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投运中集安瑞科提供高压储能装备中集集团

足智高升得俊之 2022-09-01 07:49

#美联储最强“鹰”影响几何?# 

中集安瑞科:氢能稀缺标的 长期逻辑向好

新浪财经

2022-08-25 09:43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港股  专栏作家 李明恩



  中长期来看,如果继续保持这一双引擎增长态势,公司不单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当下可以逆势而上,未来成长也潜力可期,投资的长期逻辑仍旧扎实。



  新冠疫情虽然已经逐渐好转,但俄乌局势的动荡以及全球经济的放缓,让不少企业增长乏力。从历史经验看,能够逆势而行的企业可能存在被忽视的投资机会。



  近日,港股中的氢能概念股中集安瑞科(03899.HK),公布了其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中期财务报告,其中不乏亮点,投资的长期逻辑继续向好。



  中期经营业绩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其中期业绩亮点,在销售收入方面继续同比增长12.7%至89.49亿元(人民币,下同);毛利同比增长20.5%至14.23亿元,毛利率同比进一步提升1个百分点至15.9%;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4.6%至4.39亿元。收入、毛利和净利在疫情因素、宏观经济放缓、LNG价格高涨等逆境下仍然逆势而行,中期经营业绩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而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同样更上一层楼,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流入及自由现金流分别达15.8亿元及13.5亿元,双双创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中集安瑞科累计新签订单达107.46亿元,同比增长16.8%,在手订单飙升41.7%至173.46亿元。此意味着公司后续仍将有能力维持较佳的成长性。



  双增长引擎之一:清洁能源分部 水上清洁能源及氢能细分领域快速发展



  公司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包括清洁能源分部、化工环境分部和液态食品分部。财报数据指,清洁能源分部销售收入为46.8亿元,占总收入的52.3%;化工环境分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7.4%至25.5亿元,占总收入的28.5%;液态食品分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5%至17.1亿元,占总收入的19.2%。



  清洁能源分部将会是未来业绩增长的引擎之一。



  俄乌冲突的爆发,将促使欧洲进口天然气的供应国和运输方式更加多元化。欧盟在2022年第一季度进口LNG为299亿方,同比显著增长72%,目前拟建或在建大型LNG进口终端接收能力约1,226亿方;同时,非洲天然气储量丰富,占欧盟LNG供应量的19%,全球LNG新的供应格局,将带动非洲兴建更多的LNG出口基础设施。可预期国际市场对LNG接收站、LNG罐箱、LNG储罐等储运装备的需求将增加。



  从中集安瑞科上半年陆上清洁能源新签海外订单同比大幅增长70%至8.5亿元可见,受惠国际市场需求的情况正陆续呈现。国内市场方面,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燃气下乡等均受国策支持。中集安瑞科在CNG、LNG和LPG等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将继续从海内外能源装备与工程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中受益。



  水上清洁能源细分领域,由于船舶使用LNG作为动力燃料取代柴油,可节省30%的燃料费用,水运将成本更低、更低碳环保。国内旧船油改气浪潮持续推进,LNG动力船销售爆发式增长,目前在手船舶油改气订单121艘。目前全国已建成船舶LNG加注站共24座,其中岸基加注站14座,加注趸船10艘,其中岸基加注过三成、趸船加注过半为中集安瑞科所建造。



  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清远市政府将对符合要求的船舶给予改造补贴340万元,光清远市就有改造意愿船只204艘,在建船舶也有22艘。作为全球领先的中小型液化气运输及加注船供应商及国内绿色航运示范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中集安瑞科将分享到其中的红利。此外,公司LNG船用罐换罐模式在国内的创新推出,解决了加注难与慢等痛点,进一步巩固了水上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



  中集安瑞科是备受市场关注的氢能概念股。该细分领域,更明显受惠于氢能行业发展迈入快车道。事实上,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占全球GDP 52%的27个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制定全面的国家氢能战略。根据《节能与新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到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将达到10万辆,建成加氢站1,000座;势银咨询估算中国高压储氢瓶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4.05亿大幅增长到2030年的200亿元,复合平均增长率38.5%。



  公司中报指出,氢能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75.1%至约1.7亿元。中集安瑞科是能够提供氢能储、运、加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港股中稀缺的正宗氢能概念股,未来潜力可期;在运氢领域冠军产品氢气长管拖车与站用储氢瓶销量继续领先,成功开发30MPa缠绕气瓶管束式集装箱与99MPa站用储氢瓶组,行业领先;在加氢领域拿到了不少如山西的加氢母站项目、杭州亚运会制氢加氢一体站、为首个零碳智慧能源应用示范项目提供多项氢能解决方案等订单,技术先进;用氢方面,与善水资本合作打造香港公共交通氢能化解决方案,全球布局。



  双增长引擎之二:化工环境分部 化工罐箱产销量已居世界前列



  公司的第二个增长引擎是化工环境业务分部,化工罐箱产销量已居世界前列。



  报告期内该业务分部销售收入为25.5亿元,占总收入的28.5%,同比劲增67.4%;上升主要由于期内钢价上涨、全球海运能力收紧,带动化工罐箱销量及价格快速增长。



  罐式集装箱作为传统集装箱产品的衍生和升级,主要用于危险化学品等特殊货品的运输及储存。可预期化工罐箱市场规模呈持续扩张势头。根据国际罐式集装箱组织的数据,全球罐箱保有量从2016年的458,200台,增长到2021年的686,650台,年复合增长率为8.43%;使用储罐运输车的中国危化品物流市场规模基数庞大,且每年稳步增长。中物联危化品分会预计行业保持平稳增速,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8%。



  液态食品分部全球化布局 是酿造和储运装备的全球领先者



  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全球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过程中充满挑战,失败的案例颇多。中集安瑞科在液态食品分部成功进行了全球化布局,是酿造和储运装备的全球领先者,在全球拥有多个知名品牌。



  其中,ZIEMANN HOLVRIEKA是全球啤酒厂交钥匙工程以及糖化车间技术的领先供应商,而DME是北美精酿啤酒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的领导者。BRIGGS拥有280年历史,是苏格兰威士忌等酒类的蒸馏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装备制造商;MC MILLAN是苏格兰铜制蒸馏器的领先供应商。



  此分部上半年除了位于中国的麦芽蒸馏酒厂、位于墨西哥、柬埔寨的交钥匙酒厂工程项目及工艺设计及设备项目均取得良好进展外,中集安瑞科也交付了一个中国的威士忌零碳酒厂示范项目。此举正契合酒厂实现零碳及节能降耗的大势。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要求酒类产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其中首次将“零碳产区”、“零碳工厂”提作建设目标。8月初,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从液态食品的收入结构来看,烈酒、果汁、酒精气泡水等非啤酒业务收入贡献占比有所提升,说明公司的非啤酒领域也日臻壮大。



  结语



  公司在清洁能源本身能持续受惠于欧洲天然气能源变局所带动的国外需求,迭加国内油改气所带来的红利,加上氢能领域上中下游,所打造的制储运加+应用场景+智慧氢能一体化业务在氢能全产业优势愈加突显后所带来高速增长,均将为该业务带来长足发展的空间;迭加化工环境分部及液态食品分部亦展现能够紧抓相关行业稳健增长所带动的机会。从中报看,中集安瑞科增长韧性充足。



  交银国际证券近期发布研报称,该行仍然看好安瑞科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先发优势,维持该股12.33港元的目标价及买入评级。



  中长期来看,如果继续保持这一双引擎增长态势,公司不单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当下可以逆势而上,未来成长也潜力可期,投资的长期逻辑仍旧扎实。


中国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投运 中集安瑞科提供高压储能装备

中集集团 2022-08-30 21:52 发表于广东



近日,中国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简称“项目”)已在四川德阳正式投入运行。中集安瑞科旗下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简称“石家庄安瑞科”)为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发建造了该项目的核心储能专用装备,标志着该公司生产的压力容器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截图:中集安瑞科供应的二氧化碳储罐群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主要利用二氧化碳从液态转变化为气态时可以急剧膨胀,在室温下能膨胀近400倍的特性。其基本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期,利用多余电力将常温和常压的二氧化碳气体压缩为液体,并将压缩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储存;在用电高峰期,利用所储存的热能加热液态二氧化碳至气态,驱动汽轮机发电。这种特性更接近锂电池的即时反应,但储存能源的时间更长,系统退化更少,而且成本不到大型锂电池的一半。




此次石家庄安瑞科供货的项目为国内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对实现二氧化碳新型储能系统向工程化、规模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将对整个储能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专供储罐也是中集安瑞科将压力容器拓展至储能领域应用的创新尝试,为该公司后续拓展该领域的储罐应用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中集安瑞科研制的二氧化碳储罐




当前主流储能方案为抽水储能,但抽水储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大,而电化学储能存在寿命短、废弃电池环境污染、成本高昂等弊端。与之相比,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广泛的功率等级、容量和地域适应性,在大容量长时间储能上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可大规模推广,尤其适合10MW级、100MW级和1000MW级长时储能系统。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9》公布的储能预测数据,预计到2050年,我国储能装机将达到200GW以上,占发电总量的10%~15%,市场需求巨大而迫切。二氧化碳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具有规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较有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




中集安瑞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晓虎表示:“随着绿色能源开始逐步替代全球的电力供应,世界各地都将需要大规模的能源储存,新型二氧化碳储能及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中集安瑞科密切关注该等新兴领域,将持续发挥自身在产品研发和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优势,为氢储能、二氧化碳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领域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环保、更经济的各类压力容器,助力储能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集安瑞科

撰稿:何奕婷

编辑:黄思凌

行业景气周期或重启,海工业务板块筑底向上对中集集团意味着什么?

格隆汇

1小时前 中国领先的全球投资研究平台 全球视野,下注中国

关注

海工行业景气循环周期重开打开向上空间,中国海工企业迎来窗口机遇期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今年8月初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104.78美元/桶,2023年布伦特价格为95.13美元/桶。由此可见,相对较高油价区间依然在短期内继续维持。而因俄罗斯经济被西方国家集体制裁下局面不改,全球天然气供需短缺格局仍将维持,两者结合来看,在可见的短期内,油气价格料大概率维持高企。

时间推移下,行业玩家对油气价格高企的认可程度及一致性预期已经越来越高,故此将驱动上下业的发展方向。

自今年起,在高油价推动下,下游的油气开发企业利润迎来了较大修复。

据统计,我国油气行业上半年利润同比大增126%,而海外油气巨头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均实现了收入高速增长,于此同时,国际油服巨头如斯伦贝谢、哈利伯顿、贝克休斯等收入向好发展,据新浪财经统计,在今年Q2美国最大的28家上市独立石油生产商创造了255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基本能够抵消起过去十年所发生过累计亏损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油气行业的兴旺拉动了油服行业,加上近年新出现的结构化趋势越演越烈,从而改变了石油行业上游供给端的开采方式,比如得益于海油开采技术的巨大进步,深海石油开采的盈亏平衡点也降到了30-70美金的区间,甚至会比某些陆上石油的开采成本还低,陆上石油不但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近年还因为环境保护政策推行而不断收到打击或限制,因此海油因有机会成为了近年或未来的石油开采的主要途径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类似海油出现的结构性机会,连同上业景气,将继续往中业传导。

进而带动海工在2022年继续打开向上空间,行业景气周期或重启。

随着油价的持续回升,油气公司、油服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快速修复,推动海洋油气项目投资支出回升,装备租赁市场实现持续反弹。

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所最近发布的数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克拉克森海上指数(涵盖钻机、海上支援船和水下建造船的日费率)上涨17%,在去年上涨28%的基础上持续攀升并创下7年来新高;截至6月底,克拉克森钻井平台费率指数半年上扬24%;海工辅助船(OSV)市场,克拉克森OSV费率指数在今年上半年上升18%。多个权威的海工市场费率指数,在2022年上半年持续走强,进一步确认了海工市场的发展趋势。

全球的海工行业按着“东升西落”的格局演进,如今正逐步向中国转移。

过去十年,欧美制造强国在海工行业低迷时期逐渐退出,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目前已经接近50%,随着中国海工行业的发展,海工支持政策的频发颁发和落实,中国企业在海工行业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并日渐掌握话语权。

这一轮重新启动的海工景气循环,对于正在不断攀登高峰且拥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与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国海工企业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机遇期”,让我们把已发生重要变化的国内海工企业,挖掘出来并保持密切的关注,不可错失这一绝佳的投资机会。

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后来居上者,中集集团海工业务迎来重要转折

眼下,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并且作为高端制造行业的代表性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成为了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示范性领域。

而按照产业链的划分,海工产业的中游即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成为了产业链价值创造与竞争力最强的中心环节,国内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大型企业并不多见,主要为中船集团、中集集团、中船重工、振华重工、中远海运集团等。

以中集集团旗下海工业务板块集团作为例子介绍,据公开资料,中集集团的海工业务主要来自于三大业务,一个是传统的油气装备,一个是新能源转型的海上风电装备及运维,最后一个是特种船。油气装备主要是钻井平台、FPSO建造。

中集集团在2008年通过收购烟台来福士29.9%的股份正式进入海工装备制造领域。

2010年10月,中国来福士建造的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IONEER在烟台举行交船仪式;2017年5月中国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承担了我国南海首次可燃冰成功拭采任务,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两项世界纪录,“蓝鲸1号”被载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为民众所广泛熟知;2021年4月,中国来福士再次提出新构思,旨在推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及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而开建3060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在中集集团刚发布2022年的中期业绩公告,可发现其海工业务板块跟随海工行业景气度提升而发生较为重大的转变。简单来说,在业务发展方面,除了往新能源方向转型的海上风电装备及运维之外,还包括了钻井平台和FPSO建造业务等传统的海工装备业务,正肉眼可见的跟着油价重返高位而得到了快速的复苏。

不仅该板块旗下多项业务及整体运行情况超预期,海工板块中期业绩迎来大幅改善,多项指标或数据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期内,中集海工业务的重组出现新的进展,进程加快,同时,使得海工板块对应的资产负债率降低,现金增多,为接下来海工旗下各业务拓展带来巨大支持和保障。

持续增长的中集海工业务中期大幅减亏,新增订单与在手订单金额双双创下新高

按公告所示,中集集团在2022年上半年录得总营收721.3亿人民币(单位下同);营业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44.5亿、25.4亿。

中集高端海工装备承载中国的海洋大国重器的梦,也是集团每一期所备受关注的业绩板块。

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中集集团旗下海工业务板块录得营收25.7亿,占集团总营收比例约3.6%;该业务实现毛利2.9亿,而毛利率方面则录得11.2%,相对与去年同期提升了8.1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好的边际改善迹象。

由于在去年年底已集中计提了资产减值拨备及资产处置损失,对集团净利润带来了巨大的拖累与负担,在本次中期业绩上该板块造成的不利影响因素基本已经消除。

期内,海工业务板块仅录得净亏损2.4亿,相比去年同期实现大幅减亏64.6%;在今年上半年,EBIT扭亏为盈,首度转正。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与此同时,上半年新增订单金额6.1亿美元,同比增长60.5%,在手订单金额21.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0%。

无论新增订单或在手订单金额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未来业绩增长已有了保障。

海工业务2022年主要发展规划,聚焦于集团提出的业务增长、管理提升两大要求,前者主要集中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提升产品创新力、提升接单水平和盈利能力等,在这份中期业绩中海工在业务增长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较好表现,海工板块内各产品线条也可圈可点。

据公开资料,中集集团主要通过旗下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海工装备业务。

中集来福士制造的海工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个是传统的油气装备,一个是新能源转型的海上风电装备及运维,最后一个是特种船。传统的油气装备主要指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后者主要为FPSO建造。从累计在手订单方面入手,油气装备、特种船、清洁能源及其他产品线累计在手订单占比分别为3:3:3:1,显示出均衡全面的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中集集团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出海工业务板块未来将积极转型海上清洁能源,即提供海上风电装备及运维服务的海上风电平台为其全新切入的主打方向。

自去年开始,中集集团迅速将海工高端装备制造能力迅速迁移至海上风电装备及安装领域,已成功为中国海上风电行业提供多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导管架、升压站等设备及服务,并成立海上风电运维服务公司,进入海上风场运维蓝海市场。

2021年4月份签约的“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项目”(包括1+N艘高端海上风电安装船),未来将逐步推出多艘适用于全球各类复杂海况高端海上风电安装船,并为国内外海上风电业主、海上风电总包方及主机厂提供高端海上风电大型装备,为迎接海上风电平价时代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批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预计将于2023年一季度交付,届时可为海工业绩转好带来正面贡献。

今年上半年,海工业务在海上风电平台继续深入发展。4月由中集来福士为博强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基地开工。强烈意识到碳中和带来行业重大发展机遇,海上风电、氢能利用、海上光伏等将形成庞大产业规模,中集海工进一步夯实全球海工装备转型之路,继续快速推荐海上风电安装相关装备及运维服务。

另外,在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方面,得益于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集团海工业务在此两大产品线条的业务运营指标得到快速改善。今年5月份,为主流油气客户英国石油公司(BP)建造的自升式生活平台完成交付,进一步强化了中集来福士在国内外自升式平台领域的领先优势。

钻井平台方面,将高度受益于近期出现的出租率与费率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较高的油价水平及不断向超深水油气勘探及生产的趋势使得传统海工油气业务正在逐步回暖,其中FPSO业务表现亮眼。

中集海工的FPSO建造业务,一般来说,单艘金额约30亿美金左右。据悉,在承接订单方面,2021年12艘,2022预计13艘,23-25年预计年均9艘,主要来自于巴西国油,中集海工近期获得了巴西国油的油气平台工程总包(EPC)资质,也拿到了P80船体的总包合同,基本锁定了该主体目前在22-27年下订的海工装备订单。未来将向EPC总包的战略方向稳步推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特种船舶业务,中集海工主要制造汽车滚装船。

据悉,中国车企在电动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随着比亚迪、蔚来、小鹏、名爵等车企大量发布海外出口车型,新能源车出口量有望持续大增,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继续高歌猛进,增长至20.2万辆。新能源车对汽车滚装船的载重及安全要求较高,所以刺激的新建需求,目前中集来福士在手订单接近10艘,已经在国内特种船领域排名前三。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海工板块的整体业绩表现,以及板块各分部业务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上半年各项指标基本上已全面筑底成功并得到了确认,各业务线条发展势头良好,意味着自下半年开始,海工板块全面向上的新发展阶段或将会出现,同时也意味着该板块即将进入对集团业绩带来正面贡献的新时期。

行业高景和年内完成重组预期下,海工业务板块筑底向上对中集集团意味着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市场关注的海工业务重组,在今年上半年继续取得了良好进展。

今年5月,新加坡来福士、南方中集与烟台国丰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将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出资成立海洋科技集团,注册资本为50亿元。中集集团曾对外表示,通过与烟台国丰集团以合资方式,整合在烟台的集团海工相关资产,成立合资公司海洋科技集团,未来将重点发展高端海上油气生产装备、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海洋新业务。

由此可见,海洋科技集团的出现,对于集团海工业务发展转折,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契机,对其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路线的同时实现快速做大做强、在业内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位置具备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回顾过去,2021年6月,烟台国丰集团与中集集团签署了《关于共同设立深海产业发展引领平台之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整合优质资产,共同推进深海产业的发展,此举标志着中集海工资产重组迎来实质性的突破。而2022年的二季度内,双方合资成立海洋科技集团,预示着重组又再踏出一步,目前正在“小步快跑”,下一步或将会继续引入战略投资者,截止至最新时间,该重组项目尚未完成交割仍正在积极推进中,但随着一个个里程碑事件的达成,能够感受到重组进程在加快,预计今年年内将有机会正式完成落地。

承接上述,行业景气周期重启,年内海工业务板块重组一旦成功落地,叠加海工业务板块业绩筑底向上,对中集集团意味着什么?

简单而言,过去,由于手持租约租金水平和利用率不及预期,海工平台出现大额资产减值拨备,对公司业绩表现及上市公司市值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这一情况在2022年上半年将不复存在,意味着海工集团不再成为公司业绩和价值释放的“拦路虎”,包袱去除后,料将为公司估值回归“解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带来的影响则为,站在中长期来看,若单纯将其业绩表现作为评估海工业务投资价值的基准,大致可得到以下推导过程,2021年集团海工业务营收虽录得54.4亿,但该业务在2021年毛利率距离海工龙头企业的毛利率仍存在距离,比如中国船舶其海工业务分部正常年份毛利率一般处于10%或以上。而中集海工业务毛利率在2022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10%及中国船舶其海工业务分部毛利率水平。

不妨假设未来中集海工业务经营进一步向好,毛利率水平维持一定领先的水平位置,将逐步拉动利润率往5%(或以上)靠拢,按照以上进展推导可得,处于上升期的海工业务其正常的利润规模应对标2.72亿或以上,进一步按照行业高景气阶段一般可谨慎给予15倍或以上的合理估值倍数,对应的市值预期或在40亿以上,而过去亏损的业绩不但不能贡献市值,反而合并在归母净利润里带来了市值扣减的效应。海工业绩的反转在未来2-3年必将对公司价值修复带来重要支持及贡献。由于此预测推导尚未考虑海工业务在未来数年因业务快速增长所达到的收入规模提升,笔者认为是非常保守,一定程度意味着按照此预测路径,中集集团海工业务板块正被市场严重低估。

总的来说,笔者再次重申,中集集团海工业务成功实现筑底向上,将成为海工板块及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集团海工板块业绩大幅改善,料将在下半年起不再成为集团利润带来负担,此后随着海工业务板块重组完成落地,在海工行业高景气持续背景下,中集海工板块被拔高的资产重估价值也将迈入到价值释放的新阶段,并对集团盈利及公司投资价值真正带来正面贡献。

相关证券:
  • 中集集团(000039)
  • 中集集团(02039)
10小时前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估值逻辑已生变 中集集团内生性增长裂变后新老业务齐发力

财联社45分钟前
1评论
  • 相关股票/基金:
  •  
  • 中集集团  0.75% 
  •  
  • 中集集团 -0.61% 
  • K图 000039_0

    K图 02039_0

    热点切换太快?Level-2揭秘主力动向>>

    当外界对中集集团的印象还停留在“靠箱子赚翻”时,中集集团已经通过顶层设计,围绕集装箱业务完成内生性增长变革,裂变成涵盖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控股型公司,能为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多领域布局成效也显现在今年半年报中,中集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均处于历史相对高点,且物流服务、载具业务等领域增速明显,竞争优势明显。

    显然,如果还以集装箱股的逻辑去估值中集集团已然不合适,不妨以控股型公司估值逻辑——估算各业务板块估值后累加,中集集团合理估值应当在540亿左右,高于公司当前A H 300多亿的市值,其市场价值亟待重塑。

    集装箱业务景气周期有望延续

    根据中集集团业务板块分类,集团一直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且集装箱制造业务已多年保持全球龙头地位。根据行业权威分析机构德路里(Drewry)最新发布的《2022/23 年集装箱设备普查与租赁市场年报》报告,中集集团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箱、特种集装箱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根据国际罐式集装箱协会《2022 年全球罐式集装箱市场规模调查》,中集集团的罐式集装箱的产量保持全球第一。

    今年上半年,中集集团集装箱制造业务产销量同比去年的历史高位出现回落,其中干货集装箱累计销量67.50万TEU(上年同期:114.55万TEU),同比下降约41.07%;冷藏箱累计销量 6.84万TEU(上年同期:9.45万 TEU),同比下降约 27.62%。

    但如此降幅并非表明公司集装箱销量不符合预期,主要还是去年非常规的高基数导致。

    事实上,2021年海运集装箱的需求因疫情等原因出现非常规性的爆发,去年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对于今年集装箱整体需求逐渐回归正常早有预期。而即便考虑 2021年极端值,中集集团干货集装箱及冷藏箱销量均与过去3年同期均值基本持平,且均处于历史同期较好水准。

    而且中集集团的集装箱制造板块业务仍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该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7.7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收入(222亿元),并且实现净利润30.51亿元,远超历史平均水平。

    在中集集团用数据有利回击“2022年集装箱需求将断崖式下滑”的论调的同时,行业权威分析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乐观预测,他们认为集装箱2022年的销量仍有一系列的托底需求。

    据德路里(Drewry)预测,2022年港口拥堵造成的集装箱有效运力损耗将达到15%,集运供需趋紧的局面仍持续存在,集运业2022年盈利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考虑到较大体量的超龄服役旧箱待淘汰置换,集运业持续高盈利将有利于超龄旧箱加速淘汰更新,从而由“新增”需求转为“更新”需求为主导,预计未来集装箱市场有望保持稳定态势。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从集装箱制造行业发展史来看,这是一个传统周期行业,景气新周期已到来。

    China Knowledge研报认为,2020年后,预计集装箱制造行业将步入一个新的周期;在新的周期中,销量将遵循之前的规律(从历史来看,集装箱新箱的销量总是与经济发展及黑天鹅事件挂钩,且压抑的需求会在后期被释放),但价格预计比上一周期要高,使得集装箱制造业务呈现较好的盈利水平。

    非箱业务成长性超预期

    在市场因“一箱难求”而将目光聚焦在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业务时,集团其实已经悄然实现多元化发展,非集装箱业务实现“豹变”。

    数据显示,2019年-2021 年,中集集团的非箱收入不受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从600多亿增长至987亿。

    具体来看,物流服务板块已经成为中集集团第一大非箱业务,经营主体中集世联达在行业内处于前列。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物流行业景气延续和近期新并购企业业绩合并,集团物流服务业务增长强劲,实现营业收入172.79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23.96%,板块营收同比增长74.08%,实现净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 80.97%,已经成为中集营收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集团道路运输车辆板块上半年实现营收111.9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15.52%,仅次于物流服务板块,实现净利润3.7亿元,该业务国内市场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有所下滑,但海外市场高歌猛进,收入同比显著增长59.2%,北美市场与欧洲市场营收分别增长115.2%以及6.4%,其跨洋经营优势凸显,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集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受国际经济波动和疫情影响,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净利润1694万元,截至6月底,该业务在手订单规模较去年同期末实现显著增加,且受疫情影响的生产基地已逐步复工复产,有望在下半年重返上升轨道。

    此外,受益于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橡胶箱业务加速扩张,中集循环载具业务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29.16%;实现净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32.79%。

    业内人士对此认为,中集集团非箱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各细分板块相互协同又独成体系,在各自细分行业处于前列位置,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内部协同方面,中集以各个板块市场化为前提,为客户提供“制造 服务 金融”系统解决方案,以西江水泥项目为例,中集安瑞科中集车辆、物流服务等板块均参与了进去,通过内部协同来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外部协同方面,中集一方面是引进战投和战略合作伙伴,如物流引入上港集团、隐山资本为物流板块业务带来更好的发展;中集来福士完成引入烟台国丰集团战略入股;今年8月,中集运载科技引入4家重要战略投资者。很多战投的引进不单单是财务投资,也希望和中集形成在业务、战略性资源方面的协同。另一方面,中集也与供应链进行合作,如钢材方面与战略合作伙伴宝钢股份合作;与鞍钢启动联合焦炉煤气联产制氢等。

    整体看,非箱业务中,物流服务和载具业务成长性超预期未来可期,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或将成为集团非箱业务中短期的主要发力点,而且也有望进一步打开集团估值空间。

    市场价值待重新评估

    综上所述,中集集团作为一家控股型集团公司,已然不适用普通集装箱股的估值逻辑,而若分拆各板块业务进行估值后累加,或将呈现集团估值的真实全貌。

    集装箱制造分部以PE估值法,年化2022年集装箱板块净利润约61.06亿元(基于1-6月集装箱板块净利润约为30.53亿元进行年化)。以2022年60.06亿元归母净利润作为预估,基于2022年8月30日可比公司的平均动态PE估值倍数约4.14倍,对应集装箱板块市值252.79亿元人民币。

    image

    海洋工程分部资产主要为2022年5月新设公司-海洋科技集团,注册资本为50亿,中集集团持股比例83.3%。新设的海洋科技集团估值由下属烟台中集来福士、烟台莱佛士船业和海工研究院构成。基于2021年5月31日的评估值,烟台中集来福士100%股权评估值21.19亿元,烟台莱佛士船业之100%股权评估值为1.21亿元,海工研究院100%股权评估值为1.378亿元,三家公司合计评估值达到23.78亿元。因此,海洋科技集团估值合计约24亿元人民币。

    载具分部最新在8月引入第二轮战略投资者,4月第一轮估值约为32.5亿元人民币,8月的估值水平进一步提升至37亿人民币,中集集团持股比例67.33%,对应的估值应为25亿人民币。

    中集集团还有一些较易计算市值的子公司,例如一些已经分拆上市或准备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如集团持股55.77%的中集车辆,A H股总市值合计155亿元人民币;持股58.21%的中集安瑞科,为港股上市公司,最新总市值折合为150.78亿元人民币;还有持股58.33%的中集天达和持股62.7%的中集世联达物流拟A股上市,中集天达港股退市前总市值达43亿港币,约合人民币37.8亿元,中集世联达参考市值约为50亿元人民币(行业平均动态市盈率8.16*年化净利润6亿元)。

    由于其他分部业务较为零散,也并未有评估值,因为在此假设评估值为0。

    总结各板块估值及中集集团持股比例如下:

    image

    以中集集团在相应业务板块中的受益比例,累加上述估值,中集集团参考估值应在540亿元左右,对比目前中集集团最新A H总市值363亿元,可见公司市场价值应该得到重新评估了。


    文章来源:财联社

    原标题:估值逻辑已生变 中集集团内生性增长裂变后新老业务齐发力

#美联储最强“鹰”影响几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