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应成政府工作常态
【原创】过“紧日子”应成政府工作常态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12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力度,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是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一直强调的一项内容,也是要求始终坚持的一项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较好,财政收入增长一直较快。因此,过“紧日子”的问题,更多也就变成了一种口号,各级政府并没有能够真正地过“紧日子”。相反,却通过政府负债等把并不宽裕的日子过成了宽裕的日子,从而给今天的政府财政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事实也是,虽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基础比较薄弱,需要财政支持和重点投入的方面很多很多,需要补的短板、需要改变的薄弱环节也很多很多。如果不能通过过“紧日子”的方式,腾出更多财力、挖掘更多潜力,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尤其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运行十分困难,财政收入增长也陷入了速度明显放缓的困境。如果再不能真正确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像过去一样大手大脚,财政的困难将更大、问题也将更多。
也正因为如此,过“紧日子”应当也必须成为明年及今后若干年内政府工作的常态,必须通过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财力支持企业发展、支持重点领域、支持补短板、支持强弱项,从而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向“公共财政”目标进发。
只有政府过“紧日子”,才能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近几年的减税降费,力度很大,效果也已经逐步显现。减税降费对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一方面,减税导致收入来源减少,财政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可供分配的财力规模难以有效扩大,切蛋糕的矛盾增多。另一方面,需要支持和投入的内容增多,特别是经济领域需要扶持和帮助的范围扩大、要求提高。所以,政府必须真正确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能够节约的支出全部节约到位,把可办可不办的事先放一放,从而大力支持减税降费工作,让各项减税降费的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那么,对未来财政工作、政府工作就会相当有效。否则,竭泽而渔,会给未来发展留下很多的风险隐患。
只有政府过“紧日子”,才能真正让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不是嘴上说说、文上写写的,而要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体现在减税降费上,更体现在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分配科学、结构合理、使用得当、效率提升,才能让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目标真正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要围绕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财政资金,特别是一般性行政开支,必须做到“够用”就行,不要再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狮子大开口。目前的财政,已没有满足部门狮子大开口需要的条件。因此,必须强化预算刚性,真正实行零基预算,不给部门和单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只有政府过“紧日子”,才能让企业过“好日子”。企业日子不好过,政府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减税降费的目的,就是想让企业的日子好过一点,让企业能够度过眼前的难关。反过来,如果政府不确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就不可能有“好日子”过,很多企业就会因为经济环境的恶化而无法度过难关。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政府部门过“紧日子”,可以挽救多少家企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写照。因为,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税收,可以是多少中小企业的营养和水分。所以,政府必须把过“紧日子”当作常态化工作。
只有政府过“紧日子”,才能让百姓过“甜日子”。在财政资金安排中,当前最急需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就是最大力度地支持民生工程、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民生难题、拉长民生短板。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政府真正过“紧日子”。因为,政府日子过得再紧,也不可能比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紧。反过来,如果政府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了,百姓的日子可能就过得越来越宽松了。毫无疑问,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也是必须切实做到的。从让老百姓过上“甜日子”来看,政府也必须过“紧日子”,必须把过“紧日子”当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