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跨界造车号角全面吹响,雷军得小心铩羽而归
造车被雷军誉为“最后一次创业”。但是,与之前的金山、小米手机等创业项目不同,汽车显然不是一个“随便就能成功”的行业,挑战永远大于机会。
乔华撰稿
日前,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资金方面,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就在昨天的小米11周年的“米粉节”直播上,雷军在直播间再次讨论了不少关于小米汽车的话题,揭秘了大量未在发布会上细说的造车理念,并表示首款汽车至少3年时间才能交付到消费者手中。
近些年来,不少企业纷纷选择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从最早的特斯拉,到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到最近恒大、滴滴也在汽车领域跃跃欲试,新能源汽车一如当年智能手机一样似乎是下一个时代风口。但,对于小米来说,造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手机业务的利润也越来越薄,而手机又是小米的主要营收业务,此时小米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在极端白热化竞争出现之前,创始人雷军必须为小米这家撕裂式成长的企业找到一条更好出路。
实际上,电动汽车的风口已经得到雷军持续多年的高度关注,在公布造车消息之前,小米已经投资了小鹏和蔚来汽车,如果勉强算上九号电动车,雷军显然并非首次“触电”,早在2013年雷军也进入埃隆马斯克的工厂进行观摩交流。所以造车这件事在雷军心里早已埋下了种子,而雷军再次挂帅上阵完全可以看作是为小米的未来而战。
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全面爆发的一年,产能爬坡、销量提升都非常明显。蔚来、小鹏、理想三大造车新势力不约而同地经营转好,说明市场正在取得成效。目前国内智能汽车的销售量占比只有5%左右,增长空间巨大。正如当年智能手机的换代潮一样,汽车产业也将在未来的5-10年间面临着一波智能汽车的换代潮。
对于小米而言,造车有其固有优势,也有其不可规避的劣势。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必然是巨大的粉丝基数,国内近三亿的用户基数让小米汽车一旦问世,其品牌影响力必然会使汽车名声大噪。但市场份额却是一个未知数,大部分购买小米手机的消费者更多是为了追求低价格,对价格异常敏感,汽车作为高价值商品,即使小米汽车将来继续走低价路线,但汽车消费群体与智能手机用户亦有很大不同。
不过小米造车最大的劣势,则是跨界后不同行业的执行标准会让小米一时间难以适应,比如汽车行业对芯片极致性能并没有过分追求,但对其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却有着极高要求。而手机行业却正好相反,他们对芯片性能有极高要求,但对耐久性和稳定性却并没有太多要求,这种行业思维互换对小米来说或许是个不小的挑战。
未来的汽车市场一定硝烟弥漫,尤其是如今跨界玩家接连“持币进场”,对于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来说,也是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大量资本玩家进入,能够快速驱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于业内的升级创新有一定的催化剂效应;但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同样也会给整个电动汽车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譬如行业的竞争焦点,会彻底陷入到比拼短期销量的获客之争、营销大战等。
无论从外部环境看还是从自身条件看,作为雷军压上所有赌注的最后一次创业,要想复制当年的成功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需要加倍的决心、努力与投入,还需要在“隔行如隔山”的跨界行业中适应、生存并跟上竞争的节奏。无论哪个行业,在研发、核心技术上精耕细作、创新突破的硬道理永远是颠扑不破的!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