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是定位,不是口号,要使其成为一条“红线”

谭浩俊 2021-03-28 15:01

“房住不炒”是定位,不是口号,要使其成为一条“红线”

从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到现在,已经四年有余。期间,包括党的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各种重要报告在内,也包括各种重要会议,都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定位,也就是说,“房住不炒”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最不能逾越的一条“红线”,调控政策的调整,都必须围绕“房住不炒”而展开,而不能脱离“房住不炒”定位。

事实也是,所谓楼市调控,说到底就是要解决炒房问题,解决住房的过度投资问题,让住房真正回归到“居住”属性,而不是投资炒作。一旦住房回归居住,房价就不可能无序上涨,市场也不会秩序混乱。所以房价出现过快上涨,实际就是市场秩序出现的混乱现象,开发商、投资者、炒房者等浑水摸鱼,加上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盲目抬高地价,最终让房价出现了完全失控的上涨现象。

从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定位到现在,也已经有四年多时间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何呢?客观地讲,与前几次调控相比,此轮调控无论在效果上还是在可持续性上,都要好得多、强得多,都让广大居民看到了调控成功的希望。至少,近四年来,房价上涨的速度明显放慢了,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下跌。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一旦出现房价反弹,调控政策就会立刻出手。因此,近年来各地出台的调控政策,也是十分频繁。

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政策如此密集,房价仍然处于上涨通道呢?而且,在一些地方,仍然不时地有炒房者的身影出现,居民投资住房的热情也没有减弱。很显然,“房住不炒”定位,并没有在地方完全落地生根,更多的还把“房住不炒”当作一种口号,而不是工作,没有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而是被房价牵着鼻子跑,被开发商和炒房者牵着鼻子跑。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一些城市出现的房价反弹,特别是二手房市场出现不正常上涨现象,就完全是炒作形成的。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发现呢?而是要等到媒体曝光了,才匆匆出台调控政策呢。到底是“灯下黑”还是假装看不到呢。显然,与地方政府不想打破房价上涨格局有关,与地方政府仍然打着房地产市场主意有关。一旦房价没有上涨空间了,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也就消失了,这对地方来说,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的。带着这样的思路与想法,自然也就不会在楼市调控方面采取预警措施,而只会跟在房价的后面做文章,让开发商、炒房者能够继续在房价上涨中享受快感,并维持房价的继续上涨,以此达到市场不受影响。只要市场不受影响,地方从土地上拿钱的目标就能实现。

如果地方真正认识到“房住不炒”定位的重要,并严格按照“房住不炒”要求去做,房价就不可能出现持续上涨现象。至少,绝大多数城市应当出现房价稳定的格局。可是,目前的房价,似乎并没有停止上涨的脚步。特别是严重缺乏购买力的三、四线城市,也维持房价上涨的格局,更是令人无法理解。最有可能的还是,地方政府不愿打破这样的格局。如果地方政府愿意打破这样的格局,只要在租赁房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建设更多的、多层次的租赁房,为租赁房建设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就一定能够改变目前的房价格局。那么,有几个地方愿意这样做呢?

目前,真正打算在租赁房建设上有所作为的是深圳,想学习新加坡模式,不断提高深圳的租赁房比重,以此来缓解深圳的住房压力。深圳愿意这样做,是因为深圳已经无法控制房价的上涨。如果再维持现状,深圳的房价将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涨,从而给政府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与其被动调控,不如主动作为,将租赁房建设纳入到政府最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租赁房来遏制房价的上涨,解决深圳居民的住房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能够通过租赁房解决他们的谂问题。如此一来,也就不再需要担心房价的上涨了。一旦买房与租房并存的格局形成,广大居民不再把购房当作最主要追求目标,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就不会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真正把“房住不炒”定位作为楼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追求,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与办法。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