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IPO:隐匿在招股书中的10重风险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4月1日,微医终于递交了招股书,这是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热点。
在过去几年,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多次鼓吹微医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很多行业小伙伴都在等待这一互联网医疗的重磅玩家登陆资本市场。根据微医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微医营收分别为(人民币)2.55亿、5.06亿、18.32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68%,但调整前的亏损却高达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公司近三年累计亏损79亿元。
在2016年,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公开透露,公司实现营收12亿元,利润约2.8亿元。从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见,微医在2018和2019年的收入均未能达到2016年时公开的一半对于这一现象,微医在招股书中有一句自评:“我们于一个新兴及不断演变的行业中经营业务,我们过往的经营业绩及财务表现并不反映未来表现。”
微医此次上市主体以医疗健康服务为主。然而,在国内互联网医疗C端付费模式还没跑通以及公司连年亏损的背景下,微医很难说服资本市场为其买单,近期上市的明星企业知乎、B站、怪兽充电都遭遇了上市破发的尴尬。目前,互联网医疗赛道的竞争日趋激烈,包括阿里、京东、百度及腾讯等巨头在内都在发力。上市后的微医虽然有机会打破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组建新的四小龙,但是也有可能被三大平台冲击的体无完肤。
自从递交招股书那一刻,微医之前的一切遮掩都无处遁形。从微医的招股书中,我们发现微医的自我认知十分清晰,将自己的风险因素说的十分透彻,但是这些又和此前微医对外宣传相向而行。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下,微医的虚假的自我认知和真实的自我认知之间的冲突。
01
在营销过程中,
微医包装的自我认识
2015年挂号网品牌名升级,“微医”品牌正式诞生。当我们提到互联网医疗的时候,微医一定是最先想到的企业,每年花费数亿的营销费用,打造了自己互联网医疗领先者的形象,让微医深入人心。
医疗健康领域增长最快的独角兽:自微医成立8年以来,微医由最初的预约挂号和导医业务,陆续开拓了互联网医院、全科诊所、健康商城、商业保险和微医云等业务线,形成了自成闭环的体系,同时,微医还持有国内第一张互联网医院牌照。8年时间内,微医完成了7轮融资,估值将近70亿美金。
廖杰远表示:“我们相信,在线医疗平台,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专注于医疗健康的科技平台,将能满足中国14亿人口的需求,进而受到认可,获得市场的奖励。”
微医融资史
医疗服务与健康维护,两大核心业务能抗又能打:医疗服务是指微医提供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并且与医药公司、分销商和零售药房合作建立了云药房,覆盖约3.3万家药房。2018年-2020年,微医平台提供的数字医疗问诊量达4000万次。
健康维护服务是指微医以会员制模式向用户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的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已累计超过14.5万名,每位会员将会为微医带来将近3600元的收入,平均月付费用户数则达2540万名。微医为企业员工及终端用户提供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覆盖200多家企业客户、超过1900万名会员。
通过互联网医院的赋能,微医的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能够把握用户的整体医疗需求,包括低频、高频和长期的需求。
微医数据
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同比涨262%:由于前期投入的基础设施是可复用的,更是成为微医业务壁垒的一部分,并且从目前的探索情况看,占据主要收入的健康维护服务模式可复制性较强,随着健康维护服务更大规模落地,微医业绩将向更好的方向变化。营收结构上数字医疗问诊服务、综合医疗服务及专科医疗服务为微医带来了主要的营业收入,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医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55亿、5.06亿和18.32亿。
拥有多元化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数字化进程中,微医探索出多元化的支付体系,既完善了数字医疗的支付方,又能为相关的支付方赋能。医保支付方便,微医旗下的27家互联网医院中已有17家打通了医保支付;健康保险方面,微医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创新健康保险产品;企业支付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企业支付服务费用。
互联网医疗定义者:微医喜欢将自己定义为行业的引领者,廖杰远近期接受采访时预测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1.0阶段是单体医院的互联网服务;2.0阶段是平台型互联网医院;3.0阶段是由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牵头的健康责任共同体。根据原CFO蔡强的说法,所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还处于“数据健康2.0”阶段,而微医已进入3.0阶段。
02
在招股书中,
微医真实的自我认知
尽管微医以往在宣传中,不停强调自己的优势。但招股书中不得不提出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一一道出,其风险因素更是高达数十页。深潜atom特意拆解了微医的十大风险因素,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用户可以了解到微医。
微医招股书
风险因素一:
行业早期,不能保证业务增长
招股书显示:数字医疗服务市场尚处于早期阶段。倘该市场不发展或发展速度较我们的预期更慢,或倘我们的服务未驱动用户参与,则我们的业务增长将会受损。
我们的理解:现在线上医疗服务仍然处于早期,目前仍然需要优化,哪怕经常出现用户与医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甚至只收到“你好”就结束服务的情况,也属于正常。但是,微医正在推动行业的发展,为此服务成本可能会提高,而2020年微医的综合服务成本达到14亿人民币,超过2019年的2倍,将近2018年的7倍。持续增加的服务成本,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的综合体验,以免用户流失,但是行业如果不能按照预期发展,微医的业务发展不顺也属正常情况。
风险因素二:
用户黏性,保证不了
招股书显示:维持用户对我们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的黏性以及于我们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的活跃度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倘未能维持信誉状况,可能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品牌名称、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
我们的理解:微医注册用户达到2.22亿,平均月付费用户为2540万,付费用户比例仅为11.4%,我们将其视作微医口中的黏性用户。微医也确实在这么做,旨在通过统筹慢病管理模式聚拢城市里的“管病”用户。从网络问诊的一次性收费转变为多次、有黏性的业务。
不过,这一业务参与者众多,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在运作,国家也鼓励基层医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微医很难做到一家独大。微医在报告期内每年要至少花费3亿人民币用于销售与营销,2020年甚至超过了4.8亿,以增加品牌形象,最终目标是增加用户的活跃度。言外之意,就是为了保证业绩的顺利发展,微医需要持续在销售和营销上持续投入。
而根据TalkingData移动数据统计,2018年和2019年3月,微医App一直排在移动医疗第五位,2020年3月则下滑到第9,2021年2月下落到第13。
销售和营销投入
风险因素三:
不能保证用户留存
招股书显示:倘我们的服务不能推动用户参与,倘我们未能提供优越的用户体验或倘我们不继续更新及改善我们的现有服务,则我们或无法吸引新用户或留住足够的用户,而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声誉或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的理解:这个风险在于,微医的营销和服务成本虽然在增加,但是并不能保证用户和销售数据有所改善,甚至面对日益增加的市场竞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用户流失的风险,同时营收和品牌也有可能会有巨大的损失。说白了就是,钱我花了,但是数据就要听天由命了。
风险因素四:
不能保证付费会员留存
招股书显示:我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我们的会员式健康维护服务。倘若我们无法继续保留或吸引更多会员及企业客户使用我们的会员式服务(包括倘我们无法将数字慢病管理服务拓展至更多城市),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的理解:营收结构上,微医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2020年健康维护服务收入为11.25亿元,占比61.4%。微医这部分业务简单说还是从原来的“微医保”业务延伸出来,从慢病管理进一步扩展到常规人群的健康管理。但由于国内C端客户对这一业务的需求远比看病挂号的需求要少,需要微医开拓更多的B端客户,这又涉及到之前说的和国家推行“家庭医生”相冲突,用户增长不可控因素太高。
目前微医平均月2540万的付费用户,人均付费约24元、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已累计超过14.5万名,人均付费月3600元,这两部分用户的消费为微医带来了主要的营收。特别是慢病管理客单价与美国慢病管理机构Livongo 669.7美元(折合4393元人民币)非常接近,考虑到各项成本,其明显高于中国真实相对应服务客单价,后期随着更多机构开展类似服务,其收入有巨大的下滑风险。又倘若这部分用户流失,微医的营收将会大幅度缩水,而微医本身不能保证这一部分用户的增长。
风险因素五:
不能保证新业务顺利发展
招股书显示: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新业务计划将顺利实施或产生可持续的收入或利润。
我们的理解:现在微医营收方式相对单一,微医希望能够完成业务的多元化,也做过了众多尝试,比如2019年在泰山市进行的慢病管理服务。受限于服务能力以及经验,微医并不足以推动新业务发展,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资源和资金来推动新业务,也不能保证有所回报。
风险因素六:
不能保证营收不跳水
招股书显示:我们透过公共医疗保险系统实现直接结算的能力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尤为关键。
我们的理解:2020年微医营收增加是因为疫情下承接了医保业务,医疗账单可透过公共医疗保险系统直接与17家微医的互联网医院进行结算。未来这种方式能否继续,或者能否继续签约微医也不确定。如果合作结束,营收数据将会大幅跳水。
风险因素七:
不能保证持续竞争力
招股书显示:倘我们无法有效竞争,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的理解:中国的互联网医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一片红海,特别是如今互联网流量巨头的入局,可能比微医技术更好、流量更高、资金更充足、资源更丰富,比如京东健康的快速崛起,让所有人猝不及防,而市场的变化可能让微医的优势不再明显。而微医极有可能在这种竞争之下,越来越颓势,业务和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都可能被快速挤压,而微医对此表示无可奈何。
风险因素八 :
不能保证医疗从业者留存
招股书显示:我们若未能吸引、维护及管理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的若干医疗行业参与者(尤其是医疗服务供应方),则可能对我们的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的理解:互联网医疗极度依赖服务提供方,随着更适合医疗环境的新模式和平台的出现,微医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医疗行业参与者可能大规模离开。目前已经有27万名注册医生,医生数量与医脉通、丁香园等医生社区,并不具备优势。虽然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但是随着行业的瞬息万变,微医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或不得不提高服务成本,以完成医疗行业参与者的留存。
风险因素九:
陷入法律纠纷风险大
招股书显示:我们或会因我们未能管理好于我们平台注册的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而受到处罚或陷入纠纷。
我们的理解:货拉拉用户跳车身亡的事件,让货拉拉陷入了困境,被整个社会性舆论谴责。医疗的严谨性在于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条鲜活的生命,微医面临医疗事故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同时法律法规对于医生的多点执业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任何的意思意外,作为平台方的微医不得不承担相对应的责任,甚至可能受到处罚。
风险因素十:
对医疗服务方不可控
招股书显示:平台注册的医生及其他员工在我们的平台上未能提供充分及适当的医疗服务可能会对我们的声誉、业务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的理解:目前线上的问诊过程中,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点对点直接沟通,而微医并不具备对于外部医生管控能力,并不能保证医疗从业者可以为用户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是最佳,甚至是正确的。如果出现医疗事故,将会损伤微医的品牌,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公司业绩。
对于企业来说,上市的进程是个分水岭。上市之前,可以随意吹嘘,媒体和消费者也很难去触碰真实数据。然而,上市后就好像赤身裸体的站在大众面前,任何的虚假数据都有让企业陷入黑暗。上市后的微医将失去自己的神秘感,也很难像过去这些年一样,通过金钱和资源来操控市场和舆论了。另外,啥都不能保证的微医,凭什么保证自己配得上几百亿甚至更高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