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预期理论


简介
  理性预期即为合理预期,是约·穆思于1961年提出的,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十分流行,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界最新的一个流派,即理性预期学派。
  所谓合理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论内容
  合理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会在对现有信息进行充分加工的基础上得到的有关经济变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理论上说,合理预期所指的预期不仅是对一个变量的取值的预测,而且是对这个量的取值的概率分布的判定。在合理预期下,对经济变量的预期都会等于其事后的实际均值,实际情况对均衡的偏离不是来自经济主体的预期,而是随机扰动因素造成的。因此,合理预期包含三个含义:(1)经济决策主体都是理性的,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为了得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会力图得到一切与决策有关的信息;(3)经济决策主体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其他
  合理预期的政策含义在于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货币冲击一般首先影响到的是一般价格水平,因此经济人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分辨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总需求变化,因此,在短期内,货币冲击的确可以起到改变均衡产出的作用。但在长期,人们总会一时到系统性货币政策调整的规律,并对自己的预期进行相应的修正,从而使得关于总需求的预期与实际总需求的变化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总产出水平将始终维持不变,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而不能改变实际均衡产出,这一结论也被称为“货币中性论”。而这也意味着,要使宏观经济政策成功地改变总产出,那么这种经济政策的推行就必须毫无规律,以免为社会所预期,因为在预期失误的情况下,工人和企业会认为是相对价格在发生变化,因而会相应地认为劳动和产品需求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就业产出水平发生变化。即:(1)能够被预测到的货币供给的改变只能改变总体价格水平,对实际产出就业没有影响;(2)只有未被预测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能改变实际产出
  因此,合理预期在于:(1)系统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2)只有未被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改变总产出,换言之,宏观经济政策只有具有欺骗性才能有效,而且这种有效性只是暂时的,因为合理预期的当事人不会在长期中系统性地和持续性地犯认识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