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
简介
担负一定区域的商业活动中心职能的城市,或一个城市内部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
pic-info">商业中心
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服务业网点分布,一般符合中心地学说阐述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形成区域的商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的商业中心区。担负区域商业中心职能的城市,按其规模有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的等级差别,它们一般都是由中、小城镇逐渐成长起来的,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易于成为商品集散中心的优良的地理位置。例如:有的位于几条河流的汇合处,如天津、汉口;有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的海口,如上海、伦敦;有的是若干条铁路的交点,如郑州、芝加哥;有的则属于海陆运输的中转港口,如大连、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等等。国际上的自由港,也往往因交通位置及自由贸易条件而成为超越国家范围的商业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商业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生产和交通的发展,一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可以导致商业中心位置的变化。海运的发展使有些河港城市失去原有的商业地位,如中国扬州的商业地位让位于上海,埃及开罗大部分对外贸易转移到了亚历山大港。
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集中地区,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寺庙、教堂、市政厅、广场或居民密集点为中心自发形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集中了各种零售商业、批发商业、金融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构成市内的商业中心,称为中心商务区(CBD)(见市中心)。在大中城市,由于市区面积大,为适应距全市性商业中心较远的居住区的需要,往往形成若干次一级的商业区。而在特大城市,随着郊区化的发展,市区人口纷纷迁往郊区,郊区购买力提高,从而吸引了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活动,形成了城市外围的中心商业区。这些城市外围的商业中心都有超级市场和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并有酒吧间、廉价零售店、出售冷饮的营业厅、餐厅、汽车游客旅馆、停车场、游乐中心和公园等。城市内的各级商业中心,都设在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段。商业中心的类型
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一) 都市级商业中心
都市级商业中心是指商业高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辐射范围超广域型的商业中心或商业集聚功能区,是最高等级的城市商业“中心地”。都市级商业中心辐射能力强,业态丰富多样,并在城市中占据中心重要地位,具有城市最为繁华的商业和最具活力的市场,服务范围和影响面一般涵盖整个城市、周边地区甚至国内外更大的范围,一般在都市级中心,其购买力有50%以上来自该商业区以外的地区。
1. 区位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区、主要交通枢纽、历史形成的商业集聚区。
2. 功能特征:行业齐全,功能完备,形成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的有机集聚。
3. 商业特征:商业网点相当密集,市场最具活力,商业最为繁华,辐射力极强。大城市的商业营业面积一般为30万平方米左右;小城市商业面积更大,包括辐射周边的郊县、乡镇等。
4. 客流特征:交通方便,客流量大,面向整个城市的消费人群;与旅游、商务等结合的商圈市外、海外来消费人口占50%以上,如王府井大街。
5. 业态特征:业态齐全,资源配置合理,市场细分度深,选择余地大。
(二) 区域级商业中心
区域级商业中心介于市级和社区级商业中心之间的商圈,是指商业中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服务范围为广域型的地区商业中心和集聚区。该等级商圈布局一般选择分布在各区通达性较好的地方,主要提供中间档次但购物频率较高的消费品,服务人口一般设定在20万左右,确保满足区域内居民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需要。 随着商圈的不断发展和整个城市功能的高速,某些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区域级商业中心将充分发展演变成为副市级商圈,甚至市级商业中心地。
1. 区位特征:位于居民集聚区、交通枢纽、商务集聚区。
2. 功能特征:功能比较齐全,区域辐射优势比较明显。
3. 商业特征:网点比较密集,结构合理,业态多样,商业营业面积为10万平方米左右,能基本满足区域内居民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需要。
4. 客流特征:服务人口为20万人左右。
(三) 社区级商业中心
社区级商业中心是指商业一定程度集聚,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商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商业集聚区,满足本社区居民“开门七件事”,是最基本的商圈和城市服务体系。该级商圈是比区域级低一个等级的商业中心地,以大中型超市为主,有各类餐饮、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邮局、银行、美容美发、沐浴、修配等各种服务设施。社区级商业中心的影响面主要为社区居民,一般在社区级商业中心的外来购买力不到10%。
通常认为,城市商业规划发展距市级、区域商业中心1-2公里以外的居住区,服务人口5万人左右,应有一个相应规模的社区级商业中心,这在控制性规划指标中都给出了相应的配套商业指标,商业营业面积为1-2.5万平方米之间,同其他级别的商圈实现联动、错位发展。
(四) 特色商业中心或特色街
特色商业中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主要利用好城市浓厚文化氛围、历史古迹、民族民俗风情发展具有独特风味的特色商业中心或特色商业街,其吸引目的性消费者。 特色商业大多位于历史文化景观区、旅游景点,是休闲娱乐业态集中、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景观,同历史、旅游、文化等进行嫁接。如北京的三里屯、什刹海、南锣鼓巷、海淀图书城、红桥市场、秀水街等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代表,特色商业最能代表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旅游与商业价值融合程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一)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
一般来说,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通常也是商业活动繁荣的地区,因为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可以为商业提供日趋丰富的商品货源。而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又是各土产部门货畅其流的桥梁和纽带。例如,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既是现代工业中心,又是现代商业中心。
(二)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所以,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发展的先行官,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要求。我国长江、黄河沿岸,京广、陇海、京沪和京哈铁路沿线之所以成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物流发达、人口密集、城乡差别小的地区,而且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商贸中心,除了得益于各种客观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些地区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方式多,铁路干线长,公路干线交叉,使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可以转移迅速,保障市场供应。所以,便利的交通运输既是发展社会生产,又是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形成商业中心的首要条件。
(三)人口因素是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因为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对商品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起决定的作用,即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多的地区所需的消费品数量多、品种杂,需要相应设立各种商业生产企业和商业经营管理部门。由于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生产以及各地区的差异性,使得必须加强商品交换以及与周围经济区域的经济联系,从而使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多的地区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所以人口因素是形成商业中心的重要条件。
(四)其他因素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军事因素等,它们对商业中心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也要变,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策的重新制订和实施,会影响到商业中心的形成和迁移(经济区、特区);由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国都、省会等地址要选择、迁移;由于历史原因形2O3残能裔锤。疑基中;山;宦船鲣展至令识是商鳃中心(东部沿海地带)i出于军事影响,使一些城市既是军事名城又是商贸中心(武汉市、重庆市)。由此可知,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须要考虑综合因素。从全国看,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此外,各省级行政中心也同时是各省区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基本特征
1.地区差异性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劳动地域分工不同,使商品生产在地区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地区纺织产品生产和发展在全国居特殊重要的地位,如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有的地区以生产钢材为主,如鞍本地区、京津唐地区;有的则是生产和调拨棉花的主要区域,如新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有的则是产煤区,如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
2.较强的综合性
商业中心必须具备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较强,经济活动集中,劳动生产率高,文教、科技水平先进,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发展的特征。
3.较强的聚集性
是指商业中心交通方便,通信发达,商情信息灵通,货源流畅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4.较强的辐射性
是指商业中心通过在周围经济区设置各类批发站、零售部、服务设施,交流货物、交流市场信息,对周围的各市场和经济地区形成较强的辐射面,从而使商业中心联系范围愈广,吞吐、集散作用愈大,规模愈大。商业中心的基本作用
(1)促进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商业中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商业中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本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2)促进生产,引导生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商业中心组织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商业经济活动,能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经济优势,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迅速发展。
(3)促进商品交换,强化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联合。我国商业中心的发展概况
我国商业中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新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先秦时代,我国在商业经济活动发达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些不具有完全商业中心意义的商品集散中心,如大粱(今开封)、蓟(今北京)、洛阳等地,这是我国商业中心的萌芽。
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商业中心。隋唐前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商业中心集中于北方和内地,如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随着全国经济的繁荣,商业中心的地域分布向南扩展,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例如建康(今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但当时长安仍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商贸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商业中心进一步发生变化,商业中心进一步增加,多以南方商业中心为主,如宋代的临安(今杭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全国商业中心城市达50多座,北方除北京、盛京(今沈阳)由于先后成为京都所在地而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外,南方商业中心以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线三个地带最为兴旺,出现了一些商业名城,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夏口镇等。
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由于西方列强利角溢藩稽H蒋为l橙鼯藿憨,程粳}茜i萼手组民勉鼬人、伞赢‘监串心、辕挟发展起来,从而使我国商业中心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偏少,地域分布不平衡。这一时期商业中心主要是广州、上海、天津、厦门、青岛、大连,并以上海最为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对东南沿海商业中心进行技术改造,调整商业经济结构卓有成效从而继续扩展外,广大内地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带发展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使之迅速崛起一批新的商业中心,如兰州、西安等。而且从全国的角度观察,初步形成了全国各省(区)、地、县乃至乡镇(集镇)多层次的商业中心体系。商业中心的地域分布由东部沿海逐步向内地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商业中心分布状况逐步改善,日趋合理。
主要商业中心分布
商业中心按其规模可分为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区性商业中心。
(一)全国性商业中心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是指对全国或在较大地带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具有组织和制约作用的商业中心。全国性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交通方便的枢纽城市,并且有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多与全国性的经济中心相结合,也有同政治中心相结合的特点,大多设在工商紧密结合的大城市。由于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服务设施齐全,拥有各类批发机构和较完善的零售网点,收购和销售各类工农业产品,因此组织商品流通作用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由于历史发展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各有差异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全国性商业中心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沈阳、武汉、重庆、西安。
(二)地区性商业中心
地区性商业中心,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具有组织和制约作用的商业中心,地区性商业中心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其吸引力远不如全国性商业中心,但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引导当地商品生产和组织商品流通的枢纽点。
我国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分布相当广泛,多数设在生产较发达,交通较便利的省辖市,可以与当地生产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相结合,也可以是当地较大的商品集散地。作为全国性商业中心的补充,以组织地区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为主,它对于发展商品生产,促使落后地区进一步开发,并加强区域间各种商贸联系,搞活经济,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1)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这些城市一般既是省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省内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如杭州、成都、哈尔滨、石家庄、太原等。有些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全国的商品交换和经济联系中十分重要,如江苏的南京。
(2)沿海港口城市。主要是利用其沿海海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即腹地广阔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内、外贸易中心。如深圳、大连、青岛、连云港、厦门等。
(3)与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结合的商业中心。这类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与重工业结合紧密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鞍山、太原等;与轻纺工业结合紧密的无锡、合肥、湘潭、长沙、南昌等;与旅游中心结合紧密的桂林、昆明、杭州、苏州等。
(4)内地或边区少数民族商业中心。如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延吉、吐鲁番等。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金融中介理论
外汇交易法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