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货品牌培育更多时间和空间
给国货品牌培育更多时间和空间
近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封帅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国货发展目前仍有一些困境。目前国货品牌通过价格促销“内卷”现象严重,始终未能逃离极致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尤其当上游原料涨价、下游营销成本居高不下、资本助力新锐品牌无序扩张时,留给国货品牌做培育的空间和时间被压榨。
作为企业家,特别是竞争十分激烈行业的企业家,封帅董事长的这番话,可谓点中了国货在品牌培育过程中的难点,也点中了国货品牌为什么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不明显、品牌带来的效益不高的真正原因。至少,这是目前国货品牌为什么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优的主要原因。
纵观全球竞争力很强的著名品牌,尽管也时刻面临新品牌的冲击和影响,面临新品牌利用价格优势、概念优势等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但是,仍然能够从容应对,就是因为具有品牌影响力、品牌盈利能力、品牌号召力。以至于有些国际知名品牌,面对新品牌的冲击,宁可销毁也决不降价,就是坚信品牌的力量,坚信消费者最终会选择自己、认可自己、守护自己。
相较于国际知名品牌,国内品牌的耐力和耐心就要弱得多,自相残杀现象十分严重。多数品牌只顾眼前利益、只要暂时利益,而不想把品牌做强做优。因此,面对市场竞争,更多的都是依靠价格“优势”来争取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结果,市场拿下了,企业也倒下了。因为,不赚钱的生意,只能让企业自毁前程。而因为打“价格战”最终垮掉的企业,也决非少数。相当一部分企业是“死”于价格战,也是死于在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
这也意味着,很多领域的高端消费,国货是没有话语权的,也是比重极低的。消费者能够见到的,也都是国际知名品牌。而凡是被国际知名品牌占领的高端市场,都价格优势极强、回报率极高,都是暴利。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市场利润最可观的一端,至今仍为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有,国货品牌能够染指的地方很少。即便有些领域也能够出现国货品牌,但从竞争力、影响力,以及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也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无法撼动国际知名品牌的垄断地位。因为,国货品牌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早在价格“内耗”和恶性竞争中已经消耗殆尽,甚至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消费影响力的国货品牌,为了生存,也不得不用降价和降低品牌影响力来维持市场占有率,保持企业的生存力,还怎么可能把品牌越做越强呢。自然,也就不具备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能力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现象,造成中下游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经营压力不断扩大,大量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纵观全球市场,虽然国际知名品牌也面临成本上涨压力,很明显,由于盈利空间很大,成本上升只是压低了其盈利水平,而不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任何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知名品牌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依然很强。只有那些原本就盈利能力很弱、利润空间很小的企业,才会被成本上升压得不过气来。
毫无疑问,缺乏市场品牌影响力和价格空间的国货品牌,就不可能像国际知名品牌那样从容以对了,很多企业都面临亏损压力。如果通过涨价来应对困难,又没有这样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国货,确实应当在如何培养品牌方面做出改变,如何才能做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货品牌。
很显然,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竞争状态,完全依靠企业是无法完成品牌的培育工作的,而必须借助有形之手的力量,借助政府的政策,借助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是品牌培育最为重要的方面。做好了,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仍然会呈现一盘散沙的现象。
从目前各地的政策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提出了所谓的品牌战略,并要求地方上报各种可以培育的品牌。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被部门当作政绩工具和权力手段在操纵,而不是真正的品牌培育。一些掌握政策资源者,把政策供给当作权力工具,而没有依据市场和企业需要配置资源,结果,全部变成了表面文章。
对品牌培育来说,政策的重心应当是引导,是对有条件、有信心、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且越是有市场竞争力,越要赋予各种政策,从而让更多企业把重心放在做品牌上。那些习惯打价格战的企业,则一律不予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品牌,才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高端消费领域看到更多国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