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时刻
中央财办副主任尹艳林24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上表示,疫情是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可以说我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时刻。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人流、物流将更加顺畅,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
虽然说外部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和多变,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十分猖獗,针对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与限制更加不择手段,但是,所有这一切,只要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去做,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发挥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一定能够克服,也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对中国来说,能不能度过困难期,如何度过困难期,在多长时间内度过困难期,主动权不在别人手中,而在中国自己手中。正如尹艳林副主任所言,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是疫情。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疫情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来说,才是必要条件、关键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尹艳林副主任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中国经济已“挺过了最困难时刻”。
一个“挺”字,包含了万般内容,道出了中国在疫情3年来走过的艰难历程、付出的艰苦努力。现在,这一艰难时刻即将过去,笼罩在企业和居民头上的疫情阴影,正在逐步散去。虽然疫情出现了比较大的爆发,感染人数快速增加,但是,与此前被动防控相比,主动应对形成的社会效应正在显现,特别是新十条防控政策出台以来,面对疫情快速爆发,广大居民已经从最初的恐慌紧张逐步转向积极应对、主动应对、从容应对,城市的人流也在从突然沉寂转向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二线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人流多了,物流必然也会随之而流动起来、运转起来、活跃起来。
有学者做了预测,北京地铁上的人流,在未来十天将恢复到以往的正常水平,其他城市也是如此,紧张、恐惧之后的坦然面对,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标志性姿态,中国人特有的勇敢、坚毅、顽强将在后疫情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是自吹,而是正在各个城市展示的良好风貌。
除广大居民外,政府和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更是让人感动。新十条刚刚公布,相关的消息就已经出现在各大媒体,XX地方“组团出海”了,XX地方已经在新十条没有出来前完成了“组团出海”工作,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所谓的“组团出海”,既不是政府独家行为,也不是企业单独行为,而是政府与企业的联合行动。而且,这样的行动,不只是广东、江苏、浙江等传统外贸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得好的省份,四川、湖南等相当一部分内陆省份也都加入到出海淘金的行列。
而从企业家们的表现来看,尽管企业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但是,都没有因此而停止生产经营,没有让企业关门打烊,而是感染者回家休息,没有感染者坚守岗位,因此,不会对企业的订单等构成重大影响。一旦度过这段困难期,等待企业的就是更好的生产环境、更多的订单,特别是不要再担心会因为疫情而出现停产、停业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城市人流、物流的活跃度上。一座城市,如果人流、物流处于不流动或缓流动状态,那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一定不强。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显然,各大城市的人流、物流正在疫情的变化中发生积极的变化,从沉寂到恢复,大致也就半个月时间,且在三、四线城市,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在2023年1月中旬之前,各大城市的人流、物流都将基本恢复常态。春节之后,所有城市都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国经济的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释放、完美释放。
只要中国企业自身的活力得到释放,只要中国居民不再受制于疫情的影响,外部因素的干扰,会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影响,会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冲击,但是,中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这些困难、冲破这些障碍。相反,打压中国企业留下的中国市场,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那些放弃中国市场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一定会为今天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即便这一些不是企业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企业想做的,但是,受伤害的只能是这些外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会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而倒下的,而是会活得更加坚强而勇猛、精彩而闪亮。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写照,也是中国经济已经挺过最困难时刻的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