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苦等五年无果 万达商业再谋赴港?
经过五年的等待,王健林还是放弃了回归A股。
3月24日,万达商业发布通告称,撤回A股IPO申请。原因是基于对自身战略的研判,万达商业决定对公司从事轻资产商业运营、科技、数据、人员等相关资源进行重组,以尽快实现境内外上市。
至此,万达商业超过五年的回A之路,以主动撤回告一段落。而“尽快实现境内外上市”的表态,也说明了万达商业即将开始新的IPO之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初万达商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时,曾承诺在2023年10月底之前完成上市。如今上市期限已经过半,王健林要在资本市场再尽力一搏了吗?
艰难上市路
万达商业是万达集团旗下最为核心的业务之一,冲击资本市场之路却颇为曲折。
万达商业最开始计划通过REITs在香港上市。2005年,万达与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约定合资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将万达9家商业广场打包到境外发行REITs,预计募集资金在10亿美元以上。这次万达的REITs招股申请已经在香港获批,但由于政策变动,监管层发布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的“171号文件”,万达REITs计划被迫搁浅。随后,万达商业试图在香港红筹上市,也因政策问题最终未果。
冲击港股失败后,万达商业瞄准了A股市场,计划2010年在A股主板挂牌上市。不过,彼时全球正处于次贷危机过后的恢复期,房地产是国内保经济增长的最快工具,在让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同时,也带来了房价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由2008年的每平方米3800元上涨至4681元,同比增长高达23.18%。
为抑制房价上涨,监管层开始收紧房地产监管政策。由2009年年底出台的“国四条”起,监管层密集推进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也由此迎来史上最严的调控之年。当时还在走重资产路线的万达商业自然无法幸免,上市之路再次折戟。
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终于登陆港交所主板,并成为当年港股最大规模IPO。当时的资产包中,包含大量商业、住宅等重资产项目。
不过,香港资本市场对于规模导向的内地房企一直不太看好,万达商业的股票一直处于低估值状态,上市当天就遭遇破发,此后一年多在港上市的日子里,也有半数时间低于发行价。
2016年9月20日,万达商管从港交所退市,同时给自己划定了回归A股的deadline:万达商管需要在2018年8月31日或退市两周年(以孰晚为准)在A股上市。如果按时未能完成,万达集团承诺以每年12%的单利向境外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以每年10%的单利向境内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
其实早在2015年,万达商业就明确了回A股上市的计划,并在2015年11月正式递表。万达商业回归A股的最大阻力在于“定性”。万达商业最初计划上市的资产包包括商场、酒店和文旅三大类,房地产属性浓厚。不过,国内房地产调控不断趋严,A股房企IPO基本停摆,为完成回A对赌,万达商业全面转型轻资产。
2017年,万达商业与融创、富力展开了“世纪交易”,以637.5亿代价,将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城市酒店的股权全部出手。随后引入战略投资者,将万达商业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并在2019年底正式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试图摘掉“房企”的帽子顺利上市。
不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自2019年5月被“中止审查”后,万达商业回A计划一直处于搁浅状态。截至3月18日,申请登陆上交所主板的109家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被“中止审查”,其中就包括万达商业。万达商业也在持续的等待中主动终止回A。
事实上,在距离回A对赌的大限还有八个月的时候,王健林已经给自己拉来了“豪华天团”援手。
2018年1月,万达宣布由腾讯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与万达商业在北京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投资约340亿,用于收购万达商业香港退市时引入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
万达当时并未披露新的四位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但根据最新的发债说明书,截至去年三季末,万达商业控股股东为万达集团,持股45.04%,腾讯、苏宁、融创、京东分别持股4.28%、4.02%、3.75%和2.14%。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澎湃当时报道,这一次入股的“豪华天团”不仅将万达商业的上市期限推迟至2023年10月底,而且不要求一定要在A股上市。此后,该消息一路发酵,万达商业也并未公开否认。外界认为,这正是万达商业如今表态“尽快实现境内外上市”的原因所在。
再谋赴港上市
有观点认为,万达商业迅速调转上市步伐,可能与去年的疫情影响密切相关。受疫情影响,去年万达电影、酒店、商场、体育等业务均受创严重。其中,万达商业去年前三季度营收270.53亿,同比降44.9%;净利107.2亿,同比降42.14%。
不过再次闯关IPO,万达商业仍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是:轻资产新故事会被资本市场认可吗?
万达商业在港股退市时就表示,长期看好香港证券市场良好的治理、透明的规则及高度的国际化水平,未来亦不排除旗下新兴产业公司继续到香港上市。因此,市场普遍认为万达商业结束回A征程,大概率会继续返回港股。
从2019年下半年起,港股市场就开始了物业股上市潮,大批房企分拆物业公司上市,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之余,也希望得到更好的估值表现。
相比重资产的内地房企,香港资本市场明显更偏爱物管公司。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在港上市的内资物管企业平均市盈率是49倍,2020年平均市盈率是35倍,均远超地产类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香港资本市场给予物业股的估值普遍高于房企母公司,但是扎堆进入市场的物业公司过多,也让其迅速分化:盈利能力优秀、市场占有率高的头部玩家股价不断攀高;缺乏护城河的中小玩家上市即破发。
万达商业和大多数房企分拆出的物业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万达商业主要服务于商业地产。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后,万达商业的主营业务主要是投资性物业租赁及商业物业管理,去年前三季度二者贡献的营收占比达到92.77%,其中租金收入占比达到63.51%。这也意味着,万达商业目前的主业其实商业地产租赁,其竞争对手并不是住宅物业企业,而且重仓商业地产的房企玩家。
相较于住宅物业,商业项目的物业费较高。数据显示,即使去年因疫情影响,万达广场为商户减免了租金和物业费,其前三季度投资物业租赁及管理业务毛利率仍高达75.34%,远超一般住宅物业水平。
事实上,随着逐渐向轻资产转型,万达商业的毛利率也不断攀升。2019年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后,万达商业综合毛利率大幅攀升了17.53个百分点,在去年三季末达到71.41%。
不过,既然做着收租生意,就意味着万达商业并不能完全“轻资产”上路。去年三季末,万达商业在管万达广场336个,其中77.08%项目由其自持。
当然,万达商业“转轻”的决心已经非常明显。2020年9月底,万达商业曾透露从2021年开始,不再发展“重资产”,即不再投资持有万达广场物业,全面实施“轻资产”战略。
但万达商业仍保留了最后的扩建计划。截至去年三季末,万达商业在建及拟建的万达广场共有24个,已投资82.94亿,未来预计还需要111.39亿投资。
轻重之间到底要如何平衡,还需要万达商业尽快定下调子。因为,摆在万达商业面前的,还有庞大的债务压力。
3月22日,万达商业披露了拟发行2021年第一期中期票据的计划,规模不超过10亿元,全部用于偿还万达商业2016年第一期中票。
万达商业2016年第一期中票总规模60亿,将在3月26日面临摘牌。除此之外,60亿规模的2016年第二期中票将在4月27日到期摘牌,198亿规模的公司债也将在半年内迎来到期摘牌。
截至去年三季末,万达商业有息负债达到1775.38亿,其中短债560.5亿,在手货币资金仅有412亿左右。
到今年3月发行中票时,万达商业及子公司待偿还中期票据、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余额合计仍有622.45亿,兑付主要分布在2020年至2025年。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商业在撤回A股IPO申请的通告中透露了重组想法,表示将对内部从事轻资产商业运营、科技、数据、人员等相关资源进行重组,以尽快实现境内外上市。万达本次重组此前并未有太多着墨,但从万达商业过往的由重变轻的资产战略来看,无疑将延续轻资产化。
不管王健林要如何配置上市资产包,这可能是万达商业冲击资本市场的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