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动辄“重磅”,科技界的浮夸之风当刹

谭浩俊 2022-03-10 00:01

“重磅!”“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近年来,类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的科技成果报道中,甚至出现在一些科研人员的成果描述中。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看来,这种夸大式的宣传报道是一种浮躁的现象,与科研工作本应具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氛围是不匹配的。

显然,这是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给科研人员、科研宣传、科研成果报道提出的有益提醒,也是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科研成果效率、科研人员素质必须认识到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科技浮夸之风,存在过度描述科研成果、过度宣传报道科研成果成效的现象,把一些原本很普通,甚至没有多大价值的研究成果,说成是“突破性”的成果、“颠覆性”的成果,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成了泡影,什么效益也没有产生,从而让人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对科研人员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怀疑。

正如田刚委员所言,任何领域称得上“重大突破”的成果都非常难得,大多数研究是在研究中取得了有意义的进步,或是验证前人的理论或是对已有结论的推广。也就是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都不能算作是“重大突破”。否则,就是夸大宣传、夸大成果的影响力。恰恰是,在宣传报道某些科研成果时,媒体也好,相关的政府部门、机构也罢,在没有进行全方位了解、评估、考核、评价,更没有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深入剖析的情况下,仅凭成果申报单位、申报者的“一面之词”,就对一些科研成果使用“重大突破”,甚至“诺奖级成果”等修饰词。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是明显的浮夸之风。

显然,科技界出现的浮夸之风,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科研机构出于某些方面利益考虑夸大科研成果的质量。对科研机构来说,要想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甚至是科研机构领导自身的荣誉、待遇、社会地位等,会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夸大,在为科研人员上报科研成果时,使用一些夸大其词的定语。

其二是科研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夸大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有些科研人员,虽然水平不高,基础不过硬,研究也不踏实,但是,对研究成果的包装、描述、效果分析等却很在行,用了很多根本不靠谱的描述语和定语,甚至自我认定是“重大突破”、“重要研究成果”,加上单位也需要这样的包装、描述,最终就出现了成果被夸大的现象。

第三是媒体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报道,不注重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也不对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查阅,对比一下效果,就按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自我描述进行宣传推广,还会添油加醋地加上“重磅”之类的描述语。更有一些媒体,看到某某科研人员在知名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就立即描述为“重大突破”,有时宣传报道得连当事人也不好意思。

这种对科研成果的夸大宣传,不仅对科研人员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对科研人员的踏实、务实思想产生了冲击,也对外界客观、理性分析评价科研人员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在跳槽到企业之后,实际表现与此前宣传报道的完全是两回事,其成果也完全没有宣传报道的那么有影响力,继而让高薪聘用科研人员的企业遭受较大损失,不得不辞退所谓的“年轻科学家”,也耽误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所以,必须对科技界的浮夸之风进行整治,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成果观,踏踏实实搞科研,认认真真学本领,日积月累出成果,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而不是拔苗助长。否则,会把真正的科学家给毁了,把可能出现的具有突破性效率的成果给毁了。科研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任何的浮夸之风,只会把科研带偏,而不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对科学家的呼吁,有关方面应当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对科技领域存在的浮夸之风进行有力整治,让科研人员虚心地向华为等实体企业学习,时刻掌握一个“实”字,头顶一个“实”字,心装一个“实”字。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