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缺工”职业“缺”的到底是什么?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车工、焊工;有30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如营销员、快递员、餐厅服务员;还有23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制造业和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业占了70%以上,不能不说,社会化分工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曾经最受欢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被劳动力分布边缘化,成为招工难度最大的职业。相反,过去并没有被特别关注的领域,却成为了热门职业,广受就业者欢迎。
事实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选择制造业的劳动者是最多的,而且,只要进入到制造企业,很多人还会将其当作非常荣耀的事,高高兴兴地穿着企业的工作服,佩戴着企业的工牌,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在某某制造企业。与人交流时,也会情不自禁地介绍所在企业的情况,为在制造企业工作感到自豪。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且缺工的工种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从而让企业陷入严重的缺工状态。
造成制造业缺工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且不是一般的低。多数制造企业、特别是私营制造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都远低于其他行业,也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反,制造业的劳动强度却不比其他行业弱,很多还高于其他行业。这种高低对比,形成了制造业缺乏吸引人的格局。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收入水平,增强对劳动者的吸引力。问题就在这里,就在社会化分工体制出现了问题。亦即制造业等应当有较高收入水平的行业,收入水平很低。金融、证券、娱乐、行政机关等收入不该过高的行业,收入水平却很高,与制造业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制造业被严重边缘化,资本大量撤离制造业,政策、资源等的配置也不利于制造业,导致制造业成了妈妈不疼、舅舅不爱的领域,自然,要想发展好,难度就会相当大了。制造业发展不好,政策、资源等不倾斜,制造企业效益不佳,要想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也就很难做到。自然,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差。
与制造业相比,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业应当在收入水平方面要高一些,特别是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如果做得好,一个月一、两万元都是能够实现的。只是,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业也有自己的痛点和难点,那就是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一般人无法承受如此强度的劳动和劳动时间。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劳动报酬和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并不匹配,因此,愿意到社会生产生活行业工作的人,也是有限的。这些行业在招工方面,一定程度上可能比制造业还难。在很多人看来,社会生产服务业不仅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也低。同时,风险系数也高。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是根本支撑不住就业者选择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业的。
对专业技术领域来说,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工作强度、社会地位等,都要比制造业、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业高。特别是社会地位,要明显高于另两类岗位。但是,要想真正受尊重,真正有地位,真正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有较好的技术条件、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较高的技术素质。恰恰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短板。有一定文化考试成绩的,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愿意从事技术工种的,文化成绩往往都不太好,很难形成很高的技术水准。于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成了一个本不该出现招工难现象、却偏偏出现了招工难问题。
如果能够把这三大领域的招工难问题解决好,招工难的问题也就斟酌不存在了。但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制造业待遇低的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从政策赋能、资源赋效、资金赋力等方面,有效提升制造业的地位,让制造企业能够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待遇、更多的发展空间吸引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而社会生产生活服务领域,则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条件来提升吸引力。技能人才不需要多说,只要有制造企业存在,技能人才就永远是一个宝,不需要强调,但一定需要扶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