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说


  国际收支说(Balance of Paymen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国际收支说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
  1944年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的货币论。
  早期形式是国际借贷学说。1861年,由英国学者葛逊(G.Goschen)提出。其实质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影响外汇供求和国际收支的因素。
  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者应用凯恩斯模型来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从而形成国际收支说的现代形式。
  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国际收支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汇率的变动和决定。
  国际收支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核心思路是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流量供应决定了短期汇率水平及其变动。这一特点使其很难解释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