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放风加息七次。。

炒股拌饭 2022-02-26 23:54
这两天有个数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美联储最关心的核心通胀水平,已经创下了1983年以来的新高。

图片

我们之前在《美联储准备开始紧缩了,会引发危机么》里面,曾经讲过这个问题。

美联储加息与否,主要盯着两个指标,一个是通胀稳定,一个是就业最大化。

现在美国那边的通胀水平已经远超预期,就业最大化的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所以2022年渐进式加息,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按照高盛的预计,美联储今年会加息四次。

然而按照美联储信鸽媒体的说法,今年可能会加息7次,这把很多人吓得不轻。

很多小伙伴让我们谈谈这个快速加息,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本篇我们就讲讲这个。

01 供给侧冲击

加息带来最大的影响,自然就是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即将开始紧缩了。

虽然加息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美联储也会进行良好的预期管理。

但是加息这个路标一旦出现,对全球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2021年11月在《美联储开始紧缩了,会引发危机么》里面说过,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平衡就业和通胀水平。

目前就业率已经达标了,通胀水平也超出了之前设定的目标,加息自然也要来了。

现在你去问很多人,都会告诉你2020年疫情以后的美国通胀,仅仅是因为印钞放水。

这里面印钞放水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供给侧的冲击。

过去十年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上游多年没有资本开支,供需逐步出现了缺口。

再加上疫情之后,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火上浇油,二者共同推升了大宗商品涨价和美国通胀。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大宗商品涨价这类通胀,单纯靠印钞就会发生,其实并不是这样。

任何大宗商品涨价都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供需因素,还有一个是货币因素。

两个因素里面,供需才是决定大宗是不是涨价,那个最重要因素。

没有供需失衡问题存在的话,单单印更多钞票,是没办法推升大宗价格上涨的。

供需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市面上泛滥的流动性再推波助澜,最终才会带来大宗价格的上涨。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因为上游产能严重过剩,所以即使美联储几次量化宽松,资源品的价格也始终起不来。

上游企业在这期间死了无数,比如煤炭企业大量破产。钢铁企业大幅亏损,几百家航运企业也倒闭到只剩几十家。

因为企业长期看不到利润回升,所以没人愿意增加投入和资本开支,这导致产能没办法增加,反而在慢慢缩减。

只不过这些企业从开始投产到最终倒闭,中间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个缩减的过程也非常的长。

要知道人是有记忆效应的,这个漫长又残酷的去产能过程,会深深的留在从业者的脑海里。

以至于就算有短暂的复苏,也没人愿意通过扩大资本支出,来扩张产能。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每年的需求是在稳步上涨的,虽然这个需求上涨速度并不快。

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虽然中间去产能需要的时间和过程很长,但总有一天产能过剩会变成供给不足。

一旦供给不足出现,产品价格就会开始慢慢上涨。如果这个时候货币宽松再助推,上涨速度就会加快。

不过虽然价格开始涨了,可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大家对这些产业的记忆太惨了,所以依然没有人愿意扩产。

一边是供给不足无人扩产,一边是货币政策助推火上浇油,最终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涨幅进一步扩大。

产业链下游看到上游价格涨了,就会恐慌性囤货。市面上供应本来就不足,囤货会导致供给进一步减少。

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的结果是,囤货变成了比生产还赚钱的买卖。

这时候中间商和下游囤货,就不单单是为了生产和销售了,而是存在很多投机性囤货。

这部分投机性囤货的人越多,上下游之间整体的供需矛盾就会越大。

宽松的货币政策,又降低了投机囤货的成本。等于给本来就紧张的供需问题,火上加了油。

到这个阶段,多数厂商依然不愿意扩产,大家都在享受超额利润。很多人还会拿这部分利润,去弥补之前的亏空。

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产品的价格越涨,市面上的需求增长也越厉害。

因为这里面很大一部分需求,是投机囤货的需求。这导致从表面上看,供需矛盾越发的突出。

这个阶段上游厂商的利润会越来越厚,大家也看到产销两旺一直在持续,就逐步开始扩产了。

02 过剩怎么形成的

从逐步扩产到最终投产,中间是需要一两年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始终看到市面上产品供不应求。

因为企业的正常生产需求,以及叠加价格上涨,带来的大量投机囤货需求。

最终会导致市面上产品供需依然不平衡,价格依然在上涨或者说高位震荡。

企业因为看到供需不平衡,就会继续扩张产能,导致最终的实际产能,远大于真实的需求。

因为这个阶段企业扩张产能,是按照市面上现有的需求线性外推的。忘记了还有很大一块,是投机性囤货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价格对需求是有影响的,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

当产品价格涨到一定阶段,就会开始抑制真实需求。这时候市面上的真实需求增速,会开始下滑。

不过由于产品价格还在惯性上涨或者高位震荡,导致不断有人加入投机囤货的行列。这部分投机囤货的需求,弥补了真实需求的下滑。

不过当某一天投机性囤货达到极致,我们会看到真实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同步下滑。

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供需缺口持续缩小,产品的价格开始松动。

高位投机囤货的人看到价格松动,就会开始担心。部分人这时候会抛售,导致价格出现下跌。

随着之前扩产的产能逐步投产,市面上的供应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供需开始逐步逆转的同时,之前投机性囤货的人越来越多的加入抛售的行列。

过去产品价格上涨阶段的囤货需求,突然变成了产品价格下跌阶段的大量供给。

这道理就像我们在《茅台是个周期股》里面讲到的,为啥茅台价格一旦下跌,你会发现市面上的供给源源不断。

投机性囤货,供给叠加新增产能供给不断投产,导致供需关系彻底逆转,产品价格开始持续下跌。

因为价格持续下跌,之前企业正常的采购需求变成了观望,正常采购需求也萎缩了,基本是用多少买多少。

价格下跌以后,投机囤货需求自然也没有了。囤积一个产品可能亏钱的时候,又有谁会去囤货呢?

二者同步萎缩,会导致市面上的供需结构出现进一步恶化,产品的价格也出现非理性下跌。

最终一定要产能倒闭的足够多,才会真正见底,开始新的一轮循环。这就是完整的一个周期。

如果这个阶段,恰好赶上了货币紧缩期。那么产品价格下跌,只会更加惨烈。

现在这个周期进行到哪里呢?供需矛盾开始扩大,但是上游企业都不愿意扩产和加大资本开支。

再加上我们之前在《这次有什么不一样》里面讲的,目前很多产能受限于碳达峰和碳中和。

所以从供需的角度看,短期内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美国人想抑制通胀,唯一的选择只有收紧货币抑制需求。

现在美联储设定的通胀目标和就业最大化,这两个最重要的参照物都已经达标,加息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加息真的会在2022年有七次这么多么?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后面我们会说为啥。

03 加息缩表的冲击

我们知道自打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以后,美联储就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全球央行。

所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宽松还是收紧,扩表和缩表,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当美联储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开始扩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出现一个现象。

大规模资本从海外流入、国内利率水平下降、本国货币升值的同时美元贬值、本国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从美国传导过来的输入性通胀。

总结一下就是: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放水以后,全球市场上钱多了,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也在下降。

当美联储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开始缩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出现另一个现象。

大规模资本回流美国、利率水平上升、本币贬值的同时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降、通货紧缩的压力。

总结一下就是: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放水以后,市面上钱少了,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也在上升。

美联储在2021年12月宣布减少购债,意味着加息缩表进程已经开始了。

通常的节奏是先减少购债,taper减少债务的余额。之后就是调整利率,加息缩表。

多数新兴经济体,经历了过去几次美元潮汐的收割,大家都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

所以当美联储宣布加息的时候,所有老玩家都会想到,这是老美新一轮收割要开始了。

之前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拉美是怎么美国收割的》讲过这个事。

于是我们最近看到,不少新兴国家都在提前加息了。为的就是防止美联储加息以后,出现美元资本快速外流。

因为美联储加息以后,会导致美元资本回流,客观上会从其他经济体抽水。

对抗这个抽水,通常也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你有能力禁止资本流动,要么让你能让资本觉得,留在当地能赚得更多或者更稳妥。

那些顶不住资本出逃的经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爆发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火烧连营。

这种情况下资本只会跑得更快,大家争着跑到美元资产的避风港里面。等你这边崩盘见底以后,它们再回来抄底。

这是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里面,曾经讲过的事情。

这个收割的过程,是首先需要资本介入推波助澜,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把泡沫吹大,把资产价格炒高以后,资本会在高位套现跑路回流美国,支撑高位的美股美债。

后面这些新兴国家因为资本外流撑不住崩盘了,美元资本会再跑回来抄底。

通常这个阶段,除了美元资产这个避风港,那些能确保自家资产不崩,甚至还能继续上涨的经济体,也能留住这些资本。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过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冲击。

所以上一轮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多数人应该记得,2014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开启了一波宽松放水推动的牛市。

当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冲美联储加息,引起的流动性短缺和资本外流现象。

这期间还和老美打了场金融战,这中间的过程,也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之前我们还写过篇《五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暗战》,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04 对抗加息缩表

这两年因为各种财经科普,老百姓都知道了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里面讲过的美元潮汐。

也知道了美联储加息缩表这个过程,会导致美元回流利率升高,从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

就像我们在《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里面,曾经聊过的一样。

这也导致很多人,在面对美联储加息的时候,会处于一种线性思维。

大家会觉得,仿佛美联储一加息马上就直接崩盘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美联储历史上有6次加息周期,多数都是加息累积几次以后,才会刺破全球资产价格泡沫。

加息或者说缩减购债的初期,资产价格会出现高位震荡,甚至会出现加速上行,这点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第六轮加息周期,是在2015-2018年的那次,相信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图片

从2014年1月起,美联储宣布开始缩减购债(taper1),每月缩减100亿美元。

之后每月缩减100亿美元,最终在在2014年10月退出了资产购买,金融危机以后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结束。

正式加息是在2015年12月,这是时隔10年美联储首次加息25个基点。

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2017年3月16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利率上调至0.75%-1.0%。

紧接着在2017年6月15日和2017年12月14日,美联储又宣布加息25个基点。

到了2018年3月22日,美联储再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50%-1.75%。

在同年的2018年6月13日和2018年9月26日,美联储再次加息25基点。

2018年12月19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2.25%-2.50%,本轮加息周期至此结束,

在这次加息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呢?

在美联储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缩减购债以后。2014年4月我们的央行用定向降准的方式,开启了宽松周期。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又分别进行了7次降准(包含两次定向降准)和6次降息。

为啥在2014年之前,中美货币政策基本是同向的,这次却反其道操作呢?

因为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外汇占款从过去的增长变成了减少。

大家知道我们的货币抵押物,主要是美元储备。这时候过去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行不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开始创设各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避免因为外汇流出,导致市场资金大幅收紧。

也就是2014年4月份以后,我们的上证指数在低迷很久以后,终于开始向上突破,走出了一波大牛市。

图片

只不过因为场外杠杆太大,随之而来的去杠杆,导致指数在2015年6月下旬之后迅速转熊。

在经历了让人毕生难忘的股灾和熔断之后,最终上证指数在2016年初下跌至2600点。

这轮宽松带动的杠杆牛转向以后,大量资金率先涌入了货币化棚户区改造的楼市,后面就是一二三四五六线楼市轮番上涨。

当然了,部分资金在2015年股灾之后,也进入了股市。只不过这一轮大家炒作的对象,是之前很多人看不上的蓝筹白马。

各地楼市和蓝筹白马轮番上涨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8年初,这时候股市又挨揍了。

因为赶上了中美贸易冲突和去杠杆,导致2018年股市又是一波惨烈的下杀。

从2018年底或者说2019年初开始,资本市场才随着美联储宣布停止加息,逐渐又开始见底走好。

从2019年初市场见底以来,结构化牛市持续了两年左右时间。到了2021年时候,指数又冲到3700点。

之后的2021一整年时间,因为处于紧缩状态。上证指数始终都没有突破3700,一直都在3300-3700这四百点空间震荡。

我自已前面一直有点想不通,为啥2021年这一整年,都紧缩的那么厉害。

到了2022一开年就转向宽松,基建单单十二个省,就搞了二十多万亿。

直到之前我在《茅台是个周期股》里面,提过那个做消费品很牛的小伙伴。

前两天给我讲了他的逻辑以后,才把这个疑惑了几个月的问题,大致上理顺了。

说到底,还是为了对抗美联储的加息。之前硬生生的压着,就是防着加息美元回流这一手。

美联储现在零利率、印钞放水、扩表,可以说所有刺激经济的招数已经用尽了。

由于我们疫情控制比较好,导致2021年外贸出口非常好。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单靠出口就能维持经济增速。

这使得从刺激经济的节奏上,我们可以比对岸的美国人,慢上那么半拍。

所以去年我们才看到全年都是紧缩,一直都没有开启宽松政策。

不过到2021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的GDP增速已经回落到了4%。美联储也宣布,要开始缩减购债了(Taper2).

这时候我们的央行才刚刚开始降准降息,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同时发力刺激经济。

小伙伴的结论是:2022年初的这次宽松,会在稳住楼市的同时,推升资本市场。这样就可以让资本赚钱,让资本留下来。

所以老美那边加息,初期对大A是重大利好。但是它只要不加之前,我们大A就还是个趴在地上装死的货。

05 后面很可能是负利率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你咋知道2022年,美联储是真加息还是假加息呢?

我们的结论是真加息,因为除了观察通胀数据和就业数据,我们还有个可以观察的动向就是美军。

如果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当美联储要加息推动资本回流的时候,美军就会配合点火,这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老套路了。

很典型的就是现在的俄乌冲突。

因为只要这个冲突可以持续发酵,就能发挥很大的战术作用。

俄国人出兵的后果,除了导致俄欧关系走向冰点之外,还会彻底引爆欧洲局势。

乌克兰如果点火成功,欧洲后续会面临天然气和粮食价格上天,资本大规模外逃的局面,正中美国下怀。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二月三月一定是中俄欧到处灭火,英美不惜代价放火的冬天。

所以目前我们除了在地缘上防着老美捣乱,在其他方面也是各种稳。

开年就货币和财政刺激同时发力,把经济增长稳住的同时,也把资金留住。因为美联储加息以后是缩表,这玩意杀伤力更大。

只是受限于美国目前庞大的债务水平制约,我们认为这次美联储加息的幅度,并不会很大。

甚至加息刺破泡沫以后,很快就会继续开始量化宽松(QE5),甚至出现负利率刺激经济。

只要利率水平够低,债务问题本身对美国就不是事儿。毕竟美元还是世界货币,完全可以搞债务货币化。

记得2021年初,在美联储前任主席耶伦被提名为美国新任财长,向国会作证的时候,曾经指出:
关于政府债务问题,议员们不仅要关注新增借债的规模和国债余额,更应该关注的是发债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政府支付的债务利息上。

前者是发债借钱刺激经济带来的收益,后者是决定政府真正的债务上限,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只要美国支付的债务利息占GDP的比重,并不比2008年之前要高,那么债务就是可持续的。

耶伦的结论是,当时美国28万亿美元的债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现在美国政府每年,为这些债务需要支付的利息,大概是6000亿美元。

但是由于利率水平持续降低,国债利息占据GDP的比重,已经创下了至少30年以来的新低。

只要债务利息能还的上,其实担心债务总额扩大问题,是没啥必要的。

你看耶伦的这段阐述,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人家根本就不担心债务问题。

要知道美国目前采取的超低利率水平,和目前不断扩大的债务水平,是相辅相生的。

美国现在庞大的债务水平决定了,全球利率水平如果从长期看,是持续下滑的。

即使后续加息,也不会加到哪里去。因为加高了,还债要还不上了。

不光加息加不上去,后面再有危机来了再放水刺激经济,甚至有可能会降息到负利率。

只要利率水平够低,债务利息能还的上,那么债务就是可持续的,再不济还有负利率嘛。

要真是搞了负利率,债务利息不是变得更低了嘛。更不用担心债务的可持续性了。

尾声:

如果回顾历史,美联储每次良性加息,都是建立在经济复苏,并引发经济过热的基础上的。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联储在2004.6—2006.7的第五轮加息周期,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

之前因为99-01年的第四轮加息周期,互联网泡沫被刺破以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开始大幅降息。

廉价的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催生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经济也在2003年下半年,迎来了强劲复苏。

需求快速上升的同时,也推动核心通胀率迅速抬头,经济步入过热期。

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逐步收紧货币政策,连续17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

直至加到2006年6月的5.25%,次贷危机戳爆房地产泡沫,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联储这时候,再次开始疯狂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平,同时启动量化宽松和资产购买计划。

然而眼前这次美国加息,如果从综合条件看的话,更像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2015-2018年的第六次加息。

这轮加息看起来这么鹰,甚至有媒体宣称美联储会在2022年加息7次,很大程度上有点没得选择的味道。

在2021年11月美联储放出收缩预期以后,美联储发现忽悠式预期管理没以前那么灵了。

不但全球投资者该吃吃该喝喝,而且大宗继续新高,黄金都不怎么跟着跌了。

所以我们看到,美联储的信鸽媒体口风不断在改变。2021年11月放风,2022年加息2-3次。

2021年12月,从开始放风加息4次,再到2022年完成taper6月加息,再到加息超过4次。

到了2022年1月,更是放风说要加息5次,后来又变成了加息6-7次。

之后又有了鲍威尔的3月加息以后,不排除每月都加息的鹰派言论。

因为不这么说就做不到超预期,不能超预期的话,全球投资者就不会朝着美联储期待的方向走。

不过美联储真的能加息7次么?2018年纳斯达克8000点没敢加,现在2022年16000点就敢一年加7次了?

这个加息幅度如果真的实现,那没等全球哀鸿遍野,美国股市债市怕是要先崩了。

这里更大的可能是,美联储放风要加息7次,是一种预期管理的嘴炮,

如果今年加息到不了7次,那无论以后美联储怎么操作,都是政策收紧不及预期。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在这篇《事情正在起变化》里做出下面的判断

2022年的美股,可能是高位震荡的格局,区间在4000到4800之间。

如果标普能突破4800这个前高的话,甚至有可能会挑战5300的新高。

不过在后续加息累积几次以后,美股可能会出现重要的转折窗口。

我们认为这个时间窗口,可能会发生在2022年4季度,到2023年上半年之间。

原因就像我们在《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里面,曾经说过的一样。

有意思的是,在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和加息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了和2014年一样的同步宽松。

这轮宽松会不会像2014年那次一样,推动上证指数突破久违的震荡区间呢?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拭目以待。

虽然历史不会完全重复,因为不同时间点的外部制约条件不同,但是同样的背景下,最终过程却可能会无比的类似。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