺成、裕兴文、毓盛长、荣馨、裕盛永、庆丰、荣庆、大庆元、永康、新丰泰、瑞森祥、义信成、公益、庆盛恒、恒祥公、大丰泰、鸿生义、恒利、东泉盛、永聚成、四合元、篮生祥(张省三)、德源(经理陈少轩)、瑞兴、同益、广兴永、华泰、聚源德、德源(经理陈锡九)、益合、恒兴德、宝顺合、万兴厚、祥记、文兴顺、华盛、义兴合、信达永、德茂成、毓成斋、宝元隆、顺兴德、益生、春泰、恒泰庆等。其它资料
  估衣街上当然卖估衣,就是卖旧衣。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一首:
  衣裳颠倒半非新,
  挈领提襟唱卖频;
  夏葛冬装随意买,
  不知初制是何人。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天津估衣街上主要店铺——估衣店的经营活动。一、衣裳半非新,必是旧物。因天津当铺很多(“四十八家当店齐”),居民中经济变化既大又快(天津有“富贵无三辈”的说法),因此家中新制的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破产送进当铺,往往又无钱去回赎,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所有权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即按堆儿编号售出,卖者多为估衣铺,便拿到估衣街上售卖。当时要喝唱吆喊:“这一件皮袄呀,把它卖了吧!”声如歌唱,买主可讨价还价。故诗中说“唱卖频”。买的既是旧衣服,当然“不知初制是何人”了!
  估衣街上的服装店,是从面料开始,到丝线、估衣、新衣、皮货、军衣,无所不有,是具有600年历史的一条服装商业街。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旅游特色
  现在,从一些老棉店门面上,还要看到昔日风采,高大的院墙上有铁花罩棚,院内是宽敞的店堂,一般是楼上楼下都设柜台,与京都大栅栏的大绵布庄惊人地相似。这说明天津与京都在清代同样繁华热闹,曾吸引着南北游客。其它相关
  淮安估衣街
  清代史书记载,当年淮安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留存的著名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清代左宝贵祠等。所以,古淮安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
  估衣街,顾名思义,当年是卖估衣的地方。
  一街筒子的店铺,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卖得最多的是旧衣服。有人考证,估衣,并不都是卖旧衣,而是服装集成之处,总之是卖衣服的地方。还有人说:这个估衣市场是指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再现淮安当年服装行业鼎盛之景。想想也是,当年从运河里来的四面八方的商贾(主要是盐商)、漕船、舟子、官宦、百姓人家,行走、访亲、见面、会客、过年、办节、喜庆、奔丧,总要扯件服装,做点体面事情;或有旧衣服拿来买卖。《老残游记》第八回:“因在估衣铺内,选了一身羊皮袍子、马褂,专差送来。”明清小说里经常写道:“这皮袄黢黑油儿的皮,福绫缎儿的面呀,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九道弯亚赛罗丝转儿。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三羊开泰。”
  清代有一首《估衣街竹枝词》,这样写道:“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
  这街里子可是当年康熙爷下江南年间改造的市面。那时节,可能也叫“政绩工程“,这可关乎到当官的顶带花翎,当官的乐得屁颠屁颠的忙开了。街道由一个程姓徽商捐资的,徽商有钱,就像现在的大款巨商赞助社会工程一样,非常有脸面,又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还能流传百代,他何乐而不为呢?!街巷地面都是长1米,宽0.5米,厚0.1米的条形青麻石铺设而成,俗称青石板街。两侧至今还有一半以上的建筑是明清时的小瓦二层小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