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打包发行
新股打包发行概述
所谓“打包发行”,就是以筹资金额为依据,将几只单个筹资额不大的新股捆绑在一起同时发,并在发行前进行公示,说明发行家数及筹资总额。
有关“新股打包发行”的讨论在市场中颇受关注。新股发行加快到每周两只,但通过发审会等待上市的公司仍然众多,漫长的发行周期已经导致了星马汽车发行市盈率仅仅为6.78倍的戏剧场面。如何在市场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快新股发行速度已经迫在眉睫,“新股打包发行”模式则是一种可能的途径。
打包发行的三个关键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是打包发行过程中的筹资规模、发行节奏和发行方式。
首先,从筹资规模来看,在今年一季度发行的14只A股中,有6只流通A股的股本规模在5000万股以下,平均筹资规模约为3亿元。按照不低于一季度以来各月的筹资规模递增速度计算,四月之后的IPO筹资规模将至少不低于20亿元。按照递增速率的保守估计,新股发行规模将在25-3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8-10只小盘股将会上市。
其次,从发行节奏来看,按照"打包间隔发行"的思路,如果3只小盘股打包发行,则需要3次左右,即每周约有9-10亿元的筹资需求;如果5只小盘股打包发行,则每月只需要发行2次左右,即每隔一周约有15亿的筹资需求,相当于一只大盘股的筹资规模。
第三,从发行方式来看,如果延续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则3只/周的打包方式将使中签率提高到20%左右;而5只/双周的打包方式将使中签率提高到25%左右(按照3月数据估算)。3月以来的新股平均开盘利润率为0.046%,但如果考虑到新股集中上市的筹码分散化过程,预计首日开盘平均利润率会降低,再考虑到流动性因素,预计打包新股的开盘利润率有可能低于同等规模大盘股上市的平均开盘利润率。
打包发行的两大影响
自从恢复二级市场配售以来,囤积在一级市场的大量申购资金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流向二级市场,更多的是回流到银行。新股打包发行如果继续采用二级市场全面配售的方式,这将同样无法起到资金导向作用。而且相对于前期采用双重发行方式的大盘股而言,新股打包发行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压力将更大。也就是说,同等规模的打包新股将比同等规模的大盘股产生更大的市场冲击。
其次,从扩容预期角度来看,小盘新股的打包发行并不意味着超级大盘股的发行停止。目前,一些大盘股的融资意愿十分迫切。如果采取大盘股给小盘股让道的做法,则估计打包发行的小盘股筹资规模一定不会低于等待发行的大盘股规模,甚至可能在总体筹资规模上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打包发行催生的赢利模式
应该说,"打包发行"会使当前市场面临一定的扩容压力,这在当前主要是资金推动的市场中,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与此同时,小盘股集中"打包发行"如果能够催生新的投资赢利模式,则对市场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戏剧化的效果。
首先,近期大盘股上市后走出的先抑后扬格局已经营造出独特的"皖通模式",这成为近半年来部分投资者的主要赢利模式。小盘股的集中上市能否续演"皖通模式",值得关注。如果小盘股集中上市带来的扩容压力拖累大盘,市场将产生对"打包小盘股"的集中价值偏见或歧视,在其集体性下跌过程中,部分品质优良的小盘股将会被迫走出先抑后扬走势,而一旦其形成示范效应,则有可能在这部分打包小盘股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从历史经验来看,小盘次新股一直是投机性资金的重点青睐对象,从这个角度而言,利用"打包发行"造成的股指下跌在低位收集廉价小盘股筹码,其后很有可能诞生一波较大幅度的投机性行情。
其次,从投资主体来分析,"次新小盘股行情"与"大盘股行情"将显示出两类资金又一次对垒过程。事实上,自1·14以来,价值型投资者重仓对象-- --低价大盘股远远跑赢了大盘。而对于目前依然占据A股市场很大比重的投机性资金而言,在本轮行情中的获利估计十分有限。因此,借助小盘股集中"打包发售 "的契机,投机性资金也很有可能在"大盘股"陷入调整之后,借助次新小盘股的威力打一个翻身仗。但其前提是市场恐慌造成小盘股价值低估,而大型投资者因流动性考虑不愿介入,此时这类次新小盘股很可能迎来咸鱼翻身的投机机会,并可能引发出一种"打包发行--恐慌性下跌--价值恢复--价值高估"的新投资模式。
所谓“打包发行”,就是以筹资金额为依据,将几只单个筹资额不大的新股捆绑在一起同时发,并在发行前进行公示,说明发行家数及筹资总额。
有关“新股打包发行”的讨论在市场中颇受关注。新股发行加快到每周两只,但通过发审会等待上市的公司仍然众多,漫长的发行周期已经导致了星马汽车发行市盈率仅仅为6.78倍的戏剧场面。如何在市场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快新股发行速度已经迫在眉睫,“新股打包发行”模式则是一种可能的途径。
打包发行的三个关键
- 打包发行的三个关键-规模、节奏和方式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是打包发行过程中的筹资规模、发行节奏和发行方式。
首先,从筹资规模来看,在今年一季度发行的14只A股中,有6只流通A股的股本规模在5000万股以下,平均筹资规模约为3亿元。按照不低于一季度以来各月的筹资规模递增速度计算,四月之后的IPO筹资规模将至少不低于20亿元。按照递增速率的保守估计,新股发行规模将在25-3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8-10只小盘股将会上市。
其次,从发行节奏来看,按照"打包间隔发行"的思路,如果3只小盘股打包发行,则需要3次左右,即每周约有9-10亿元的筹资需求;如果5只小盘股打包发行,则每月只需要发行2次左右,即每隔一周约有15亿的筹资需求,相当于一只大盘股的筹资规模。
第三,从发行方式来看,如果延续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则3只/周的打包方式将使中签率提高到20%左右;而5只/双周的打包方式将使中签率提高到25%左右(按照3月数据估算)。3月以来的新股平均开盘利润率为0.046%,但如果考虑到新股集中上市的筹码分散化过程,预计首日开盘平均利润率会降低,再考虑到流动性因素,预计打包新股的开盘利润率有可能低于同等规模大盘股上市的平均开盘利润率。
打包发行的两大影响
- 打包发行的两大影响-资金导向和扩容预期
自从恢复二级市场配售以来,囤积在一级市场的大量申购资金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流向二级市场,更多的是回流到银行。新股打包发行如果继续采用二级市场全面配售的方式,这将同样无法起到资金导向作用。而且相对于前期采用双重发行方式的大盘股而言,新股打包发行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压力将更大。也就是说,同等规模的打包新股将比同等规模的大盘股产生更大的市场冲击。
其次,从扩容预期角度来看,小盘新股的打包发行并不意味着超级大盘股的发行停止。目前,一些大盘股的融资意愿十分迫切。如果采取大盘股给小盘股让道的做法,则估计打包发行的小盘股筹资规模一定不会低于等待发行的大盘股规模,甚至可能在总体筹资规模上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打包发行催生的赢利模式
- "打包发行"有可能催生新的赢利模式
应该说,"打包发行"会使当前市场面临一定的扩容压力,这在当前主要是资金推动的市场中,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与此同时,小盘股集中"打包发行"如果能够催生新的投资赢利模式,则对市场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戏剧化的效果。
首先,近期大盘股上市后走出的先抑后扬格局已经营造出独特的"皖通模式",这成为近半年来部分投资者的主要赢利模式。小盘股的集中上市能否续演"皖通模式",值得关注。如果小盘股集中上市带来的扩容压力拖累大盘,市场将产生对"打包小盘股"的集中价值偏见或歧视,在其集体性下跌过程中,部分品质优良的小盘股将会被迫走出先抑后扬走势,而一旦其形成示范效应,则有可能在这部分打包小盘股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从历史经验来看,小盘次新股一直是投机性资金的重点青睐对象,从这个角度而言,利用"打包发行"造成的股指下跌在低位收集廉价小盘股筹码,其后很有可能诞生一波较大幅度的投机性行情。
其次,从投资主体来分析,"次新小盘股行情"与"大盘股行情"将显示出两类资金又一次对垒过程。事实上,自1·14以来,价值型投资者重仓对象-- --低价大盘股远远跑赢了大盘。而对于目前依然占据A股市场很大比重的投机性资金而言,在本轮行情中的获利估计十分有限。因此,借助小盘股集中"打包发售 "的契机,投机性资金也很有可能在"大盘股"陷入调整之后,借助次新小盘股的威力打一个翻身仗。但其前提是市场恐慌造成小盘股价值低估,而大型投资者因流动性考虑不愿介入,此时这类次新小盘股很可能迎来咸鱼翻身的投机机会,并可能引发出一种"打包发行--恐慌性下跌--价值恢复--价值高估"的新投资模式。
热门专栏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金融危机
资本成本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汇率
资产
经济
美元
单向定单
租赁期
外汇通
服务
外汇佣金
SME
ISO
认可
增量成本
什一税
CFO
MIT
加工
销售
MG金融集团
股价反弹
抽签偿还
股利收入
技术
空头陷阱
资本
REF
市场
中国股市
中小企业
备付金率
美国
两会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调至市价
pt
清算
电子汇兑
税粮
下降三角形
FDI
Writer
外汇
银行
投资
管理
阴烛
MACD
width
冲账
Theta
短期同业拆借
货币
peg
外汇交易法
金融中介理论
企业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消费发展战略
黄金
巴塞尔资本协议
贴现现金流
联系汇率制度
拔档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延期付款汇票
产品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Exposure
集中竞价
计期汇票
金融
标准普尔(S&P)
公司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资金
选择权买方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股票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持平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