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注意硬币的正反面
央行降准,注意硬币的正反面
12月6日,央行宣布将于12月15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很显然,这是基于当前经济面临的形势、特别是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做出的一次宏观经济决策。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实体企业出现了资金压力,资金占用明显增加,应收款数量也明显增多。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90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应收账款的增加,毫无疑问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不有效补充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发展是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最终会对经济稳定和就业稳定等产生不利影响。
这也意味着,央行的这次降准,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矛盾。如果不是考虑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央行完全可以不考虑此次降准,至少,不需要释放高达1.2万亿的长期资金,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解决短期资金紧张的矛盾。
现在的问题是,从近年来央行降准、降息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来看,起初,实体企业还表现得比较兴奋,认为政策的阳光雨露终于要洒到他们的身上了,特别是定向降准政策的出台,更是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更让实体企业感到政策的的特别照顾与关心。然而,到了执行层面,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政策释放的资金,并没有如愿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更多的还是流向了房地产领域、政府融资平台及少量大企业手中,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照顾与帮助。慢慢地,实体企业对倾向政策的信任度也就越来越低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反复强调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畅通政策的传导机制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对此次降准,实体企业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奋神态,相反,开发企业则表现得比较兴奋,认为融资的机会又来了,货币政策在开发贷款环节要宽松了。而在几天前,银保监会也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样的态度,与此前相比,显然积极多了,给开发企业的想象空间也大多了。因此,开发企业面对降准表现得很兴奋、很冲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也是,货币政策的出台,往往都是硬币的正反面,既可能带来积极的正面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负面作用。执行好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会更明显。反之,就会扩大消极的负面作用。近两年降准、降息政策的出台,积极的正面作用效果并不是很好,消极的负面作用却比较明显。为什么开发企业都陷入到高负债和高负债率的泥潭之中,很大程度上就与前些年信贷政策的扭曲密不可分,与商业银行没有很好地执行信贷政策有关。
金融机构在涉房贷款问题上,只能做好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满足广大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给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且必须是明明白白的房贷,而不是消费贷、经营贷等的异化。否则,就要严厉控制,严厉处罚。
另一件事,就是给开发商一定的“救急”资金,如“保交楼”项目的差额资金、境外融资兑付的临时高度资金、涉及广大农民工的工程款支付资金等,且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优先偿还,而不能在其他方面提供信贷资金,尤其是买地、投资等方成的资金,金融机构绝对不能提供。否则,就是违规,就要受到处理。
而在深圳等地,媒体在暗访时发现,又有中介机构开始从事房贷资金业务,且大多是通过消费贷、经营贷流向市场的。按照业内人士提供的情况,拿到钱半年后再去买房,基本就不会被查到了。这也给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去查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如果按照常规手段,可能确实查不出来。只要查不出来,就难免问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