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成了开盲盒?第三方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下线净值实时估算
“基金净值实时估算被下线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炸了圈,微博话题下满是各种基民的吐嘈,净值实时估算究竟惹到了谁?普通投资者还敢买基金吗?未来第三方平台又会有什么新招?”
作者/木木
近日,腾讯理财通发布《关于暂停部分基金盘中净值实时估算服务的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基金产品展示,提升服务体验,于2023年7月21日晚间起暂停部分基金的盘中净值实时估算展示服务。蚂蚁基金也发布了公告,称暂停非指数类基金的盘中净值实时估算展示服务。
这也是继6月中旬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和银行宣布下线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功能后,第三方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的陆续跟进。目前天天基金网、雪球、盈米基金等市场大部分基金销售渠道均已下线相关功能,仅有指数类产品保留该功能。
一时间,该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炸了圈,微博话题#基金实时净值估算功能将下线#下,基民们吐嘈声不断,有不少人直呼这下买基金成了开盲盒。
实际上,下线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已经在互联网上发酵多时,今日第三方平台的举动,只能说是第二只靴子落地。
早在今年6月初就有传闻称,基金公司直销和三方代销已收到通知,要求下线实时估值。随后,有媒体采访相关企业,确认该消息属实,估算功能下线已有明确时间表,最快将于6月16日下架,目前在紧急开会研究中。
由于基金净值走势要以持有的股票等底层资产涨跌幅为依据,因此净值数据更新会滞后于交易市场。而为了更好的迎合C端基民,吸引投资者,目前大部分基金直销与三方代销机构提供了净值估算这项增值服务,它能够实时反应基金涨跌幅的大致变动,很快就成为指导基民投资的重要工具。但为何这样一个看似及其重要的工具会被下线?
这与近年来该功能受到的各种争议和质疑不无关系。
实时估值的估算是基于基金季报的公开持仓等信息,在数据模型测算的辅助下完成的,但由于净值估算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平台对净值估算的计算方法和模型有所不同,基金季报披露前十大公开持仓数据存在一定滞后性,平台显示的净值与实际净值必然会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调仓、尾盘临时有大的申赎资金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最终净值差异比较大。而随着“投资圈”年轻、无经验的基民日益增多,大众对实时估值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认识,导致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部分基民甚至质疑基金经理操作中“偷吃”,这的确给服务端带来了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可能也没有人注意到,实时估值本身也不合规。
强势渠道会对基金公司提出不合理的透露持仓的要求。因为当天收盘后,基金公司内部运营部门会统计基金当天净值涨跌幅,但这些数据并没有经过托管行复核,按照规定是不能公开的。
实时估值还涉及基金投资理念引导问题,这些数据加大了普通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致使基民做出追涨杀跌等缺乏理性的操作。为了对行业严加规范,减少对投资者的误导,估算功能被要求下架。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架估算功能将对投资者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但此番举动的确引发了大量普通投资者的不满,认为这下买基金没有了参考数据,彻底成了开盲盒。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缺少盘中观察工具,可能会引导部分基民舍弃主动管理类产品,转向ETF等指数投资。
但另一种声音认为,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估值功能的下线。基金投资不同于股票交易,倡导的是长期持有,而不是紧盯每天涨跌幅。基金公司、第三方平台等主体,应通过这次事件引导投资者对基金净值估算数据和基金实际净值的正确区分,不要过度关注单日的表现,更不能依据净值估算进行短线操作,应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为了引导投资者聚焦基金长期业绩,第三方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功能,例如有部分基金平台取消了销量维度的基金榜单,新增风险指标,并对“夏普比率”等专业指标做出通俗科普等。此次估值功能的下线,或许会促使第三方平台建立疏通渠道,拓展更多切实保护基金投资者利益的服务功能。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