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的判断
1、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1) 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 / L)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结果(原因和流向)
3、贸易利益
4、价格的确定(局部均衡分析)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的分析
假定A、B两国,拥有同质的(Homogenous)劳动资源,生产同质的F商品和C商品。又假定A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8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4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2单位劳动。同时还假定A、B两国不发生技术进步,也不存在生产的规模效应,即生产成本不变(Constant Production Cost)。可以有如下表所示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Two-Country-Two-Good Trade Model)。
如果商品交换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Barter Trade System),则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两种商品在两国国内市场上的交换比率(Domestic Exchange Ratio between the Two Goods)或“用一种商品数量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 of One Good in Terms of Units of the Other Good) Ra 和 Rb 必须依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即:
Ra=1F:2CRb=1F:5C
以上模型表明,A国在F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C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它们各自都可以以比对方绝对低的成本从事某一特定商品的生产。依照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都应集中致力于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也就是说在经济资源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它们各自国内的经济资源(劳动)应该向其最擅长的部门转移。现假定A国原来从事C商品生产的16单位劳动转而生产F商品;B国原来从事F商品生产的10单位劳动转而生产C商品1。结果是A国F商品产量增加C商品产量减少,B国F商品产量减少C商品产量增加,两国总起来考察,F商品和C商品各净增加了1单位。依据绝对优势理论重新配置资源带来了世界生产总量的增加,当然也就提高了世界的总体消费水平。
在开放市场进行贸易的条件下,两种商品的(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between the Two Goods)国际市场交换比率或国际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 Ri 必须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即:
Ra>Ri>Rb 或者 5C>1F>2C
如若不然,贸易势必无法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参与贸易的双方才都能获得贸易利益。如果两国间的竞争最终使国际市场上1单位F商品同4单位C商品相交换。即:
Ri=1F:4C
则A、B两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都能确定地获得贸易利益。同他们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相比,A国每出口1单位F商品的净利益为8单位劳动,每进口1单位C商品的净利益为2单位劳动;B国每出口1单位C商品的净利益为1/2单位劳动,每进口1单位F商品的净利益为2单位劳动。
各国发挥自身拥有的绝对优势,在贸易往来中都能各得其所,再也看不到所谓的“零和游戏”。普遍存在着的贸易利益表现为劳动的节约。节约下来的劳动可以再投入生产,进一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社会消费总量。节约下来的劳动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使社会成员的闲暇增加,进而从另一个方面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
与本条目相关的条目
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
1、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1) 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 / L)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结果(原因和流向)
3、贸易利益
4、价格的确定(局部均衡分析)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的分析
假定A、B两国,拥有同质的(Homogenous)劳动资源,生产同质的F商品和C商品。又假定A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8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4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2单位劳动。同时还假定A、B两国不发生技术进步,也不存在生产的规模效应,即生产成本不变(Constant Production Cost)。可以有如下表所示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Two-Country-Two-Good Trade Model)。
如果商品交换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Barter Trade System),则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两种商品在两国国内市场上的交换比率(Domestic Exchange Ratio between the Two Goods)或“用一种商品数量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 of One Good in Terms of Units of the Other Good) Ra 和 Rb 必须依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即:
Ra=1F:2CRb=1F:5C
以上模型表明,A国在F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C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它们各自都可以以比对方绝对低的成本从事某一特定商品的生产。依照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都应集中致力于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也就是说在经济资源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它们各自国内的经济资源(劳动)应该向其最擅长的部门转移。现假定A国原来从事C商品生产的16单位劳动转而生产F商品;B国原来从事F商品生产的10单位劳动转而生产C商品1。结果是A国F商品产量增加C商品产量减少,B国F商品产量减少C商品产量增加,两国总起来考察,F商品和C商品各净增加了1单位。依据绝对优势理论重新配置资源带来了世界生产总量的增加,当然也就提高了世界的总体消费水平。
在开放市场进行贸易的条件下,两种商品的(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between the Two Goods)国际市场交换比率或国际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 Ri 必须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即:
Ra>Ri>Rb 或者 5C>1F>2C
如若不然,贸易势必无法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参与贸易的双方才都能获得贸易利益。如果两国间的竞争最终使国际市场上1单位F商品同4单位C商品相交换。即:
Ri=1F:4C
则A、B两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都能确定地获得贸易利益。同他们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相比,A国每出口1单位F商品的净利益为8单位劳动,每进口1单位C商品的净利益为2单位劳动;B国每出口1单位C商品的净利益为1/2单位劳动,每进口1单位F商品的净利益为2单位劳动。
各国发挥自身拥有的绝对优势,在贸易往来中都能各得其所,再也看不到所谓的“零和游戏”。普遍存在着的贸易利益表现为劳动的节约。节约下来的劳动可以再投入生产,进一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社会消费总量。节约下来的劳动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使社会成员的闲暇增加,进而从另一个方面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
与本条目相关的条目
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外汇佣金
服务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MG金融集团
销售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外汇
FDI
投资
Writer
银行
阴烛
管理
MACD
企业
width
黄金
冲账
短期同业拆借
Theta
peg
货币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产品
巴塞尔资本协议
计期汇票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标准普尔(S&P)
金融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公司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指标
选择权买方
资金
百分比回撤
单位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股票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