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转型之痛
要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了几年,从而对涉及市场监管部门的新闻有了一些关注。不然,可能也就一带而过,或者像其他评论作者一样,针对新闻进行一番评论,而不会考虑那么多,顾虑那么多。尽管如此,连续看到两则有关市场监管部门的负面新闻,还是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两则负面新闻,都是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刚刚展开实地督查,就发现的问题,不能不说,对市场监管部门带来的影响是不小的,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形象。
一则是,8月26日,央视新闻曝光了江苏泰州兴化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吃拿卡要”行为。说的是,兴化市市场监管局质监科科长万某,以及前任科长严某,先后多次向同一家企业“吃拿卡要”。同时,督查组调查还发现,2019年9月以来,严某等人以工业产品许可证编写、申报资料等为名,收取数十家企业共计十多万元。目前,国务院大督查第五督查组已督促兴化市政府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兴化市场市长也表态,“诚恳接受,自查自纠,积极整改,即知即改。”
一则是,8月27日,央视新闻视频报道,近日国务院督查组接到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陕西榆林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督查组对此展开调查走访。并通过查阅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只有几十或几百元。榆林市市场监管负责人表示,将更多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措施,督促小微主体合规经营。
一个是三令五申必须严厉禁止的“吃拿卡要”,一个是严格要求必须坚决取缔的“以罚代管”,都发生在市场监管部门身上,且都是在国务院大督查中发现的,都是可以追朔到以往的,确实让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都感到脸上无光。要知道,这两起案件,都不是简单的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由来已久,一个长达三年,一个近两年,说明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还没有真正消除,或许还没有真正引起高度重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这两大方面,都是近年来从上到下十分重视、抓得很紧很严的工作,且因为这两方面的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受到了严肃处理,理应有所敬畏。可是,仍然在发生,确实影响太坏,必须对当事人严肃问责、严厉处罚。特别是吃拿卡要,更要依法从严处理。
事实也是,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放管服”改革涉及范围最广、涉及内容最多、需要转型跨度最大的部门之一,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事中事后监管,赋予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十分重大。如果不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出问题、出风险的概率就非常大。食品方面会出问题,药品方面会出问题,质量方面会出问题,特种设备方面也会出问题。而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与其他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是十分清晰的问题,譬如农贸市场监管、成品油市场监管等,就存在着商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职能如何界定、责任如何厘清的问题。商务部门只管前道放,市场监管部门就面临后道监管难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监管部门在事中事后监管中,就需要克服许多的问题和障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很多方面的工作就难以做到位、做出效率与效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从市场监管总局到基层市场监管机构,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责任心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无奈还是出现了“吃拿卡要”和“以罚代管”问题,确实让市场监管部门很被动,让在市场监管问题工作的人很受伤。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来形容,或许并不恰当,因为,市场监管的整体形象还是不错的,工作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用害群之马来比喻,应当不算为过。这,无疑也是市场监管之痛,是市场监管部门在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这也意味着,通过这两起事件,市场监管部门应当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在全系统开展一次工作作风大改善、工作行为大规范、工作责任大提高、工作水平大提升活动,不比成绩,只找问题,哪怕是毫不起眼的问题,也要当作大问题来对待,避免“蚁穴溃堤”现象发生。